书城科普读物古兽真相
28125200000018

第18章

恐颌猪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恐颌猪

拉丁文名:Dinohyus

生存年代:晚渐新世-中新世

生物学分类:偶蹄目

主要化石产地:北美洲

体形特征:身长3.2米,肩高2.0米

食性:杂食性

早中新世时期,现今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草原上生活着一批新的食草类动物。三趾马、副马、丽马和小古驼等成群倘徉,而一队趙趙前行的荷氏恐颌猪则更引人注目。连续多日以草根和灌木叶充饥,使这群本就凶相毕露的家伙们彼此间龇牙咧嘴地威胁、吼叫……一路上它们嗅不到一丝腐肉的气息,它们追寻着达福兽、奥斯本犬等食肉动物的足迹。但这些动物似乎知道恐颌猪就在附近,宁可伏在石头上晒太阳,也不出去狩猎。几头年轻雄兽试图接近一对远角犀母子,这是附近它们唯一追得上的大型动物,但雄远角犀几警,远远看到恐颌猪便带幼崽狂奔而走。恐颌猪群只好各自分开,低头啃食草根,继续老老实实地故着自己以植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

恐颌猪属于偶蹄类中的古齿兽次目、巨猪科。所谓“巨猪”并不是‘巨大的猪”,它们其实是与猪类亲缘关系相当远的一类动物,最早成员是中始新世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始巨猪。它们的个头和牙齿都较小,在我国分布广泛,种属多样,因此我国可能是巨猪科动物的发源地。进人渐新世后,巨猪类蔓延到亚欧大陆的各处和北美洲,繁荣一时,著名的有欧洲的副巨猪、北美的古巨猪、短面巨猪和亚洲蒙古地区的完齿猪。其中完齿猪在BBC的《与古兽同行》中被塑造成横行无忌的猛兽,从而被广大观众所认识。

进入中,新世后,亚欧大陆的巨猪类相继绝迹,新兴的大型猪科动物替代了这些同族前辈的位置,而此时北美洲却出现了恐领猪类的一枝独秀。它们是一类有着野牛般身区的巨猪类,生活在距今2900万至1600万年前的北美汧草原地带。尤其是晚期的荷氏恐领猪几乎是该家族中的“巨无霸”,它们身形巨大,肩高就达2米多,身长超过3米。与其巨大坚固的头部和身躯相比,恐颌猪类的四肢明显要比现代猪类和西端类都要长,而且比较粗壮,前肢长于后肢。

巳发现的荷氏恐颌猪头骨化石超过1米,嘴里嵌满利齿:上下犬齿伸出嘴外,形成4颗大獠牙,门齿和前臼齿也异常发达结实。双领上曾附着肌肉,在嘴边、头顶和眼睛附近还生出一些凸出的骨瘤,使其面部更显浄狞。此外,在大量被发现的恐领猪类头骨化石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伤痕,且大多巳经愈合。现在推测,恐领猪类群居生活,彼此间因种种原因还会发生相当激烈的打斗。

恐领猪类的生活习性历来争议颇多。一些学者曾把它们描绘成可怕的掠食动物,其理由是它们有足以压碎骨头的巨大牙齿。但对其牙齿特点、身体结构进行充分研究后,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恐领猪类是杂食性动物。因为它们的前肢虽然有力,但脚上的蹄子却难以用来扑倒或捉住猎物;而它们的眼睛长在头部两侧而非正面,能形成更宽广的视野,却不能像现代食肉动物一样对前方物体形成完整的图像,显然更利于防御而不是捕食。另外,其巨大的牙齿也可能是为适应干旱地区粗硬植物而发生的特化。

总体来看,恐领猪类也许是“机会主义者”它们会捕捉所能猎杀的一切弱小动物,也经常会拣食其他食肉兽吃剩下的猎物尸骸,还能凭借巨大的身躯和可怕的大嘴驱赶走猎物的原主人;而在更多时候,它们会吃草或挖掘植物根茎。更有趣的是,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一处中新世化石产地,人们发现了被肢解的美洲爪兽骨胳与更多的恐领猪化石在一起,上面有恐领猪牙齿啃咬过的明显痕迹。科学家对此大胆推测,恐领猪可能不但是群居动物,而且还有带回部分猎物以喂养幼崽和年老虚弱的同伴的习性。

在浩瀚的生命演化史上,恐领猪及整个巨猪家族盛极一时却又迅速衰落,到中、晚中新世便不见了踪影,原因至今仍扑朔迷离。它们就像彗星过漫长的新生代之夜,但其古怪的外形和习性却留给人们无穷遐想。

恐狼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恐狼

拉丁文名:Canisdirus

生存年代:晚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食肉目

主要化石产地:美洲

体形特征:身长1.5-2.0米,肩高约1.0米

食性:肉食性

释义:恐怖的狗

这里是3万年前的美国加州南部,一块尚无人踏足的土地。灌木丛中散布着几个小水潭,在薄薄的一层水面下,黑黝爾黏糊糊的沥青不断从地层深处渗出,任何踏入其中的生灵都将被呑噬。通常几年都未必有一个倒霉鬼掉入其中,不过今天就有一头年轻的雄野牛在水潭中悲鸣着,四肢都已被沥青牢牢粘住。它的挣扎只能使身体陷得更深,头颅和脊背也沾上了一团团的黑色焦油。水潭四周,十几只恐狼注视着它,等待着机会。它们的身体比狼大一圈,头颅和四肢像斗犬一样粗壮,目光中透着杀气。

看见野牛的挣扎越来越无力,一只健硕的雄恐狼级身跃到了它的背上,接着又有几只跳进水潭。然而它们刚撕下第一块肉,就猛然发现自己也和野牛一样陷入了绝境,无法把身体从沥青中摆脱出来。一时间,悲惨的嚎叫声响彻在水潭上空。没有进入陷阱的恐狼瑟缩了,徘徊了一阵后渐渐散去。不幸的贪食者们则慢慢沉入沥青湖深处,直到3万年后借助人类之手才重见天日……作为有史以来最大的野生犬亚科动物,恐狼在冰河时代的北美洲可是个重要角色。不过,其实它们比今天的狼大不了多少,身长1.5至2米,肩高1米左右,平均体重为5扦克,大者可接近8千克。

恐狼出现在大约40万年前,直到冰河期即将结束的1万年前灭绝。在此期间,它们一直与生存至今的狼共同生活在美洲大地上。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这两种狼如何共存?其实,根据化石分析,恐狼的身体结构与狼有许多区别,并不是对现代狼的简单放大。与今天的狼相比,恐狼的身躯和四肢更加短粗结实,肩膀宽阔,脑袋大而沉重(但平均脑量比狼要低),双颌及牙齿更加强劲有力。这样的体形决定它们在速度和耐力上都比狼逊色些,智力也略差,但却拥有鬣狗般的可怕咬力和更壮实的体魄。此夕卜,已发现的恐狼牙齿化石大都严重磨损,说明它们经常啃食大型动物的骨头。而且在美国加州的拉布雷亚沥青坑中,恐狼的遗骸达360餘具,数量远多于其他食肉兽。这似乎表明恐狼可能并非剽悍的猎手,而是智力不高、以拣食尸体为生的清道夫角色。

不过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毕竟,曾被认为是草原小丑的斑鬣狗已被平反,在现生哺乳类中也不存在纯粹的食腐动物,尤其象恐狼这样体形大、种群数量多的物种仅靠捡残羹冷炙是难以养活自己的。

恐狼相对笨重但强壮的身躯,不仅在抢夺食物上占优势,也更适合捕捉大型而不擅奔跑的猎物,如北美野牛、大角野牛和各种地懒;另外西方马和各种大中型鹿类可能也是它们的主要捕食对象之一,因为在一些恐狼的化石上发现了鹿角、马蹄留下的伤痕。

当然,它们也不会拒绝垂死的动物或现成的尸体。在同样以野牛为主食且更为巨大的拟狮、刃齿虎面前,它们可能是凭借犬科动物的优势-团结协作、忍耐性和快速生殖力而守住了自己的一方空间。

人类进入美洲后不久,恐狼就和其他许多美洲大型动物一起灭绝了。也许是捕食大型动物的习惯使它们失去了食物,也许是缺乏与亚洲的接触使它们无法抵御新的细菌病毒,总之它们的消失和它们的具体相貌一样,只给现代人留下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谜。

恐猫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恐猫

拉丁文名:Dinofelis

生存年代:上新世-早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食肉目

主要化石产地: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体形特征:身长约2.2米,肩高0.7米

食性:肉食性

释义:恐阵的猫

一声凄厉的尖叫盖过了小石山上的虫鸣,酣睡中的月豕尾狒狒(又称山都,今天世界上最大的一种狒狒)们纷纷惊醒。吵嚷中它们发现群中位居老二的雄狒狒不见了,只留下一条血迹和猫科动物特有的气息。十几米外一个若隐若现的黑影逐渐远去,它叼着死狒狒钻进草丛中,又爬到一棵刺槐树的主枝杈上。

这是一只黑色的巴罗刀齿恐猫,它比最大的美洲虎还要雄壮有力,即便在白天再强壮的狒狒也不是它的对手。不过,它一身如黑缎般油光闪亮的毛皮在阳光下只能成为累赘,而在夜色中几乎与黑暗融为一体。有了这种绝佳掩护,它总是能轻松获得一顿狒狒或南猿肉的美餐,而对机警敏捷的羚羊、斑马倒逐渐没有兴趣了。它悠然自得地享用着猎物,在树上不必担心鬣狗或郊熊之流来找麻烦。但对这个黑暗游侠来说,夜间捕杀两次灵长类都比抓到一只大型羚羊的成功率更高。小石山上,重新找到安身之处的狒狒群又进入了梦乡,但它们仍惊魂未定,不知鬼魅般的黑恐猫何时会再度拜访……猫并不是猫,而是一类剑齿虎。南非的巴罗刀齿恐猫身长约2.2米,肩高0.7米,与美洲豹相仿而更加矮壮;中国的冠恐猫则有3米长,肩高超过1米,几乎和狮虎一样大。恐猫前腿长而有力,后腿相对纤细,不善奔跑瑕阪。它们最明显的特征是剑齿直而粗短,长度介于狮虎和大部分剑齿虎之间,这种形状算是剑齿家族中的另类,故也被人称为“假剑齿虎”。

恐猫生活在500万至120万年前的亚欧大陆、非洲和北美洲。根据较近的研究,过去曾被认为是晚期剑齿虎的一些化石现巳被认为属于恐猫类,其远祖一般认为是中新世的后猫。从身体构造上看,它们和今天的豹子、美洲虎一样但似乎不够快速敏捷。它们的捕猎方式很可能也是以夜间偷袭为主,而不是靠追击或角力。

科学家曾在南非的一些洞穴中发现过食肉兽吃剩下的骨豁化石,其中有些是体形很大的羚羊,当时只有恐猫具备猎杀并拖走它们的能力。除羚羊外还有大量的狒狒和南方古猿遗骸,有的头骨上还留有被剑齿咬出的凹坑。专家认为,恐猫的剑齿适合捕食灵长类,能咬开其颈部甚至“头骨而不易断裂。对恐猫而言,南猿的灵活性和自卫能力都不如狒狒,相比之下更容易得手。因此,恐猫被视为沾满史前人类鲜血的元凶,BBC的《与古兽同行》中就用大半集篇幅描绘了其与阿法南猿(通常被视为人类直系祖先)的恩恩怨怨。

但并非所有学者都同意这种观点。开普敦大学的考古学家李·索普及其同事近期的研究显示,根据对当时南猿和食肉猛兽化石中的放射性碳的同位素C13含量进行比较,最可猎杀南猿的猛兽依次是豹、豹鬣狗和巨颏虎,恐猫不在其中。索普等人在报告中称,对恐猫的测试表明它是以食草动物为主食的。既然今天的非洲花豹、美洲虎都可以猎杀并拖走体重为自己3倍的大型羚羊或家牛,恐猫自然可以轻松捕获当时非洲草原上的各种大中型食草类。不过,既然它们有能力,也无法排除它们猎杀史前人类的可能性,只不过人肉并非其主要食物,或者只有少数恐猫有食人偏好。但比起隐蔽性较差的鬣狗和剑齿修长易断的巨颏虎,它们对史前人类的威胁无疑更大。

正是伴随着恐猫利齿下的一声声惨叫,人类在这块土地上不断增长着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并最终赢得了这场人兽之战的第一个回合:恐猫和它的剑齿同族从非洲消失了,人类却变得更加聪明、强壮。

恐象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恐象

拉丁文名:Deinotherium

生存年代:中新世-早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长鼻目

主要化石产地:非洲、欧洲、西南亚

体形特征:雄性身长8.0米、肩高4.0-4.5米,雌性身长6.5-7.0米、肩高3.5米食性:植食性

释义:恐怖的野兽

烈日炙烤着地面,地中海北岸的这个旱季似乎格外长久。伴随着沉重的响鼻声,一头12吨重的雄性硕恐象跋涉而来,摇晃着脑袋闯进林中。它比2个篮球运动员加起来还要高,鼻子却短得只能勉强够到膝盖。更古怪的是,它的一对大象牙不是指向前方,却像倒钩一样向下弯曲。它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进食,而现在已连续5小时没吃东西,着实是饿坏了。

这头硕恐象吃完了低处的嫩枝叶后,又用下钩牙钩住了一棵树干,然后猛地一甩头,把近2米长的一大条树皮硬是扯了下来,几下就吃了个干净。等把这棵树下面的一圈外皮都吃掉后,仍不满足的硕恐象干脆用力往树上一撞,顿时将其拦腰截倒,原先高高在上的树冠枝叶也成了它触鼻可即的美味。等它终于暂时吃饱喝足之后,小树林已是一片狼藉。硕恐象不再逗留,迈开大步又上路了,不知前方迎接它的会是怎样的命运,它和它同样巨大的同类们能否熬过这次微笑的气候变化……恐象是象类进化早期分出的一个特化旁支,先出现在渐新世纪时期的埃塞俄比亚,估计体型介于猪和半大河马之间。进入中新世,原恐象开始出现在早中新世的肯尼亚、乌干达,此后逐渐扩散到非洲其他地区和亚欧大陆。也正在这一时期,象类进入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也就是说恐象类和象类主流的演化是基本同步的。虽然恐象种类不多,但却是繁衍最久的长鼻目类群之一,在与象类演化主流分家后延续了2000多万年,和象族历史上最繁盛的乳齿象亚目差不多少。

恐象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长鼻类动物,也是当时最大的陆生哺乳类。雄注硕恐象的肩高可达4至4.5米,体重超过10吨(有的估计达14吨),足以令帝王猛犸象、哥伦比亚猛犸象和师氏剑齿象都相形见绌,在史前陆生兽类中仅次于几种巨犀。不过,由于恐象的头部窄而平,显示其脑容量较小,智商应该不如现生象类。此外,根据对其鼻腔的析,它们的长鼻也比现生象类短些。

当然,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还是其下颌上那对弯钩状的长牙。学界对恐象下钩牙的作用历来众说纷绘,有的观点认为它旨用来撕下树皮、树枝,或是用于从土中挖出树根和块茎,甚至还有人认为下钩牙可以在恐象喝水或睡觉时固定住身体。相比之下,第一种解释更合理些,而后两种对巨大的恐象来说太不可思议了。毕竟,人们曾多次观察到非洲象用象牙剥树皮,而较短且后弯的下钩牙比前伸的长牙更适合此类工作,已发现的象牙磨损痕迹也庄证明了这一观点。

虽然很多人认为恐象是森林动物,牙齿也适合咀嚼树叶,但它们身高腿长的体形却适合开阔地带长途跋涉,分布广、扩散快也印证了它们的迁移性。与其他同时期的古象相比,恐象的化石不多,可旨也说明它们属于较边缘的生态区位,而且不会结成大规模的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