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早中新世,三两成群的达福兽曾是汤氏熊的要敌,其集群优势在草原环境捕猎时非常明显。为有效抵御敌人和协作猎杀更大的猎物,汤氏熊以及其他一些中小型犬亚科、恐犬亚科成员纷纷演化出类似的群体狩猎本领,这已在化石记录中得到论证。
有学者甚至指出,汤氏熊的群体可能已初步具备了现代狼群、辦那种复杂的组织与群落絲。然而,早在1500万年前便拥有如此多进步特征的汤氏熊却始终没有繁盛过,它们不但在中新世受制于庞杂的恐犬类,此后更是在以优犬为代表的其他原始犬亚科动物的排挤下绝灭了。
相关知识链接
现代部分学者根据对不同时期汤氏熊头骨、齿系的研究对比,得出现代犬亚科不可能是汤氏熊的直系后裔的结论,它们不过是早期犬亚科绝灭的一个分支。甚至更有学者认为,汤氏熊本身的归属也将发生动摇,似乎应该归入早期恐犬类而不再是犬亚科成员。但这一结论尚未被大多数学者承认,因此本文仍权且将汤氏熊归为最早期的犬亚科动物之一。
兔猴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兔猴
拉丁文名:Adapis
生存年代:晚始新世-早渐新世
生物学分类:灵长类
主要化石产地:欧洲
体形特征:体重1.3-1.7千克
食性:杂食性
现在是植物繁茂的夏季,一片片茂密的森林如同碧绿的珍珠点缴在大草原上。繁密的植物,滋养了无数的植食性动物。兔猴就是当时最繁荣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它们并不像多数灵长类动物那样集群,而是单独或者成对生活。这些样子娇小的动物经常在白天缓慢穿梭于树冠之间,找寻可口的树叶和昆虫为食。它们的头脑并不好用,反应很迟钝,智力也很低。然而,正是这种缓慢的行动方式和低能的姿态,才使它们能经常躲过掠食者的敏锐眼神。
很多著名的化石都是居维叶最早描述的,而在1822年,他描述了第一件兔猴的化石,并根据化石地点将其命名为巴黎兔猴。这是人类定名的第一种史前灵长类。然而居维叶当时却并没有认识到它是灵长类,直到之后才被其他学者确定。
兔猴类是灵长类中比较低等的成员,一般认为和现在的狐猴类和懒猴类比较相似,可以归入同一大类一-卷鼻猴亚目。兔猴类在当时是非常繁盛的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曾在欧洲、非洲、亚洲、北美洲都有分布,从晚始新世一直生存到早渐新世,在亚洲甚至有一类幸存到了中新世。
兔猴类非常多样,小型的成员体重不过100克,而大型成员体重可达7千克,最典型的是兔猴属中的巴黎兔猴。
巴黎兔猴体形中等,是兔猴类在欧洲最后的代表。根据对其保存较好的肢骨化石进行么、析,它们应亥是一种行动缓慢的树栖四足动物,与今天东南亚的懒猴非常相似。不过和现存的懒猴类以及大多数狐猴不同,巴黎兔猴的眼眶比较小,这可能表明它们是白天活动,而不是夜行动物。从牙齿上看,巴黎兔猴可能主要以树叶为食,属于以树叶为主的杂食动物,而懒猴则是以昆虫为主的杂食动物。巴黎兔猴的大脑比现存的狐猴类更小一些,表明其智力水平比今天的狐猴类还低。
自从兔猴首次被鉴定为灵长类之后,学者们都意识到了它们和狐猴类、懒猴类拥有很多共同的特征,不过这些共同特征大多不是卷鼻猴类的特化特征,而是一些比较原始的特征,并不足以说明兔猴类和现存的卷鼻猴类属于同一个分支。而现在卷鼻猴类拥有的梳状齿等特化特征,在兔猴身上却并不存在。虽然有人认为兔難可能是现存卷鼻猴类的祖先类型,但是更大的可能仅仅是现存的卷鼻猴类保留了较多早期灵长类的特征,从而看上去和兔猴类比较相似,二者并没有传承关系。
在兔猴类繁盛的始新世,地球上再一次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对灵长类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演化时期。而经过始新世、渐新世交替时期的气候变迁之后,灵长类的分布范围大大缩小,低等灵长类大量消失,而高等灵长类却在此后继续发展,并最终进化出了人类。
王氏水牛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王氏水牛
拉丁文名:Bubaluswangsjoki
生存年代:晚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偶蹄目
主要化石产地:中国
体形特征:身长3.0米,肩高1.8米
食性:植食性
释义:旺楚克的水牛
今年的气候特别暖,山顶融雪速度快了许多,融化的雪水使大小河流的水位都开始暴涨,最后一股脑汇集到嫩江里。温暖的夏天使这群王氏水牛比往年提前一个月迁回了这里,它们的样子和今天我国南方常见的家水牛差不多,只是块头要大得多,一对巨角也更为雄壮。当地肥沃的土壤每年春夏都会长出无数的野草和灌木,而这正是它们的最爱。
这天,水牛正在河滩上散开吃草,却没有注意到脚下的嫩江水正无声地迅速上涨,很快河滩就变成了孤岛,把它们困在了这里。不知所措的王氏水牛纷纷喷着响鼻,蹄子把地面刨出了一道道沟。一头最强壮的雄水牛在水边张望了半天,终于大胆走进水里,使尽浑身解数在急流中游向对岸。
在它身后,几头年轻水牛也紧跟着下水了,艮快牛群就陆续下水开始过河。虽然好几头老弱病残消失在了浑浊湍急的河水中,但更多的水牛终于踏上对岸的淺滩,相互推搡着离开了仍在上涨的水面……
王氏水牛的化石最早是阵代一位蒙古族农民旺楚克挖到的。当时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创建者-法国人桑志华到内蒙古地区进行考古时,雇用了一批当地农民挖化石,其中就有旺楚克。因为当时人们称呼的关系,桑志华误以为他姓王。后来古生物专家布尔和德日进在研究这件水牛化石标本时,确认这是水牛中的一个新种,并用其发现者的“姓氏”定名为王氏水牛。
王氏水牛主要出产于晚更新世的满洲里、哈尔滨和内蒙古的萨拉乌苏等地,其身躯庞大,身长3米,肩高1.8米,不亚于现存最大的野水牛。它们的头角短粗并指向后上方,从角基到角尖逐渐变细,颊齿也是高齿冠的。
根据已知的化石材料,王氏水牛主要生活在距今约2万年前的晚更新世疏林草原环境中,曾与猛犸象、披毛犀、普氏野马、原牛等共同生存。奇怪的是,为什么在寒带动物群中会发现水牛这样的典型温带、热带动物呢?
根据史前气候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在更新世期间可能要比西欧、俄罗斯温暖许多,而且在王氏水牛生存的地层中有一条很薄的红褐色土壤带,说明当时曾存在一个温暖潮湿的阶段。晚更新世期间,东北地区的气候曾有过多次冷暖波动,而在较温暖的间冰期许多南方动物向北扩散到这里,例如喜暖喜水的水鹿。它们在东北的化石发现证立该还是较为温暖湿润的。
明,起码在王氏水牛生存的年代,东北的气候应该还是较为温暖湿润的。
1996年,嫩江下游的肇源县新肇乡又出土了一件王氏水牛骸骨化石,而从化石埋藏的土层看,这头水牛的死亡显然与洪水有关,也证明了上述见点。
此外,就是王氏水牛不仅在东北与耐寒的猛犸象一起生活,也在内蒙古与通常生活在较温暖、湿润地区的古菱齿象共存。
既然猛犸象和古菱齿象栖息在两类迥然不同的环境中,王氏水牛应该也是一种比较耐寒、适应能力很强的水牛,但并不会是典型而特化的寒带动物。在更靠北也更寒冷的地方,猛犸象、披毛犀等动物仍然存在,但王氏水牛的踪迹却找不到了。
西瓦古猿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西瓦古猿
拉丁文名:Sivapithecus
生存年代:中新世
生物学分类:灵长类
主要化石产地:亚欧大陆
体形特征:体重40-90千克
食性:植食性
释义:湿婆(印度教大神)的灵长类中新世的印度南部是森林、草原交错的环境,草原上长着茂密的蕨类植物和许多矮小的被子植物,周围则是高大的乔木。一小群西瓦古猿正在森林边缘的灌木丛中采集熟透的浆果,尽管平时它们主要以树叶和种子为主要食物。西瓦古猿虽然集群生活,但强壮的雄猿总是恐吓雌猿,一来警告其他雄猿不得染指,另外也是尽力在雌猿中巩固其绝对权威。作为高等灵长类,它们还会投掷一些石头、木块来驱逐竞争对手或者天敌。一头嵌齿象正摇头晃脑的也想过来吃一些浆果,但却被群猿扔过来的石头、木块砸得晕头转向……
西瓦古猿是一类对研究高等灵长类演化有重要意义的著名古猿,化石最早发现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的西瓦利克山。在此地发现的众多古猿化石中,有一些比较粗壮,被命名为西瓦古猿,另一些则比较纤细,当时被命名为腊玛古猿。后来人们在亚欧大陆的其他很多地方也陆续发现了西瓦古猿和腊玛古猿的化石,而且二者经常是在同一地点、同一地层被发现。这两类古猿都被鉴定出几个不同的种类,都生活在1250万年前至850万年前之间。这种异常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怀疑,而20世纪8阵代之后的研究终于证明,这两者其实就是同一类动物,其中西瓦古猿是雄性个体,而腊玛古猿是雌性个体。因为西瓦古猿命名在先,所以按照命名法的规矩,“腊玛古猿”成了无效名称,不再使用。
在“腊玛古猿”并入西瓦古猿之前,人们曾认为它们可会是人类的祖先类型。这是因为“腊玛古猿”身上的一些特征,如头骨没有矢状脊或者很弱、齿弓呈“V”字形等,都有别于当时发现的西瓦古猿,而更接近人类。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腊玛古猿”已经从其他猿类中分出,代表向人类进化的支系,是人类的远祖。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很多新化石陆续发现,现在公认人猿揖别的时间要比“腊玛古猿”的年代晚很多,因此它们不可是人类离开猿类后独立进化的支系。而“腊玛古猿”的那些不同于西瓦古猿的特征,都可以用雌雄个体间的两性差异来解释。这样一来,“腊玛古猿”不仅失去了人类祖先的地位,而且也成了一类根本不存在的动物。
20世纪80年代,人们新发现了一些西瓦古猿头骨化石(此前仅发现册齿和破碎的下颌骨),它们与猩猩头骨非常相似,尤其是两者在面部、牙齿上的一些细节非常接近。这无疑给猩猩起源于西瓦古猿的理论增加了重要的依据。不过从身体结构上分析,西瓦古猿虽然也有一些特征很像猩猩,但却缺少猩猩那样对树上悬荡生活的特殊适应,可西瓦古猿和猩猩的运动方式有所不同,更趋于四足活动。
由于不同种类的西瓦古猿之间体形差异较大,也有人推断它们可能也有各不相同的运动方式,不过这种观点还缺少证据。
西瓦古猿不仅很可能是猩猩的祖先,著名的巨猿也几乎是由它们进化来的。然而,目前人们对西瓦古猿和猩猩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疑问,如两者间的相似到底是共有的特化特征,还是从更早的共同祖先那继承下来的原始特征。不过,虽然西瓦古猿的运动方式与猩猩不同这点引起了一些专家的质疑,但现在的大多数学者还是认可了西瓦古猿和猩猩之间的传承关系。相比之下,非洲的大猩猩、黑猩猩至今仍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直系祖先,人们还在期待着更多化石的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