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古兽真相
28125200000003

第3章

巴基錬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纪代。当时一些美国科学家到巴基斯坦寻找錬类祖先的化石,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两件奇怪的骨盆化石。他们开玩笑说,这两块骨盆可能属于一种会行走的鲸。他们当时不知道自己居然言中了,这化石确实为一种能在地上奔走的京所有。

几年后,随着所发现的化石不断增多,人们兴奋地将其拼凑在一起,发现其主人竟然是一只倉旨在陆地行走的鲸!古生物学家巴它命名为“巴基斯坦錬”。

巴基州本并不大,術铷痩的动物。趟刀人们曾认为巴纖是两栖生活的,它们整天待在水中,袭击前来饮水的动物或者捕捉游鱼,但后来发现它们的脊椎和四肢體更合在陆地上活动。也就是说,巴基鲸虽然像化石显示的那样生活在河湖沼泽附近,但它们应该最多是偶尔下水泡泡,并非整天都待在水中。

巴基錬的模样与现代錬类大相径庭,倒更像一只大狗或者长腿的老鼠。它们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其头骨在形态上像鳄鱼,眼睛位于头顶,鼻孔已经从鼻尖开始向头顶移动,这成为现代鲸呼吸孔的雏形。其四肢仍然较为纤细,显示巴基斯坦鲸是一种善于奔跑的动物。

有意思的是,它们的脚踝处有双滑车构造,该构造曾经是偶蹄类动物的专利,却在原始的鲸类动物身上发现了。更令人惊讶的是,巴基鲸虽然是陆地动物,但已经体现出了一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比如听觉构造。现代鲸的鼓泡相当致密,因此可以通过稠密的海水将声音传入内耳。巴基錬仍保存了类似陆栖哺乳类、在水下毫无作用的耳鼓,但鼓泡已经朝现代鲸的方向进化。这些巴基錬化石的发现又一次让人们看到了连接中兽与鲸的中间物种,使人类揭开鲸进入海洋的真相又进了一步。

巴氏大熊猫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巴氏大熊猫

拉丁文名:iluropodamelanoleucabaconi

生存年代:早更新世-中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食肉目

主要化石产地:中国、越南及緬甸北部

体形特征身长约2.0米,肩高近1.0米

食性:植食性

释义:培根的熊猫

夕阳的余晖笼罩着竹林,天空的云朵反射出太阳最后的色彩,温暖的米黄色把一切都包围在温馨的气氛中。2只巴氏大熊猫正在亲昵地互相舔着皮毛,那只小点儿的已经1岁半,对于巴氏大熊猫来说,这个年纪的熊猫该离开母亲,独立生活。但是这只幼熊猫一直赖在雌熊猫身边,又待了半年。雌熊猫知道,如果孩子再不离开的话,就没有办法让其独立生活了。它最后一次帮孩子清洁完皮毛,像往常一样晃着肥大的身体走进了竹林。幼熊猫欢快地哼唧着,揪住身旁的竹笋玩了起来。它并不知道,母亲这次离开后再也不会回来了,它从今天起将独自生活,闯荡世界……中国广西是南方动物群的主要化石产地之一,这里发现过不少巴氏大熊猫的化石。它们个体较大而粗壮,身长约2米,牙齿要比现代大熊猫大1/8左右,咀嚼面的构造略微复杂些。

巴氏大熊猫是大熊猫中最大的一亚种。它们最早出现在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已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华南、华北和华中地区,并且到达了越南和緬甸北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熊猫家族的鼎盛时期,大熊猫与牛羚、鬣羚剑齿象等动物组成了南方麵世著名的“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到中更新世晚期,巴氏大熊猫逐渐进化成现代大熊猫,同时它们的分布范围和数量继续缩减,身体也逐渐变小,最后成为今天濒临灭绝的“活化石”。

巴氏大熊猫的头骨粗短,吻部不长,躯干粗壮,四肢强健。大熊猫虽是外表惑态可掏的植食性动物,但仍保留了食肉祖先的尖利脚爪和凶猛习性。因此比普通大熊猫体形更大的巴氏大熊猫可能也不是好惹的,当遇到食肉动物时会拼死一。

与其他食肉动物类群相比,大熊猫的进化过程比较单一,没有太多分支。已发现的化石材料显示,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就生活着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其体形犹如一只较胖的狐狸。由始熊猫进化的一个旁支叫葛氏郊熊猫,分布于欧洲的匈牙利、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晚中新世灭绝。而始熊猫的主支则在我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进化,其中一种在大约300万年前的更新世最早期出现,体形只有现生大熊猫的一半大,像一只胖胖的狗。它们是小种大熊猫,牙齿已进化成适合吃竹子的类型。此后大熊猫进一步适应亚热带林生活,体形逐渐增大。

既然大熊猫的远祖是凶猛的食肉兽,却为何会选择吃竹子这样的生存方式呢?从生态区位来看,动物很少食用竹子,大熊猫选择吃竹子可以避免和其他动物的正面竞争;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大熊猫其实是一种已进入衰亡阶段的动物,人类的发展只是加快了它们衰亡的速度。

现樹大熊猫的保护獅说会不会真正拯救这个史前遗老,不过我们仍然不希望这些可爱的黑白熊真的在哪一天彻底消失在竹林中。

相关知识全接触

巴氏大熊猫的正式中文名称为“大熊猫巴氏亚种”,是现代大熊猫的一个史前绝灭亚种,不是独立物种。我国一直把这个亚种翻译为巴氏或者包氏,但它的亚种名其实是“培根”这个姓氏。

板齿犀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板齿犀拉丁文名:Elasmotherium

生存年代: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奇蹄目

主要化石产地:东北亚、中亚、欧洲

体形特征:身长4.8-5.0米,身高2.5-3.0米

食性:植食性

释义:薄板状的野兽

温红的太阳挂在河北泥河湾平原上,枝繁叶茂的桦树随风发出沙沙的响声,大地笼罩在一层微金色中。河湾拐角的山坡上来了几只鹿,它们嗅到了空气中有食肉兽的味道,扭头几个纵跃就不见了身形。山坡下确实有2只巨颏虎,它们正狄在草丛里,紧张地观察着前面正吃草的板齿犀,却没把握对这高达3米的巨兽下手。就在这时,板齿犀可能觉得旁边那头披毛犀太聒噪了,于是向它咆哮几声,左右甩了甩头。披毛犀仓皇跑到一边,不安地晃着脑袋慢慢走开。看到这里,2只自觉无机可乘的巨颏虎也掉头消失在草丛深处……齿犀是真犀科中体形最大的成员,几乎不比今天的亚洲象小。乍看之下,板齿犀与披毛犀很像,但细看挪两者的差异也不小:披毛犀的头接近长方形,而板齿犀的则较圆;披毛犀在额头和鼻骨上各有一角,而板齿犀只在额头上有一个庞大的角;此外,板齿犀的个头比披毛犀要大音。

通过越来越多的化石,人们了解到板齿犀是真犀类进化历史中高度特化的一支。最初人们在西伯利亚和东欧发现了它们的化石,尤以西伯利亚较为丰富,于是将其定名为西伯利亚及齿犀。人们根据亚速海附近的化石材料又建立了另外一种,即高加索板齿犀。此后,中国和欧洲其他地区又出土了多种板齿犀的化石。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逐渐相信其他地区发现的板齿犀完全可以合并到已经发现的两种板齿犀内,不过这两种板齿犀在形态上非常接近,有人认为这两者很可能是同一种。

板齿犀娜本个非常庞大的家族,板齿犀是这个家族中最为进步的一属。典型的板齿犀头骨长度在90厘米左右,身长4.8至5米,身高超拟5米,在曾出现过的犀类中仅次于巨犀。为了支撑庞大的身躯,它们的骨骼变得像柱子一样粗壮。可是根据化石显示,它们的四肢过于短小,与身躯不成比例,可这却并不影响它们在草原上撕动能力和奔。

板齿犀和现代犀牛最大的差别在于头骨和牙齿的形态。现代犀牛不是双角就是独角,其中独角犀的角长在鼻骨上。而板齿犀虽然也只有一个角,但角却长在额部,位置相当于双角犀头上的第二个小角。通常,人们可以根据犀角生长的骨垢面来推测犀角的样子,可板齿犀的额部不是简单的骨垢面,而是一块强烈突起的角基。所以,人们普遍认为板齿犀生前很可能长着一个很大的额角,至于角的形状众说纷纭。不过,我们很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板齿犀的角是什么样子,因为犀牛角并不是一块骨头,而是由角质蛋白构成,像头发和指甲一样不能形成化石保存下来。板齿犀的牙齿也很特殊,它们呈长柱状的方形,褶皱特别发达,白聖质也很丰富,在形态上与吃硬草的马类非常相似。

借助特殊的牙齿、身构,板齿犀能够非常适应草原生活,在天寒地冻的北方繁衍下来。到了晚更新世,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大平原上,我们就再也寻觅不到这些巨兽的身影了。

豹斑西瓦猎豹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豹斑西瓦猎豹

拉丁文名:Sivapantherapardinensis

生存年代:上新世

生物学分类:食肉目

主要化石产地:亚欧大陆

体形特征:身长2.0-2.5米,肩高0.9-1.2米

食性:肉食性

释义:具有豹的花纹的西瓦利克的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