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就地区分布而言,非洲约占36.6%,亚洲约占33.4%,北美洲约占9.5%,南美洲约占7.5%,大洋洲约占12.5%,欧洲约占0.5%。
据联合国资料显示,全球由于荒漠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为423亿美元。荒漠化已经成为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社会和民族问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生存环境、国土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2.全球土地荒漠化趋势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的35.92亿公顷,增加了3.4%。50多年来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南部由于荒漠化蔓延,向南扩展了65万平方千米,在苏丹的北科尔多凡和北达法尔已表明撒哈拉沙漠南部荒漠化范围的边界在1958~1975年间南移了100千米;撒哈拉沙漠南部的撒赫勒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为严重的荒漠化地区。
(二)中国荒漠化状况
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为331.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其中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分别为142.7万平方千米、113.9万平方千米和75.1万平方千米。此外,在甘肃、内蒙古西部及新疆的一些地区,呈岛状地分布着湿润指数小于0.05,面积为25.3万平方千米的极端干旱区和湿润指数大于0.65,面积为4.1万平方千米的湿润区,这29.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不包括在331.7万平方千米之内。
该区主体位于大兴安岭和太行山以西、燕山和祁连山以北,然后绕过柴达木盆地东部,向西抵达青藏高原西南部。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山东、辽宁、四川、云南、吉林、海南、河南、天津、北京等18个省市。
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187.3万平方千米,水蚀荒漠化土地26.5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土地36.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0%、9.9%、13.6%和6.5%。
(三)中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既有气候因素,更有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
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区域耕地总面积的36.4%,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生产广种薄收。由于经济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局限,耕地垦殖存在短期利用目的和掠夺式经营行为。
2.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轻养
长期以来,草场管理手段落后,经营利用粗放,超载过牧现象极为普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增加到9000多万头,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目前,沙区草场的超载率高达50%~120%。以内蒙古为例,全区天然草场理论饲养量为4429.8万羊单位牲畜,加上农作物秸秆预计可饲养5475.1万羊单位。1985年年末,全区实际饲养牲畜5576.7万羊单位,已经超载。到1997年,全国牲畜头数突破7000万,折合上亿羊单位,超载1倍。过度放牧导致草场急剧退化、沙化。内蒙古、新疆、甘肃由于过度放牧草地退化面积已分别上升到草地面积的51.8%、63.6%、87.8%。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每头牲畜占有的草场面积为11.1公顷,到1980年每头牲畜占有草场的面积为2.7公顷,仅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4。浑善达克沙地由于过度放牧,土地严重沙化。通过对卫星遥感图像的分析表明,1989~1996年的7年间,该地区流沙面积增加了93.3%,而草地面积却减少了28.6%。
3.乱砍滥伐,破坏植被
荒漠化地区生活燃料十分缺乏。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群众的生活燃料主要是薪材。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燃柴短缺的问题。如新疆沙区每年需燃料折合薪柴350万~700万吨,基本上是以荒漠植被为燃料,使大面积的荒漠植被受到破环。内蒙古吉兰泰镇由于当地居民乱砍滥伐,盐湖西北部大面积生长良好的梭梭林在短短20年时间里,损失了2/3,该镇周围40千米范围内的梭梭林全部被砍光。同时大量的畜粪和农作物秸秆也被用作了燃料,不能还田,加速了土地退化,形成了恶性循环。
4.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用水不当
沙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用水不当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水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资料表明,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的浪费极为严重,农业灌溉一般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农田年均亩灌水量为900立方米,个别地区高达1500~2000立方米。大水漫灌,不仅浪费大量水资源,而且使灌区的地下水位普遍抬高,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目前,仅甘肃、宁夏、青海、新疆4省(区)由于灌溉不当造成的盐渍化土地面积高达1574万公顷。而沙区一些河流由于上游超量截水、蓄水和用水,下游来水量大大减少,远远不能满足生态和生产需要,造成大量农田撂荒,荒漠植被枯死,沙化快速扩展,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上游垦区过量用水,导致下游来水减少,约270千米河道断流,沿河胡杨林大面积衰退死亡,土地风蚀沙化。黑河来水量的大幅度减少导致了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西、东居延海相继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使3/4的人畜饮水井干涸,93.3万公顷梭梭林枯死,额济纳绿洲急剧萎缩。
此外,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施工中破坏林草植被,造成土地沙化,在局部地区也较严重。据陕西省有关资料表明,仅榆林地区煤田开发一项,就有1.7万公顷植被被毁。
七、是“地灭”的
诅咒吗
(一)地面塌陷
1.为什么地面会出现塌陷
地面塌陷是一种地质现象,往往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或者塌陷洞。当这种现象发生在人类活动的区域时,就可能酿成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地面塌陷主要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类。
自然塌陷是由于地表岩层、土体受到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泥石流等,造成陷落的现象。
人为塌陷则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如矿山地下水采空、过量抽采地下水、人工加载、人工振动等。
根据塌陷区是否有岩溶发育,地面塌陷又可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
岩溶地面塌陷是由于可溶岩中存在的岩溶洞地面塌陷隙而产生的。其分布地带主要包括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以沙土为主、其底部黏性土层缺失的“天窗”地段,沿岩溶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会破碎带,岩溶地下水的主径流带或岩溶管道上,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等。
非岩溶地面塌陷是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后二者分布较局限。
在多种地面塌陷中,岩溶地面塌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发生频率最高、诱发因素最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应该多加注意。
2.地面塌陷有什么前兆
塌陷前兆现象是塌陷的序幕,离塌陷时间较近且短促。及时发现这些现象,对减轻灾害损失有重要意义。这些现象一般比较直观,只要仔细、认真,就容易发现。塌陷前兆现象的监测内容包括:
(1)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的突然干涸或混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等。
(2)地面形变。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地面出现环形开裂,地面出现沉降。
(3)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
(4)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
3.怎样预防地面塌陷
虽然地面塌陷具有随机、突发的特点,有些防不胜防,但它的发生是有其内在和外部原因的。我们完全可以针对塌陷的原因,事前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以避免或减少灾害的损失。这些预防措施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
(1)长期、连续地监测地面、建筑物的变形和水点中水量、水态的变化,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等,对于掌握地面塌陷的形成发展规律,提早预防、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2)在岩溶区进行工程建设,应该坚决避让已有岩溶塌陷迹象的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