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做个绿色小天使
28130900000018

第18章 要做一个低碳的小天使(3)

2005年10月26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一项建议规例及指令,禁止运动鞋等多类产品排放氟化温室气体。但是已生产的运动鞋和其他产品中含有的六氟化硫在该产品被废弃后,还会排放出来。

(二)食:一块牛排、一罐可乐

精致生活离不开美食。食品的全生命周期也会直接或间接地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尤其在现代社会,在超级市场买来的食物往往是从千万里外的产地运来的。温室气体产生于食品种植的每一步,包括从耕种、播种、化肥、喷洒农药和收割,还涵盖运输到加工厂、电力清洗、加工和包装的各个环节,最后到零售终端的所有步骤。此外,还要加上当森林因放牧和耕作而消失所引起的碳汇损失。

美国的一个自然保护组织估计美国人在食物上平均每人每年排放4吨二氧化碳。牲畜与全球18%的碳排放有关。联合国粮农组织2006年发布的一项报告表明,我们的日常饮食,特别是肉类,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比运输业或工业还多。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报告表明,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3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问题,肉类生产占其中的14%~22%。为了提供一个半磅重的午餐汉堡包,也就是中间那块两副扑克牌大小的肉饼,释放的温室气体,相当于一辆1000磅重的轿车行驶10英里路程所产生的温室气体量。

牛肉产生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是,要让饲养的动物增加体重,需要大量饲料。2003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卢卡斯·赖金德斯和美国洛玛林达大学的萨姆·索瑞特估计,生产1千克牛肉蛋白质需要10千克以上的植物蛋白质,而谷物生产都要释放温室气体。并且,饲养动物的农场还会产生大量废物,这也会产生温室气体;而且,一些土地改为种植饲料作物,从而导致吸收二氧化碳的林地、草地的消失;并且饲料作物每年都要收割,收割过程机械地使用必然导致碳排放。

其次,是因为动物排泄物和动物消化饲料时排放的甲烷。1999年,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生态经济学家苏珊·苏巴克发现,按照不同的生产方式,每提供1千克牛肉会释放160~290克甲烷。甲烷的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3倍,因此每生产l千克牛肉,就相当于向大气排放3.6~6.8千克二氧化碳。

就全球变暖效应而言,生产牛肉排放的温室气体是生产同样重量鸡肉的13倍,是生产土豆的57倍。牛肉消费增长迅速,这是人口增长和人均肉类消费量增长的结果。生产1个普通美国人1年所需的牛肉,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当于1辆轿车行驶超过2900千米的排放量。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饮料的包装,从普通塑料瓶、易拉罐到玻璃瓶,其生产过程中也不免会产生碳足迹。以可乐为例,一罐可乐含有6克左右的二氧化碳,一部分在打开可乐罐的时候逃逸到大气中,一部分在人们喝到肚子里之后从口中呼出。2006年,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销售了10亿箱可乐,合计240亿听,那么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是将近140万吨。如果再把碳酸饮料的生产、运输和销售链条考虑进来,一罐可乐给环境带来的温室气体效应可就远远不止6克的二氧化碳了。碳酸饮料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会排放出数百万吨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

关于饮料包装所产生的碳足迹,德国专门研究机构IFEU,以分析产品生命周期,研究各种不同饮料包装所产生的碳足迹。其中,玻璃瓶是230~250克/升,塑料瓶是115~190克/升,利乐包是60~90克/升。在比较研究结果之后,利乐包的碳足迹表现相较于其他包装材料较轻。

(三)住:一间公寓

建筑能耗一般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1/3以上。在大城市里住公寓,由于维修、取暖和空调使用等,每年平均排放3~10吨的二氧化碳。如果住单独别墅,排放量还会更多,即二氧化碳足迹会更大。英国住房部长伊薇特·库珀表示,英国4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于建筑物。家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以下途径:供暖和空调能源消耗,电器使用的能源消耗,家庭照明设备的能源消耗。

建筑物的环保设计、节能建筑材料和设施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能源消耗,这些手段主要有:1.使用空心墙和屋顶保温层。目的都是降低室内的热量散失,从而达到降低供暖能耗。2.使用防风装置。安装门窗防风装置可以减少热量的耗散。3.使用双层玻璃窗。同样用于防止热量流失,减少能耗。4.使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灯泡。可以节省电器和照明设备的能源使用。

节能灯泡

英国建立了一个“可持续住宅标准”,将房屋按照能耗与废物排放分为6个级别。其中,住宅碳排放的标准是用住宅减碳比例与目标排放率的比值来定义的。所谓住宅减碳的比例,是指住宅二氧化碳实际排放率的减少比例,而目标排放率则是指建筑标准规定的最大二氧化碳排放率。按照这样的标准,二氧化碳减排的比例越大,住宅越“可持续”。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零排放住宅,基本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将成为未来新住宅设计的环保标准。

零排放住宅用现代绿色技术为自身供电供热,屋顶还安装有太阳能热水器,可为屋内地板采暖系统加热水温。其他节能措施还包括废物分离装置、燃烧可燃废物,将其转换为电力。另外,零排放住宅内部设有智能测量装置,住户可由此判断是否存在能源浪费问题。住宅的卧室,采用超绝缘材料,防止热量流失率比正常住宅高出60%。房屋还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生物能锅炉和雨水回收器等节能装置。屋顶装有3个风车状发电涡轮和太阳能电池板,为整栋房屋提供电力。电力能源完全自给自足。零排放住宅还注重节水设计,屋内全部采用节水龙头和淋浴喷头。还设置一套“废水”循环系统,能收集沐浴、洗漱的剩水,还有雨水的循环利用。此外,屋子的气温密闭性非常好。

一般房屋由于气温密闭性较差,整栋房内空气大约每6分钟就更换一次。空调或者暖气刚把室内空气加热,加热的空气就逸散走了。而在零排放住宅里,空气一小时才更换一次。这样就大大节省了加热耗能,而且还令房屋内部冬暖夏凉。除此之外,屋内还有感应器,能自动根据室温变化开启或关闭排风口,使室温保持稳定。

(四)行:一辆汽车

各国交通部门平均碳排放占全部碳排放的20%左右。普通轿车行驶1万千米,会造成1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坐飞机旅行的二氧化碳排放更多。一次短途飞行就会排放半吨二氧化碳,而长途飞行平均一次就排放2~3吨的二氧化碳。

一个人在纽约和洛杉矶之间坐飞机来回的排放量是1.17吨,每年因驾驶一辆车(运动型多功能车)产生的排放量是6.95吨。在美国,交通运输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排放量的33%,于是许多人试图通过减少开车来降低碳排放量。有人尽可能步行或骑自行车,有人则拼车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发达国家对于减少汽车二氧化碳排放可谓费尽心机,欧盟于2007年年底通过了汽车尾气排放强制性标准立法议案,要求欧盟新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应由目前的每千米160克减至每千米120克。从2012年开始不达标汽车每千米二氧化碳排放量每超过1克将被罚款20欧元。2013~2015年,罚款将逐年递增,分别达到35欧元、60欧元和95欧元。德国于2009年公布了汽车二氧化碳税的征收规则,100千米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20克的车辆可以免除2年的排放税。

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从做饭取暖、家用电器、外出旅行,甚至人类呼吸的每一刻都在向环境容量中增添碳足迹。比如,当下流行的便利消费,尤以一次性消费品为甚,就在不经意中浪费了巨大能源,危害严重。一次性塑料袋的滥用带来白色污染蔓延,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致使片片森林惨遭“屠戮”,一次性口杯的风行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从一点一滴做起,擦去自己的碳足迹。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浪费能源和增加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很小,一旦计算,总量则十分惊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亟须告别陋习,养成良好消费习惯。

八、让低碳成为时尚

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型是艰难的,但这不能成为拒绝低碳生活的理由。推行低碳、保护环境已是当务之急,形势逼人。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从低碳理念的倡导、行为的约束、制度的完善等各个方面多管齐下,持之以恒,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可以实现的。

至少有两个因素有利于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型。一是环保理念已经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抵制减排、低碳的言行将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这有助于形成减排、低碳的社会氛围,促进市民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是低碳生活所倡导的节俭与人的“利己”之心有一定的吻合之处,因为个人在生活中的节约“所得”归个人所有。因此,大多数人特别是中下层社会群体一般不会排斥低碳生活,各种生活中的节能或节俭小窍门也会受到他们的欢迎,这些小窍门虽然不一定节能很多,但一旦普及并被人们持之以恒地坚持,所节约的能源仍是不容小觑。

低碳生活

生活中的有些浪费现象可能是出于不良习惯而无意造成的。虽然习惯不易在短期内改变,但在“低碳”氛围之下,有浪费习惯的人不得不经常地去“意识”到自己的习惯,这有助于戒除不良习惯。奢侈性消费不像“习惯”那样简单,它对消费者具有一系列的社会的、心理上的意义,并且造成的浪费更大。但是,奢侈性消费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时尚潮流。因此,利用“低碳”的社会氛围,引导社会的时尚潮流,让“低碳”“简约”“节俭”等成为时尚,以此可以削弱奢侈性的消费时尚,减少浪费。

以“简约”“节俭”取代“奢侈”成为时尚并不容易。时尚的产生主要是社会上层群体通过新颖的生活方式或消费方式拉开与社会大众的距离,而相对下层的群体则为表明自己不落伍而追随潮流,两者的本质都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因此,时尚的内容大多是一般社会大众不易模仿追随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昂贵商品或奢侈品最容易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但是,这一特点并不是必然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不少时尚现象已经打破了这一特点。比如,过去饥荒时期才会食用的野菜,这几年在“绿色”的潮流下成为一道时尚的亮丽菜肴被堂而皇之地端上酒席桌;过去由于经济困难不得不穿的补丁衣服,如今厂家为迎合年轻人的时尚追求却要在新衣服上特意添上几个时尚的补丁。这些时尚现象表明,简朴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同样能够成为时尚。

一般来说,时尚的流行方向主要是从社会上层群体流向下层群体。因此,社会上层群体的行为方式对于时尚的兴起、转换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韩非子》上曾有一

则记载:齐桓公喜欢穿紫颜色的衣服,故而使得全国的老百姓也都仿效穿紫色衣服。齐桓公对此十分担心,对管仲讲:“我们喜欢穿紫色衣服,紫色很贵,老百姓都这样做,怎么办?”管仲向齐桓公献策道:“你若要阻止这种风气,首先是自己不穿,还要告诉左右大臣,自己不喜欢紫色衣服,你以后凡是看到穿紫色衣服的,必须讲‘吾嫌紫色臭’。”齐桓公愿意试试,于是一天之内左右大臣都不穿紫色衣服,一个月之内国内的老百姓也都不再穿紫色衣服了。

政府部门的官员、富人都属于社会上层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对于社会大众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低碳生活的推行需要全民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社会上层群体特别是政府官员能以自身的行为为社会公众做出良好的榜样。对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已经作出指示,要求政府带头,做好表率。

表率行为不是表态行为。如果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大力提倡节约型社会,倡导“低碳”理念,让老百姓勤俭持家,另一方面“三公”消费居高不下,那么,这给“低碳”理念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消极的。政府的表率行为要求政府必须从自身做起,通过健全的制度设计有效的监督机制,减少“三公”消费,杜绝浪费,这既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节约潜力,为“减排”“低碳”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又能对社会时尚转向“简约”,形成“减排”“低碳”的社会氛围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低碳”虽然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但我国已经显露出推行低碳的决心和勇气。只要引导得当,形成“低碳”的社会氛围,培养社会公众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必将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群体担负起减排的责任,那么,“低碳”走进生活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