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编实用管理学
28133100000036

第36章 物力、财力和技术管理(1)

物力、财力、技术是管理客体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国家的宏观管理,还是一个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都存在对物力、财力、技术的管理。因此,管好这三种重要资源,对社会主义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对物力的有效管理

这里讲的物力管理,是指生产资料的管理。生产资料由原材料、燃料、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劳动对象和设备、工具等劳动手段所构成。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和整个困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物力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对生产资料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的管理,保证生产建设所需生产资料的正常供应,促进技术进步,节约物资消耗,达到开源节流、物尽其用、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的目的。

物资管理

对物资的管理,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指生产消费)等四个环节的管理过程。

(一)搞好物资的开发。物资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好物资来源,这不是单纯的采购、收集工作。重要的是要做好开发工作。首先,按生产发展的需要,大力组织增产;其次,大力搞好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再次,适当进口必要的物资。

(二)搞好物资的分配。我国已由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物资分配基本上根据市场供求规律来进行。由于当前处于两种经济体制交替阶段,物资分配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搞好平衡。就国民经济来说,物质需要量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生产建设需要、合理储备需要、出口援外需要和其它需要;物资供应量包括库存物资、生产物资、进口物资、动用国家储备和其它来源的物资。在确定物资需要量和供应量的基础上建立物资平衡与分配表,以便做好物资管理工作。二是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主要有:农、轻、重的关系,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扩大再生产中的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关系,重点需要与一般需要的关系。三是物资分配形式,要有利于控制宏观经济和搞活微观经济。

(三)搞好物资的流通。流通是生产、分配和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搞好物资流通的管理,一要在购销环节上,采取多流通渠道、多流通形式,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尽量加速物资流通。二要合理组织运输,在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市场供应的前提下,力求用最少的时间、走最短的路程、花最省的费用:安全无损地把物资由产地运往消费地。三要搞好物资储存,避免物资积压或不足;做好物资入库验收,严把入库前的数量关、质量关和单据关;加强物资保管,做到不短缺、不损坏、不变质、不混号;要定期盘点,做好清仓查库工作。

(四)搞好物资的使用。首先注意节约。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节约使用物资,意味着用同量的物资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第二要抓好物资的综合利用,也就是在物资使用中变一用为多用,变小用为大用,变无用为有用。第三要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

(五)实行定额管理。首先,制订物资消耗定额。物资消耗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的条件下,制造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工作量所必须消耗的物资数量的标准。物资消耗定额,一是编制物资供应计划、组织物资供应工作的依据;二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节约物资消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工具,三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二,制订物资储备定额。它是指在一定的管理条件下,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所必需的,经济合理的物资储备数量的标准。物资储备分为经常性储备与保险储备两种。前者是企业按物资采购的周期,在前后两批物资运送的间隔中,为保证日常生产的均衡而建立的储备;后者是企业为了防备万一,比如物资运送误期,或来料品种、质量不符需要等待而建立的物质储备。两者相加为企业物资最高定额。

(六)物资管理的主要方法。1.重点管理法,也叫ABC管理法。它的基本原理是要管理好“关键的少数”。其具体做法是:根据所管或所需物资的品种数和资金占用额把物资分为A、B、C三类。A类物资品种数少而占用资金多。例如,火力发电厂的煤,这一类物资可能只占品种数的10—15%,却要占资金的80%以上;B类物资在品种和资金占用中所占比重都不占重要位置。例如,劳保用品这一类物资可能只占品种数的20—30%,占用资金为15—20%;C类物资是品种繁多,但占用资金很少。例如,工厂中的螺钉、螺帽、垫片等,可能在品种数上占60—65%,占用资金却只有5%。由此,可以看出,A类物资品种虽少,占用资金却很多,因而是重要物资,在定货批量和库存储备方面要用最经济的办法,实行重点控制,定时定量供应。C类物资品种多,占用资金少,可采取简便方法加以控制,如采用固定订货量,所进的货可以用较长时间,不必经常采购。B类物资处于中间状态,可以实行一般控制,如定期定货,按合理批量供应等。采用ABC管理的方法,有利于降低库存,加速资金周转,节约维护、保养、保管等仓库管理费用,促使管理科学化。

2.经济定货批量法。物资储备费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订购费用,如旅差费、行政管理费、验收和搬运费等;另一类是保管费用,如占用资金的利息、仓库和运输工具的维修、折旧费、物资储存损耗等费用。显然,订货费用和订购次数成正比,而与每次的订购数量关系不大;而保管费用则主要和订购的批量成正比,与订购次数无关。每次少订一些,多订几次,订购费用会增加;每次多订一些,少订几次,保管费用又会增多。因此,就需要根据两种对立的费用的变化函数找出一个总费用最小的订货批量,这就是经济定货批量。

3.定货点法。这种方法是在库存物资降到定货点时,由仓库发出订货通知以便进行采购的一种物资管理方法。其中的“定货点”是指为满足从提出订货至到货这段时间正常供应物资而规定的最低限度的必要库存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订货点量=保险储备量+(每日平均需要量×订货日数)

合理确定定货点,是保持合理储备的重要措施。定货点定得过高,物资储备过多,就会占压资金,增加仓储费用;过低则难以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能源管理

能源包括的种类繁多。其中主要是石油、煤炭、天然气、水力等。在现代条件下,能源状况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能源管理必须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

(一)搞好能源开发。开发的途径是很多的,如采用先进技术,大力加强能源的地质勘查工作,查清能源储量、品位和生成状态;搞好现有矿井、油田和其它能源企业的挖潜、革新和技术改造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大型能源基地;大力开发新能源,如核电能、太阳能、风能等;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省、各地区的资源,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小水电、沼气和薪炭林等。在能源的生产与开发上,要兼顾当前的需要与长远的发展。

(二)大力节约能源。我国对能源的利用率很低,浪费严重,节能潜力很大,必须注意节约。节能的途径有:改造耗能高、效率低的落后设备和落后工艺;改革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热、电结合,以集中供热代替分散供热;充分利用工业余热,等等。

(三)加强对能源的科学管理。第一,实行对能源的全面管理,国家要有统一的能源政策、法规,对能源的生产、输送、分配和储存,对煤、电、油等各种能源的使用等都要实行科学管理。第二,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如凭证定量供应制度、燃料管理制度、电力统配制度,实行能源消耗定额,并与奖惩结合起来,堵塞能源的跑、冒、滴、漏现象。第三,做好能源计量、统计、消耗定额、热平衡等基础工作。

设备管理

机器设备是现代化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好、用好、维修好设备,对现有设备进行革新、改造和更新,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一)设备的购置。购置设备要精打细算,分析对比各种购置方案,从中选择最优方案,使有限的设备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

1.选择设备应考虑的因素:(1)生产性,设备的生产效率要高;(2)可靠性,设备能够安全、准确、可靠的运行,故障少;(3)节能性,节约能源消耗,能源和原材料利用性好;(4)耐用性好;(5)操作安全;(6)维修性,在保证设备性能、效率、精度的条件下,结构简单合理;(7)成套性,设备的单机配套、组装配套、项目配套的水平所形成的生产能力要高;(8)灵活性,设备对不同工作条件,加工不同产品、零件的适应性要强。(9)环保性,设备的噪声和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污染少;(10)有效性,设备的加工能力与企业的生产能力相适应,设备的加工精度与产品的工艺要求相适应。(11)经济性,购置和使用设备所需费用支出尽量少。

2.设备的经济评价方法。

(1)投资回收期法。它是依据设备投资费和采用新设备的节约额(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源消耗的降低、产品质量的提高、劳动力的节省等)计算设备投资回收期。其计算公式如下:

设备投资回收期=设备投资费/采用新设备后年节约额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投资回收期越短,设备投资效果越好。

(3)费用换算法。这种方法首先要了解不同设备的投资费用是多少;然后依据估算的设备寿命周期,计算平均每年必须支付的使用费;最后根据投资费和平均每年使用费之和的多少来评价设备经济性的优劣。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种:

(1)年费法。首先依据估算的设备寿命周期,按复利率,把设备一次支出的投资换算成相当于每年费用的支出。然后加上每年的使用费而得出不同设备每年的总费用。当其它条件相同(如产量)时,应选购总费用最低的设备。

(2)现值法。这种方法通过现值系数把每年的使用费换算成相当于最初投资的数额,然后加上最初投资费,用得到的总费加以比较。

(二)设备的使用。应充分、合理地使用设备,提高其利用率。为了合理使用设备,应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不同设备的特点,制定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定期检查维护规程等。

2.要为各类设备配上合格的操作人员,实行凭操作证使用设备的制度。

3.为各类设备合理安排生产任务。

4.为设备创造良好的使用环境和条件,配备必要的监控仪器、仪表。

5.合理规定设备使用的能源、器材、油料等消耗定额及费用定额。

(三)设备的维护、检查与修理。1.设备的维护保养与检查,其内容主要是: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整齐、安全等。以金属切削机床为例,其保养有以下几类:(1)日常保养。保养的项目和部位比较少,大多在设备外部,由操作工人负责进行。(2)一级保养。保养的项目和部位较多,由设备外部进入到设备内部,一般在专职检修人员指导配合下,由操作工人定期进行。(3)二级保养,保养的项目和部位最多,主要在设备内部,由专职检修工人负责、操作人员协助,定期进行。

设备的检查,是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精度、磨损度进行检查和检验。通过检查,及时查明和消除设备的隐患;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维护工作的措施,有目的地做好修理前的准备工作,以提高修理质量和缩短修理时间。按时间间隔,设备检查可分为日常检查、定期检查、连续检查、修理前检查。按检查的方法,可分为直观检查和工具仪表检查。

2.设备的修理。修理的实质是设备物质磨损的补偿。修理的基本手段是修复和更换。设备修理一般分为小修、中修、大修等三类。

3.设备维修制度。目前在我国工业企业一般有以下几种:(1)计划预防修理制度。这是有计划进行维护保养、检查和修理,以预防为主,保证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的一种设备维修制度。(2)保养修理制度。它是由一定类别的保养和一定类别的修理合理组织起来而构成的设备维修制度。(3)预防维修制度,具体分日常维修、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维修预防、预知维修(预测维修)等不同形式。这种制度能明显提高设备维修的经济效益。

(四)设备的磨损与寿命。了解设备的磨损与寿命是为进行改造、更新提供依据。

1.设备的磨损。有以下两类:(1)有形磨损(物质磨损)。指设备由于使用或自然力的作用而产生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损失。有形磨损造成设备的物质技术劣化。(2)无形磨损(精神磨损)指设备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的贬值。无形磨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设备的技术结构和性能没有变化,但由于设备制造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使该种设备再生产费用降低,从而使原有同种设备的价值相应降低。另一种是设备制造部门生产出新的、具有更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设备,它的推广使用,使原有设备的效能相对降低,发生贬值。

2.设备的寿命有以下三种:(1)设备物质寿命。它是由设备的物质瞎损所决定的设备的使用寿命,即设备从投入使用,到由于物质磨损使设备老化、损坏而报废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延长设备物质寿命的主要措施是加强维护保养和修理。(2)设备经济寿命。指设备的物质寿命后期,由于设备老化,使用费用大量增加,继续使用在经济上不合算,这种由设备的使用费用所决定的设备的使用时间,称为经济寿命。(3)设备的技术寿命。指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技术上更先进、经济上更合理的新型设备,使原有设备在物质寿命尚未完结前就被淘汰,设备这种从开始使用到因技术落后而被淘汰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设备的技术寿命,也叫设备的技术老化周期。

(五)设备的改造与更新。这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以及改善劳动条件;能保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能保证提高工效、扩大生产规模。

1.设备的改造。这是指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做局部改革。以改善其性能,提高其精度和生产效率。设备改造的内容是:提高功率和转速,提高精度和耐磨性,提高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改善润滑和冷却系统。设备改造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设备的改造要与设备的大修理结合起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