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选择使用“直接接触原则”又会怎样呢?请继续往下看:
“车祸发生的时候,我就在现场。那辆摩托车从斜刺里冲出来,狠狠地撞上了货车的后部,把货车的尾部撞得凹进了一大块。摩托车高高地飞了起来,重重地跌落在地面上,前挡风玻璃在一瞬间变成碎片,洒了一地。摩托车的驾驶员也在同一时间被抛了出去,痛苦地滚躺在地上。现场一片狼藉。”
怎么样?这样的表述方式是不是更容易唤醒人们的代入感,从而更真切地感受到车祸的恐怖?
画面式语言技巧五:强调情感
组织画面式语言的目的,绝不是单纯地在人们的头脑中绘制图画,这只是手段。我们真正的目的,是通过画面式语言,引发人们情感上的反应,并进而绕过人们的意识,通过潜意识直接改变人们的想法和行为。
所以,使用感官词汇也好,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画面也好,描述细节也好,增强代入感也好,都是为引发信息接受者的情感反应服务的。
为了引发情感,我们除了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技巧,还需要在语言的细节组织上多下功夫。刚才我们在“增强代入感”一节中列举了描述车祸的例子,细心的读者应该能够发现,之所以第二种表达方式比第一种更具感染力,除了因为遵循“直接接触原则”外,还因为使用了很多掺杂了情感的副词,比如“狠狠地”、“高高地”、“重重地”和“痛苦地”。这些情感副词的使用,将直接带动读者的情绪。所以在句子中多多使用情感副词和情感形容词,就容易达到调动信息接受者情绪的目的。
这一手段应用得十分广泛,无论是戏剧表演,还是公开演讲,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证人陈述,都会大量地使用情感副词、形容词来渲染语言的感情色彩,从而更顺利地渲染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感觉过滤系统,人们往往只会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信息,对于那些他们不想看到的信息,人们会视而不见;人们往往只会听到他们想要听到的信息,对于那些他们不想听到的信息,人们会充耳不闻。这套感觉过滤系统,使得人们即便是亲眼目睹同样的事情,也会关注不同的细节,产生不同的情绪,得出不同的结论。
美国司法部曾经邀请心理学家对证人证词的可靠性做一项调查,他们让作为实验参与者的证人目睹一场模拟的凶杀案,当然,这些实验参与者并不知道他们看到的凶杀案是假的。当司法部门要求这些证人提供证词时,惊讶地发现,证人们提供的证词与事实相符的部分只有25%。有些证人对某些重要的细节视而不见,而有些证人又对事实进行添油加醋的描述。
如果通常被我们认为最具可靠性的法庭证言都是主观的,与事实不完全相符的,那么,还有什么样的思想和言论能够是完全客观的呢?
所以,人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主观的,都是有感情倾向的。不存在纯粹客观、不包含主观倾向的思想。这一结论无论在哲学上,还是在心理学上都已被证实。了解到这一事实,我们一方面应该审慎地关注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避免被过分主观化的、与事实不符的信息误导。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人类认识世界的这一特点,将我们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情感词汇等手段自然地表达出来,从而让我们的画面式语言更加丰满,更有情绪感染力。
九.节奏的力量
1.催眠式的节奏
你是否见过催眠大师的表演?他们让观众围坐成一圈,把眼睛闭上,然后把舞台的灯光弄得十分昏暗,接下来是喋喋不休的、长达数分钟的引导。很快,你发现舞台中央的部分观众已经开始放松,他们的身体像面条一样晃来晃去。随着催眠大师的指令,观众们开始做出各种各样的、富于戏剧性的动作,比如弹奏并不存在的乐器,闭着眼睛引吭高歌,像铁板一样横躺在两张椅子中间,或者拿下鞋子当作呼吸面罩扣在嘴上。
观看这样的表演花费不菲,如果是让催眠大师对你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价格就更加昂贵。不过,如果你真的希望进入催眠状态,又不愿意向这些神奇的催眠大师交纳一笔昂贵的费用的话,可以按照下面的指示去做,你一样能找到被催眠的感觉。
本方法需要的道具十分简单,几乎家家都有。先是找到你们家的水龙头,确定它可以缓缓地流出水滴。然后找到一个脸盆,放在水龙头下面,拧开一点点,让水滴缓慢地滴落在脸盆里。而需要你做的,就是坐到脸盆旁边,闭上眼睛,放松全身,静静地倾听水滴落在脸盆里的声音。坚持20分钟,你就会进入意识模糊的状态,即催眠状态。
像所有的催眠实验一样,上述方法并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有效,因为每个人的受暗示性不同,但它总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你的意识,并帮助你进入催眠状态。为什么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进入催眠状态呢?其中,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水龙头、也不是脸盆,而是单调的节奏。只要是持续的、单调的节奏刺激,就能够诱导人们进入催眠状态,即意识不清醒的状态。
摇篮曲或者催眠曲大都具有节奏单调、持续重复的特点。在高速公路上开长途车的人,会长时间地看到相似的道路、护栏和路标,所以非常容易犯困。因此,很多开长途车的人都会听一听节奏明快的音乐,来赶走疲倦,防止事故的发生。这些现象的原理都是与节奏相关的。
同样,当我们看一本书时,如果书中的内容千篇一律、没有太多变化,就很容易让人犯困。如果这些没有节奏变化的信息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那么其催眠的效果会更加明显。不用多久,我们就会哈欠连天,上床休息了。
书面信息如此,语言信息就更是这样。用单调的、缺乏变化的节奏和腔调说话,听众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动画片里“外星人”的语言往往就是这样的。所以,如果你希望让听你讲话的人迅速失去对一个话题的兴趣,就试着像外星人一样用同样节奏、同样腔调、同样音调的声音讲话,他一定很快打断你的话题,甚至转身离开。
所以,节奏对信息,尤其是有氧信息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再好的信息内容,如果没有与合适的节奏相结合,也会被人拒绝。
2.有声语言的节奏
制作节奏明快的语言是有技巧的,即便是最不擅长组织语言的人,也能够理解下面所要介绍的控制语言节奏的秘诀。将这些秘诀应用到实践中,你将迅速看到节奏明快的语言对有氧信息接受者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对于有声语言来说,其节奏主要表现在语速的快慢、声音的大小、腔调的高低上。
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发表过一篇伟大的、震撼世界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在百度上随便搜一下就能找到这段演讲的录音。也许你听不懂英文,但是如果你听完整个演讲的的话,还是会被马丁路德·金的恢弘气势所感染。这种气势与语言的组织没有太大关联,它主要来自于马丁路德·金的语速、腔调和音量。
仔细倾听,你会发现,马丁路德·金的语速一直在变化,时快时慢,有时也会出现短暂的停顿。即便在停顿处,你也不会听到现场听众的窃窃私语,因为语速上的灵活变化会频繁地刺激听众的听觉,让他们时刻保证对演讲的高度关注。
擅长朗诵诗歌的人同时也是非常善于把握语速的,他们会根据诗歌的内容调整语速。在那些需要强调和煽情的地方,朗诵者的语速会变得很慢,一字一顿;而在那些不太重要的地方,朗诵者的语速则会变得快很多。
腔调的变化也会引发听众的兴趣。同样一段话,让赵本山说和让陈道明说,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冯巩每逢春节联欢晚会都会向观众们说:“我想死你们了!”大家对这句台词往往报以开心的笑声。可是如果你也对身边的人这样说,效果就会不同。为什么?因为每个人说话的腔调有所不同。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嗓子永远只能发出一种声音。就发音器官的先天条件而言,每个人的声线都能在很大范围内做出改变。因此,我们往往能够模仿不同人物、不同风格的流行歌曲,甚至能够模仿不同性别的人物的声音。
在公众表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不时地改变腔调,会缓解听众听觉上的疲劳,也能为讲话增添趣味。易中天在讲三国故事时,就经常更换不同的腔调来模仿不同人物的声音,比如他在讲曹操劝妻子和他回家时,就分别模仿了二人不同的声音。企业培训大师余世维也非常擅长此道。在他的培训中,模仿别人声音是常有的事,小孩、老人、年轻人,甚至是女人的声音,都被余世维模仿得惟妙惟肖。
除了使用不同声线的腔调,很多擅长演讲的大师经常通过改变声音大小来调节节奏。讲话的音量,如果从头到尾都像梦话一般微弱,那就和催眠曲差不多,如果从头到尾都保持最大音量,又有些接近于噪音。只有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的音量才能持续调动听众的注意力。
音量的变化最好能够与说话的内容相匹配。过渡性或铺垫性的语言,我们可以把音量放小;到了需要腔调的部分或者讲话的高潮部分,我们就需要把声音放大;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调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声音变得激动一些。这些做法都能够有效调动听众的注意力,从而收到有氧信息应有的效果。
3.文字语言的节奏
与有声语言不同,文字的节奏不可能通过语速的快慢、腔调的变化、音量的高低来调节,所以,一篇激情四溢的演讲如果变成文字形式的演讲辞,也许会显得没有那么气势十足。但文字语言可以运用到的节奏调节方法却一点也不少。同时,这些技巧也构成了有声语言节奏调节的基础。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其篇幅的长短与人们关注的程度往往成反比,篇幅越长的文章,得到的关注往往越少。这是因为篇幅长往往意味着长时间持续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阅读。所以报纸上单个栏目的文章往往都不会有太长的篇幅,即便是连载书籍,其每次连载的字数一般也不会超过2 000字。
同样,书籍的篇幅也以类似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欲望,随便找一家书店,翻看一下其中最畅销的5本书,你会发现,这些书的页数都比较薄,很少能见到超过500页的畅销书。事实上,大多数畅销书籍的单册页数都在300页左右。对于时间紧张的上班一族来说,300页的篇幅已经不少了。如果一本书的页数超过了500,有意问津的人将会大大减少。当人们看着眼前如砖头一样厚实的书籍时,一般会想,这本书我大概永远也没有时间看完了。
奇妙的是,人们对书籍的阅读欲望并不是由绝对页数决定的,如果将一本超过500页的书籍分成两本以上的单册,人们对它们的兴趣又会有所增加。即便是总页数超过1 000页的超级巨著,如果能够分成200页的5本分册发行的话,阅读的人一定比原来多上许多。这一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只是很少有人想过有意识地利用它。
当我们传递文字信息时,如果把文字分割成数量众多的板块,将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
如果我们是写一般性的文章,而且篇幅超过2 000字,就要把文章分成多个小块,每块都配以子标题,从而增加可读性。如果我们是写博客,而且篇幅不短,就把它变成一个系列,每个系列都尽量保持在1 000字以内。如果我们是写超过2万字的长篇文章,那就多设一些章节,而且要确保每个章节字数都比较少,可以在15分钟以内读完。如果我们是要写一本书,那么我们在多设章节的同时,还要注意全书的篇幅,如果超过400页,就可以考虑分册发行了。
你见过满满一页不分自然段的文章或书籍吗?如果没有,你可以想像一下那是什么样的情景。如果这样的文章放在你面前,你会有兴趣阅读吗?从节奏上讲,每个自然段的篇幅也要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自然段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读者的兴趣和理解。即便内容完全一样,如果单个自然段过长,也会引发读者明显的不安。正常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把自然段的篇幅控制在10行以内。超过这个数字,就显得臃肿了,读者阅读起来就会有些费力。
同样,句子的篇幅也会影响到读者的阅读。控制句子篇幅的最佳工具是逗号和句号,只要不至于影响到读者的理解,多用一些逗号和句号可以大大缩短句子的长度,从而更方便读者的理解。很多热爱古汉语的朋友都知道,大多数古文原本是没有标点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标点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如果你想了解阅读不加标点的文字是什么感觉,就去看看那些最原始的、尚未添加标点符号的古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