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食物使用手册全书
28147600000025

第25章 营养治疗:吃喝出健康(3)

饮食治疗是任何类型糖尿病人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长期坚持的一项措施。适当节制饮食可以减轻细胞的负担,对年长、体胖而无症状或少症状的轻型病人,特别是血浆胰岛素空腹时及餐后不低者,饮食疗法是本病的主要疗法。对于重症或幼年型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更要严格控制饮食,但饮食必须含有足够的营养及适当的糖和脂肪的分配比例。

目前治疗糖尿病方法在饮食和药物方面治疗方案分歧比较大,治疗、控制的标准也不一致。

(1)基本原则

每天所需总能量:根据理想的体重和工作性质、劳动强度来计算,成人休息时每天105~126千焦耳/千克,轻体力劳动者每天126~147千焦耳/千克,中度体力劳动者每天147~167千焦耳/千克,重体力劳动者每天167千焦耳/千克以上。儿童、孕妇、授乳及合并消耗性疾病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使患者体重保持在理想体重±5%左右为调整的能量标准。对肥胖成年型糖尿病患者,用限制摄入能量和加强体育锻炼来矫治肥胖,可降低高血糖。更重要的是采取这些措施可减轻胰岛β细胞的“过重负担”,从而导致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β细胞的功能。因此,饮食治疗不但有助于控制糖尿病,并能使病情有所减轻。

饮食结构比例合理:蛋白质摄入量每天1.0~2.0g/kg,儿童、孕妇、营养不良、授乳和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可酌情增加到2.5g/千克;脂肪量每天0.5~0.8g/千克;其余为糖类,约占总热量50%~70%。

粗纤维饮食:可能减慢糖的吸收,减低血糖和血脂。食用果胶,玉米梗叶,海生植物,南瓜粉等均有一定效果。

三餐热量分配:大致为1/5、2/5、2/5,或1/3、1/3、1/3,根据患者习惯也可以按四餐分配1/7、2/7、2/7、2/7。如用药后有饥饿感或频于低血糖者可稍进食调节。

主食量控制:完全休息的病人,每天主食200~250g;轻体力劳动者每天250~300g;中度体力劳动者每天300~400g;重度体力劳动者,每天主食400~500g。

(2)饮食安排

能量供给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为宜;

平衡膳食以得到足够的营养;

避免高糖食物,如各式各样的糖和糖果等;

避免肥腻食物,如肥肉和油炸食品;

多选择高纤维食物,如粗粮和蔬菜;

烹调以清淡为主;

定时定量进餐。

五、痛风

1.痛风的概念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结果引起血中尿酸过高并沉积于关节、软组织、骨髓、软骨和肾脏等处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性的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尿路石、肾脏损害等为特征。以中年患者为多。

2.痛风与营养之关系

痛风的发病主要是嘌呤代谢紊乱引起血尿酸过高。嘌呤是一种含氮环形结构物质,是核蛋白代谢的中间产物,是由食物中核蛋白分解产生,或由体内核蛋白分解而成。蛋白质在体内最终分解为尿酸,即核蛋白→核酸→嘌呤→尿酸。如果体内尿酸生成过多,超过肾脏排泄能力时,尿酸即在血液及组织中积聚,最后结晶析出,形成结石。当神经内分泌调节失常时,关节及周围组织就有尿酸沉积,产生过敏性炎症,引起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以上所述可见痛风与膳食关系密切,人体不能摄入蛋白质过多,如摄入蛋白质过多或体内细胞破坏速度增高,则血中尿酸就会增加,可能会导致痛风疾病。

3.痛风的防治

原发性痛风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控制血尿酸可使病情逆转。防治的目的,一是终止急性发作,防止复发;二是纠正高尿酸血症,使血尿酸浓度经常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三是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

通过限制膳食中嘌呤和蛋白质,可预防痛风急性发作,减少体内尿酸形成。提供病人大量液体和适量食盐,加速尿酸排泄。

(1)限制膳食蛋白质量,每天每公斤体重进蛋白质1克左右,而且以植物蛋白质为主。

(2)限制总能量。糖类宜少摄取,占总能量不超过50%~60%,果糖少摄取,以免增加腺嘌呤核苷酸分解,防止加速尿酸形成。

(3)限制膳食中高嘌呤食物如动物的内脏、沙丁鱼、浓鸡汤、肉汤等尽量少吃。含中等量嘌呤的食物如肉类、鱼类、禽类、豆类、菜花等也应适当限制。

(4)供给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供给富含碱性的食物,如青菜、水果、乳类;供给足够的水分,每日尿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这样能加速尿酸盐的排泄,并防止尿酸盐的析出。

(5)严格戒酒,禁食强烈的香料、调味品、浓茶、咖啡等。脂肪能抑制尿酸盐的排泄,不宜摄入过多。

(6)不宜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速尿、烟酸、乙醇等。

(7)对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者进行医学监护,如血尿酸经常超出正常值范围,经饮食控制未能使血尿酸恢复正常者,即使未出现关节炎、肾结石或肾功能不全等表现,也应服用降尿酸药物。

六、遗传性疾病

1.什么是遗传性疾病

通常所说的遗传性疾病是指某些疾病它们发病需要一定的遗传基础(基因),通过这种遗传基础,按一定方式传于后代。也就是由亲代传递到后代的是遗传性疾病的遗传信息(基因),后代即按照这种遗传信息发育形成遗传性疾病。由此可见,传递的并非现成的疾病,只是某种疾病的发病基础。遗传性疾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

人体中任何遗传物质都与代谢过程有关,而每一代谢过程都需要某一基因控制的特定酶来催化才能产生最终产物(形成某一种遗传物质)。当某一基因发生突变后,基因所控制的某种酶的合成缺陷,由此酶催化的过程发生紊乱,正常代谢破坏,底物及产物之间失去平衡,结果机体产生各种功能障碍,这便是遗传病的发生。

2.遗传性疾病与营养的关系

遗传异常所致的遗传性疾病的致病因素非常复杂。目前随着医学遗传学的发展,研究工作已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和分子的水平,这对遗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为遗传病的防治提供了防治方法。目前认为,致病的突变基因是遗传病致病因素之一,这是内因。而外界条件也可影响人的遗传。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物理、化学因素都经常地作用于健康人生殖细胞中的基因,可引起遗传基因不可逆变化,即发生所谓“突变”受到这些因素影响的个体可能在其本人没出现什么异常,但是他们的后代可能会出现某些病理变化,并且可把这种变化传递下去。目前认为遗传与环境、饮食营养有密切关系,如环境污染和营养缺乏等。

环境污染、饮食营养结构不合理对人类遗传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诱发机体产生基因突变:能诱发基因突变的如食品工业中用来熏鱼、熏肉的着色剂亚硝酸盐和用于生产洗发精、洗衣粉的乙烯亚胺类物质都是诱发基因突变的诱发剂。

(2)诱发染色体突挛的因素:如食物中的佐剂咖啡因、可可碱;药物中的眠尔通、氯丙溱、氮芬、丝裂霉素C、阿糖胞苷等,均可诱发染色体畸变而致遗传性疾病。

(3)致癌物质:已知90%的癌是由于环境污染引起,如食物污染中的黄曲霉素,水污染中的铬酸盐、砷和汞中毒等。

(4)营养不合理所致遗传病:有苯丙酮尿症、维生素D6依赖性癫痫、先天性无丙球蛋白血症等。

3.遗传性疾病的防治

(1)遗传性疾病预防

a.积极开展遗传病的群众性普查和群众性防治工作,以便早期发现,在症状未出现之前经过检验血、尿可以早期发现早期防治。如苯丙酮尿症,若在生后2~3个月内发现开始治疗,患者发育可基本正常,如治疗得越晚,就越会遗留严重的智能发育不全。因此对苯丙酮尿症之类的遗传性代谢缺陷,在新生儿时期即应进行普查和治疗。这是预防遗传病的最有效的手段。对普查确诊的病例,尽早进行预防性治疗,如进行饮食控制疗法等。有治疗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病的奶粉等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b.加强环境保护: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公害影响是严重而深远的,影响子孙后代健康生活,必须搞好环境保护,做好“三废”的处理工作。

c.对于遗传基因携带者加强婚姻和计划生育的指导工作。

(2)遗传病的治疗

近几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的进展,以及临床诊断的进步,对人类遗传病的发病过程已逐渐清楚。例如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等疾病能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因此使一些遗传病“由不治之症”变为可治之症。

a.基因治疗。在基因水平上,人为地改变异常基因,从而根治遗传病,这方面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

b.饮食控制。目前,某些遗传病可以在酶水平和代谢水平上做出早期诊断,从而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和其它措施,调节代谢平衡达到防治遗传病的目的。饮食控制的原则是由于代谢异常,机体必需的某些物质缺乏时,则加以补充;相反,某些代谢物质大量积蓄时,则限制代谢物前身物质的摄入,以维持代谢的平衡。除去有害而对人体并非必需的营养物质;例如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的蚕豆病患者,严禁食用蚕豆及某些药物,即可防止发病;酶的补给,例如粘多糖沉积病IH型患者,由于细胞内缺乏α-艾杜糖苷酸酶,造成粘多糖在各种组织细胞中大量蓄积,造成患者面容粗犷、多发性骨发育不良,关节活动受限,智能发育不全等。输入正常人的白细胞,如患者缺失的酶从中得到补充,使患者尿中排出的粘多糖量显著增加,症状就得到缓解。

c.药物治疗。如先天性无丙球蛋白血症患者,给予丙球蛋白制剂则获得治疗效果。

d.手术治疗。对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有较高的恶性率,尽早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某些遗传异常所致疾病,无论在病因、预防、治疗方面和饮食营养有着密切关系,应用饮食控制疗法积极防治遗传病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七、过敏反应与营养

我们日常生活饮食中有些食物可以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有的反应轻,有的反应迅速而重,往往可以造成生命危险。过敏反应与营养有直接关系,必须注意认识它并预防饮食性过敏反应的发生。

1.过敏反应的机制

所说的过敏反应是变态反应V种类型中的第Ⅰ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型或速发型,其发生机制为致敏→发敏→效应。

(1)致敏即抗体与细胞结合。在致敏抗原初次进入体内后,诱发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类抗体,这种抗体对同种细胞有高度亲和力,它能结合到有高密度IgEFc受体的血液嗜碱性粒细胞和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发敏抗原与抗体在靶细胞表面相互作用导致生物活性介质释放,在相应的致敏抗原再进入体内时。它与被IgE致敏的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结合,靶细胞表面IgE通桥联启动机制而被激活,引起一系列酶促反应而导致释放各种生物活性介质如组织胺、前列腺素等。

(3)效应即生物活性作用于效应组织。组织胺等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引起平滑肌痉挛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浸润等,出了临床上一系列的休克、荨麻疹、哮喘等过敏症状。

2.过敏反应与营养的关系

饮食中某些营养物质可以引起某些人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和荨麻疹等疾病。

与营养有关的食物如牛奶、蛋清、海味、虾蟹、蜂类蜇刺等。以上这些物质是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对于过敏体质的机体易引起过敏反应。

进食的某些食物特别是蛋白质食物如鱼、虾、螃蟹、牛奶、鸡蛋、蘑菇、番茄、胡桃和其他海味,以及食用腐败食物后引起全身性或局部的荨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