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千奇百怪之谜全集
28148700000032

第32章 它们可能比人更可怕——奇怪的动物(6)

1848年一天,英国军舰“德塔鲁斯”号航行在离南非最南端大约500公里的海面上。值班员突然大声喊道:“快看!军舰侧面,有一个奇怪的东西!”从舰长到水兵都跑到甲板上来了。

在离舰200米左右的地方,一只惊人的怪兽,抬起近2米长的颈和头,游了过去。舰长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怪兽的形状,这是常年航行在海上的“德塔鲁斯”号的船员们从来没有见过的。

舰长把这一天的事件详细地记入了航海日志,并在回到英国后,向英国海军军部做了报告。根据报告中所载的目击者的推断,海兽大约有18米长。

1904年,德国军舰“德西”号停靠在阿龙湾,在离船30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只怪兽。舰长写在航海日志上的话是:“我们看到了怪兽,身长约30米,皮肤呈黑色,身上长满了疙瘩,头像巨大的海龙的头,不久就消失了。除了我以外,很多军官和水兵都看到了。”

1905年,人们得到了一个比较可靠的观测记录,因为当时有两个英国动物学家协会的成员在巴西海岸亲眼目睹了海蛇。他们是梅河德·瓦尔多和米切尔·尼柯尔。瓦尔多后来写道:“我看到了一个很大的鳍,或者是(动物的)脊背钻出了水面。它是深褐色的,身上有皱皮。它大约有1.8米,露出水面半米左右,我能看到水下的褶皱身体。接着一个大脑袋和脖子伸出了水面,脖子有人身体那么粗,脑袋呈龟状,有眼睛。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从一方向另一方移动。它的头和颈是深棕色的……在14个小时内,除我们两位动物学家外,船上的其他人也都看到了那个‘海蛇’。它虽然静静地游着,但比船的速度快(当时那艘船速约为8.5节),那么它的游水速度至少大于每小时16公里以上。”

1924年,约翰·洛克哈特在他的《神秘的海洋》一书中写道“大多数见证人都同意海蛇有着突出的特征:它是一种长蛇形动物,有一系列的峰起隆肉,头部像马;其颜色上部较深,下部较浅;移动时起伏波动;在夏季出现……它是无害的,从未对人发起攻击。”

1934年,在加勒比海大西洋航线上航行的豪华客船“毛里塔尼亚”号的船员们也曾几次发现过海蛇。

根据记录,在北大西洋、非洲南部海域、巴西海面、加勒比海、日本近海、我国南部的北部湾、印尼海域、俄罗斯海域和新西兰附近的南太平洋里,来往的渔船和客船都曾有过类似的记录,都曾发现过怪兽的踪影。船长的报告也好,船员的说法也好,怪兽的形状不外乎两种,有的说像个大海蛇,有的说像蛇颈龙……但是,由于只是少数人看到,而且从来没有捉到一只活的怪兽,所以习惯于传统观念的人们总是不相信有什么怪兽存在。

前文所述的太平洋怪兽尸体的发现,已经过去20年了,但是人们还是期待着再次发现太平洋怪兽,而且最好是活着的。

尽管后来有的报刊曾经登过一些消息说,有一些渔船在丢弃怪兽的海域里多次搜寻,捞上来了鲨鱼和鲸的碎骨,并认为那就是太平洋怪兽腐烂后分化开的骨骼,由此得出所谓“太平洋怪兽”根本不存在的结论。然而反对者认为,无法证明那些碎骨就是照片上完整怪兽的一部分,看来,人们还是习惯于遵循现有的知识,很难相信自己没有见到的事物。

现在,生物学家们都眼睁睁地盯着南太平洋这一带海域。根据海流等因素,有人推测怪兽可能生存在新西兰东北方的立阿莫群岛附近一带海域;还有人猜测,这头怪兽之所以死去,大概是因为法国在附近塔希提岛进行核试验所致。

人们对怪兽重现的期待是有理由的,因为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世界上现存的动物可以分为26门,而所有主要门类的动物,在海洋里都可以找到。怎么可以设想,怪兽就只有一个呢?有人估计大约有50头这样的怪兽在海域里生存。这当然是没有根据的猜测,但是200多年来关于海洋怪兽的记录,绝不会都是妄谈;更何况,新西兰以东的海域是有着适合生命存在的理想条件呢!有人调查,新西兰以东的南太平洋海域,正是从南极来的寒流与从北面南下的暖流相遇的地区,水温10度左右,海中氧的含量比太平洋其他地区高5倍,浮游生物非常丰富,是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

而且非常巧合的是,新西兰的克拉斯特彻奇市本来就是爬虫类的故乡。该市干达贝利博物馆陈列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料,其中就有蛇颈龙化石。这具化石是1963年至1965年从附近的河里发现的。被发现的蛇颈龙化石是一大一小,大的是脊骨部分(脊骨直径是12厘米,而打捞出来的怪兽的尾部脊骨也是12厘米),小的有完整的头部和颈部化石。

此外,据报道,新西兰惠灵顿郊外的一个渔民以及日本静冈县烧津港“第八富九丸”号的渔民都证实,在新西兰附近曾见过类似此次发现的怪兽。

应该指出的是,像新西兰、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岛这样与大陆隔离的孤岛,有许多特有的动物,其中不少正是史前动物的后裔。这些动物按照自己的方式进化,独自生活了几千万年并保存了下来。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期望一种史前动物在生活条件更理想的海洋里出现呢?

食人鱼——真实的恶魔

俗语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可是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一些湖泊和河流中,却生长着一种鱼,不怕大动物,极具攻击性。在当地印第安部落里常常可以看见一些缺腿断臂和残指的人,据说这些人就是在河边洗衣服或洗澡时遭难的。

那么,这些湖泊和河流中究竟潜藏着什么怪物呢?

美国探险家杜林专程进行了考察,他目睹了一只大鸟企图捕猎水中鱼的情景。大鸟以俯冲的姿势冲入水中,却在水中挣扎起来,最后沉入水中。杜林非常惊讶,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他把一头山羊用绳子绑住推入水中。不到几秒钟,湖水便猛烈地翻腾起来。5分钟后,他拉起绳子一看,只剩下了一具山羊的骨骼,骨骼上的肉已被啃得干干净净。

杜林在山羊的胸腔骨里发现了几条形状怪异的小鱼,它们掉在草地上乱跳,碰到什么咬什么。它们的头部两侧呈黑色,腹部橙黄色,仅6厘米~7厘米长,奇怪的是小鱼的嘴里却长着两排像利刃般锋利的牙齿。

经研究发现,这正是亚马孙河流域特有的“食人鱼”,当地人称“水鬼”。

据生物学家统计,目前已发现的食人鱼有20多种,不仅出现在亚马孙河流域,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东,从加勒比海南岸至阿根廷北部的一些拉美国家都有食人鱼的踪迹。

食人鱼的体型虽然小,但它的性情却十分凶猛残暴。一旦被咬的猎物溢出血腥,它就会疯狂无比,用其锋利的尖齿,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一般疯狂地撕咬切割,直到剩下一堆骸骨为止。

食人鱼为什么这么厉害?这是因为它的颈部短,头骨特别是腭骨十分坚硬,上下腭的咬合力大得惊人,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能把钢制的钓鱼钩一口咬断,其他鱼类当然就不是它的对手了。平时在水中称王称霸的鳄鱼,一旦遇到了食人鱼,也会吓得缩成一团,翻转身体面朝天,把坚硬的背部朝下,立即浮上水面,使食人鱼无法咬到腹部,救自己一命。

食人鱼的生活是群居性的,时常几百条、上千条聚集在一起,能同时用视觉、嗅觉和对水波震动的灵敏感觉寻觅进攻目标。

食人鱼有胆量袭击比它自身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动物,而且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围剿战术”。当它们猎食时,食人鱼总是首先咬住猎物的致命部位,使其失去逃生的能力,然后成群结队地轮番发起攻击,一个接一个地冲上前去猛咬一口,迅速将目标化整为零,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

许多人对这样一个问题大惑不解:既然食人鱼这么厉害,为什么亚马孙地区的动物不会被它扫荡光呢?

食人鱼的主要食物当然不会是落到水里的人、猴子、牛或其他哺乳动物,因为这种守株待兔式的猎食方式不能使它挨到下一顿,它们的主要目标是其他各种鱼类。

然而对于食人鱼来说,在亚马孙流域的河流里去猎食其他鱼类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因为河水实在混浊,能见度通常不超过1米,而食人鱼发起攻击时离猎物的距离不能大于25厘米。

食人鱼的游速不够快,这对于许多鱼类来说无疑值得庆幸。游速慢的原因归咎于食人鱼的那副铁饼状的体型。长期的生物进化为什么没有赋予它一副苗条一点的身材呢?科学家们认为,铁饼型的体态是所有种类的食人鱼相互辨认的一个外观标志,这个标志起到了阻止食人鱼同类相食的作用。

为了对付食人鱼,还有许多鱼类在千百年的生存竞争中发展了自己的“尖端武器”。例如,一条电鳗所放出的高压电流就能把30多条食人鱼送上“电椅”处以死刑,然后再慢慢吃掉。

刺鲶则善于利用它的锐利棘刺,一旦被食人鱼盯上了,它就以最快速度游到最底下的一条食人鱼腹下,不管食人鱼怎样游动,它都与之同步动作。食人鱼要想对它下口,刺鲶马上脊刺怒张,使食人鱼无可奈何。

食人鱼还有一种独特的禀性,只有成群结队时它才凶狠无比。有的鱼类爱好者在玻璃缸里养上一条食人鱼,为了在客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勇敢,有时他故意把手伸到水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都能安然无事。

假如客人凑近玻璃缸或是主人做了一个突如其来的手势,这种素有“亚马孙的恐怖”之称的食人鱼竟然吓得退缩到鱼缸最远的角落里不敢动弹。

不管怪物有多么厉害,可是还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显而易见,平常成群结队时不可一世的食人鱼,一旦离了群,就显不出威力啦。

动物也疯狂

人有多疯狂,动物也有多疯狂,七彩的生活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每一个独立而生的动物,说不定真有一个时候,我们人类和动物真成了互相平等的好伙伴。

动物们的奇特感情

对于人类来说,千奇百怪的动物世界充满了众多谜团,你听说过专偷啄“二奶”下蛋的雌大苇莺吗?你听说过“丈夫”身份不是由雄雌现象、而是由个头大小来决定的奇怪动物吗?你听说过有的动物性别可以像妖精一样随意变换吗?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科学版首次披露了动物世界的一些奇诞“性爱故事”。

(1)太会吃醋的“妻子”

在动物世界中,如果雄性稀缺的话,那么雌性也许将成为凶猛的竞争者。雄麻雀和大苇莺经常会娶两个“妻子”,为了独享“丈夫”的爱,雌麻雀和雌大苇莺经常会偷偷啄碎“二奶”下的蛋。而雌性蝾螈则会偷走雄性蝾螈的精囊袋,防止它跟其他异性交配。“接生婆蟾蜍”的行为则更加暴烈,如果它看到自己的“丈夫”和其他异性交配,它会愤怒地将这对“苟合男女”撕成碎片。

(2)谁个头小谁做“丈夫”

科学家发现,在一对小丑鱼“夫妇”中,如果雌性鱼死去的话,那么伤心的“鳏夫”在过了一段日子后,它会慢慢地转变自己性别,变成另一条雌性鱼。在一种海洋蚯蚓中,如果两只雌性相遇了,那么个头比较小的那只会渐渐转变成雄性,化身为“丈夫”。当然,如果后来“丈夫”的个头又超过了“妻子”,它们的“夫妻”角色又会进行转变。一句话,谁个头小,谁就做“丈夫”。

(3)住在“妻子”肚子里

对于雄性“纸鹦鹉螺”来说,它与异性的交配方式是将自己的生殖器官像鱼雷一样地射向雌性腹中,像精子银行一样地储存在雌性体内。同样,雄性琵琶鱼喜欢在尺寸大得多的雌琵琶鱼肚上挖一个洞钻进去,躲在里面成为一个“寄生丈夫”。而雌性绿匙虫在交配前,则将个头很小的雄性吸入自己体内的一个“小男人屋”中,雄性绿匙虫会一直居住在那儿,直到雌性绿匙虫成功受精。

(4)怀孕的海马爸爸

在海马世界中,通常都是雄性怀孕,它们的肚子鼓胀得像个气球,然后产出小海马。雄性“达尔文青蛙”也是一个辛苦的父亲,它会吞下受精后的卵子,让下一代在自己的嘴巴中孵化。而对于许多鱼类和禽类来说,像保姆一样细心照料孩子更是司空见惯的事。

(5)可怕的千变妖精

对于海蛤蝓家族来说,你永远无法知道门里面坐着的那个家伙是雄性还是雌性,因为它的性别只取决于来拜访的客人的性别,如果客人是雄性,那么它就会变成雌性;相反如果客人是雌性,那么它就会变成雄性!这种可怕的双性现象还发生在蚯蚓、欧洲大花园虫身上,而黑哈姆雷特鱼则是少数几种可以随意变换自身性别的脊椎动物。

(6)将“情人”吞入肚中

对于螳螂和澳大利亚赤背蜘蛛来说,当“男孩”与“女孩”约会时,“女孩”往往会张开血盆大口将“男孩”一寸寸吞入腹中。而在“刚毛海蚯蚓”家族中,则是“男孩”约会时吃掉“女孩”,当雌性“刚毛海蚯蚓”死亡后,雄性爸爸会细心照料受精卵,直到它们孵化出来。对于那些一生中没有第二次交配机会的动物种类来说,雄性有时还会自我牺牲,将自己当作雌性“最后的晚餐”,以便下一代能更好地生长下来。

(7)一生只爱你一个

在自然界动物当中,“一夫一妻制”是很不平常的一件事。但对于黑秃鹫、加利福尼亚鼠和南极企鹅们来说,它们的“夫妻”生活可说是无可挑剔的“一夫一妻制”,在它们中间绝没有任何妻子红杏出墙或丈夫寻花问柳的风流韵事发生。在它们的一生中,雄性和雌性的恩爱可能会保持一生,当一方死去后,另一方会痛不欲生,有的甚至会殉情自杀。对于奉行“一夫一妻制”准则的动物来说,当它们为配偶梳理毛发时,它们的动作无疑是在宣称∶“这一生只爱你一个”。

动物们也是有灵性的被制造者,他们能讲故事、能唱音乐,当然也能过上自己想过的有个性的“感情生活”。

解读“动物语”

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它们不光有声音语言,还有许多无声的语言,例如美妙的舞姿、绚丽的色彩和芬芳的气味,甚至连超声波也被用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

(1)声音语言

人们发现,每当敌害来到白蚁的巢穴时,整群白蚁常常已逃得无影无踪,只留下空“城”一座。为了揭开这个奥秘,昆虫学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原来,担任哨兵的白蚁能从很远的地方,就发出敌情“报告”,用自己的头叩击洞壁,通知巢中的蚁群立即撤退。

在大自然中,用声音作为通信工具的动物是很多的。许多鸟都有着清甜多变的歌喉,它们是出色的歌唱家。据说,全世界的鸟类语言共有两三千种之多,和人类语言的种类不相上下。有些动物学家对鸟类的各种语言进行了研究,并编成了一本《鸟类语言辞典》。这本辞典是很有用处的。举个例说,空中的飞鸟对飞机是个很大的威胁,因为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使飞机坠毁。现在有的机场已设立了鸟语广播台,播送鸟类的惊恐叫声,以便驱散它们,使飞机安全起飞和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