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千奇百怪之谜全集
28148700000040

第40章 熟悉而又陌生的生存环境——奇怪的自然景观(6)

同样是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有座名叫阿尔勒的小镇。就在这个小镇的一个教堂里,有一口1500多年前精心雕制的石棺,石棺长约1.93米,用白色的大理石雕成。令人不解的是,这口石棺中长年盛满清泉般的水,却没一人能解释石棺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镇上的居民回忆说,这件怪事是从公元960年以后发生的。当时,有一位修士从罗马带来了两位皈依基督教的波斯亲王圣阿东和圣塞南的圣物,并把圣物放入石棺中。此后,石棺内的“圣水”源源不绝,“圣水”为当地居民带来吉祥和幸福。人们视这“圣水”为神奇的水,因为它有神奇的医治疾病的疗效,人们珍藏它,不到万不得已不拿出来使用。

据有关专家的考察,这口石棺总容量还不到300升,而每年从这口石棺中流淌出来的水却是500~600升。即使在旱灾之年,石棺仍为当地居民提供澄清的圣水。据当地的居民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某一夏天,石棺还溢出水来。

1961年,石棺内的水源之谜吸引了两位来自格累诺市的水利专家。他们试图解开石棺内的水源之谜。

最初,水利专家认为这是渗水或凝聚现象,于是想方设法垫高石棺,使它与地面隔开;为了揭谜,他们还用塑料布将石棺严严实实地包起来,以防外界雨水渗入石棺中;为了防止有人往棺内灌水,在石棺旁设岗,日夜值班。所有的办法都未使石棺内水源断绝。专家们用科学方法对石棺内的水进行鉴定,发现棺内的水即使不流动,水质也是纯净不变的,似乎石棺内的水能够自动更换一样。

就和许多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地址礼物一样,以后的许多科学家也试图解开这个谜,结果都未能如愿。

复活岛是大自然的产物吗

1722年4月5日,荷兰著名航海家雅各布·罗格文在距离智力本土3000公里的太平洋中发现了一个小岛。由于这一天正是复活节,所以他把这个小岛命名为“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呈三角形,面积只有177平方公里,岛上没有河流,只有3座死火山。当罗格文一踏上这个岛屿,就被种种奇特现象吸引住了。岛上山峦起伏,岛南端耸立着许许多多巨大石像,它们背朝着大海,排列在海边,石像身上刻着各式鸟的花纹,至少有10米高。石像都是用整块石头雕成,下面有巨大的石座。

这些石像面部的表情十分丰富,有的安详,有的严肃,有的凶狠,有的含蓄,它们长着长长的耳垂,头上戴着帽子。

美国女科学家科特里恩在岛上生活了一年,她写道:这里的奇特比起世界任何地方,更能吸引我们。这里的大部分石雕还没有最后从山岩上剥离下来,上面布满了青苔。仔细看去,就会发现石像上还刻着许多小石龛,石龛里面也刻着雕像。

复活节岛上最大的石雕长为21米,头高11米,鼻子长4米,石像头部上还顶着圆柱形的红帽子,帽子也是由石头雕刻而成。

这些巨大石像的雕刻、安装和搬运,需要多少力量才能完成啊!当年,古埃及统治者为了修建金字塔,曾用皮鞭驱赶几十万奴隶干了几十年,而这些石像的劳动量并不亚于金字塔!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岛民的祖先付出了那么大的精力去建造这些石像,再把它们运到海边,一座一座地安置在海边?这些石像代表着什么?它们为什么要戴上一顶红帽子?

人们发现,采石场上倒放着许多尚未完工的石像,好像当年工作是一下子停止的,而且种种迹象表明,有些完工的石像正准备运往海边,工具杂乱地放在旁边。根据推测,这里当年有种突然降临的灾难性事变。

这突降的灾难又是什么呢?是天灾,还是人祸?一个个问题,难以解释。科学家们一筹莫展,复活节岛之谜似乎带上了神话的色彩。

有的科学家认为,古代太平洋的某些地方是露出海面的大陆,又称为太平洲。太平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同时又有着人类发展的文明。例如,英国学者詹姆斯认为,大约在距今10000年前,在澳洲大陆和南美大陆之间的辽阔洋面上,有一块面积很大的陆地,这就是太平洲,也叫莱姆利亚,在这块大陆上生活着6000万各种肤色的人们。苏联的一些学者也赞同这样的看法。

他们描述道,大约10000年前,这块大陆的文明已经相当发达,不仅会使用火,而且还创造了文字,这些文字的记载是刻在石板或木板上的,如今大部分已经失落,只有少部分收藏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里,可惜这些文字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看懂。

科学家根据当地的传说和残迹推测,古代这里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高超的建筑本领,庙宇石像和殿堂的残迹都是很好的见证。

可是,有些人却认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过太平洲古大陆,认为复活节岛石像是天外来客的礼物。他们说,罗格文发现复活节岛时,岛上的居民还处于部族生活方式,是近于人吃人的“半野人”状态,因而不可能有高超的技术,那些工艺精湛的建筑和石像必然是天外来客留在地球上的纪念物。

还有的人这样认为,复活节岛本身是一座孤岛。在很早以前,南美大陆的印第安人就居住在这里。如果将岛上的石像和南美或中美洲的文物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是很相似的。实际上,石像是他们雕的,庙宇是他们盖的。后来,波利尼西人突然侵入复活节岛,把印第安人赶跑了,这样,复活节岛上的石像就成了一个“费解”的谜。

这三种观点都是今天人们为了解开这个难解之谜而进行的推测,各说各有理,谁也推翻不了谁。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新的证据,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复活节岛之谜会有个圆满的答案。

大自然“管弦乐队”

在广西靖西县,有个叫“牛鸣坳”的山坳,横卧着两块巨岩,中间留“一线天”让人通行。左边那块三角形的巨岩,有汽车那么大,远看过去犹如卧在地上的一头大灰牛。岩石表面光滑,内有许多交错的孔洞。游人贴洞吹气,便发出一阵阵雄浑的“哞哞哞”牛叫声,吹气越大,声越响,顿时群山共鸣,势如群牛呼应。古人有诗称“伏石牛呜吹月旋”,意思就是这里石牛一叫,月亮也会跟着旋转起来,用来形容牛鸣石的神奇。

牛鸣石是浅灰色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蚀出许多孔洞,蚂蚁、蛇、鼠和鸟类穿行其中,把毛糙的洞壁打磨光滑了。人往一个洞口吹气,互相串通的孔洞受空气摩擦,便产生铜管乐器的效应,发出动听的牛鸣声。

再有河北青龙县老岭山东面的“响山”,海拔约1000米,势如黄钟覆地,岩隙罅穴格外发育,加上周围诸峰对响山形成合围之势,所以劲风一吹,擦壁如琴,入穴如笛,搏柱如钟,穿罅如弦,于是百乐和鸣,笙管笛萧齐发,时如高山流水,如泣如诉;时如黄钟大吕,抑扬洪亮,人们就能听到一场大自然管弦乐队的大合奏。

然而,世界各地还有许多诸如响山、音石、乐泉、语洞等大自然的音响胜地,人们对它的发声奥秘仍无法探明。

在美国佐治亚州有一片“发声岩石”异常地带。拿着小锤敲击这里的石头,无论大石、小石或碎片,都会发出悦耳的声音,音色和谐清脆。可是,把这里的石头搬到别的地方去敲打,不管怎样敲,只有沉闷的嚓嚓嚓声,与普通石头一般。

为什么石头放在异常地带就能发出乐声,挪动位置就失效呢?有人分析这是个地磁异常带,存在着某种干扰场源,岩石在辐射波的作用下,敲击时会受到谐振,于是发出乐声来。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推测,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实。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沙漠地带的一块巨石,足有几间屋子那么大。居住在附近的印第安人常常在明月高悬的夜晚来到这里,点起一堆堆篝火,当滚滚浓烟笼罩时巨石竟然会发出阵阵迷人的乐声,忽而委婉动听,犹如抒情小夜曲;忽而又成哀怨低沉的悲歌。当地印第安人把这块巨石尊崇为“神石”而顶礼膜拜。

大自然是淘气的,一位它喜欢把秘密藏在未来,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不知,为什么这块巨石只有在宁静的月夜,并被浓烟笼罩时,才能发出悠扬的乐声?这块石头究竟包藏着什么奥秘呢?这还有待人们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太阳的门户

的的喀喀湖坐落在南美洲玻利维亚共和国与秘鲁共和国的边境线上,隐没在安第斯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印加人就发祥于这个风景秀丽的湖边。

关于印加人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天,太阳神的儿子外出玩耍,被山神豢养的一群豹子吃掉了,太阳神痛哭儿子,眼泪不住地流淌,流着流着,就汇集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的的喀喀湖。

后来,太阳神在湖中创造了一男一女,使他们繁衍后代,就形成了印加民族。太阳神教男人们捕鱼、狩猎;教女人们造船、织布,印加民族就这样兴旺起来了。

为了使印加民族更有发展前途,太阳神赐与印加人一条金手杖,叫他们去寻找更好的地方。印加人带着金手杖,离开了的的喀喀湖,一直朝前走。走着走着,有一天,金手杖突然不见了,他们就按照神的意志定居下来,这就是肥沃的库斯科。

在的的喀喀湖东南21公里、海拔4000米高的层峦叠嶂的安第斯高原上,有一座前印加时期的蒂亚瓦纳科文化遗址。这是一个星散在长1000米、宽400米的台地上的大遗迹群,地处太平洋沿海通往内地的重要通道上,遗址被一条大道辟为两半,大道一边是占地210平方米、高15米的阶层式的阿加巴那金字塔,另一边是由长118米、宽112米的台面组成的卡拉萨萨亚建筑。

该建筑至今仍完好无损,四周围以坚固的石墙,里面有梯级通向地下内院,西北角就坐落着美洲古代最卓越、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太阳门。它被视作蒂亚瓦纳科文化的最杰出的象征。蒂亚瓦纳科文化是公元5世纪到10世纪之际影响秘鲁全境的一支文化。

作为该文化的代表太阳门,由重达百吨以上的整块巨型中长石雕镌而成,造型庄重,比例匀称。它高3.048米,宽3.962米,中央凿一门洞。门楣中央刻有一个人形浅浮雕,人形神像的头部放射出许多道光线,双手各持着护杖,在其两旁平列着3排48个较小的、生动逼真的形象,其中上下两排是面对神像的带有翅膀的勇士,中间一排是人格化的飞禽,浮雕展现了一个深奥而复杂的神话世界。这块巨石在发现时已残碎,1908年经过整修,恢复旧观。据说每年9月21日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总是准确无误地射入门中央。

为弄清蒂亚瓦纳科文化的来龙去脉,美国考古学家温德尔·贝内特用层积发掘法证明该文化最早年代为公元300~700年,太阳门等建筑在公元1000年前正式建成。这里原是宗教圣地,朝圣的人群跋山涉水去那里举行朝拜仪式,可能就在朝拜同时运来了建筑材料,建造了这些宏伟建筑物。

但问题是,在当时生产力极为原始,怎么把重上百吨的巨石从5公里外的采石场拖曳到指定地点,要完成这任务至少每吨要配备65人和数英里长的羊驼皮绳,这样得有26000多人的一支庞大队伍,而要安顿这支大军的食宿,非得有一个庞大的城市,但这在当时还没出现。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人认为,当初是用平底驳船从科帕卡瓦纳附近采石场经过的的喀喀湖运去石料的,据地质考查,当时湖岸与卡拉萨萨亚地理位置接近,后来湖面降低才退到现在位置,如这一说法成立,那使用的驳船要比几个世纪后的殖民主义者乘坐的船还要大好几倍,这在那时也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