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生活必备丛书——心脑血管病饮食与防治
28149300000023

第23章 脑部循环系统病理常识与预防治疗(4)

脑出血病情重笃,必须迅速抢救。首先应该就地抢救,或护送去较近的医院治疗。护送途中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病人搬动过多,会使出血加重,病情恶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取下义齿,侧卧位较好,及时吸痰,必要时作气管切开。对躁动不安的病人可用镇静剂,头部放冰袋,血压过高者可用降压药,常用25%硫酸镁10毫升,肌肉注射,还要适当应用高渗葡萄糖、甘露醇等脱水剂和止血药。脑出血的急性期病情较复杂,应该以抢救生命为主。有手术指征者,可以争取手术治疗,有条件时,亦可以争取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如脑血管畸形病人可以考虑选择栓塞治疗。中药常用至宝丹、牛黄清心丸和羚羊角开窍治疗,条件许可时,昏迷病人应用安宫牛黄丸也有良效。

脑出血与脑血栓的区别

脑出血多发生在血压较高的情况下,情绪激动、活动时,排大便用力后,发病后可迅速出现头痛、神志不清、病情较重。脑血栓形成则多发生在休息状态下,常不伴昏迷,常无明显血压高。二者明确鉴别可借助颅CT。

脑栓塞的治疗

脑栓塞也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属缺血性中风。老年人虽不多见,但易和其他类型的中风相混淆。脑栓塞系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随血流栓塞脑血管所形成。病人在发病前患有的疾病,带有容易脱落的栓子,如风湿性心脏病的瓣膜有赘生物;大动脉中的粥样硬化斑块;心肌病、冠心病伴室壁瘤的附壁血栓;恶性肿瘤的癌栓;长骨骨折的脂肪栓;颈胸部外伤、人工气胸和气腹的气栓等。

脑栓塞起病急骤,大多数无任何前躯症状,起病后,常于数秒钟内发展到高峰。脑栓塞可能仅发生在单一动脉,也可以广泛多发,因而临床表现不一。一部分人,起病时有短暂意识模糊、头痛或抽搐;一部分病人,表现为面瘫、上肢单瘫、失语、眩晕、复视、共济失调等。脑栓塞病与其他急性脑血管病的表现极为相似,但是,因原发病因不同,而显然区别于其他中风。

病人一旦发生脑栓塞,其治疗原则和脑动脉血栓形成基本相同。但是,通常要及早应用甘露醇,防止脑水肿及脑血疝,病人如无颅内压增高表现,用低分子右旋糖肝增加循环血量,改善脑组织的循环。脑栓塞的栓子一般较为坚固,采用溶栓治疗的效果多数不明显,因为脑栓塞多表现为出血性脑梗死,采用抗凝治疗时应该特别慎重。如果是空气栓子引起的脑栓塞,应该给予左侧卧位、头低位。由于心源性栓子是常见的原因,因此,防治心脏病是防止脑栓塞的一个重要环节。

脑血管疾病的种类

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发生病变所引起的疾病。老年脑血管病起病急骤,很容易出现残废,如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或吞咽困难,所以,脑血管疾病是危害老人健康和威胁老人生命的常见老年病之一,发病率高。

中风,在临床上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脑缺血性中风。

它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短暂的运动或感觉障碍,眩晕或言语障碍。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一般不超过24小时,所以称为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约有25%~40%在5年内发生严重的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不仅本身是缺血性中风的一种发作形式,而且也是严重脑梗死的预报。

2.脑血栓形成:又称脑梗死或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一种中风,约占中风的60%。它是由于脑部动脉本身病变而导致狭窄或完全阻塞所引起。症状严重,表现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失语、呐呓,视物失常(有的对半边外界事物看不清,有的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等)、吞咽发生呛咳,眩晕、神志不清等(视病变部位而定),恢复也慢,所以称为大中风或完全性中风。老年人还多见腔隙性梗死,多发生于大脑半球的深部白质和脑干,临床上表现为纯感觉性或运动性中风等;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可表现为痴呆。

3.脑栓塞:它虽属缺血性中风的一种,但并非脑血管本身病变引起,而是指心脏或大血管处栓子脱落,流入脑部动脉而发生栓塞。脑栓塞除发病极为急骤并有产生栓子的原发病灶外,主要表现为单瘫、偏瘫、失语、抽搐等,与脑血栓形成大致相似。

(二)脑出血性中风。

仍以脑出血(脑溢血)为多见,其次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和脑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脑出血的主要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数由脑底部表面大动脉分支连接处的先天性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覆盖脑表面的蛛网膜下腔内,或少数由脑部动脉静脉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而引起。脑出血时病情比较严重,发病急,出现头痛和呕吐,一侧肢体瘫痪和意识障碍等症状。

脑缺血性中风治疗主要是增强血流,减少水肿,降低血小板凝聚,改善循环功能。脑出血性中风主要是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调整高血压,个别中风患者如有手术指征,宜进行手术。中风患者的瘫痪肢体必须尽早加强功能锻炼,多作被动和主动运动,以及针灸、按摩等。

脑中风的治疗

(一)发病后

应及时、就近就医,避免远距离转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路途中勿颠簸,如有呕吐应使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内,镇定患者情绪。

(二)急性期治疗

缺血性脑中风者主要给予改善脑血流。降低血黏度、扩张脑血管、溶栓治疗。常用药有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川芎嗪等。如有脑水肿情况,可给甘露醇、地塞米松等。出血性脑中风强调绝对卧床4周,血压过高者给予降压、降颅压。必要时给镇静剂抑制躁动,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大便通畅。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给止血药抗血纤溶芳酸等。

(三)恢复期治疗

中风后常由于神经损害而遗有瘫痪,可采用按摩、理疗和针灸等方法促进功能的恢复。不能忽略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的重要性,主动锻炼即是病员应尽主观努力去做力所能及的活动;被动锻炼即是病员还不能运动时,护理同志或家属帮助病员进行肢体活动。这样即可避免关节强直,又可增加血液循环,减慢肌肉的萎缩,增强神经营养,使神经功能尽快恢复。有失语的病员加强语言训练,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还可给予改善脑血液循环及代谢的药物。

急性脑中风的急救

急性脑中风多见于平常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病人突然出现偏瘫、语言不利、流口水、口眼歪斜,严重者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呕吐、昏迷、大小便失禁。遇到这种情况,应急救助步骤如下:

1.立即把病人就地平放(特殊情况除外,如厕所、公共汽车等),使病人保持安静,千万不要搬上搬下,更不要使劲哭喊,摇晃病人。

2.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或与就近医院联系,或用率稳妥送医院。

3.如果病人已昏迷,要将病人头部偏向一侧或侧卧,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4.如果病人有抽搐,要在病人上下牙之间垫一折叠的手帕,以防咬破舌头;此时严禁给病人喂食、喂水,以免误入气管造成窒息。

5.搬动昏迷病人最好几个人协同,同时将病人托起,不要生拉硬拽,运送病人途中勿颠簸,途中要有专人托起病人下颌,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窒息。

6.最知病情者必须亲自护送到医院,以便向医生提供可靠病史,以利于医生判断病情。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本病虽在40岁以后多发,但在某些条件下(如长期血脂升高)年轻人亦可发病,某些疾病(如肾病综合征高血脂)出现脂代谢紊乱时,可见有7岁儿童死于脑血管病,尸解发现其大脑中动脉粥样斑块及血栓。因此,预防本病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饮食习惯,以预防高血脂症及肥胖,避免食用过多的动物脂肪及某些含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肥肉、动物油、骨髓、奶油制品、椰油、可可油等,避免多食高胆固醇食物,如肝、脑、肾、肺等内脏、鱿鱼、墨鱼、鱼子、虾子、蟹黄、蛋黄等。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瓜果,植物蛋白,如豆类及豆制品,食油以豆油、菜油、麻油、茶油、米糠油较好。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愉悦,劳逸结合,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多脑力劳动均应避免,保证充足睡眠,不吸烟、免饮烈性酒。适当的体力劳动及体育锻炼是预防本病的一项积极措施,对预防肥胖,增强循环功能及调整血脂代谢均有帮助。活动量视个人情况而定,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做剧烈运动,散步、保健体操、太极拳均宜。另外,必须积极治疗和本病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肝病、痛风等。

药物治疗如下:

(一)降血脂药物

1.消胆胺:能增加胆固醇与胆酸的排泄而降低血胆固醇。剂量:4~5克,3次/日。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

2.安妥明:能抑制甘油三酯的合成,有降低血浆甘油三酯作用。剂量:0.25~0.5克,3次/日。该药并有纤溶作用。副作用有恶心、腹泻、肝功损害和血清转氨酶增高,服用时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3.烟酸:有降低血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作用。剂量:0.5~1.0克,3次/日。因有扩张周围血管作用,服后常有皮肤潮红、瘙痒和胃肠道反应。因此,宜在进餐时服,从小剂量(0.l~0.2克)开始,以后逐渐增量。烟酸肌醇酯0.2~0.4克,3次/日。

4.不饱和脂肪酸:玉米油、豆油及红花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可抑制小肠对脂质的吸收,有降低胆固醇作用。药用亚油酸丸(每丸含不饱和脂肪酸60毫克),每次5丸,3次/日。餐后服用可减少胃肠道反应。市售商品有益寿宁、血脂平及心脉乐等。

(二)钙阻滞剂

已有实验证明,异搏定、硝苯吡啶能减轻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此外,该类药物有防止血管痉挛、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良好效益。

(三)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0.1克/日,可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而较少影响PGI2的产生。

2.潘生丁:50毫克,3次/日,与阿司匹林合用,可起协同作用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3.藻酸双酯钠:兼有降血脂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给0.l克,3次/日口服。

此外,服用磷脂、冠心舒等可抑制动脉壁摄取低密度脂蛋白,防止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硬化的防治

由于脑动脉硬化是人体动脉硬化的一部分,防治脑动脉硬化,首先要防治全身疾病,尤其是高血脂症、高血压病、高血糖(糖尿病)的防治更为重要,这“三高”疾病是引起脑动脉硬化的罪魁祸首。老年人如果能较好地控制“三高”疾病,必将延缓脑动脉硬化的发展,减轻脑动脉硬化症的症状。有的老年人,在患有“三高”疾病时满不在乎,其中绝大多数则是不知道“三高”疾病的危害性,当今老年人寿命延长了,在出现脑动脉硬化症时,追忆当年,已是后悔莫及了。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三高”疾病的防治,做到控制饮食、体重、血糖、血压、血脂在合理的科学的水平。

中风的预测

中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中风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中风发病前也有不少先兆症状。

预测中风发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引发中风的危险因素已基本查明,例如:有中风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冠心病及有嗜好烟酒、劳逸不当的生活习惯等,尤其是当高血压病病情不稳定时,发生中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但是,要预测中风发病的具体时间,只能是一种想象而已;再则,发生中风的可能性并不就是现实性,从可能性向现实性飞跃,还得有许多条件,如高血压病不稳定时,有无合理的治疗,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纠正,伴发的老年病是否控制等等,发生中风的可能性不一定就转化为现实性。但是,预测中风的可能性时,可以使一些病人高度警惕引发中风的危险因素,起到防范与警惕的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根据血液流变学中若干变量关系,如:血液黏稠度、血沉、红血球压积等的数据变化,结合个人存在的引发中风的危险因素,如年龄、体重、家族史、血压、血生化数据等,将这些信息输入电子计算机,与电子计算机中已设定好的各种危险因素导致中风发病的概率相比较,最后综合判定发生中风的危险程度,其危险性有轻度、中度、重度之分。这种方法往往称之为“中风预报”。中风预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这样的预报存在很多局限性,例如,很多引发中风的危险因素,虽然作为变量来考虑,但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在变量中起到多大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在疾病发生的哪一个阶段起主导作用?哪些因素对某个具体的人起致病作用?这些问题是目前电子计算机还不能完全解决的。所以说,这种预报中风的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是,其可靠性尚须进一步研究与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准确预测中风的良好愿望,也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能实现。

中风先兆

中风病人的确有头痛症状,但是,有些中风病人并没有头痛,有头痛的病人并不一定就是中风先兆。病人头痛,医生往往也“头痛”,头痛是由很多复杂的疾病所引起的,正确认识头痛,防止不必要的恐慌,以免增加老年人的心理负担,这是非常必要的。一般的不适或普通的疾病可引起头痛、失眠的病人,发热或有屈光不正而未予配镜时,均可能出现头痛。人们所说的头痛,通常是大脑外层的脑膜由于多种原因受到刺激,或大脑以下的头部神经受到影响,才可能出现头痛,有一些头痛与脑部疾病有密切关系,应该引起重视。

老年人出现固定部位头痛,症状进行性加重,应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突然发作剧烈头痛,难以忍受,如果伴有颈项强硬,要考虑是否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和有室壁瘤的病人,或者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突然出现头痛,应密切观察有无偏瘫出现,警惕脑栓塞的可能;高血压病病人的血压较高或伴情绪波动,或体力负荷过重后,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甚者出现偏瘫,这往往就是脑出血。老年人出现头痛,应去眼科、普通内科及神经内科等专科就诊,不可轻易猜测。

中风的预防

目前,中风、心脏病与肿瘤已成为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发生中风后果就不堪设想,患者自我主动预防就尤为重要。特别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者尤须注意。

(一)晨起“三诀”

1.懒床:酣睡一夜,醒来第一件事是什么?不是起床、穿衣,而是懒床3分钟———做深呼吸、打呵欠、伸懒腰。据临床观察,脑中风多发生于夜间,而最危险的时刻是睡醒的一刹那。在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中,有20%的人因起床过急而猝死。显而易见,懒床片刻,有助于各项生理机能由睡眠状态到清醒状态的过渡,对预防猝发脑中风有益。

2.喝白开水:清晨起床后第二件事,是喝一杯凉开水,因为人体经过一夜睡眠,排尿和不显性失水,会因丢失水分而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循环阻力增大,心脑供血不足而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