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生活必备丛书——心脑血管病饮食与防治
28149300000005

第5章 心脏循环系统病理常识与预防治疗(5)

1.气血两虚:心悸怔忡,头晕眼花,失眠健忘,倦怠乏力,面色不华,唇甲浅淡,舌淡苔薄,脉沉细或结代。治宜益气养血。

方药:党参、熟地各15克,麦冬、酸枣仁、远志、丹参、当归、茯苓、白术、阿胶各10克,桂枝、炙甘草各6克。

2.心血淤阻:心悸胸痛,憋闷不舒,唇甲紫暗,甚则胸痛彻背,舌质紫青或有淤斑,脉细涩或结代。治宜活血通络。

方药:丹参30克,桃仁、红花、当归、熟地、赤芍、酸枣仁、川芎、薤白、瓜蒌各12克,桂枝、炙甘草各6克。

3.心神不宁: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心烦不宁,头晕健忘,舌淡苔白,脉细数或结代。治宜镇惊安神。

方药:龙齿、磁石各30克,茯神、远志、太子参、菖蒲、丹参、白芍各10克,炙甘草6克,琥珀3克,研末冲服。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是发生于心房的快速异位心律失常。心房扑动时,心房内产生300次份左右的快而规则的冲动,心房收缩快而协调。心房颤动时,心房内产生350~600次/53的不规则冲动。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极不协调地乱颤,心房失去了有效地收缩功能。心房颤动是仅次于过早搏动的常见的心律失常,远较心房扑动多见。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各有阵发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以慢性的较为常见。心房颤动是一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通常绝大多数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以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为最常见,其次为冠心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偶可发生于无器质性病变而病因不明者称特发性心房颤动。

无论是心房扑动,还是心房颤动,轻微发作时仅有心前区不适、心悸、气促;有严重心脏病心室率极快者,可出现心绞痛、晕厥、急性肺水肿或心原性休克。心房扑动时,心率较慢而规则;心房颤动时,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都容易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引起动脉栓塞,以脑栓最为常见。

诊断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可根据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检查。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一)西医药治疗

1.首先应注意寻找和祛除病因及诱发因素,其次是考虑心律失常时心室率的控制、心律失常的转复以及复发的预防。

2.心房扑动发作时心室率快的,宜选用洋地黄治疗,使之先转为心房颤动,然后再转复为窦性心律。

3.阵发性心房颤动者除针对病因(如感染、缺钾、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外,可选用西地兰静脉注射以减慢心室率,亦可考虑静脉注射乙胺碘呋酮或心律平复律。

4.慢性心房颤动者有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指征时,可选用电击复律或药物复律,药物多用奎尼丁、乙胺碘酮等。不适合复律治疗的心房颤动,主要是控制心室率,可适当选用洋地黄类制剂,使心室率维持在60~70次/分。

(二)中医药治疗

1.血淤痰阻:心悸不安,胸闷且痛,头晕乏力,怔忡气短,舌暗苔腻,脉弦细或结代。治宜活血化痰、益气养心。

方药:丹参、瓜蒌各25克,郁金、香附、远志、元胡、厚朴、酸枣仁各10克,白蔻仁、砂仁各4克。

2.心气虚:怔忡气短,心悸乏力,体倦易累,失眠多梦,头晕胸闷,舌淡苔白,脉细数或结代。治宜益气养心。

方药:太子参、丹参各15克,麦冬、阿胶、酸枣仁、远志、茯苓、白术各10克,炙甘草6克。

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冲动从心房传至心室的过程中发生了障碍,按其阻滞的程度,分为3度: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为窦性冲动自心房传至心室的时间延长;第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为窦性冲动中有一部分不能传到心室;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为窦性冲动全部不能传到心室,以至于由阻滞部位以下的起搏点来控制心室活动。房室传导阻滞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可以成为永久性的,以后者多见。永久性的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洋地黄或奎尼丁中毒等,偶见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和心脏手术之后。

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多无自觉症状,亦可有第一心音减弱的表现。第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较慢时,可有头晕、心悸、倦怠、乏力、气促等症状。心脏听诊心律不规则,心跳和脉搏都有脱漏现象。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轻者仅心跳缓慢,听诊心律慢而规则,约30~50次份,第一心音强弱不等。重者则有心悸、头晕、疲倦乏力、胸闷,甚至心跳暂停,引起昏厥或抽搐。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心电图检查做出诊断。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一)西医药治疗。

1.首先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急性感染者给予抗生素;迷走神经张力过高者给予阿托品;洋地黄中毒者应立即停药;心肌炎时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希氏束分支以上阻滞,多表现为第I度或第Ⅱ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预后较好,且不影响血流动力学,如无症状,无需特殊治疗。

第Ⅱ度Ⅱ型及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多较缓慢并影响血流动力学,应以提高心室率改善症状及预防阿斯氏综合征为主,药物治疗可选用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素、阿托品、糖皮质激素等。重者应考虑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二)中医药治疗。

1.心阳不振:心悸气短,胸闷不舒,头晕乏力,肢冷身寒,舌淡苔白,脉沉细且迟。治宜温通心阳。

方药:黄芪、党参各20克,茯苓、白术、酸枣仁、远志、丹参各10克,桂枝、甘草各6克。

2.心肾阳虚:腰膝酸软,心悸胸闷,头晕憋气,面色无华,畏寒肢冷,体倦乏力,舌胖苔薄,脉沉细。治宜温肾通阳、益气养心。

方药:太子参、丹参、补骨脂各15克,制附片6克,郁金、香附、当归、赤芍、麦冬、五味子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

心脏猝死的处理

由于心脏原因造成的突然死亡,称心脏猝死,心脏猝死的直接致命因素是心脏骤停,心脏骤停造成血循环立即停止。

(一)心脏猝死的表现

1.听诊心音消失。

2.脉搏摸不到,血压测不出。

3.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抽搐。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继而停止。

5.昏迷。

6.瞳孔散大。

心脏骤停时心电图可表现为心室停搏,极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主节律和心室颤动。心脏猝死多数是由冠心病所致。

(二)心脏猝死的处理

一旦发生猝死,立即进行简易的心肺复苏术(即拳击胸部、心脏按压及口对口呼吸),拳击胸部方法是以紧握着的右拳对着胸骨中点猛击两下,这种较强的刺激可以激发心室搏动,使停跳的心脏恢复功能。如果拳击胸部两次无效,则马上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是将病人仰卧,背部垫以硬板,按压者将右手置于病人胸骨下1/3处,左手放于右手之上,用力将胸骨下段压向脊柱,使胸骨下降3~4厘米时,心脏即被挤压于胸骨及脊柱之间,而将心腔中的血液排出,随后将手腕放松,胸骨因胸廓弹性而复位,产生胸腔负压,使静脉血回流至心脏。如此反复按压,每分钟约用60~70次。按压时用力要均匀,切忌暴力。否则易引起肋骨骨折及内脏损伤。按压是否有效,可在大腿根部摸股动脉搏动,如有股脉动搏动,则证明是有效的。在心脏按压的同时,须进行口对口呼吸,方法是将病人头向后仰,颏提高,保持呼吸道通畅,施术者一手将病人鼻子捏住,深吸一口气后,紧贴病人嘴,用力吹一下,这时病人的胸部略隆起,然后由于胸部自身的弹力使气呼出,如此反复动作,每分钟16~18次。如果病人未出现复苏心脏及自主呼吸,简易复苏术应一直持续到由医生接替的电击除颤、静脉给药、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等,不应半途而废。

心脏猝死可发生在任何场所,复苏的成败关键是早期识别和早期抢救。早期识别中听心音,测血压均不易做到,可采用一手拍打病人观看神志,另一手同时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的方法,利于早期识别。早期抢救要强调“立即”二字。所以平时要进行必要的手法训练,以利抢救时准确、有效。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因多种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心肌弥漫性或局限性炎症。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病毒已成为心肌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但老年患者亦不少见。

在病毒感染与心肌炎发病之间有一段潜伏期。几乎各组病毒均可导致心肌炎,但以呼吸道和肠道病毒为多,其中最主要的病毒是柯萨奇病毒B,约占全部心肌炎病毒的40%~45%,其次为埃可病毒及流感病毒。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重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律紊乱,甚至猝死。典型病人于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病毒感染史,出现轻度或中度发热、咽痛、咳嗽、腹泻及全身不适等,继而出现心悸、气短、心前区憋闷、与体温不相称的心率增快、胸痛等症状。胸痛可类似心绞痛。严重者出现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或心原性休克,偶可发生急性肺水肿。体检可发现心界扩大,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即房性或室性奔马律,心尖部常可听到Ⅱ~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性质较为柔和,累及心包时可有心包摩擦音。

目前主要采用综合诊断及除外诊断诊断此病。因为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对诊断具有特殊意义的却很少。因此,在排除风湿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其他心肌炎之后,结合发病前l~3周有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史、近期的心血管系统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尤其是多样、易变的异常心电图和血清抗体滴定度增高等),做出推论性的临床诊断。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多可痊愈,少数人会有后遗症或演变成慢性病变。治疗手段以综合性措施为主,分西医药和中医药治疗。

(一)西医药治疗

1.急性期宜充分休息,保护和改善心脏的功能。

2.改善心肌营养及代谢,促进心肌修复。常用药物有三磷酸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C、肌苷、维生素C等。

3.伴有严重传导阻滞者,可适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抗感染,可使用抗病毒的中药及西药。

5.积极治疗并发症,如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原性休克及血栓塞等。

(二)中医药治疗

1.邪毒攻心:心悸气短,发热咽痛,胸憋不舒,纳差乏力,舌红苔白,脉沉细无力或有结代。治宜解毒清热、通络益心。

方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各15克,黄芩、山栀、丹皮、竹叶、麦冬、桔梗各10克,生石膏30克,赤芍、丹参各12克,炙甘草6克。

2.气阴两虚:胸憋且痛,心悸不安,自汗倦怠,口干少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弱弦细微弱。治宜益气养阴。

方药:太子参30克,黄芪25克,天冬、麦冬、五味子、远志、山萸肉、酸枣仁、生地各10克,桂枝、白芍各6克。3.水汽凌心:胸闷心悸,气促喘憋,难以平卧,四肢不温,腹胀肢肿,舌暗苔腻,脉沉细数。治宜温阳利水、活血益心。

方药:黄芪、党参、茯苓各20克,川芎、泽泻、当归、白术、益母草、赤芍各10克,车前子15克,制附子6克,桂枝、干姜各3克。

心脏瓣膜病的诊治

(一)诊断

1.听诊、心音图:当有狭窄与闭锁不全时,由于血液在通过瓣口时发出杂音,根据这个杂音基本上就可确诊。而客观记录这一杂音的,就是心音图。

2.X线检查:瓣膜病由于种类不同,心脏形态与肺各具特征,因此X线是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3.心电图:这是弄清心脏肥大、心律紊乱,特别对心肌损害程度所不可缺少的检查。

4.超声心动图:通过超声波,记录其反射情况,就可以了解心脏内部、瓣活动以及厚度等。这种检查对患者来说无任何痛苦,也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

5.心血管导管与透影法:

这是目前心脏疾病诊断方法中最为正确重要的检查。将细导管插入静脉或动脉直达心脏,以检测心脏各个部位的压力及血液分析。此外,还可经由该管注入碘剂,并用X线照像拍下其流程。

(二)治疗

轻症患者可进行内科治疗,中等程度以上的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同时,要加上外科治疗。对重症患者,又不能进行手术时,只好进行内科治疗。

1.内科治疗:在内科治疗上,最重要的是安静和限制运动。精神紧张、过劳、睡眠不足、过食等都可加重心脏负担。经常感冒也可使症状急剧恶化。医生根据患者症状,用强心药与利尿药,基本上就可预防心功能不全或复发心内膜炎。饮食一般要控制盐分,应遵医嘱行事。

2.外科治疗:手术危险率,切开狭窄在1%以下,改装人工瓣膜手术在5%以下,在改装两个瓣膜时15%~20%左右。

(1)粘连切开手术:是将粘连在一起的瓣膜彻底切开,多用于二尖瓣与肺动脉瓣狭窄症。

(2)瓣膜装换手术:除肺动脉瓣不能进行装换外,其他三个瓣膜损害严重时,可换用人工瓣膜(用金属或塑料制作,也有将猪瓣膜加工而成者)。故此叫做瓣膜改装术。

(3)瓣形成术、瓣环形成术:中等程度瓣膜损坏,不一定都要进行改装手术,可将瓣膜增厚部分消除或修补(瓣形成术),还有在瓣膜周围插入一个环,顺利闭合(瓣环形成术)。外科治疗也不能使心脏瓣膜病彻底痊愈。手术后还要进行内科治疗及定期检查。特别是瓣改装手术后,人工瓣膜容易被血液凝块所阻塞,所以应继续进行抗凝血疗法。

冠心病的诊治

全身的血液循环,依靠心脏不停地收缩与舒张周而复始,心脏所以能不停地运动,主要依靠冠状动脉输送足量的新鲜血液,不断地供应氧气与养料,使心肌不断地得到能量补充。如果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粥样斑块使冠状动脉的管腔变得狭窄、血流减少,心肌供血则发生障碍,心肌因而缺血甚或坏死,从而可直接影响心脏的功能,病人可有胸闷或发作性心绞痛、心律失常等表现,经心电图检查、运动负荷试验或冠状动脉造影,都可能发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有关征象。这就是所谓的冠心病,也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诊断冠心病可依据以下标准:有典型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经医学检查并不是由于心肌病、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或主动脉炎所引起的;平静时的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的表现,或经心脏负荷试验为阳性,这一切无其他原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各种其他心脏病、显著贫血、阻塞性肺气肿、电解质紊乱或应用洋地黄等)可查,病人或有高血压,或有糖尿病,或有高血脂症者;病人有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或乳头肌功能失调,尚有平静时心电图的明显心肌缺血表现,而不能用心肌病或其他原因解释者;病人或有高血压,或有糖尿病,或有高血脂症,如果病人有可疑心绞痛或严重心律失常,均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平静或运动后心电图有可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