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妈妈启示录
28176800000020

第20章 父子怎样才能成为好哥们儿

我在美国采访过的一件案子很令人深思,一个很有才华的华裔女孩在高中即将毕业前参加狂欢派对并吸食毒品,凌晨时和同学一起坐车回家,快到家时,在派对上吃了摇头丸的同学驾车犯晕,结果车子撞向路边大树,导致3人死亡,美好的年华就这样消失了。在葬礼上,这位女孩的父亲跟我说,看了孩子以前的日记,他很后悔也很内疚,虽然朝夕相处,但作为父亲,他却不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如果能早一点看到女儿的日记,发现她存在的问题,了解她内心的想法并及时同孩子沟通,也许今天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上面的事例反映了家庭中沟通的重要性,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往往会出现一方成主体,另一方为附体的现象,对于子女而言,他们与父母间的沟通很多时候不会像与自己的朋友沟通那样敞开心扉。

在美国,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平等性很重要。子女从小追求的是公平,到了初中阶段就要对一些事情自己做出决定。而做父母的也大多是对子女的这些诉求进行引导,很少以父母的威严强迫子女做一些他们不愿做的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像朋友一样,父与子会成为很好的哥们儿。

2009年发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显示,在这四国高中生心中,父亲的地位都不算高。这显然与社会分工的不同有关,因为父亲往往承担了赚钱养家的重任,在面对快节奏的生活与职场压力时,不知不觉中就忽视了与子女的沟通。中国学生心烦时宁可找网友也不找父亲,这表明在父子隔阂方面中国较其他三国更为严重。

有一篇文章曾这样评论中国的父子关系,中国含蓄的文化传统,对亲子沟通特别是父子沟通产生了障碍。文学名家朱自清的《背影》将中国式父子关系描写得淋漓尽致——彼此感情很深,却都不善于表达。如几乎已成西方父子关系必修课的拥抱,却很少被中国父亲用于儿女。多年来,被称为“中国男人永远的父亲”的《背影》,那父爱如山的意象留下的是一种对集体无意识的拷问:为什么中国父子间缺乏感情交流?

无疑,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进程中,“父为子纲”的家长制一度决定了父子间是训诫与遵从的关系,阻碍了父子间感情交流。但时至今日,中国家庭早已演变为“子为父纲”,以父为主的单向沟通逐渐失去市场,但父亲的地位还不如看不见影的外人。

其实,在同一份调查报告中也能找到答案:与父母聊天比例最小的中国高中生,能感受到父母关爱的比例却最高。这或许表明,中国父母对子女不是缺乏关爱,而是关爱的方式和内容不对:重视子女的学习,轻视子女的心理问题。

作为父母,关爱子女不仅是为其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子女,了解他们真正的生活目标是什么。在这里,平等很重要,尊重很重要,一个能和儿子成为好哥们儿的父亲,将有机会走进子女真正的内心世界。

人们常说,孩子常跟爸爸玩智商会高,常跟妈妈玩情商会高。美国学校很流行西洋象棋,所以就有句话叫学棋的孩子不会变坏。孩子学棋,很多是从跟爸爸玩开始的。你会发现,父子下棋,有时尽管孩子棋艺很差,但兴趣很高。而父亲呢?棋艺比孩子高,但兴趣却比孩子小。父亲的这种态度实际上是失去了与孩子沟通甚至是启发孩子智力的机会,而孩子心中也会出现父亲不在意自己的感受。

美国有一本父母教育子女的畅销书,发行了300万册,作者是一名博士。他在书中谈道,当孩子很清楚自己该做或不该做什么,但是却拒绝服从大人权威时,适当的体罚是纠正他们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英语中关于父母对子女的爱有两个词,分别为soft love、hard love,翻译成中文可解释为软硬兼施。很多人形容家长是严父慈母,这其实是父母对子女在这两种爱中寻找的一个最佳平衡点,而这两种角色只不过是把父母个性化了。

下棋总有输赢,孩子下棋输得多,总会哭鼻子、抹眼泪。中国妈妈常会劝老公别跟孩子较劲,让让孩子不就得了吗。但也有的爸爸在下棋上从不让孩子,输就输、赢就是赢,最后孩子的棋艺进步,老爸下不过儿子,心里反而很高兴,偶尔赢一次还要向老婆大人报喜。

身为父母,很多人要为生活生计打拼,还要忙着照料孩子,在这两点找到平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统计,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父亲平均每天与孩子交谈的时间是37秒,37秒,多么可怜的时间。美国有不少爸爸们对待事业和家庭的从冲突,有他们自己的定见。比如当老板让他们去应酬晚宴的时候,他们会告诉老板,他们要回去和家人吃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