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文坛泰斗的文学家(4)
28224400000019

第19章 马克西姆·高尔基

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前苏联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高尔基出生在奥卡河与伏尔加河交汇处的尼日尼·诺夫戈洛德。父亲是一个细木匠,母亲是一个染坊老板的女儿。在高尔基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寄居在外祖父家。

高尔基的童年十分悲惨,外祖父、舅舅们和表兄弟们彼此互相仇视,经常争吵、打架,只有善良的外祖母呵护着他。外祖父家的生活很困难,懂事的高尔基就捡一些废品卖掉,将挣到的几个戈比交给外祖母,他也因此被一些富裕的同学讥笑为“捡破烂的”。

11岁时母亲去世,高尔基不能再继续读书。他到鞋店当过学徒,在绘画师家做过杂工,最后到一个轮船上做一个厨师的小伙计。这个厨师不识字,却有满满一箱子书,他经常要高尔基念书给他听,就是那一箱子书为高尔基打开了文学创作之门。此后高尔基还做过好多工作,不管干什么工作,他总是找些书来读。

1884年,高尔基告别外祖母,前往喀山求学。在喀山,高尔基并没有上成大学,他住在一所大杂院里,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高尔基参加了进步青年的秘密组织喀山小组,接触到了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后来高尔基来到一个面包房工作,这是高尔基精神上和心灵上备感痛苦的时期。理想破灭,生活挫折,曾使他开枪自杀,不过幸被救活。高尔基对自己的愚蠢行为感到万分羞愧,从此之后,他清醒而成熟了起来。

1891年春,高尔基离开故乡,漫游俄罗斯。他徒步走了几千里,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俄罗斯。在旅行中高尔基更深刻地认识了生活,这都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准备了丰富的真实素材。在梯弗里斯,高尔基结识了民意党人卡留日内。在他的启发和支持下,高尔基成功地写出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发表前,他给自己起了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这个名字后来蜚声整个俄国和世界文坛。

结束近两年漫游,高尔基回到故乡。他仍拼命学习,并迷上了文学创作。不久,他描写流浪生活的短篇小说开始接二连三地见诸报端。这期间,他受到大作家柯罗连科的指导,在写作技艺上迅速提高。1895年,经柯罗连科推荐,高尔基到萨马拉做编辑和撰稿人。他的短篇小说陆续发表在首都的报纸和杂志上,引起首都文艺界的关注。

20世纪初,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高尔基积极参与了革命工作。随着与布尔什维克党的接近,他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01年,他根据参加群众示威活动的切身感受写出了著名的《海燕之歌》。翌年,高尔基被俄国科学院选为名誉院士,但为沙皇当局所否决,引发了一连串的抗议活动。

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参与了党内一些报刊的编辑与出版,还为党募集了大笔的经费。为了躲避反动当局的迫害,第二年高尔基转道芬兰等国来到美国。在美国,他发表文章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同时创作了被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的《母亲》以及剧作《敌人》。此后他移居意大利的卡普里岛,一直到1913年。

1913年回国到十月革命前,高尔基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并始终不渝地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又为创建苏维埃的文化而努力工作。

经过六年多的国外疗养,高尔基于1928年病愈回国。他不仅继续进行文学创作,还撰写了上百万字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他不顾年迈体衰,一如既往地关心苏维埃文学,关怀和指导青年作家。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病与世长辞。高尔基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他的《海燕之歌》、《母亲》、《自传三部曲》等著作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对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和独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