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
28225600000013

第13章 弗雷德里克·司汤达

斯汤达,原名亨利·贝尔,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高尔基把他与巴尔扎克相提并论,称他为真正的天才艺术家,他曾这样评述:“斯汤达是在资产阶级胜利之后,立即就开始敏锐而明确地表现它的特征的第一个文学家,他揭示出资产阶级社会内部腐化的不可避免和它的愚蠢的短见”。但是,斯汤达一生却默默无闻,他的价值与才学并没有被他那个时代的人们所认可。巴尔扎克对于斯汤达平淡的一生也不可理解,他曾写道:“贝尔先生是当代高人之一,这位第一流的观察家,这位卓越的外交家,无论是文字,无论是谈话,曾经多方证明他的见解高超,他的学识广博,结局只是奇微塔味歧阿的领事,的确令人难以解释”。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的作品不是为他的时代所写的,而是超前的。他曾说过:“我一定要为二十世纪而写作”,“到1880年的时候,将会有人了解我”。斯汤达的预见是正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斯汤达的作品愈来愈被人们重视,他的名字在沉寂的历史中,愈来愈发出耀眼的金色光芒,斯汤达是个超越时代的文学巨匠。

斯汤达于1784年生于法国一个小城格朗诺布市,他父亲是一个思想保守的律师。在斯汤达7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此后,斯汤达便由外祖父与姨祖照看。外祖父思想开明,从小就介绍一些启蒙作家的作品与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给斯汤达。姨祖性格正直刚强。这两个长辈的优秀品质从小就给斯汤达很大的影响。1799年,斯汤达在中学毕业后到巴黎谋职。

1800年,斯汤达在拿破仑的军队中任职,后来随军到意大利,在军队中当龙骑兵中尉。到了1802年,斯汤达辞去军职,闲居巴黎。在这段时间中,他研究了许多思想家的论著,阅读了大量古代著名文学家的作品。1806年,斯汤达重回军队,这时他的眼界开阔了许多,更加崇拜拿破仑。1812年,他随军远征俄罗斯,目睹了莫斯科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但法军却遭到惨败。战争结束后,斯汤达也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波旁王朝复辟后,斯汤达侨居米兰。从1814年开始,他学习写作,用各种笔名发表了一系列作品。主要有《海顿、莫扎特和梅达斯泰斯的生平》、《意大利绘画史》等。1817年,斯汤达发表了《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正式开始使用“斯汤达”这一笔名。他态度激进,经常谈论一些关于政治、社会的问题。他批判复辟的波旁王朝,并且与意大利烧炭党人有来往。他被奥地利当局视作“危险分子”,被驱逐出境。

1821年,斯汤达回到巴黎。他依然激烈反对波旁王朝。在英国的报刊上常发表一些巴黎时评,后来结集为《英国通讯集》出版。他还发表了《论爱情》、《罗西尼的生平》、《罗马漫步》等,而最为重要的是他的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在书中,他明确地反对为封建王权服务的古典主义文学,指出它已过时了,新时代需要的是浪漫主义的狂风。

1827年,斯汤达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又被称为《爱的悲剧》。小说以一对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故事为线索,嘲笑了复辟贵族的苍白与绝望的嘴脸。1829年,斯汤达又发表了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主要是揭露贵族阶层的自私自利的本性。

1830年,斯汤达的《红与黑》发表。这部伟大的作品奠定了斯汤达在文坛上的地位。

《红与黑》,原名《于连》,直到在印排时,才被作家改为具象征意义的《红与黑》,小说的情节取材于一桩真实的刑事案件。1827年,斯汤达在格勒诺布勒《法院公报》上看到一桩杀人案的报道:一个名叫贝尔特的青年家庭教师,与主妇私通,后来事情败露,贝尔特在绝望之际枪杀了这个主妇,被交付民事法庭审判。斯汤达以此为线索,进行了大量改造,终于使其成为广阔深入地展示历史的巨著。小说副题为《一八三○年纪事》,其用意在于描绘出19世纪30年代法国的真实本质。

主人公于连生活在复辟王朝时期。他是外省小城维立叶尔市一个小锯木厂主的儿子,由于小于连生来体弱,不能从事体力劳动,被父亲所嫌弃。但于连才智超群,喜欢读书,一心想出人头地。有一位拿破仑的军医非常喜爱他,教他学习了拉丁文与拿破仑的辉煌历史。于连对于拿破仑非常崇拜,但是拿破仑的伟大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了寻求出路,于连到了德·瑞纳市长家里当家庭教师。市长是个粗鲁鄙俗、麻木不仁的贵族官僚,因为反革命有功,复辟后出任市长,他对下属与仆人蛮横粗暴,他看不起于连这样的下等平民,他明白地告诉妻子,“要保持我们的地位与权威,所有在你家生活的人,只要他不是贵族,他接受了工钱的,都是你的奴仆”。于连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心理,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后来,他们在相互了解、相互同情的基础上,产生了真正的爱情。但是好事不常在,他们的关系败露,于连被迫离开了市长家。一直想出人头地的于连在两条路都已堵死之后,不得不进入阴森可怖的贝尚松神学院学习,想通过这条路,求得以后有个好结果。但是学院内竟然特务多如牛毛,教派斗争也非常激烈。虽然于连事事小心,依然被卷入教派的斗争。他无法再在神学院立足,于是随着被迫离职的彼拉院长去了巴黎。经人推荐当了德·拉·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由于他才干出众,聪明机灵,很受侯爵赏识。同时,侯爵的女儿也被于连独特的气质所吸引,两人产生了爱情。但是,木尔侯爵对女儿要嫁给一个没有身份的穷小子大为光火,但禁不住女儿的逼迫,而且女儿已经怀孕,侯爵被迫答应了于连的婚事,替他弄了一个德·拉·伟业骑士的称号,法兰西陆军中尉的军衔以及一个年收入20600法郎收入的庄园。正在于连踌躇满志时,贵族阶级与教会勾结,设下圈套,逼迫市长夫人写了揭发信,侯爵因此取消了他与自己女儿的婚约。于连一怒之下赶到维立叶尔市,将正在教堂祈祷的市长夫人用枪打伤,于连因此被处以死刑。市长夫人始终真爱着于连,最后公开到监狱探望于连,但已挽救不了于连。于连死后,她也悲伤而死,而侯爵女儿则亲手持着情人的头颅,亲吻他,并亲自把他埋葬。小说通过于连个人奋斗而失败的故事,控诉了社会阶层的不公。统治阶级不允许那些高傲的平民敢于反抗权贵,敢于在上流社会中如贵族般生活。斯汤达以象征性的笔法揭露了法国社会的本质,富含哲理性。《红与黑》是斯汤达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同时代法国文学中屈指可数的佳作。

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斯汤达被任命为意大利一海滨小城奇微塔味歧阿的领事,一直到他逝世。这段时间,是斯汤达的收获季节。他创作了大量出色的作品,如《回忆拿破仑》、《一个旅游者的见闻录》、《意大利遗事》以及与《红与黑》一样杰出的作品《巴马修道院》,还有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吕西安·娄凡》,也被称为《红与白》。

1842年,斯汤达因病回到巴黎,3月23日因中风不治而逝,一生寂寞的斯汤达死时仅有妹妹、堂兄与作家梅里美三人送殡,遗体葬在蒙马特尔公墓。墓碑上用拉丁文刻着作家生前自己拟定的碑文:“亨利·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