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奥林匹克知识
28272800000035

第35章 中国走入奥林匹克的历程(3)

4.奥运场上的中国队的光辉战绩

中国参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使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197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为使我国进入世界体育强国行列而奋斗”的口号,第一次提出了力争在第23届奥运会上“进入团体总分前10名,获15个左右奖牌,其中体操、举重、跳水、射击、射箭等力争各获一枚金牌。”1980年,我国因反对前苏联入侵阿富汗而抵制在莫斯科举办的第22届夏季奥运会,同年派队参加了第13届冬奥会,以后各届都派人参加。1984年,我国正式提出了“奥运战略”,这是我国体育工作战略性大转移的标志,我国开始实施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

1984年,中国首次派出了庞大的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夏季奥运会,从而掀开了中国奥运史上重要的一页。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有225名运动员参加了16个项目的角逐,与52年前刘长春孑然一身出现在洛杉矶赛场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中国终于圆了一个奥林匹克之梦。许海峰以一环的优势摘取了第23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把金光闪闪的金牌挂在许海峰面前时,他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我很荣幸,在奥运会的第一天将第一枚金牌发给中国运动员。”中国运动员不负众望,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实现了在奥运赛场上“零”的突破,共获得了15枚金牌,金牌总数居第4位。从7月29日开赛的那天起,洛杉矶运动场里天天升起五星红旗。雪洗了“东亚病夫”之耻。

1988年在汉城召开的第24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虽只取得了5枚金牌,就金牌排位退居第11位,但总的还是发挥了较高的水平,在游泳、赛艇等项目上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

1992年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25届奥运会上,第一次使奥林匹克大家族的所有成员都聚集到了五环旗下,中国运动员在这届奥运会上取得了16枚金牌、22枚银牌、16枚铜牌,创平3项世界纪录,5人7次创6项奥运会记录,金牌数、奖牌数都列在172个参赛代表团的第四,居“第二集团”首位。

1996年在亚特兰大举行的第26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获金牌16枚、银牌22枚、铜牌12枚,金牌数排名第四,并打破了4项世界纪录。表明中国竞技体育正稳步前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共获51枚金牌,中国运动员在奥运和亚运赛场上的出色表现,证明了中国的竞技体育的实力和水平,同时,中国还积极参加了奥运会期问组织的集邮、展览等文化活动,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节 新中国大力发展体育运动

1.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

新中国的成立,使体育从狭小的圈子里解放出来,日益成为全民性的活动。

为了体现“体育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中国政府做了不懈的努力,为群众体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51年,开始推行第一套广播体操并发布了在政府机关、学校和工厂开展工间操的通知,1954年,颁布了“劳卫制暂行条例”。各级各类基层体育协会大量涌现,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军队体育、民族体育获得了空前发展。

2.学校体育的逐步规范化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点,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础。1951年,政务院做出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要求“切实改进体育教学,尽可能地充实体育娱乐设备,加强学生体格锻炼”。教育部规定,小学1年级到大学2年级必须每周上两学时的体育必修课。1956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对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和选编教材的原则作了规定。

1979年,国家体委和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对教学、师资、场地、经费等作了具体要求,使我国学校体育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道路。

1954年,国家体委在各地实行《体育锻炼标准》的基础上,参照前苏联《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制定了我国的“劳卫制”。锻炼内容包括田径、体操等多种项目,根据年龄和水平分级分组,目的是培养健康、勇敢、乐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1955年,“劳卫制”在全国施行。1964年更名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1975年改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该制度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

新中国的竞技体育是从解放初期轰轰烈烈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开始的。短短几年内,竞技水平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飞跃和突破。1956年,陈镜开首次打破了举重世界纪录,吴传玉在世界青年联欢节运动会上首次夺得重大国际游泳比赛金牌。

1958年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中断后,中国失去奥运会的竞技舞台,但中国人民并未放弃实践奥林匹克理想的初衷,她以自己的方式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推广奥林匹克运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至1965年,在各类竞赛活动中已打破全国纪录6300多次,在游泳、田径、举重、射击、射箭、速滑等项目中142次打破和超过世界纪录,共获得乒乓球和速滑13个世界冠军。“****”拉大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但1977年后竞技体育又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此阶段共举行了4届全国运动会和多次其它全国性综合运动会。高水平竞技运动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新中国竞技运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

4.新中国积极拓展国际体育空间

1958年以后,中国暂时失去了奥运大舞台,中国国际体育环境更为艰难。

由于与世界体坛长期隔绝,不仅许多优秀运动员失去了在国际赛场上一展雄风的机会,而且也制约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但中国体育界却没有中止冲击世界体坛高峰的脚步,也没有关上与国际体坛联系的大门,而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积极地拓展国际体育空间,打开通向世界的途径。1958年~1979年,中国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进行了3322起体育交流,人次达48856以上。受国际环境和国内外交政策的影响,70年代之前,我国体育对外交往的主要国家是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一些新兴的亚洲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印度尼西亚、束埔寨和泰国也纷纷与我国开始了体育交往。在70年代初期,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1973年,随着******主席“一条线”战略的制定,我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在当年即迅速上升,达到109个。1958——1979年,我国的体育对外交往,除1967——1970年外,一般呈逐渐扩大和上升态势。一系列的国际体育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对中国体育的国际封锁。

第四节 奥林匹克运动在当今中国的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呈现出喜人景象。从1988年开始,我国参加了国际奥林匹克大会,为促进世界体育发展而努力着。

1993年我国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全面系统的《奥林匹克运动》教材,普及全民奥运知识。中国并在第三世界国家里授建大量体育设施,受到国际好评。

1.国内运动竞赛全面开展

“奥运模式”’创立之后到1998年间,我国共举办了4届全国运动会和多届其他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从4届会运会的成绩来看,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相当一部分运动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83年9月18~10月1日,第5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由于这届全国运动会在第23届奥运会之前举行,因此国家体委要求各参赛代表团把这届全运会当作选拔和练兵的最重要机会。第5届全国运动会共有8943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其中进入上海参加决赛的有3697名。应邀参观的有老体育工作者、前世界纪录创造者、世界冠军获得者200多人。运动员在比赛中,奋力拼搏,涌现了一批好成绩:有2人3次破2项世界纪录,4人5次平3项世界纪录,39队66人145次破61项全国纪录。

第6届全运于1987年11月20日~12月5日在广州举行。这次运动会有18人次打破15项世界纪录,2人2次超2项世界纪录,4人4次平项世界纪录,14队87人174次打破82项全国纪录,取得了空前的大丰收。

为了更好地使全国运动会与奥运会接轨,让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创造出优异成绩,1986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作出了关于竞赛体制改革的重要决定,其中包括将全国运动会的举行时问放在奥运会的后一年。因此,第7届全国运动会与第6届间隔了6年,于1993年8月5日~9月15日分别在成都、秦皇岛和北京举行。这届全运会共有4人4次创4项世界纪录,18人4队43次超21项世界纪录,4人4次平3项世界纪录,54人1队93次创34项亚洲纪录,61人3队143次趟66项亚洲纪录,130入14队273次创117项全国纪录。其中游泳共破7项亚洲纪录、14项全国纪录,7个单项成绩为当年世界最好成绩;在田径的女子10000米、3000米和1500米比赛中,有6人11次打破世界纪录,还有女子100米、100米栏、400米、800米、七项全能和男子400米栏等6个项目的成绩,都能进入当时世界前6名;女子举重的全部项目和男子举重的54公斤级抓举、总成绩也都能进入当时世界的前6名。

第8届全运会于1997年10月12—25日在上海举行。这次大会成绩更是喜人,共有179人659次超41项世界纪录,其中16人19次超7项奥运会项目世界纪录,4人4次平3项世界纪录,100人3队367次超55项亚洲纪录,88人6队142次创66项全国纪录。其破超世界纪录的人数、次数和项目都大大超过了历届全运会,有的项目还出现了全国纪录比世界纪录高的现象。特别是游泳,已摆脱低迷的状态,一批年轻选手脱颖而出,具备与世界强手抗衡的能力,而且男子游泳也出现了能超一些亚洲纪录的可喜的局面。

这4届全运会与“奥运模式”创立前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特别是在破、超世界纪录方面,更为突出。在新中国举办的8届全国运动会中,共超创世界纪录102项次,其中第5届以后有81项次,约占80%。另外在项目范围上也有突破:前4届大都是射击、射箭、航模、跳伞以及举重的小级别,而后4届增加了举重的大级别,以及田径、游泳等等,其中有的项目突破的幅度还很大。

2.奥林匹克研究与教育向纵深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奥林匹克教育在我国呈现出喜人的景象。1993年我国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全面系统的《奥林匹克运动》教材,并在全国各体育院校中开设了《奥林匹克运动》课程,广泛深入地在青年学生中进行了奥林匹克教育,被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称之为是个“创举”,他亲自为《奥林匹克运动》一书和书中各篇作序,并到北京参加了该书的首发式。

1999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系统编写出版了《奥林匹克学》,并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开设了奥林匹克学课程,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了奥林匹克教育。

1989年,奥林匹克出版社在北京成立,近年来,该社翻译和出版了一系列与奥林匹克运动有关的书籍,如《奥林匹克宪章》、《顾拜旦论文集》、《奥林匹克百科全书》和用于中小学教学的《奥林匹克故事》、《奥林匹克知识》等,这些出版物使我国的奥林匹克宣传和教育更加深入、普及。

随着我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参与,奥林匹克研究也正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90年代初,北京体育大学招收了从事奥林匹克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1994年,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了“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广泛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了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由该中心组织的“世纪之交的奥林匹克研讨会”,从多个视角审视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奥林匹克运动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个世纪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提出了东方学者独到的见解。目前,该中心已与世界上70多所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组成了一个奥林匹克研究的网络系统,并在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以往的体育史研究,为我们描述了奥林匹克运动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壮丽画卷,但对中国当代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研究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