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习
28282200000014

第14章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语感、鉴赏评价能力等。阅读能够为孩子打开一个神奇的外部世界,为他们增添无穷的力量和快乐。

1.正确阅读文章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一般说来,语文的学习,从头到尾就是读。自古就有这句话:“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意思就是说,如果书读得遍数多了,不知不觉间就能理解文章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

在语文的学习上,有些学生不好好理解文章,只是拼命记些生字、生词,或做做听写练习。当然这些学习也是很重要的,但如果光在这上面下工夫,就体会不到阅读文章的乐趣,而且会渐渐变得厌倦语文学习。

能够读、写生字和生词,并了解它的含义,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听懂别人的话和读懂别人的文章。其二是为了使用它说话或写文章。它是说、听、读、写等的基础。

——家教忠告

因此,在学习一篇文章时,首先应该从头至尾读一篇,了解文章的梗概,知道大概写的是什么。如果有不认识的生字或生词,就把它用笔画出来,做上记号,在读完一遍以后,查出生字或生词的意思。同学们平时查词典可能知道,有时一个词会有好几种意思。这时候关键是要找出与文章内容相符的意思。

要想熟练地使用书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就应该明白这些生字、生词在文章里是怎样被使用的,用的巧妙之处在哪儿。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学习文章的结构是很重要的。因为文章的结构根据文章的种类不同而不同,所以必须结合文章的种类来分析其结构。掌握了阅读文章的方法,那么就可以使用这些方法来自己阅读文章,写作文。

2.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识字离不开阅读,但识字不是目的,阅读才是目的。阅读能使孩子打开一个神奇的世界,增添无穷的力量和快乐。

对孩子的阅读应该从“呀呀”学语时抓起。开始时可以口授简单的儿歌、讲故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以后可逐步扩大阅读量,使孩子博闻广记、开拓知识面、提高理解能力。

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首先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父母要在充满父子、母子亲情的氛围中,和孩子一起陶醉在书的世界里。在孩子“呀呀”学语时,对他来说,父母同他一起读图画书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每当在他身旁为他读书时,他就会感到亲切、愉快。这时,他会感到,父母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亲爱的人,父母的声音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在共同读图画书时,父母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情的变化必然通过声音表现出来,以此唤起孩子的共鸣,引发孩子对阅读图画书的兴趣。如果做父母的不读书、不看报,那么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很难培养起来的。

孩子上学后可以要求他背诵所学的大部分课文,有些重点课文应要求背得十分准确;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要求孩子背诵一些名家名篇。背诵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之一,当背诵积累到一定的量,对孩子的理解、分析、评价能力自然会有好处。

当前,语文教学提倡大语文观念,就是要引导学生内外结合,拓宽视野。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要立足于学校、课堂、书本,但不能拘于书本,要放眼于课外、书外,善于观察分析周围发生的事情。从许多优秀学生的成长过程看,他们都广泛涉猎了古今中外、各种门类的书籍,他们都把看报刊、看电视、假期旅游、社会实践当作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引导孩子多动手、多动口也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把读书得到的精彩描写、名言警句、心得体会及时写在读书笔记和日记中,这对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3.指导孩子学习抑扬顿挫地朗读

朗读就是放开声音去读。其最突出特点就是发出声音,有发音器官参与活动。朗读就是要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言再恢复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眼、脑、口、耳等器官同时参加活动,协调配合:先由眼睛接收文字符号,由视神经传导到大脑,大脑有关区域产生兴奋加以识别,再支配发音器官读出相应的声音,声音再由耳朵接收回来到大脑加以验证。由于朗读需要发音器官的配合,对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作用。

由于朗读能通过声音和语气等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有人便把朗读对文章的作用比喻为如同给黑白照片涂上了色彩,给静物注入了生命力。另外,由于朗读时字字都要读到,加上口和耳等多种器官的参与,这样有利于加强记忆。正因为如此,朗读在我国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朗读不仅仅是把文章读出声音来就行了,而是要把文章中单靠文字所无法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表达出来,既涉及到读的技巧,又涉及到对文章的领会程度,因此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下功夫训练才行。在朗读训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发音正确、清楚

发音正确、清楚,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发音正确,一是说不能把字读错,特别是对形近字要注意分辨,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如“曲折”中的“曲”读“qū”,不能读成“歌曲”的“曲(qǔ)”。不认识的字不能乱猜,读不准的字,要勤查字典。

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有力,韵母读得充沛响亮,声调要准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不然吐字不清,模模糊糊一大片,就不可能把文章的内容表达清楚,更谈不上思想感情了。另外还要注意读时不能丢字、加字,也不能颠倒或错行。

(2)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轻重是指词、句、段中轻读和重读的处理。在汉语中,轻重音的变化也是表达意义的一种手段,这在字面上是无法看出来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现出来。在朗读中准确地掌握好轻重音,不仅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内容,而且还可以突出重点,使语气生动活泼。

在朗读时需要轻读的地方不多,除了有些词语中的词头词尾读轻声外,主要是有些特殊的内容,如表示安静、轻微等方面内容时,便可读得轻一些。例如“广场回音:‘呵,轻些呀,轻些,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这里就不能读得太重。而文中需要读重音的地方,相对来说则比较多,具体可分为词语重音、句子中的意群重音、感情重音等。词语重音有一定规律,也是一种语言的习惯,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如“毛笔”、“钢笔”,重音都在“笔”上;而“石头”、“木头”,重音则分别在“石”和“木”上。句中的“意群重音”一般都读在句中意思相近或相关的一群词或短语上,如:“他今天打球、借书、上街、练琴,简直忙得不亦乐乎。”句中的“球”、“书”、“街”、“琴”就是一群重音。感情重音,是根据句子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重读的音节。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里作者对“小蜜蜂”无比赞赏,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要重读。感情重音有时因感情充沛,要重读的不只是一个音节、一个词,有时甚至是整个句子。

停顿,就是在朗读过程中词语、句子之间的间歇,也是语音节奏的一种具体表现。朗读中的停顿不仅是换气的需要,也是控制语速、转换情绪、正确表达语句和段落含义的需要。停顿的一般规律是段落停顿大于句子,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大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的停顿大于逗号,逗号的停顿大于顿号,顿号的停顿大于句中词语间的停顿。而一个词语的几个音节之间则不宜有明显的停顿。如果停顿处理不好,读破了词语或句子,读断了章节,就会破坏文章内容的表达。

如:“碧/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把“碧蓝”、“天空”、“金黄”三个词都给读破了,不但听起来别扭,而且意思也很难理解。再如“5加/2乘以3”,得数应是11;若读成“5加2/乘以3”,得数则变成21了。

停顿可分为以下几种:

√句逗停顿,就是按文中标点符号的要求停顿;

√语法停顿,指句子中语法成分之间的停顿。

√逻辑停顿,指为了突出或强调某一事物而停顿,如“叶/没有枯”,“叶”后虽无标点,但应有稍大的停顿,以突出“叶”。

√感情停顿,是属于表达感情的需要而停顿的,如“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这种停顿就突出了对蔡芸芝老师深厚的感情。

√结构停顿,是层次、段落之间的停顿,一般比较长一些,以便在朗读中能把文章的结构关系体现出来。

(3)速度的快慢要合适

朗读的速度是指在读的过程中音节频率的快慢。对于朗读速度虽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也不能任意乱读,既要照顾到文章内容的要求,也要考虑到让别人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速度就必须限制在一定的频率之内。根据汉语的特点,一般的朗读,以每秒钟4个左右的音节为宜,过快了别人听起来就会感到吃力甚至听不清。从文章内容上的要求看,一般来说,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要读得慢一些。诗歌内涵比较丰富,语言又精练,读快了会使人没有回味的余地,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其次,文中的景物描写,特别是静态的描写,比较伤感的场面,情绪低沉的语言,读的速度也要稍慢一些,以给人清晰的印象,能与文中的内容和气氛相一致。而那些比较紧张的场面,快速的动作,迅猛发展的局势,激动人心的情节,以及人物急切的呼唤,热烈的争辩,愤怒的谴责,慷慨激昂的誓言等,读的速度都要快一些,这样才能表达出当时的情况,制造出相应的气氛。

(4)语气、语调要恰当

朗读中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也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来表达,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如当你把借的书还给人家时,人家可能问你:“看完了?”句尾语调较高,用疑问的语气,表示一种询问。你回答说:“看完了。”句尾语调下降,语气平缓,表示肯定。假如人家不相信,可能再追问一句:“看完了?!”语调上升得更高,疑问的语气更强烈,表示一种不相信。你则回答:“看完了!”语气肯定,不但不容质疑,并且带有一种自豪感。一句“看完了”,使用四种不同的语气,表达了四种不同的意思。

所谓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声调。句子的语调主要是根据句子表达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一般表示兴奋、喜悦、紧张、激烈内容的用高调,表示悲伤、惭愧、平静、凄凉等内容用低调。

(5)流利、自然、生动

流利,就是要读得熟练,不断句,不重复,吐字清晰准确,不出错误。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自然,就是读得不死板,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而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充分地表现出来,声音流畅,语气真实,听起来跟平时说话一样,不会给人以做作之感。

生动,就是要有喜、怒、哀、乐、爱、憎的感情的表达,把作者的感情体验和复杂的心情通过声音充分表达出来。

要做到流利、自然、生动,除了靠对课文的熟悉和朗读技巧外,还有赖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领会,只有真正懂得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并在感情上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真正读好。

朗读一般适于读短篇,特别是有节奏、有韵律和内容生动的作品。由于朗读时间不能过长,大部头的作品和篇幅很长的文章则需要分解开来,一段一段地朗读。

4.指导孩子学会默读

默读是与朗读相区别的一种无声的阅读,是一种最实用的、最有价值的阅读方式。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总要接触书籍、报刊、文件、书信、广告等各种文字材料,如果只是朗读,将是十分不便的,必须学会只用眼睛看的无声默读。默读时,眼睛感知文字符号以后,由视神经传导到大脑,便直接由大脑进行思维活动,不再通过发音器官发出声音。由于省掉了发音器官的活动,不受发音速度的限制,大大提高了阅读的速度。默读比朗读要快得多,有利于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默读的主要要求,就是要看准读物,并能正确理解读物内容,能从整体上对全文加以把握。默读不像朗读那样,必须一直读下去,可以反复看,纵横阅览,驻足揣摩。为了保证读的质量,可采取一些加强的措施:如可以配合读作些标记,把重点处勾画出来,以加深印象;可以在读完后进行一番回忆,对读后的认识进行整理,检查阅读效果,对不足之处加以弥补,以提高默读的质量。

默读的另一个要求是迅速。就是在正确的前提下,尽快提高读的速度。提高默读速度的方法,一是克服不良习惯。有的学生由于小学时养成了诵读的习惯,对默读则不习惯,读时虽然没念出声来,但嘴唇和舌头等发音器官仍旧跟着进行活动,依然在限制着读的速度。有人把这种读法称之为“默朗读”。还有的人养成了一种以手指读的习惯,就是在阅读时总是一行一行地用手指着所读的文字,手指到什么地方就跟着读到什么地方,不但发音器官的活动没减掉,又加上了手的动作,使读的速度更加受限制。为了克服不良习惯,学会默读,必须加强训练。克服“默朗读”的习惯,一开始要尽量抑制唇、舌等发音器官的活动,提高眼睛的扫描速度,减少眼停的时间,使大脑对文字的感知迅速变为对内容的理解,从而学会默读。有以手指读的毛病则要克服这一坏习惯。为了提高默读速度,还可以进行限时读的训练和限定内容的训练。限时读训练,是在限定时间内读完规定读物,以后在相同时间内不断增加读物的字数,以加快读的速度。限定内容训练,是对限定的读物进行默读,读完计算所用时间,以后逐步缩短所用时间,从而提高读的速度。

默读的适用面最广,一般文章都可采用默读的方式,尤其是科技著作、理论文章和长篇作品,更有必要采用默读方式。

——家教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