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
28283400000018

第18章 特定时节特定行为——节令禁忌(4)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或“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节的禁忌

腊八节吃腊八粥这一习俗,在一些地方也是有禁忌的,那就是吃腊八粥不过午。每年腊八节前一天晚上人们就开始熬煮腊八粥,等到第二天早上食用,如果吃不完可以送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但是不能过中午。有句俗语叫“早食粥,来年粮食早收”。

春夏秋冬节气事——节气禁忌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有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善与完备,到秦汉年问,二十四节气已全部确立。公元前105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定了《太初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订于历法,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循环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相差1~2天。

立春禁忌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有“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这一天,人们往往有吃萝卜、姜、葱、面饼的习惯,称为“咬春”。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时鲜蔬菜,既有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民间“咬春”的另一种食品是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描述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忌立春日不“躲春”

在立春这天,许多地方都有“躲春”的习俗,据说如果不躲春就会招来口舌是非。“躲春”实际上是“躲太岁”的俗称。太岁又称太岁星君,或者岁君。六十甲子各有岁神轮值,而当年轮值之岁神称为值年太岁,如想知道自己的值年太岁,只需找出自己在六十甲子所属的名称,便可找出自己的值年太岁。一般而言,生肖与流年太岁相冲、相刑、相克害,及个别生肖相同,民间称为犯太岁;冲者,则叫冲太岁。古语有:

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因此,不管是犯太岁,还是冲太岁,刑太岁,害太岁等,在这一年里都容易有不利的事情发生。所以,生肖犯太岁的人一般要敬奉太岁星君以保平安。除此之外,还要在立春之日“躲春”(“躲太岁”)。为躲避灾祸,在立春的时间静待两个太岁的交接。

自己独自躲在一个房间里(不要让其他人打扰),静静等待两个太岁的交接,就为躲太岁。

忌立春日阴天

在民间以立春日为一年农事之始,故有在这一天占卜丰歉的风俗。

俗觉得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有民谚说:“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在山东一带,人们认为假如立春这一天是阴天的话,地里的庄稼会因为长虫子而歉收。

忌立春日挑水和掏灰

在立春日有些地区还忌讳挑水和掏灰。说是挑了水,一年当中就精神不起来,光打瞌睡;掏了灰,一年的好运气就都跑掉了。

惊蛰禁忌

惊蛰——春雷乍动,震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为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春雷惊醒出来活动。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大忙时节。

忌惊蛰日闻雷声

民间觉得,惊蛰日和惊蛰后打雷都是正常的,预示年景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谚云:“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但忌讳惊蛰前听到雷声,江苏农谚云:“未蛰先雷,人吃狗食。”即惊蛰前闻雷声兆凶年。

春分禁忌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说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这时太阳黄经为0度,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方。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春分日忌天晴

在春分这一天忌天晴,在山东有谚语“春分日植树木,是日晴,则万物不成”;在湖北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的说法。这是因为人们常在春分前后栽树木或者种庄稼,而刚种上的树木和庄稼正是需要雨水浇灌的时候,人们害怕天晴,植物得不到雨水会旱死。畲族春分日禁忌挑粪,禁忌到河里洗衣服,禁忌晒衣服。

立夏禁忌

立夏表示春季结束,夏天开始。“立夏”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

立夏前后,我国大多数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大好时光。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在民间,立夏这一天忌不下雨。在河南、贵州、云南等地认为立夏日如无雨,主旱。

在安徽徽州城乡均有在立夏日吃苎叶馃、鸡蛋、蚕豆、豌豆及用秤“称人”的习俗。苎叶馃用野苎叶捣汁和糯米粉加糖蒸制而成,俗谓苎叶有清凉去毒的作用,吃了可以避免生疖长痱。苎叶馃又称“立夏馃”,有“吃了立夏课,农事急如火”之谚。吃鸡蛋时,要将鸡蛋从门槛上滚下,让孩子捡起来吃,意思是希望孩子像蛋一样经得起摔打,易长易胖,不“赖夏”。用嫩蚕豆或豌豆和鲜笋、肉煮糯米饭吃,谓之“尝新”,以盼好年景。称人,是看一过夏季后,体重增加或减少了多少,是否“夏懒”。

在浙江省的嵊州,立夏这天吃中午饭的时候要吃糯米并且必有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乡俗蛋吃双,笋成对,豌豆多少都可。民间相传立夏吃蛋主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觉得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损耗。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日,为了不让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立夏应当进补。

人们还认为在立夏这一天要吃“脚骨笋”。认为在这天如果吃了笋,双腿会像笋那样健壮有力,能走远路。民谚有“立夏不吃笋,走路走不稳”。寓意主腿。另外,要吃豌豆。带壳豌豆形如眼睛,古人普遍有眼疾,人们为了去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都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没病没灾。

夏至禁忌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夏至”节气开始。何谓“夏至”?“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

清朝以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宋代的《文昌杂录》中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可见当时官府对“夏至”的关注。《辽史·礼志》语: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即彩扇易驱暑热,香囊则可以驱蚊子与抑臭。

夏至日是农业上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害怕夏至天气变坏会给农作物带来很大的损害。因此在农家夏至日这天禁忌颇多。《清嘉录》中说:

“……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忌夏至日有雷雨

农谚云:“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人们还把夏至至小暑之间的十五天分为三个时段,分别是头时、二时、末时。头时为三天,二时为五天,末时为七天。在民间,忌讳在末时下雨,据说如果末时下雨会影响庄稼收成;忌讳头时和二时打雷,据说这段时间打雷将有洪涝灾害。

立秋禁忌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古人把立秋当做夏秋之交的关键时刻,很看重这个节气。

据记载,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自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进行祭祀仪式。后来渐渐演变成立秋日帝王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

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随后,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然后,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呜叫了。

因为秋后是收获的季节,所以很多禁忌与此相关。据说云南等地忌立秋日在田里行走,觉得会对秋收不利。河南、江苏、湖北一带,立秋日忌遇见雷、雨、风天气,觉得会影响秋后的收成。农谚云:“秋打雷,晚禾折半收”、“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透底”。

在立秋这一日,许多人家会用红纸书写“今日立秋,百病皆休”字样贴于墙壁上,以防止疾病。妇女们用红布剪成葫芦状,缝在儿童的衣服后面,用以驱病除灾。而山东莱西一带,则忌秋日洗澡,不然会起痱子等。还有的地方认为秋日洗澡,秋后会闹肚子等。

处暑禁忌

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将要过去。各地的农作物也在这时成熟或收获了。在江苏一带忌处暑日无雨,农谚云:“处暑若还不下雨,纵然结实也无收。”

立冬禁忌

每年11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为立冬。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预示着季节的变换,“立”是建、始,“冬”则是终了,“立冬”的意思是秋季作物全部晾晒完毕、收藏入库,冬季开始了。

立冬预示着冬天的到来,因而民间忌讳立冬日吃生冷食物,否则会损害身体。立冬忌无雨,农谚云:“重阳无雨,立冬晴,立冬无雨一冬晴。”

冬至禁忌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重要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关注。

在冬至这天忌不回家。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严寒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出外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属。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尊敬祖宗。在河南一带忌冬至不吃饺子,据说不吃会冻坏耳朵,且对收获庄稼不利。在农业上冬至忌无雨,湖北农谚云:“立冬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一冬晴。”

除了前边提到的节气禁忌以外,还有很多,如:白露忌风雨。江苏农谚云:“白露日东北风,十个铃子(棉桃)九个脓;白露日西北风,十个铃子九个空。”霜降日忌无霜。据民俗讲,霜降无霜预示饥荒。彝族忌霜降日用牛耕地,不然会引起草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