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命运——古今命运神秘文化评析
28310400000030

第30章 佛教因果报应与命运(2)

这个观念也许大家不易明白,打个简单的比如:大家都知道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污泥就是恶业,清水就是善业。莲花不但不染污泥,也不染清水。这才是真正的清净。所以真正的清静超越染静的对待。真正的善也超越善恶的对待。这超越对待的善,我们姑且叫它“清静”。

为什么要超越善恶呢?因为造恶得苦固然不好,造善执著我在行营也有许多烦恼,比如心中受了“我啦”、“善啦”、“多少功德啦”这些名相的干扰。再者,行善将来虽然有福报,可是当这些福报来的时候,一个人难免被福报“乐”昏了头,以至于物质享受大过份,起了骄傲心,忘记再继续种善因,大吃大喝种其他恶业……等。人一种了恶业就会堕落:所以佛家把行善求富贵的人形容为“三世怨”。其意义就是:今生行善求富贵,来生育钱没智慧,有钱没智就会造恶业,所以到了第三生便又穷苦了。这佯打转总不是办法吧!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行善而不希望回报。甚至不执着善的名相和有我在行善。行善不执着我相和有我在行善才有智慧。才有眼光。

总括一句话:“心地清静才是最大的福气。行善不执善相才是绝对的静业,才是超越对待的最大吉祥。”

三、一动念就有果报

不只做坏事情才会产生报应,连一动恶念也会产生恶果。如果不信,我们引用两个故事来说:

(一)卖瓜的故事

从前梁武帝在世时,有一天他看见一宗奇怪的事情。某甲在卖瓜,某乙先向他买瓜,某甲却说不卖。后来某丙来向某甲买瓜,某甲即很高兴地卖给他。梁武帝看到这个情况,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志公禅师。志公禅师是得道的高僧,有了解过去世的神通智慧。他告诉梁武帝说:“这卖瓜的某甲在很多世前是死刑犯,他要被处死刑时,很多人都在围观,当时某乙和丙部在场。某乙心里认为:“这个家伙罪有应得,活该!”某丙却认为这死刑犯很可怜,因此就对他产生同情心。同为这个缘故,所以某甲今生不把瓜卖给乙,而却喜欢卖给丙。

(二)仲达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仲达,他在翰林院里面当官。有一次被阴司的官派小鬼把他的魂引到阴间来。阴间的官吩咐手下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的档案都送上来。等到册子送来时,哪知他做的恶的档案堆积如山,而做善的档案却只有一小卷而已。

阴间的官吩咐拿秤来,把两种册子称称看,没想到那一大堆坏事的档案反而比这一卷善事的档案轻。

仲达感到大惑不解。他问阴司官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哪里会有这么多的罪恶呢?”那官司回答:“只要起一个不正的念头就是罪过了.不必等到实际行动产生。譬如看见女色动了坏念头,就已坏了天庭的法律了。”仲达接着又问:“那这一卷善事档案里记载的是哪一件呢?”阴司说:“有一次皇帝想在福州府大兴土木,叫很多百姓去做苦工。你上书建议皇帝不要这么做。那一卷档案就是你的奏章底稿;”接着又说:“你那次建议皇帝并没有采纳,但你这一心念,究竟是为大众着想,以免老百姓受苦,所以是大善事。如果皇帝当时能依照你的建议去做,那善的力量,可比现在大多了:(见《感应笃汇编卷一》)。

当然,这只是为了说明报应而编造的故事,但由上面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知道起心动念的重要性,要念念常行善事.时时为利益众生着想,我们的福德才能积得广大。所以大家要行住坐卧处处不离善念.请详阅《华严经》的净行品。

譬如,当我们睡醒时.应常愿一切众生早日觉悟永恒的真理,当我们下床时,应常愿走路不会伤到任何小昆虫,万一有小动物无意中被我们踩死了,我们则愿它往生佛菩萨的净土。当我们步行时,应常愿一切众生都能出离生老病死的苦海。当我们出门时,应常愿一切众生能免于烦恼的逼迫。当我们大小便时,应常愿一切众生都能舍弃贪爱和憎恨。当我们洗去污垢时,应常愿一切众生身心清净,没有瑕庇和污垢。当我们开灯时,应常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运用智慧的光芒,照破一切幽暗迷惑。当我们就寝时,愿一切众生身体安稳,心不散乱。

古代有一首诗偈描述:动了善恶的念头,将来遇到适当的机缘一定产生果报,“假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欲知祸福先问自心。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湛之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

劝君莫做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所以陈希夷的《心相篇》上说:“相貌是从内心产生的。心里头有了善恶厚薄,因此相貌也可看出吉凶祸福。”又说:“心地和念头是相貌的根源,明白心念,善恶自然可以分辨得清楚,行为是由内心引发的,仔细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自然就可以知道吉凶祸福。“《正法念处经》第二十卷上说:“心能造作一切善恶业,由于心地的好坏所以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果报。”

四、命运方程式——心念

→行为→习惯→性格→命运

就某方面来说,人实在很象电脑,譬如,电脑能贮存一切“资料”,人心能贮存一切“善恶”种子。

电脑依靠方程式来工作,我们则依习惯来产生行为模式。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的起心动念,语言和行为一定要特别的谨慎。譬如选购书本要特别慎重,因为一旦看了不好的书,就可能在心地中播下不好的种子;看电视也要特别的慎重,因为假如看了没有意思的连续剧,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做恶梦。

我们要时时关照自己的心念,严防恶念(损人自私的都叫恶念)的产生。因为念头重复出现几次之后就会造成行为,行为重复出现几次之后就会产生习惯,习惯以后就会根深蒂固,以后就会变成性格,有了什么样的性格就会造成什么佯的命运。

所以经上说:“心地不清静,不明了”(惑)就会“造作善恶力的行为”(业)。善恶的行为发出的影响力就会产生苦乐和凶吉的结果(果)。所以《业报差别经》上说“一切众生都被业力牵引若走,随着自己所改造的善业恶业而转动。因为这种缘故,所以有上中下的种种差别,《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的第二卷也说:“大家千万不要轻视任何一件微小的恶业,以为做一点坏事不会受恶报,再小的罪,死后不但都有报应,而且丝毫不能幸免。也无法由别人代受果报。”

心命歌讲得非常好:

“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变成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成福报。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

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娇。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五、怎样才能使福份不被消失

现在的物质文明很发达,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质的享受里,生活越来越奢侈浪费,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大家必须明白我们今天所享用的东西,无一不是前生种福业所感的果报。过分享福和尽情享乐的后果是可怕的。所以古代有一首诗告诉我们在福足时常要为贫田设想:

“处世持家年夏年,总思虑后更思前,

有钱常想无钱日,莫待无钱想有钱”。

宋代的高憎法演禅师说得好:“福不可以享受到尽头,假如福享受尽了,幸福和快乐的泉源就会枯竭!”所以,要好好爱惜我们的福,绝不殄天物或丢弃任何能用的东西,例如:我们绝不剩过多的饭菜,每餐都不可以在碗里留下饭粒,吃剩下的饭菜宁可留到下一餐用,千万不可吃得过饱,吃得过饱和丢弃良物都是折福。吃得过饱不但伤胃,而且损寿致病。人的胃象气球一样,气球的气打得过饱,经过一段时间后,把气放掉,那气球的弹性就丧失了。同样的道理,经常吃得过饱的人胃一定很差。他的消化能力一定不好。况且吃得过饱或者还没饿以前就吃东西,他一定无法感受食物的美味。

不但饮食方面要惜福,其他日常衣着和用具也都要惜福。不要看到东西就想买。因为如果买的东西不实用,再便宜也是一种浪费。买来西也不是便宜就好,要考虑到东西的价格和品质耐用是否恰当。

同时要敬惜字纸,不要随便丢弃字纸,关于爱惜字纸的因果,请详阅《惜字征验录》。

总而言之,要时时养成敬字惜物的心。下面是一个惜福的感人故事。

有一位日本青年.名叫中岛光藏,他为了学习雕刻怫像,就去拜访日本优秀的雕刻家高材东云,想拜其为师。高村东云只教他到井边学习汲水,并没有对他说什么话。

但他看到了中岛光藏的汲水方法以后,就破口大骂,叫中岛光藏回去,不要学雕刻了,其余的弟子看到中岛光藏可怜的样子,就留他住宿一夜。半夜时,中岛光藏被人叫醒,带去见高村东云,高村东云温和地对他说:

“白天我大声骂你,你大概不知我骂你的原因吧,现在我解释给你听。佛像是神圣的东西,因此雕刻佛像的人绝对不能没有一颗虔诚高尚的心。虽然水不怎么值钱,可是你却不可随意浪费,我看你汲水的时候,水淡到地上,你都毫不在意,一个把东西糟蹋而不知反省的人,怎样刻佛像呢?”

听完了这一番话,中岛光藏深受感动,痛改前非。高村东云看他还是可塑之材,乃准许他投入门下。后来中岛光藏也成为有名的雕刻家,大家都叫他“高村光云”,与他师父只差一个字而已。

六、如何享有更多的福份

施舍象把钱存入银行,接受别人的施台就象领取存款,享受福报就象把领出来的钱花费掉。所以施舍越多的人他的福报就越大。常接受别人施舍就是在消福,所以聪明的人喜欢施舍,而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施舍。当他接受别人的施舍时,他是为了广结善缘,而且会很快的把所接受来的财物又转施出去。

真正会施舍的人不会爱好名利,而且不贪求福报。因为如果为了求功德而行善,为了福报而施舍。那么他施舍的善行将是虚伪而且有烦恼的。行善希望果报和名利,只不过是利已主义为求其私心之满足所做的表现而已。所以我们施舍行善时,要把积功德的念头和贪求名利果报的意念一并摒弃,这才是真正的大施舍。这种无心的善行才是最自然、最高尚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施舍不为人知,才是真正的善行。只施舍了财物,而不能舍弃了名利果报,并不是完全的施舍。所以说:心地清静才是真正的舍,心地清静才是最大的福气。

关于接受别人的施舍.古代有一副很深奥的对联:“三心未了水难消,一念不生金易化。”这意思就是说:有了贪心、憎恨心和愚痴心的人,总是别人只给你一杯白开水,你把白开水喝下去也是很难消化的。假如你心地清静,没有丝毫的妄念,纵使别人给你贵重的金子,你也是很容易消受的。

又有一首类似的诗谒:“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这首诗告诉我们:假如我们的智慧和德行不好,随便接受了别人的一种施台,来生纵使自己变成了畜牲,还是要偿还的。

勤积功德比享受福寿好多了。所以先圣先贤都教导我们要努力行善助人。例如:印送经书、修建寺院、造桥铺路、救灾济贫、待人宽厚、怜孤恤寡,敬老尊贤、见寒施衣、见饥施食、见病苦施舍药材、施茶水以解除人的口渴和欲热、施棺木以免尸骨暴露、点夜灯以便行路,造船筏以渡人过河。

……凡是有益大众的福利事业更应尽心尽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