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倾听能够让对方倾诉心中自己的心声,能够把心里的郁闷、压力等不良情绪都发泄出来,从而心情舒畅、精神抖擞。
心理学家已经证实:倾诉能减除心理压力,当人有了心理负担和问题的时候,能有一个合适的倾听者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之一。
当你在抱怨“孩子不愿意与我沟通”、“孩子总是把事情闷在心里”时,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与你沟通。
当你真诚地问孩子时,孩子会说:“父母不了解我,他们总是自顾自地讲大道理,从来不听我的想法!”“我说什么都被否定,我还有什么可以向他们说的?”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愿意与父母沟通的,但是,亲子之间的沟通之门往往被父母们在无意中关闭了。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过:“我在教育卡尔的过程中,渐渐掌握了一些与孩子进行沟通的经验,其中之一我称为倾听的艺术”,人的思想往往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你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你怎么可能全面地了解孩子呢,不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时就会更显得费劲。教育家周弘说过:“要想和孩子沟通,就必须学会倾听。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不会或者不知道倾听,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连孩子想什么都不知道,何谈沟通?”可见,倾听是做好亲子沟通的第一步。
“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这也促进孩子去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能力。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呢?
(1)要有主动倾听的意识
长春的一位记者曾经在长春市文化广场上对一些3岁至9岁的孩子的父母进行了随机采访。
在采访中,这些父母都被问到了下面这些问题:
“宝宝最喜欢你穿什么样的服装?”
“他今天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他告诉你自己为什么喜欢和某个小朋友交往了吗?”
“他做的每件错事你都听他申辩过吗?”
“你每天有固定时间段听宝宝讲自己的事情吗?”
遗憾的是,面对这些问题,这些父母都觉得非常惊奇,甚至有些父母表示,这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注意过。
处于成长期的儿童,明辨是非的能力虽不是很强,但也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主动倾听孩子倾诉,父母不仅可以走进孩子的心灵,而且能帮助孩子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跟孩子交流,有时候并不需要自己说,父母只需作为倾听者,给予孩子关注、尊重和时间,那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倾听孩子的诉说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窗户的“金钥匙”。父母千万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忽略他们的阐述,不要总是居高临下,而是要经常地蹲下去。与孩子面对面,平等地互相倾听与诉说。孩子有值得称赞的观点。家长应表明支持的态度,孩子认识上存在误区,可循循善诱启发开导。正如美国企业家艾柯卡所说:“很多人认为小孩子讲的话都是无稽之谈。然而我认为,如果现在听取孩子所关心的事,将来当他到十几岁后也能分担父母所操心的事。这两点是密切相关的。”
(2)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许多父母不管孩子说什么,总是先搬出孩子以前的事情评论一番,似乎总是揪住孩子的小辫子不放。
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有时孩子犯了一个小错,父母凭着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和责备。当孩子据理力争地申辩和解释的时候,父母就会气上加气,心想:“你犯了错还狡辩!”于是,对孩子一声断喝:“住口,不用解释了!”你能想象孩子这个时候该有多么委屈吗?即使事后你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对他的伤害仍然已经造成。
老是听到“你不用解释!”的孩子,渐渐放弃了为自己辩解的权力,他们会背着很多的冤屈,一个人默默承受,而这样的负担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有一天,当孩子的心理问题出现的时候,父母们会突然悔恨地说:“为什么我没有及时发现呢?”
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往往是出于这样几种心理:
①孩子的话说到自己的痛处,让自己觉得没面子。所谓童言无忌,孩子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什么忌讳。父母不妨抱着轻松的心态听听孩子怎么说,或许自己也能受到启发。
②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样的父母属于顽固型,不听解释,不听辩解,老认为孩子是在找借口。长期如此,孩子就会慢慢习惯了沉默,哪怕是面对冤屈,也缄默不语。一个不会据理力争的孩子,很难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③觉得孩子小不懂事,没有耐心听孩子说。其实,虽然孩子的思维比大人简单得多,往往也能从复杂的事情中看到本质的东西。
④总认为孩子会犯错误,孩子有许多缺点,从而不愿意听孩子解释,主观认为孩子的解释是为自己找借口。
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会变化的。会进步的。孩子也是如此。每一天,孩子都会遇到许多新事物,学习许多新知识,他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步。如果父母总是想着孩子的错误和缺点,就会否定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以主观偏见来代替客观评价,结果,孩子的信心受挫,不再主动向父母倾诉。
一般来说,每个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父母的忽视会加剧孩子内心的无助与绝望。因此,心理学家警告父母: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倾听孩子成长的故事,如果父母从不听孩子说话,孩子长大后往往要经过许多年治疗才能恢复自尊。
(3)善于倾听孩子的委屈
对于孩子来说,每天发生的许多事情,他们需要与父母一起分享。当他们遇到快乐的事情时,他们愿意与父母分享他们的快乐;当他们遇到烦恼的事情时,他们希望父母能够倾听他们的诉说,理解他们的心情,分担他们的烦恼。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大人的痛苦是可以减轻的,因为知道它从哪儿来,可以在思想上把它限制在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医治,必要时还能把它去掉。婴儿可没有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他初次遭遇到的痛苦是更残酷、更真切的。”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他们缺乏人生经验,更加需要向父母倾诉,从父母那里得到指导。每一个孩子都会受委屈,父母的责任就是倾听孩子的委屈,引导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忠心主张家长利用假期多听听孩子的倾诉。他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地承受着间接来自社会、家长、老师、学校的压力,因而家长更要注意利用假期对孩子的心理进行调试。不要以为只有得了心理疾病之后才需要调试,家长应试图通过调试、沟通来缓解孩子的压力。常有家长对我说,他的孩子几乎不与家长交谈,其实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心理处在一种封闭状态,更愿意跟同伴倾诉。”
因此,家长不要以一个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不是动员孩子说话,而是在思想上把孩子看成自己的同事朋友那样,平等对话,不要积极评论,发表意见,遇到不赞成的观点时,也不要马上表态,应提出问题让孩子思索,允许孩子保留目己的观点。调试的关键不是判断观点的对错,而主要在于倾诉和疏导。
(4)要做出认真倾听的样子
当孩子主动向你倾诉的时候,你一定要表示出你的兴趣,你应该用眼睛注视着孩子。对孩子说:
“宝贝,你说吧,我听着呢!”
“是吗?什么事,说来听听!”
“真的吗?接着往下说,我听着呢!”
在孩子诉说的时候,父母不要随意打断孩子说话,只要简单地附和一下就可以,同时,父母应适当地增加一些体态语言。比如:
你可以紧挨着孩子坐着,同时侧身搂着孩子的肩膀,微笑地注视着孩子,说:“哦,是吗?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你可以放下手中的事情,瞪大眼睛,张大嘴巴,做个夸张的表情,说:“真的吗?”当孩子讲的事情出乎你的意料之外时,你可以用“大惊小怪”的神情来表达自己的兴趣,孩子会认为自己很有本事。
你可以坐在孩子的对面,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孩子,若有所思地回答:“那倒是。”“我想那时你肯定很伤心(高兴)吧?”
你可以抓着孩子的手,温和地注视着孩子,说:“我理解你的感受。”“嗯,我理解你的心情。”
这些附和性的语言往往会增加孩子诉说的兴趣,而且,由于这些语言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说的事情,孩子往往会感觉到父母的尊重,进而更加敞开心扉地与父母沟通。
在倾听孩子诉说的时候,父母可以适当地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孩子来表述他的想法,把问题说清楚。比如:
“哦,是吗?你认为这件事情他们做得对吗?”
“我知道这件事情让你很伤心,但是,你觉得自己有错误吗?”
“告诉我你的想法,也许我可以帮你。”
这种互动性的语言往往可以拉近孩子与你的距离,让孩子更加乐意表露自己的思想。父母说话时的语调应该柔和,同时不断地给孩子一些鼓励。
如果孩子说得不完整,父母可以适当地补充完整;如果孩子说得有偏差,父母可以友善地纠正孩子的说法。
比如:“妈妈的意见和你不一样,我觉得……更好,你觉得呢?”“妈妈的意见是这样的……你再仔细考虑考虑,总结一下再下结论。”
不管孩子说的是否有失偏颇,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的不成熟想法泼冷水或是讽刺和嘲笑,这样会使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因此父母要用理解的心去接纳他们。
在结束谈话之前,你可以让孩子详细地描述某一个场景,并让孩子尽量描述得很仔细,这个场景就会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美好记忆。
当孩子想要跟你讨论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时,父母一定要放下手头的工作,对孩子表现出兴趣。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很重视他,他会主动敞开心扉,向父母述说自己的事情。
有经验的父母会发现,不管孩子要跟你诉说的是一件如何简单的事情,但是,只要你表示出认真倾听的样子,表示出你的兴趣,孩子就会兴致勃勃地讲下去,进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实现与父母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慢慢地,良好的亲子沟通就建立起来了。
(5)倾听孩子的心声
当孩子向你述说的时候,父母要学会通过孩子的语言来察觉孩子内心的想法。比如,当孩子向你提问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有时候,孩子的真实想法并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很多时候它是隐藏在问题下面的,这时,需要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有针对性地回答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问你:“妈妈,今天你要不要去买衣服?”这时的孩子并不是想真正知道你要不要去买衣服,也许他想跟你一起去逛街,也许他想趁你出去的时候看一会儿动画片。尽管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孩子的潜台词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父母真正关注孩子的需求,孩子的真实想法是不难察觉的。
再比如,如果孩子希望跟你一起去逛街,或者趁着逛街的机会给他买一个小玩意儿,他肯定是一脸的兴奋,希望你对他说:“要去呀,要不你跟我一起去吧,如果你表现出色的话,我可以考虑给你买个小玩具。”这时候的孩子会非常听从父母的话,他努力做个好孩子,希望获得父母的奖励。如果孩子希望趁你出去的时候看一会儿动画片,他往往会眼光躲躲闪闪,不希望你直视他,怕父母看穿他心里的想法。这时,你可以对他说:“我是要出去买衣服,但是,我希望你在我出去之前,你能够把作业做完,这样,我出去的时候,你就可以看一会儿动画片,而且,我还会考虑给你买点吃的回来。”这时的孩子肯定很高兴,这不仅是因为父母了解他内心的想法,而且他知道自己的要求得到了同意,尽管他还需要完成作业,实际上,他已经非常乐意去完成作业了。
我们从摇篮中起,就通过实践学得了一些清晰的声音,而且学得很熟练,我们的舌头可以随时发出这些音来,脑筋里记住了,而且随时可以运用。
——约翰·洛克(英国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