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赞赏信任
28323000000005

第5章 笨小孩也能成为天才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呢?有的父母认为学习好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有的父母认为能力强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有些父母则认为考上大学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

遗憾的是,不少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似乎总是不如别人的孩子聪明,自己的孩子似乎总是不让人省心,自己的孩子似乎总是有那么多的问题。

(1)是谁制造了“笨小孩”

实际上,孩子聪明与否不能过早地下定论。父母更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孩子,只要孩子有一点错误,就把孩子当成“笨小孩”、“差等生”,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众所周知,牛顿小时候常被老师与同学称为“笨蛋”,同学们都瞧不起他;达尔文读中学时,因为成绩不好而被老师视为“智力低下”;爱迪生小时候坐在鸡蛋上孵小鸡,被认为是脑子有问题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连续几次考试不及格,被认为是愚笨的孩子;丘吉尔小时候不但口吃,而且异常好动,经常受到老师的惩罚;巴顿将军小时候曾经患阅读失常症,只要他一开口,大家就嘲笑他;数学家希尔伯特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迟钝”的人,甚至在长大当老师后,每当讨论一个问题时,他总是无法理解学生的发言,而需要已经理解的学生一起向他解释他才弄懂;在学生时代苏步青曾经连续几次是排名最后的“背榜生”,让父母伤透了心;海伦·凯勒出生19个月就成了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儿……

这些都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但是,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他们的爱和鼓励,不断地指导着这些“笨小孩”、“差等生”、“问题孩子”努力奋斗,使之终于成为伟大的人。我们能说他们是教不好的“笨小孩”吗?

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同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每个父母都是农民,孩子就是庄稼,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20世纪初,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教育的力量。蒙台梭利在罗马建立了一所国立特殊儿童学校。招收所谓白痴儿童和弱智儿童共22名。经过两年的努力,在政府的监督下。这些孩子通过了公共学校同龄儿童的同等水平考试。这个铁一样的事实向世人表明,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

陶行知曾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每一位伟人都是从普通人成长、转变而来的,他们童年时都曾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如果他们的与众不同,都被父母认为是“愚笨”、“有问题”,那么这个世上就不会有伟人产生了。

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因此,父母首先要端正的是自己的态度,“坏孩子”、“笨孩子”、“差孩子”、“问题孩子”这些定性的词都不能随便用在孩子的身上,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

(2)“笨小孩”并非真的笨

如果我们细细地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差等生”、“问题孩子”,你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比如,牛顿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力;达尔文则从小就喜欢想象;希尔伯特做事情非常专注;阿蒙森对探险有天生的兴趣……

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你就会惊喜地发现,你的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你的孩子缺乏纪律观念,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你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却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也许你的孩子总是调皮捣蛋,弄坏家里的东西,但是,他却能做一些有意思的小玩意儿;也许你的孩子见到人就害怕,说话结结巴巴,但是,他却非常喜欢读书……

顽皮、淘气、破坏是孩子的天性。好多孩子在小时候总喜欢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他们爱搞恶作剧,喜欢拆卸物品,这些都让父母觉得非常头疼。实际上,这正是孩子具有创造力的表现,而创造力是构成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间,人人是创造之人。”

在美国,曾有人对幼儿的创造力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具有10%的创造力,而8岁以后创造力就下降为2%。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总是在无形中扼制孩子的创造性,从而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这其实是教育的悲哀。

实际上,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陶曼博士长期从事着低能儿童的智能教育工作,这使他产生了一个想法:低能儿童经过适当的教育可以变成正常儿童,那智力正常的儿童又有多少潜力可以挖掘呢?

于是,陶曼博士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大脑信息强化刺激教育法。这种教育法的理念是运用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一切感觉通道,来刺激大脑细胞的分裂、增殖和成长,以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

随后,陶曼博士挑选了数个智力正常的两三岁的孩子作为这种教育方法的首批被实施者。他同时要求孩子的家长也需要懂得这种教育方法的实施细则与意义。教育方法是这样的:不使用正规语言与孩子交流,而用各种浅显易懂的符号代替语言,这些符号既包括各种简单图案,也有各种立体模型。

在孩子接受了这些符号后,陶曼博士为孩子们开设了算术、语文、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没有教科书,孩子们使用的是陶曼博士自制的卡片。后来,当家长也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陶曼教育方法后,卡片的制作由家长来完成。

虽然,卡片制作的工作量很大,让家长们叫苦不迭,但是,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却是令人惊讶的:2岁的女孩苏珊可以顺利地讲解《尼尔斯骑鹅旅行记》;5岁的男孩马丁的日语水平竟然无法让人相信他从来没有去过日本。更令人称奇的是,马丁邻居家的上了小学五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常常请马丁给他们讲解不懂的问题。

还有一个学生也使音乐老师大吃一惊:只有4岁的演奏者却让这位音乐老师误以为唱片的演奏者起码有十年的演奏经验。这些出类拔萃的孩子都是陶曼的学生,其实他们只是智力正常的儿童,并没有什么天赋。

陶曼教育法从侧面说明了每个孩子都有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如何去挖掘。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你就会发现,其实你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3)孩子的潜能是多元的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

由此,他提出了人的多元智能理论。即一个人的智力是一组能力,至少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智能、逻辑和数学智能、空间和视觉智能、音乐智能、运动和身体协调智能、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

尽管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但每个人的潜能是有差异的,或者说所能达到的高度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在某些特殊的才能上更是如此。只有那些特别突出的智能,才代表着儿童的潜能,父母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的这种潜能发挥出来。

如果孩子的音乐智能非常强,但是,其空间和视觉智能比较弱,父母非要孩子放弃音乐学习而改学画画,结果只能事与愿违;如果孩子的身体协调智能非常好,而且家长看到孩子一听音乐就能手舞足蹈。那么,家长就可以抓住机会,让孩子学习跳舞,孩子将来就有可能在舞蹈方面有所建树。

一旦父母明白孩子之间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如果再用一种标准去要求或规范自己的孩子,会犯多大的错误,自是不待多言了。

同理,一个孩子对自己了解得越多,如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对自己的个性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那么他就越会产生自信心和健康的自尊。反之,如果让孩子屈从父母的压力,处处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去做,就会产生不适感,对自己缺乏信心,性格就会受到扭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而且,大多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兴趣与爱好的倾向。家长应该多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不应把意愿强加给孩子。

培育良知,教化人类。

——雨果(法国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