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怎样帮助孩子爱上阅读
28323300000046

第46章 看目录,了解全书框架

目录,是一本书的骨架。而作者在写书的时候,一般也是先决定各章的标题和段落,按阶段来进行,这样整本书的架构就呈现出来了。整理在目录里的作者的思考模式也就呈现给读者。所以,读者若能了解这种思考模式的话,大概看一下目录及逐项写出的各章标题的思想倾向——包括表达的想法、思想,都可以一目了然。反过来说,如果看完目录后仍觉得作者的思考倾向不明确,无法掌握此书的整体观的话,那它的内容很可能是粗糙的。这种书看完目录即可,不必再细读下去,或者干脆把它丢了也无妨。

读书的时候,除了小说等休闲益智性的书籍之外,凡是一些“理论书”、“专业书”之类的,只要读想吸收的知识的部分就应该足够了。所以,有哪些部分需要读,哪些部分不需要读,这“要”与“不要”之间的选择是必需的。这个时候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选择的,乃是目录部分。而且,如果将目录了然于胸的话,对于某个领域的基础专业书籍,你就可能已经将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树建立起来了,骨骼出来之后,你需要做的就是将它丰满起来,这样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你在运用和加深学习时,就能很快找到对应位置,这种方法是适应于所有科目的。

在读一本书之前,我们以目录为线索,选择该书有哪些内容是我们需要的,引导我们很快、很顺利地进行研读。

因为书籍是平面文字的集合体。所以,读书的人无论如何得按照它所编排的顺序读下去。即使看了目录也是一样的。因此,读者总是看著作目录,按顺序从头到尾、直线式的阅读。但是,一本书的内容架构,并非一定依照目录所示的直线式,或者甚至只是平面式的写法。

譬如说《自信与信任》这本书。一看到书名,我们就知道这是一本励志的书,而且是一本描写自信和信任篇幅分量相等的书,内容应该是就这两个大题加以探讨的。也就是先划分为自信和信任这两个大题,然后再细分几个小题,共同构成一本书的整体架构。

像这样以数个大小标题堆叠起来,构成一本书立体式的架构,从目录上标题的编排方式来看即可了解。以专业书籍来讲,首先是解说这本书的题目,所以最大的分类就是“篇”,然后在“篇”底下有“章”,章底下有“节”,按倒金字塔式向下扩大;非专业书籍的话,开始是以“章”来做大分类,“章”以下是“节”,或是以标题形式编排,这是一般的做法。

有纵式的构成方式,相反地也有横式的排列法。比如在研讨所谓“B”事件时,对相关的或是相反的“A”事件也必须了解。这种理论的开展可能涉及作者的思考模式。

这种纵和横的架构是很重要的。如能掌握这种架构到相当程度,就不需要将整本书全部都读完,只要将自己需要的部分挑出来读即可,而且应该很少有搞错论点,或是看错资讯重要性的情形发生。再者,一旦脑子里有了整体观的概念后,就不会拘泥于那些并不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也不必浪费宝贵的时间。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就是先读序文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说,步骤是这样的:

(1)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2)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读者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来细读。

(3)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大概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这一步很重要,人们往往在这一步不得要领时,看过书一扔,便算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