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其实不然。人的性格中除了气质与遗传有关外,绝大部分都是后天形成的,而其基础部分是在幼年时期奠定的。
1.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
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婴幼儿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
父母对孩子爱意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对小婴儿的爱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对两三岁的孩子则应爱意不外露,对他既平等严肃,又呵护有加,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信、开朗,而且独立性强。
读书给孩子听,不仅可以延长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加孩子的识字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更开朗。
对于这一点,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吉姆认为:读书的作用“仅次于拥抱”。
2.和睦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
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
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
欧美社会从18世纪以来就有一种传统:一家人晚饭后聚在灯下,彼此朗读一段文章给家人听。这种习惯,不仅可以分享知识,而且是维系家人感情的很好的方式。
然而在我国,许多家庭往往只是“生活的共同体”,除了吃饭、睡觉外,很少进行心灵的沟通,一起读读书的习惯正是弥补这个缺陷的最佳途径。
当爸妈抱着孩子念一本书或唱一段童谣时,孩子在父母温柔的抚触、轻声的言语、深情的眼神下,不只能深深感受到爸爸、妈妈的关怀,“爱”更在共读中成长。孩子的好问,代表他们有足够的好奇心。他们对世界充满幻想,而且往往以为自己就是天下第一号最重要的人物,因此凡事以自己为中心,既会由自己的观点来问问题,也许还会用自己的观点来解决问题,如果不在这时给以适当的辅导,可能会形成错误的观念。多解答,既可增加子女对父母的崇拜,小孩自然耳濡目染,更愿意与父母进行交流,并可从亲子共读的亲密过程中,感受到温暖与爱!
3.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性格的第一位影响者,同龄小伙伴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为人处事的最好老师。当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得合群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强化。
对于性格偏内向的孩子,家长应鼓励他们“走出去”,多到同龄小朋友家里做客。也可以为孩子“请进来”,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孩子尝到当小主人的滋味,一般都会兴奋、喜悦,忙里忙外地招呼自己的小客人,这样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增强了自信心,塑造了开朗的性格。
和同龄的孩子交流,书籍无疑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媒介。
任何一个小孩第一次被同学称赞会读书,心里都会非常开心。如果他一直把读书当成一件最头疼的事情,总觉得自己是最不会读书的人,而且从来不敢与同学讨论读书方面的事情,生怕自己被同学笑话。尤其是在读书方面一直是没有自信的,通过这样的称赞,他的信心都会一下子燃烧起来,并希望自己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也能这样评论文章的内容!
其实,有的小孩就是因为从来不与别人讨论,才会越来越觉得自己在读书方面是不行的。实际上,他们在某些方面挺有自己的见解的。比如,他们可能对侦探小说非常着迷,喜欢勇敢而有个性的人物;或者对漫画书非常喜爱,能够用自己的想法去分析书中的情节。这些都是具有阅读判断力的表现,它是阅读能力最高层次的表现,是对所读内容感知、理解之后获得的发现。如果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认真阅读老师安排的课外读物,或者课本,把自己对书的看法和理解说出来,和同学们交流思想,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一定能够找到自信,更加喜欢读书,会在课堂上自由表达的。
每个人的个性和喜好都不相同,对于同一个事件,同一本书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每个孩子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不仅可以检验自己,也可以开阔视野,学习不同的分析方法,所以,阅读后要与人交流。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与成绩比较好的孩子多交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习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其实,这就是竞争心理的表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好,能力不断提高。和成绩好的孩子在一起,自然就有竞争的意识。读书、思想交流中,孩子也会暗暗比较谁的总结更精彩,谁的评论更准确。这样就促进孩子在交流之前就把书读熟读精。
当然,有的孩子因为害怕在同学面前丢脸而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其实,只要你认真阅读了,对自己的观点很有把握,就不用害怕出错,与众不同的见解往往会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和赞赏呢!每个人都有相对独特的见解,所以,尽管你可能是小组里学习最好的,也能够在讨论中得到启发。
在讨论的时候,可以就某个问题讨论,也可以就自己对本书的理解和想法进行讨论,甚至是作者的写作思路、人物性格等与书中有关的内容都可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