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怎样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
28325300000022

第22章 语言障碍导致儿童学习困难的纠正

语言障碍是指语言的理解、表达以及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言语发育迟滞、发育性语言困难、后天获得性失语等。言语障碍是指口头语言中的发音、发声及言语节律性的障碍,包括发育性发育障碍及口吃等。

1.语言障碍发生的因素

(1)听力:儿童语言的发展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其中语言发育的大部分是经过对他人言语的倾听和模仿,逐步学习获得。而倾听和模仿有赖于人的听力,如果是一个聋儿,由于无法聆听,难以模仿他人说话,所以影响语言发育。

(2)语言器官:语言器官不健全的儿童,其语言难以让周围人听懂。

(3)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均可影响感觉刺激的接收,影响整合发育器官肌肉的协调;因而影响语言的发育。

(4)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如果有环境剥夺和教育剥夺的儿童,其语言发育必然迟缓。

2.对儿童实施正确的语言训练

言语发育是经过模仿成人而学会的,因此应与儿童多说话,经过锻炼,儿童通过多看、多听、多说、多想和多模仿,通过感受与实践,逐步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对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方法

①父母多与儿童交往,多说话。

②不能只是简单的命令,而且还要使平时的语言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③与儿童交往时的语言要有优美的语句和动听的声调。

④与儿童交谈时要有规范的语法和生动的表情,这样儿童可以学到完美和丰富的语言,而不讨厌说话并愿意与别人说话,使语言器官得到发展。儿童2~3岁是口头语言训练的时机,父母要抓紧时间多与儿童说话。

(2)在婴儿说话的时期,可以对其进行言语训练。

①6~7个月儿童,父母要给儿童看各种景色事物,听各种声音,用语言告诉其内容,留下记忆,为口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②婴儿要理解父母说话意思时,可以采用“模仿游戏”、“命名游戏”等方法,促进其语言发展,如喂汤时,说“汤”;看见小汽车时就说“汽车”。

③儿童3岁后应送进幼儿园接受正规语言训练,鼓励参加集体游戏活动,在玩的过程中与小伙伴交流,增加词汇量。平时经常带儿童去大自然中,去认识各种花卉、树木、颜色名称和日月星辰,学会利用感觉器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其耳聪目明和口齿伶俐。

(3)在儿童语言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①在训练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发音准确,速度稍慢,使其听清、听准。

②如儿童发音有错误时,可以再示范,不要取笑他,因为一些平时较沉默寡言和敏感的儿童,经过被取笑后,往往因害怕暴露说话的缺点会更加缄默不语。

3.语言发育障碍的检查

一般可以依据正常语言发展推断儿童语言是否正常,如出现以下情况应提高警惕。

(1)幼儿至2岁,仍未说任何字语。

(2)3岁后大部分语音仍含糊不清,难以理解。

(3)发育能力较正常发展时序晚1年以上。

(4)3岁后仍有声母或韵母发音的省略。

(5)至3岁仍不会说简单句子。

(6)幼儿说话时,大多使用韵母发音,很少使用声母发音。

(7)5岁时句子结构仍有明显错误。

(8)5岁以后仍以简单语音代替困难语音。

(9)5岁后仍不能流利地说话。

(10)5岁后说话仍有不正常的节律、速度和语调。

(11)7岁后某些字音仍有省略、歪曲、替代现象。

(12)声音单调、平直、音量太大或太小,或音质极差。

(13)音调与儿童的年龄、性别不符合。

(14)有显著的鼻音过重或缺乏现象。

(15)在连贯说话时有混淆、颠倒与省略现象。

(16)无论何种年龄,都因说话而局促困窘。

此外,还可以应用语言障碍的检查工具来进行测验,用于语言障碍的测验,主要有图片词汇测验、伊利诺斯心理语言能力测验、中国的葛福构音测验、毛连韫“国语构音测验”等。

4.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 3)中,其特殊功能发育障碍的诊断标准是言语和语言的发育障碍,指在发育早期就有正常的语言获得方式的紊乱,表现为发音、语言理解,或语言表达能力发育的延迟和异常,这种异常影响学习、职业和社交功能。这些情况并非是因神经或言语机制的异常、感觉缺损、精神发育迟滞或周围环境因素所致。

(1)特定言语构音障碍:一种特定言语发育障碍,表现为患儿运用语音的能力低于其智龄应有水平,但言语技能正常。

①发音困难,讲话时发音错误,以致别人很难听懂。患儿说话时的语音省略,歪曲或代替的严重程度,已超过同龄儿童的变异范围。

②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正常(韦氏智力测验语言智商、操作智商及总智商>70分)。

③不是由于听力缺陷、口腔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发育迟滞,或广泛性的发育障碍所致。

(2)表达性语言障碍:一种特定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患儿表达性口语应用能力显著低于其智龄的应有水平,但语言理解力在正常范围内,发音异常可有可无。

①言语表达能力明显低于实际年龄应有的水平,2岁时不会说单词,3岁时不能说2个单词的短句,稍大后仍有词汇量少,说话过短,句法错误等,其严重程度超过同龄儿童的变异范围。

②语言理解能力正常。

③标准化测验总智商正常(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操作智商及总智商>70分)。

④不是由于听力缺陷、口腔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发育迟滞,或广泛发育障碍所致。

(3)感受性语言障碍:指一种特定的语言发育障碍,患儿对语言的理解力低于其智龄水平,几乎所有患儿的语言表达都显著受损,也常见语音发育异常。

①言语理解能力明显低于实际年龄应有的水平。1岁时对熟悉的名称无反应,2岁时仍不能听从日常简单的口令,以后又出现不能理解语法结构、不了解别人的语调、手势等意义,其严重程度超过同龄儿童的变异范围。

②伴有语言表达能力和发音的异常。

③非语言智力测验智商在正常水平(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操作智商>70分)。

④不是由于听力缺陷、口腔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发育迟滞,或广泛发育障碍所致。

5.鉴别诊断

在进行鉴别时,主要是要鉴别特殊言语发育障碍与其他言语障碍的不同。以言语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除特殊言语发育障碍外,还有精神发育迟滞、耳聋、孤独症、选择性缄默等疾病,所以特殊言语发育障碍应与这些疾病相区别。

(1)精神发育迟滞:特殊言语发育障碍的儿童非语言能力较好,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非语言能力差;特殊语言发育障碍儿童的语调较为幼稚,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语调大多正常,有个别也较为幼稚。

(2)耳聋:特殊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对外界的声音反应良好,而耳聋的儿童对外界的声音反应缺乏或较差;特殊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语调幼稚,而聋儿的语调不幼稚,但是异常的。

(3)孤独症:特殊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的非语言能力较好,而孤独症儿童的非语言能力较差、中等或偏低;特殊语言发育障碍儿童对声音的反应正常,而孤独症儿童对声音的反应时好时坏;特殊语言发育障碍儿童可以正确地使用手势,而孤独症儿童缺乏手势的使用;特殊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没有创新词和模仿言语,而孤独症儿童常有创新词和模仿言语;特殊语言发育障碍儿童无言语使用的不定现象,而孤独症儿童有言语的使用不定现象;特殊语言发育障碍儿童的语调较幼稚,而孤独症儿童语调通常是异常的。

(4)选择性缄默:特殊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无言语使用不定的情况,而选择性缄默的儿童则有言语使用不定的现象;特殊语言发育障碍儿童语调常幼稚,而选择性缄默的儿童语调正常。

6.儿童语言障碍的训练

(1)儿童语言障碍的训练原则

①训练前,先进行全面、细致的言语功能评测,搞清楚说、听、读、写等障碍程度及病变范围,使训练有针对性。

②如听、说、读、写、口语与书面语言有多方面受损,训练的重点与目标应以口语矫正训练在前。

③应当早期训练语言障碍儿童。儿童语言最重要的矫正时期,在学龄前期。此时,父母在儿童语言发展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训练学龄前期儿童语言问题时,应与其父母讨论,了解双方在训练时的职责,共同辅导语言障碍儿童。

④训练计划要适合儿童语言水平,对语言兴趣的程度,生活情趣及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因素。针对个别需要,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⑤训练过程中要不断了解问题,继续诊断语言障碍的前因后果,并根据障碍的程度,随时改变教材和训练计划。

⑥注意设置一个适宜的语言环境,激发儿童语言交往的欲望,促进训练效果。

(2)语言缺乏的训练方法:语言缺乏主要见于听力障碍、脑性瘫痪、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或孤独症的儿童。对于这类儿童,如果他们具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但不会说话,可以教给他们手势、手语或沟通板之类的装置,以便于增加与人们的沟通能力。沟通板上可以使用图形或文字显示出儿童的吃喝、如厕等有关基本需要的内容,其复杂程度应按照儿童的发展水平而定。沟通板的大小、形态和摆放方式则应切合儿童的个别需要,以其最方便的反应方式为宜。聋哑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出生几周后即开始发育,由于听不到自己发出的声音,过一段时间后就停止发音,此时应再教他发音,训练为唇读及理解人们的说话;运用适合社区的手势语进行交谈,到3岁就可以开始教写字认字,读些简单的词,以画和写字表达自己的意思。一些脑性瘫痪的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尚可,但说话较为困难,在乳儿期也曾有过咿呀学语,但不能令人明白其意,对这类儿童应早期发现,在促进发育的基础上,训练他们的拇指和食指对捏操作十分重要,经过长期训练,日后有会说话可能。

(3)发育迟缓的训练方法:语言发育迟缓即是语言发展水平比一般同龄儿童低。目前,进行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方法有3种。

①发展法。又称为自然法,它是一种遵循正常语言发展历程,为儿童提供系统化和具有激励性的语言训练方法。训练初期可安排些游戏活动,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气氛。一般先训练语言理解能力,再在适当示范下,学习简单发声,然后依次训练学习单词和句子等更复杂的表达方式。具体操作可以按顺序分为几个步骤。第一,让儿童安静下来,倾听环境中的声音,如汽车声、讲话声等;还可播放一些录有简单人语、狗叫、鸟鸣等各种声音的录音带,同时告诉儿童他听到的是什么声音。第二,在听音训练的基础上,要求儿童模仿父母的发音口形,先从简单的发音开始,如“啊”等,再逐步增加复杂性。第三,听语音指物,经过前述训练后,父母指着物体如桌子、杯子等发音,以后再让儿童根据父母的发音指出所说的物体(或图片)。第四,指物(图)说名称,多次重复后,父母指向某个物品,让儿童说出物品的名称。进行此训练时应注意环境中的东西不要太多太乱,如桌面上仅放当天教学用的两件物品(如一个球和一个柑子),而将其他无关的东西均收起来,以免分散注意力;所学名称的难度应根据儿童的情况缓慢逐渐增加。第五,学习简单的口语对话,父母应口音清晰,最好采用标准的普通话。第六,学会念儿歌、诵读诗歌等。

②行为纠正法。运用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协助语言发展迟缓的儿童进行言语训练的模式。

③认知法。着眼于教给儿童拼字、发音、字义、语法规则,以及从事语言表达时所必需的知觉,选择注意与思考技巧。

(4)构音异常矫正训练:儿童的构音技能约在9岁时得到充分发展,故学龄前儿童发音不准确是允许的。经过学习,在上小学稍后,发音应达到正常,否则应考虑构音异常。矫正构音异常的方法,应根据构音异常的性质而定。一些因唇裂或牙齿畸形所致构音异常儿童,应以外科手术修补或进行矫正处理后,再辅以构音方面的练习与辅导,效果显著。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有构音不准确的儿童,由老师提供教材、教具及例行方法,一周辅导1次,其他时间由父母负责,但不要特别指明其发音不准确问题。矫治构音异常儿童时,可分3个步骤。①教导儿童辨认自己的错误构音及正确的标准音;②从单音、音节和生字,教导标准音;③教导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标准音进行说话,教导练习发音时,可具体采用“分析法”、“自然会说话”或是“综合法”,按实际情况决定。

(5)发音异常训练:声音是由气流穿过的口头语,振动声带产生的。声音穿过喉腔、口腔、鼻腔等不同的管道空间,形成各种不同的发音。正常的声音应与儿童的年龄、性别相称,不论是音质、音调或音量所引起的发音异常问题,首先必须考虑其可能的成因,再针对其原因进行必要的处理。训练发音的方法可以用录音机,将儿童发育异常的情形录下来,然后该儿童分辨自己的发音与正常发音的差异,激发其寻求改变的动机。也可以应用“咀嚼法”,父母与儿童都面对镜子张大嘴,模仿咀嚼满口饼干或软糖动作,持续数分钟(有时可用实物练习)然后让儿童继续咀嚼,并发出细微声音。咀嚼发声成功以后,要其说出简单的单字和短语,仍维持咀嚼动作。再应用同法数1至10,如不成功,重新练习咀嚼运动;成功可使儿童建立信心,继续由其大声朗读短文,日常交谈。数周后,再教儿童减少夸大的咀嚼动作,使其恢复下颌正常运动,而能维持目前的发音。最后,儿童应达到只要想到此方法就能妥善发声,养成良好习惯。

7.语言障碍的类型

(1)言语发育延迟: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口头语言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正常发育水平,为一组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语言发育障碍。言语发育延迟是语言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临床表现除语言落后外,可伴有发育、语言质与量及交流等方面的异常,具体情况随不同的原因而表现有所不同。

儿童的言语发育是有规律的,儿童一般在1岁左右就开始说话了,儿童的言语发育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有的儿童说话早,有的儿童说话晚,并不足为怪。但是这种差异是有一定范围的,如果儿童说话迟,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就是病态了。言语发育延迟,包括儿童对言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发育水平,或儿童18个月龄仍不会说单字者;30个月不会说单词者;30个月不会说短语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常见的疾病有精神发育迟滞、特殊言语发育障碍和失语症、幼儿孤独症、听力损害、选择性缄默。一般2~3岁是儿童言语发育的高峰,如果错过了脑的可塑期这一阶段,就会失去语言训练的最佳时期。

①病因。一般常见的原因有几种。第一,精神发育迟滞是语言发育延迟中最常见的原因,轻度者表现为说话延迟,中度者词汇量少而单调,句法结构简单,语言的理解及表达能力均降低,重度病例完全不能发展语言能力。第二,部分脑性瘫痪儿童可能出现言语障碍,可表现为言语发育延迟,口吃,发育异常等。第三,凡是在语言发展未完成以前发生听力损害均可引起语言发育异常。轻度听力损害者表现为对声音反应减弱,听阈增高,对高频声音完全没有反应,说话时声音失控,无抑扬顿挫变化,发高频的摩擦音(如s、f等)有困难,严重听力损害者对声音完全没有反应,言语可能完全不能发育,形成聋哑症。这种儿童的内部语言、躯体性语言正常,听力损害对语言发育的影响取决于听力损害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患病年龄。如果3岁以前丧失听力,语言功能可能在12周内完全丧失。若听力丧失发生在7岁以后,已获得的语言功能可以较好地保持,仅仅表现为说话的声调仍带有儿童的稚气。第四,构音器官的疾病,喉、舌、唇、腭等是产生语言的器官,若出现舌系带过短,唇裂,腭裂、舌肥大等构音器官的先天性异常,由于发音时上述结构活动的协调困难,或发胜时气流走向异常,影响发声,因而也影响语言的发育,表现为吐字不清、发唇音、舌音、腭音等困难,而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正常。第五,婴幼儿孤独症在言语发育延迟中是一个少见而相当重要的原因。这种儿童除有语言基础方面的障碍外,主要是语言的交流异常。他们往往说话延迟,言语的节律、语调及发音异常,对语言的理解差,说话语音单调,平坦,重音不对,缺乏随意性及感情变化的言语节奏变化,句法结构错误,错用代词。语言交流及其相应的行为异常,同时有语言前的发音异常,还有姿势性语言的障碍,可有刻板、模仿言语与持续言语。第六,心理社会剥夺可引起言语能力发育的严重障碍。曾有报道由狼、猴、猪抚养大的狼孩、猴孩、猪孩超过了学习语言的年龄后,再回到人类社会中,无论如何精心培训也很难学会人语,说明在完全失去语言刺激的环境下养育的儿童没有语言能力。在忽视与婴幼儿进行语言交流的家庭,或条件很差的孤儿院内长大的儿童,虽能获得有限的言语刺激与言语交流,但其言语发育处于正常的低水平。在发音、词汇、句子长度和语法的使用方面常常应用不当,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比理解能力发育更差。最后,还有一些特殊语言发育障碍。

②检查。第一,详细了解儿童发声和言语发展情况。下列情况提示言语发育有异常:早期发声与发音的不连续或过尖,12个月时仍无咿呀学语声,24个月时仍有50%以上的言语听不懂,6岁以上儿童语言的清晰度仍有明显的问题。检查时要观察有无单词或发声的重复,言语速度是否太快太慢,发音是否准确,发音有无错误。第二,详细了解儿童语言发育的病史,通过与儿童交谈详细检查儿童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及命名能力有无障碍。对学龄期儿童可以让他们解释单词、讲故事和复述句子,观察儿童与父母游戏与谈话时语言表达情况。还可以采用语言功能测验。如Peabbody图词测验、Utah语言发育测验、Illinis心理语言能力测验等。第三,必须询问儿童对声音的反应。如6个月时对大声音仍无反应或不会模仿声音,到12个月对家庭内的声音或人的说话声仍无反应时,都要怀疑有听力损害。对疑有听力损害者,应请耳科专家进一步测查其听力损害的程度及原因。第四,对每个语音发音含糊不清,明显鼻音或声音嘶哑的儿童,均应详细检查其与发音有关的器官的运动功能。如舌系带是否太短、有无唇裂或腭裂、声带有无问题等。要儿童伸舌、吹口哨及牙齿的快速咬合等,以检查发音器官的运动功能。如疑有问题,应请口腔科或耳鼻喉科等专科医生检查。第五,详细了解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养育环境,如家庭的大小,家庭的结构,家庭相互交流情况,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亲疏情况,父母是否有智力障碍、聋哑或精神病等;在诊室中要观察父母与儿童之间的谈话和游戏情况,以及他们对儿童语言交流的态度,必要时进行家庭访问,作详细观察,了解有无与儿童语言发育延迟有关的环境危险因素存在。

③临床表现。第一,听力损害引起的言语及语言障碍:听力减退,听力图异常;可以发音,早年失聪者多为聋哑症;理解语言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表达语言能力较差,对听反应异常,但对视刺激很敏感;非口语能力:正常或较高;社会行为能力正常。第二,精神发育迟滞:听力正常,听力图一般正常;语音发育迟缓,语音语调不佳;理解语言能力有不同程度损害;表达语言能力简单;语言程序处理能力全面减退;非口语能力低下;对社交活动有兴趣,但较笨拙,幼稚。第三,孤独症:听力正常,听力图正常;说话可以有语法错误;表达语言的能力差,表达方式简单,可以有刻板语言,怪异语言;语言模式异常,缺乏正常的语言程序,常注意一些无意义的词,忽视句法结构;缺乏创造性活动,个别的非口语能力(如音乐、阅读等)可能较高;对社交没有兴趣,缺乏眼对眼的凝视,也很少用手势语言,有古怪的刻板行为。第四,发育性语言障碍:听力多变,有时正常,有时不正常,听力图正常或异常;说话迟,声音正常,语音语调错误;感受性理解语言能力受损,而表达性语言能力正常;有时表达性语言能力受损;感受性者听觉语言能力明显受损;可玩创造性的游戏,口语及非口语能力发展不平衡,音乐能力较好;对社交有兴趣,常有学习困难及行为幼稚。第五,选择性缄默症:听力正常;说话迟,语音语调错误,表达不清;理解语言能力正常;表达语言能力正常;因患儿拒绝交谈,故测验时非语言能力好,语言能力差。非口语能力正常;害羞,敏感,在公共场所沉默,但仍对环境有兴趣,如以眼观看周围环境。第六,发育性发音障碍:听力正常;说话迟,语音语调错误,表达不清;理解语言能力正常;表达语言能力较好,因语音不清,故别人听不懂;非口语能力正常;社会行为发育正常,有时注意力不集中,笨拙,敏感。第七,环境剥夺。听力正常;获得语言能力较迟,但语音语调多正常;理解语言能力较同龄儿童迟缓,语汇少;表达语言能力迟于同龄儿童;非口语能力正常;词汇较少,害羞,焦虑,与社会接触较差。

(2)口吃

①定义。口吃为正常言语节律受阻断,表现为言语不自主的重复,发音的延长或停止。

②发病率。口吃在学龄期儿童中常可以见到。据报道,在美国学龄期儿童中,患有口吃的占1%~2%,而男孩比女孩多2~4倍。口吃儿童约有50%于5岁前起病。1~3岁儿童在情绪激动或处于紧张的情况下,发音器官功能和词汇往往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这时出现一时性的口吃是比较常见的。而作为一种特种症状则属于持续和固定的形式。

③临床表现。言语发音器官的肌肉痉挛,表现为重复第一个词或第一句话,或中途某个词难发而间断。这时须使劲才能说出。口吃儿童说话时,偶伴有跺脚、摇头、用手拍腿、挤眼、歪嘴、上身摇晃或嘴唇颤抖等动作。由于口吃的影响,患儿易养成孤独、退缩、羞怯和自卑的性格。此外,部分患儿常易兴奋或容易激惹,并伴有情绪不稳和睡眠障碍等。

④口吃的分类。在临床上口吃根据其发生的阶段可以分为发育性口吃和病理性口吃。一般说来,儿童在2~4岁学话时,由于言语功能发育不成熟,掌握词汇有限,不能迅速选择词汇,不善流利地连接语音和词语,所以经常表现重复或拖长一个字音或短句中的第一个词,这是语言发育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发育性口吃会逐渐消失。但如果父母误认为口吃经常加以训斥和纠正,无形中会对儿童重复词或不流利的言语等行为起强化作用,使得儿童越是担心自己说话不流利,就越是口吃,慢慢地真的形成了口吃。病理性口吃是指比较严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口吃现象,有人认为与遗传、大脑两半球功能协调或某种脑功能障碍有关。另外,与心理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如精神刺激(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受到了强烈的惊吓或学习等负担过重)引起的恐惧,焦虑,愤怒等紧张情绪的结果。父母的某种心理特征也影响到儿童,如缺乏安全感,对现实不满,矛盾情绪,过分保护或控制自己,做事要求尽善尽美,父母常对儿童期望过高,态度过于严肃,很少与儿童进行情感交流也是造成病理性口吃的原因。这种口吃儿童除了重复或拖长词音或短句中的某个词以外,还常常伴有情绪激动、眨眼、缩紧嘴唇、跺脚、用手拍腿等行为。学龄期儿童由此影响人际交往。常常回避集体,少言寡语,害羞、胆怯、自卑。有时则表现为易激动、敏感、恐惧、焦虑,甚至表现为反抗及攻击行为,也有时有睡眠较差或食欲减退等症状,常造成儿童的学习困难。但这些儿童在单独或与其喜欢的人相处时,或与玩具、动物等说话时,低声细语时,唱歌时或重复他人讲话时,由于精神不紧张而不出现口吃。其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应鼓励儿童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环境中矫正口吃。口吃严重者可以服用小剂量氟哌啶醇治疗,每日0.5~2毫克,分2~3次口服,或服用抗焦虑药物治疗。

⑤病因。第一,突然精神刺激,如受惊吓、产生恐惧、变换环境、严厉惩罚,甚至强烈的声音都可以导致口吃。第二,儿童在学说话时,父母要求过急,做过多的矫正,或采取恐吓和逼迫儿童学说话,使儿童性急慌忙发生口吃。第三,儿童模仿性强,模仿其他人的口吃。第四,躯体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百日咳、流感、麻疹、猩红热),可削弱儿童大脑的功能,容易因精神刺激引起过度紧张,发生口吃。第五,性格因素,有研究显示,口吃儿童大多数有性格方面的问题。最常见的是“急性子”,也就是说性格急躁,容易激惹,做事潦草,马虎,急于求成,缺乏耐心。表现在吃饭急,说话快,走路快,缺乏等待意识。这种“急性子”,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加重口吃症状,甚至能形成终身心理痼疾。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口吃与急性子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所以,许多口吃儿童是因为性格所致。第六,心理因素,大多数口吃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形成的原因包括:对口吃错误的认识;对自己病情错误的认识。他们对自己的病情估计往往是超过客观实际,从而形成了对口吃的恐惧和忧虑,这种恐惧和忧虑使口吃的频数增加,口吃的症状更加明显。言语实践失败的次数越多,对大脑皮质的刺激就越大,口吃在大脑皮质形成了巩固的神经联系。因而由于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导致儿童的心理障碍。口吃儿童的心理障碍是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的一种情绪冲动,造成大脑局部的功能紊乱,反过来干扰了正常的言语习惯,结果加重口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刺激就会导致语言中枢正常功能的失调,口吃也越来越重。

⑥诊断。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 3)中,选择性缄默的诊断标准:指一种口语障碍,讲话的特征为频繁的重复或延长声音、音节或单词,或频繁地出现踌躇或停顿以致破坏了说话的节律,一过性轻微的说话节律障碍在童年早期很常见,在童年晚期乃至成人也可长期存在,但很轻。只有当严重程度足以妨碍说话的流畅性时,才能定为一种障碍。口吃可以伴有言语或言语发育障碍,此时应并列诊断。

⑦鉴别诊断。正常儿童在选择适当词汇时的说话停顿,部分正常儿童在2~4岁期间说话时,为了选择适当的词汇,常常出现说话停顿、犹豫不决的现象,应与口吃相鉴别。口吃儿童受阻发生在发音或单词水平上,而正常儿童是发生在单词或词语水平。口吃儿童伴有发音器官的肌肉痉挛,而正常儿童没有这种现象。

⑧口吃与正常的言语失误的鉴别。言语失误具有两个特征。正常的言语失误主要是出现在会话性语言中,因为会话性语言缺乏预见性,会话人是随问随答,随想随说,不可能事先准备好了再说,因而出现失误是很正常的、很普遍的现象;人在会话中出现失误以后没有什么思想负担,因而不在大脑皮质中留有印迹。常见的言语失误有重复、改正、添加、失言、别嘴等。然而,这些正常的言语失误一旦出现在口吃儿童的口中,便会发生泛化作用,产生口吃的条件反射。

⑨治疗。部分口吃儿童,不经任何治疗,经数年之后就可以自愈。国外有学者报道,42%的学龄期口吃儿童,不经任何干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愈。另外有学者报道,80%的口吃儿童到少年期即恢复说话的流利性。持续口吃者往往变得复杂化和顽固化,进而形成慢性口吃,持续进入成年期,发展至终生。经过语言矫正训练,大部分儿童均可以恢复正常。因此,有人把能够自愈的口吃称为良性口吃,而把不能自愈者称为慢性口吃。

在对儿童的口吃的矫正过程中,应首先改变“急性子”,主要可以在几个方面改变儿童的“急性子”。说话要轻松,要顺其自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要想好了再说。但是说话一定要轻、要慢。遇事冷静,别人急,自己不要急,别人发怒,自己心平气和。待别人怒气过后,自己再慢慢地说话。儿童外出办事或上学,让他留有充分的时间,这趟车赶不上,再等下趟,不急于赶车。在等待购物或办其他事时,不要着急,可以看看书报,培养儿童的耐性。吃饭时要细嚼慢咽。走路、上楼动作要慢。培养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每当情绪将要激动时,要立即避开现场和人,转移注意力。只要注意改变儿童的“急性子”,口吃有时会自然地消失。

鼓励儿童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环境中矫正口吃。口吃严重者可以服用小剂量氟哌啶醇治疗,每日0.5~2毫克,分2~3次口服,或对焦虑明显的儿童可以服用一些安定类的药物及抗焦虑药物,帮助减轻焦虑情绪,放松肌肉,加强言语训练的效果。要消除环境中的紧张因素。口吃的发生和发展与儿童本人及周围人对口吃的态度有关。因此,须避免周围人的讥笑和嘲弄,消除儿童对口吃的顾虑,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主动练习,养成不急不慌和从容不迫的发音习惯。组织言语矫正培训班,在集体中使口吃儿童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并诱导他们说话的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矫正发音和训练说话,如配合音乐、舞蹈进行发音训练。言语治疗:学龄前期儿童不必进行特殊的言语训练,主要指导和劝告父母,减少造成和加重口吃的应激性因素,让儿童得到一个自然放松的说话环境,使口吃自然消失。学龄期儿童则要进行言语矫正训练,训练包括肌肉放松、协调呼吸和说话、控制言语速度、延长元音(声母)发音等措施。伴有情绪障碍的患儿,应采取一些心理支持治疗,以帮助消除情绪障碍,鼓励他们重建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

⑩矫正。一般情况下,由于口吃的儿童在唱歌和朗诵时口吃消失,由此可见口吃是可以矫正的。矫正口吃可以从儿童最容易做到的地方开始,可以让儿童从唱歌、朗诵进行训练。这样可以使儿童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感。然后在循序渐进地让儿童复述故事,在儿童做了充分的准备后,可以先给父母讲故事。当儿童在讲故事时,父母要用眼神和表情鼓励儿童,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坚持这样的训练,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的。首先要改变对口吃的认识,口吃的儿童的心理障碍迟迟消除不了,其主要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口吃。很多儿童对自己语言上的失误采取了特殊的注意态度(当然也包括父母),在说话的一瞬间,由于头脑中出现的千万不要口吃的提醒,儿童的注意力一下转移到惧怕口吃上,大脑皮质立刻形成了新的兴奋中心,而对如何说话、说什么话,由于副诱导的作用,大脑皮质的相应部位反而处于抑制状态。说话时越注意自己的口吃,而口越是不听使唤;如果没有心理因素的影响,是形不成口吃的。因此,口吃儿童自尊心强、好胜心强,在模仿口吃后,不自觉地增加了有意注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有意注意更加突出,所以在客观上对自己的一点言语失误“严格要求”,“不肯原谅”,以至怀疑、焦虑,实际上是对口头语言的自然规律的对抗,其结果造成了过分的心理负担。所以,在口吃的矫正过程中,放弃对口吃的有意注意,消除对口吃的戒备心理,集中精力去开发训练自己的口才。另外,口吃儿童把其他不属于自己口吃的言语失误,如重复、停顿、添加、开头失误也当成口吃,把思维障碍、交际障碍等因素造成的言语不流畅也看成是口吃带来的,也当成口吃,从而形成心理定势。其次,从父母方面来说儿童及其父母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相互间密切合作,使矫治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父母要使儿童有充分的休息与睡眠,维持身体健康。通过父母进一步了解有关儿童口吃情况,如什么情况下口吃比较严重,邻居与小伙伴中有无口吃者,儿童与关系密切的亲友交谈时言语是否正常等。让父母了解儿童的基本语言发展特点,使其有合理的目标与期望,并给予适当的辅导。与其父母分析儿童在一天中某段时间,特别在某人与某物前,某种场合下或在说某些字句时口吃为什么增加,是否面对过多压力,缺乏父母关怀,过度疲劳或常生病等原因,促使其口吃增多。针对问题所在加以改进。要求父母密切合作,在口吃训练过程中,避免打断、催促或矫正口吃的明显反应,一切顺其自然。让儿童有机会练习成人赞许的言语方式,增加言语流畅经验。按照系统脱敏的治疗原则,以渐进方式训练其在各种场合或人物前说话,增加言语及生活经验,建立信心与对环境压力的适应力。口才训练法矫正口吃:把口吃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到口才训练中来,当儿童把全部心思用于如何使自己语言表达做到节奏美、语调美、表情美的时候,就实现了心理迁移,使错误的呼吸发声方法得到有效的矫正,使其心理障碍得到消除。对青少年口吃,除了进行心理治疗外,还可以采取其他训练矫正方法,如阴影法、遮蔽法、随意口吃法、停顿法、节拍法、和延迟听觉反馈法。例如,阴影法就是让口吃儿童跟随心理医生大声朗读同一文章,按这种方法训练一段时间后,口吃现象会逐渐消除。训练使选用的文章,应由简入难,朗读速度也应由慢趋向普通速度。

[11]预防。对口吃的预防,避免正常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言语不流畅发展为口吃。儿童说话不流畅时,不要指责他,也不要催促说话,不要给予过分的关注,让其放松,使之说话放慢速度,过一段时间即可恢复正常。让儿童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吐词清楚,避免模仿口吃者说话,避免儿童在过分焦虑、着急的情况下说话,更不要去催促他们说话,这样可以减少口吃的发生。

(3)癔症性失语:癔症性失语也是语言障碍的一种,它是由于受到精神刺激后出现的一种心因性的功能性失语,对此应当积极地治疗。

①由医生先和儿童讨论,解释问题,避免调查这些问题,引起猜疑和抗拒心理,有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②在治疗时,先让儿童尝试咳嗽、清喉咙、发笑或哭泣,一旦出声,就向其解释这是正常发声活动。渐由非口语发声引向口语,练习一些语音与单字,不必急于练习实际的口语沟通。

③可以采用咀嚼法、推提训练法、松弛法、呼吸练习法和阶层分析法等帮助失声治疗。

④如儿童有情绪方面的问题,可以同时进行心理咨询。对这类儿童还可采用暗示性心理治疗。

(4)选择性缄默

①定义。选择性缄默是指已获得了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在某些社交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性功能障碍,而并非是语言障碍。

②患病率。选择性缄默患病率较低,国外报道,5岁儿童的发生率为7.2‰,入学后7~8岁时为0.33‰~0.8‰。湖南1990年调查全省8644名4~16岁儿童,仅查出2例患儿,患病率为0.23‰,其中4~6岁年龄组计算为1.15‰,一般以女孩多见。

③病因。目前认为选择性缄默的病因主要是由于精神因素作用于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儿童而产生缄默。第一,素质性因素,儿童在病前往往有特殊的素质与行为特征,这些儿童比一般儿童敏感、胆怯、害羞、孤僻、脆弱、依赖性强。另外,儿童的父母人格异常和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有些父母可以出现明显攻击行为、明显害羞及其他人格异常,有报道可以高达42%。第二,发育性因素,有专家认为选择性缄默的发病与发育不成熟有关。下列几点可以证实儿童发育不成熟:虽然语言功能已经获得,但儿童开始说话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并且许多儿童起病后常伴有其他言语障碍;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的存在;部分儿童脑电图检查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第三,心理与家庭环境因素,在家庭中儿童母亲焦虑,并且在家庭中处于支配地位,对儿童过度保护。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儿童与其他人特别是成年人建立关系的努力受到阻抑,以后则以缄默作为人际关系中的处理策略。许多儿童有早年感情创伤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父母离异、虐待儿童等,有的儿童是在家庭环境变化或一次明显的精神刺激后发病的。

④临床表现。本病常在3~5岁起病,病前已经获得了言语发展,有正常的言语理解及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某些场合拒绝说话,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则能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拒绝说话的场合一般是在学校或在陌生人面前。个别儿童则相反,在学校说话而在家中不说话,一般是拒绝与成人说话,与儿童或熟悉的人则说话。缄默时可以用手势、点头、摇手等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有时也可以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有的儿童不是表现为缄默不语,而是表现为耳语。部分儿童有情绪和行为方面变化,如害羞、社交中行为退缩,在家中很顺从。部分儿童则表现出明显攻击行为和违抗性行为,在社交中则容易生气,经常绷着面孔。部分儿童合并有遗尿、遗粪及其他言语异常等发育性问题。1/3儿童脑电图轻度异常,主要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波幅异常或尖波。智力一般正常,部分儿童智力低下。

⑤诊断标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 3)中,选择性缄默的诊断标准起病于童年早期,在特定社交场合(如学校)或陌生人面前,沉默不语,而在其他环境中言谈自如。缄默时,常伴有焦虑、退缩、违抗等情绪。在某种或多种特定社交场合(如学校)长时间拒绝说话,但在另一些场合说话正常或接近正常,其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正常;症状至少已经持续一个月,但不包括初入学的第一个月;排除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广泛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⑥鉴别诊断。癔症性缄默发生较长时间的缄默时易与本病相混淆,但癔症性缄默年龄偏大,有癔症性格,病前有明显心理因素,拒绝说话场合无选择性,一段时间内在任何场合均拒绝,而且常常表现为失声而非完全拒绝开口,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多为一过性的,暗示治疗有效。孤独症也可以出现语言交流障碍,拒绝说话。但在拒绝说话时有自发性言语,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有障碍,内在语言与躯体语言也异常。分离性焦虑、回避性障碍、学校恐怖症等儿童期情绪障碍也易与选择性缄默相混淆。许多正常儿童3~4岁时在家说话很流利,在进入幼儿园或其他新环境中与陌生人接触时,可出现短暂的缄默,表现为说话很少或不说话或低声耳语,随着对环境的熟悉而逐渐有言语交流。而选择性缄默儿童与这种正常的分离性焦虑不同的是不能自发地放弃这种缄默行为,持续保持达几年之久。异常性分离焦虑的儿童与父母分离时可以出现缄默,但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及不安,从而避免分离与独处。学校恐怖症儿童主要表现为主观上不愿意上学,并非突出表现为拒绝说话。回避性障碍儿童主要表现为社交场合避免与陌生人接触,而总是希望与熟悉的人待在一起。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也可以表现为缄默,但伴有其他精神症状,起病年龄较大,对抗精神病药物与抗抑郁药物有效。随着治疗的进行,精神症状改善,缄默减轻或消失。聋哑症、发育性言语障碍因不会说话,也可以造成诊断上的混淆。但发育性言语障碍者不会说话时,其原有的语言功能就未建立,不说话为非选择性的。聋哑症儿童听力有损害,由于有听力损害的病史,并经过听力检查,不难鉴别。

⑦治疗。选择性缄默的预后较好。经过治疗大多数儿童可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部分病例发展为慢性过程,持续发展到成年期。目前对选择性缄默的病因还不了解。一般来说患儿父母有明显人格缺陷的病例预后差。在治疗上主要选择心理治疗为主,不同病例,因病因不同要制定适合于不同个体的治疗方案,大部分病例可以在门诊治疗。一些家庭环境不良而引起发病的患儿,要采用住院方式进行治疗,在改变儿童的环境后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