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英才是怎样成长的
28335500000010

第10章 兴趣相伴好成功

兴趣相伴好成功——留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女孩梁秀的成长历程和其父母的家教经验

梁秀,温柔美丽,纤声细语。一个光环中走出的清华才女,一个与兴趣相伴的麻省理工硕士。激发求知兴趣的父母,给了对什么都感兴趣的女儿无数的学习乐趣。在水一方的她向人们问候:成才并不难,兴趣教育是关键。

家教智慧论语

学习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天生就充满好奇,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为人父母者,要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个天性,从兴趣教育入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去尝试失败,学会决不放弃任何努力的毅力和勇气。

如果说学习像是过河,求知欲就是摆渡的船,兴趣则是划船的桨。家长的作用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船和桨。

生活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然后坚持走下去。

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这就是早期教育。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你要是真爱孩子,那就一定不能做扼杀孩子学习兴趣的蠢事。

要保护孩子的创造性,让他们在好奇的驱使下学会创造。

两年前,一本谈转变教育观念的书在京发行,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及众多家长的注目。这便是《教育的革命》。这本书不仅介绍了美国一些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而且还以朴实的语言、普通的事例向家长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兴趣教育。

长期以来,中国孩子的家长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从小就要求孩子在学习上要有超人之处。于是,中国孩子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在家长的安排下,按照家长的意志接受教育。往往家长在儿童时代没有做到的事情,现在全部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正因为如此,孩子从小小年纪,就开始放下童年的乐趣和兴趣,融入到社会竞争之中,接受残酷的应试训练。于是,高分低能者有之,心理压力过重者有之,不堪忍受学习重负而出走、自杀者有之。可悲的是,现在不少家长仍然处在不觉悟的思想之中,他们的孩子,仍然在强大的思想压力之下艰难前行。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当从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教育孩子时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未来英才。

本文的主人公、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梁秀无疑是一位兴趣教育的受益者。她的父母从小就很重视培养梁秀对事物的兴趣。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有意识地鼓励她多提问题,引发孩子的兴趣。在孩子的兴趣产生后,他们又注意从多方面对孩子的兴趣进行保护,引导孩子的兴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使小梁秀在自己兴趣的驱使下,在学习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可以说,正是梁秀父母从兴趣教育入手,才为小梁秀以后的辉煌之路奠定了基础。

求知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天生就充满好奇,对任何事都会产生兴趣。为人父母者,应该从梁秀的成长教育中得到启迪,充分利用孩子们的这种天性,让他们自己在兴趣中去发现,去创造,去尝试失败,去学会不因失败而放弃。立志教子成才的家长当谨记。

小荷才露尖尖角

——梁秀的成长历程1.求知兴趣早培养

梁秀,1976年2月出生于北京市西城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梁建是北京市某建筑设计院的一名工程师,母亲高玉珍是西城区某医院的医生。梁秀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父亲梁建不仅在事业上成绩突出,还特别富于爱心,对自己的独生女儿更是寄予了无限的爱。他除了工作,很少应酬,一心扑在女儿身上。母亲高玉珍由于职业关系,没有过多时间照料女儿,但她仍然尽量抽出时间多陪陪女儿。小梁秀出生后,从小学退休的奶奶从昌平老家来照顾她。奶奶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对小梁秀也是寄予无限厚望。教子经验奶奶除照看小梁秀的日常起居外,还十分注意与孩子的感情交流,每做一件事,都要和颜悦色地说一遍,让小梁秀尽早感知语言交流。因此,小梁秀说话特别早,七个多月就会清晰地喊“妈妈”。一岁时就会简单的对话。奶奶十分注意观察小梁秀的兴趣爱好,也许是由于遗传基因的作用,小梁秀自幼对色彩十分敏感,奶奶就不停地变换色彩,用各种颜色的彩色气球刺激她的感官。一岁多时,小梁秀就能分辨红、黄、绿、青、蓝、紫。当梁秀刚对数字有了概念时,奶奶就在生活中处处引导她,比如喂她吃东西时,就指着小碗,对梁秀说:“一只小碗,一把勺子,来,秀儿吃一口。”再拿起两根筷子,让她认识“2”的概念。还通过家里有几个人,有几把椅子等,让她认识数的概念。奶奶带她出去玩时,她常常被各家邮箱上的红漆数字所吸引,缠着奶奶带她到近处去看看。奶奶就乘机教她念1、2、3、4、5,天天看,天天念,很快,她就认识了2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虽然梁秀认识数字较早,但是,数毕竟是抽象的东西,孩子在婴、幼儿初期,还是不容易掌握和运用的。因此,对数的理解、计算,父母是从梁秀有了一定语文基础后开始教的。

从梁秀3岁半开始,父亲首先教她“零”数的组合、数的相关。为配合教梁秀识数,远在杭州的姑姑还专门寄来了一封专谈“有趣的零”的长信。

对于这种抽象的零,梁秀的父亲刚开始还以为她难以理解,但当父亲讲述了“零”的意义,与她一起读了姑姑“谈零”的信以后,完全出乎意料的是,小梁秀对“零”的理解十分明确,她说:“我懂了,任何数加零,都等于任何数。同样的道理,任何数减零,也是等于任何数。零就是零嘛。”正说着,奶奶回来了,她就用手抓了个“零”,喂到奶奶嘴里,并说:“奶奶,来吃个零鸡蛋。”祖孙三人笑个不停。教子经验为了培养梁秀对数学的兴趣,她的父母十分注意在生活中创设各种数字游戏。例如:把豆子和钮扣等装入纸盒里,父母和梁秀各抓出一把,数数看谁的多;或者在吃葡萄等水果时,数数它们的种子;或者在帮助妈妈剥豌豆时,一边剥一边数不同形状的豆荚中各有几颗。

父母还经常与梁秀作掷骰子游戏,最初是用两个骰子玩。玩法是把两个骰子一起抛出,如果出现3和4,就把3和4加起来得7分。如果出现2和4、3和3就得6分,就有再玩一次的权利。把这些分别记在纸上,玩3次或5次之后计算一下,决定胜负。

梁秀非常喜欢这样的游戏,但因为这样的游戏很费脑力,所以父母每次与她玩一般都不超过一刻钟,以免时间长了,使梁秀产生心理上的疲劳而失去兴趣。这一游戏玩两三周以后,父母把骰子改为3个、4个,最后达到了6个。

接着,父母把豆和钮扣分成两个一组的两组或三组、三个一组的三组或四组,把它们排列起来,数数各是多少写在纸上,然后把这些作成乘法口诀表挂在墙上。这样一来,梁秀就懂得了二二得四,三三见九的道理,而且非常高兴。

为了使梁秀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父母还经常同她做模仿商店的游戏。卖的物品有用长短计算的,也有用数量计算的,又有用分量计算的。价格是按着实际的价格,钱也是真正的货币。父母扮做顾客,到女儿的“商店”买各种物品,用货币支付,她按价格表进行运算,并找给父母零钱。一些幼教专家指出,孩子年龄越小,知识的获得也往往越靠兴趣,而发现孩子的兴趣、保护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动手操作,便是家长所不可轻视的责任了。梁秀从小爱提问题,她的小脑袋里似乎装满了数不清的为什么,她老在不停地提问。

“爸爸,为什么天是蓝的?”

“妈妈,为什么海水也是蓝的?”

“为什么我们喝的水,洗脸的水,却没有颜色?”

对于梁秀的提问,父母从不觉得烦,他们总是耐心回答并尽可能用孩子能够明白的词汇表达。当然有时候有的东西父母也不知道。他们认真地抱起《十万个为什么》与小梁秀一起探讨。教子经验后来,父母就把一切地方,都当作了梁秀的大教室。

饭桌上——

“为什么不吃饭就会觉得饿?”

“因为,人必须吸收营养啊。像小树必须浇水一样……”

玩耍时——

“为什么轱辘是圆的?”

“圆的才能转啊,方的就不行……”

散步时——

“为什么花是红的,叶子是绿的?”

“因为叶子里有叶绿素……爸爸也说不清楚,咱们回去再看看书好么?”

甚至洗脸、刷牙、洗澡的时候,父母都相信也是个课堂,当初阿基米德不就是洗澡的时候,解决了如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问题吗?

在父母的耐心鼓励下,梁秀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家里的闹钟、收音机都要拆开来看看,把别人送的音乐卡改装成电子门铃,拿着肥皂和瓶瓶罐罐做小实验。

有一次和父母闹恶作剧,为了能偷看几眼电视,她甚至动手制作了一个潜望镜。而所有这些,在父母看来都是好学的举动,从来不去责怪、埋怨梁秀,相反,却总是给以某种方式的赞同与肯定:一句表扬的话、一个满意的笑、或者一本好看的书。

像所有的孩子一样,梁秀小时候特别喜欢听故事,不管是父母老师讲故事,还是广播电台或电视台播放故事,她总是专心致志地听。每晚临睡前都要缠着父母讲故事,还越听越来精神,父母发现这一点,就找一些“带问题的故事”来启发诱导她,促其积极思考,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后来,在讲故事中,父母发现梁秀常常是一边听一边很想认识书上的字,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主动要求,就因势利导,给她讲解。认这些字与学校教科书上要认的字要求不同,不需要她写,只要她能认识,能把一篇文章或一个小故事读下来就行。听得多了,读得多了,自然也就掌握了。有一天,父母突然发现,梁秀已经能很连贯地把书上写的琅琅上口地读出来。这时,父母并没有轻易放过,而把它当作一件大事,给以鼓励和表扬。因为孩子是喜欢成功的,而获得成功是孩子最大的快乐。当孩子因获得成功而受到表扬,其读书认字的积极性都会大大提高。

学习的兴趣最初就是从听故事、识字、读书开始的。梁秀进入小学了,课本上要求学会的知识,父母鼓励她掌握,但也不是要她死记硬背。父母从她原来听故事、读故事的基础上,发展为培养她讲故事,提高她讲的能力,提问的能力。教子经验上学和回家的路上,是父母和孩子交谈的好时机。讲书上学到的,讲路上看到的。孩子是喜欢提问的,回到家里,父母引导梁秀把书上提到的字组成许多词语,指导她学会用工具书,学会查字典。这样,孩子不仅牢固掌握了课本上的字、词,还扩大了知识面。电视普及以后,孩子看书读报的锻炼相对少了,梁秀的父母就用心为孩子创造智力环境,指导她阅读课外的书刊。在课外读物中,语文知识、数学游戏、科学故事、科学小实验等就都有了。阅读这些课外的书刊,并不都要考她,而是希望父母和孩子经常有共同对话的内容与条件,让孩子在一个宽松愉快的智力环境中,不时受到启迪,逐步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与习惯。不仅如此,父母还经常带梁秀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开阔她的眼界。他父母认为,经验在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就经常有意识地引导梁秀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春天的时候带她观察小树以及其他植物的生长情况;夏天带她去游泳、爬山;秋天带她去观察树叶的变化;冬天又引导她去观察人们衣着的变化,看雪花纷飞的景象。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丰富她的感性认识。小梁秀的知识面扩大了,各种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正是由于父母自小就注意培养梁秀广泛的兴趣,梁秀的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更是远远超出了同龄孩子。小学二年级时,就获得西城区小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西城区小学生读好书竞赛一等奖。多次获西城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光荣称号。五年级时获北京市小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并被选入国家奥林匹克训练班。在小学时,梁秀还是校计算机小组的成员。小组活动一般分年级安排,有时也跨年级进行,以增加互动互助互促进。在跨年级活动中,梁秀可以说是个“小字辈”,常与比她高上一或两个年级的同学一起活动。

不同年级水平差距是明显的。但是梁秀在这些“大同学”面前并不胆怯,无论是编程序,还是上机操作;无论是展示个人设计思路,还是评论别人的作品,她总是毫不畏缩,主动地投入,积极地展开争论。虽然她的想法在大同学面前显得有些幼稚可笑,甚至有时还遭到一些“大同学”的奚落,可是她从不畏缩。老师也鼓励她把想法表达出来,展开讨论。她真是一个不甘示弱的“小字辈”。她的表现,开始时周围的同学还有些不理解。但是梁秀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坚持下来,并博得了周围同学(包括“大同学”)的理解和称赞。

2.找到适合自己过河的船桨

小学毕业后,梁秀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161中学。这里的老师不但素质高,业务水平超群,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学生全方位的负责体现了对学生的真挚的爱。一次梁秀去找物理老师请教问题,刚好负责教她物理的老师不在。当时在场的老师们不但热情地给她讲解了要点,怕她没完全弄明白,又打开了实验室的门,耐心地做演示实验给她看,还让她自己再亲手做一遍,直到完全弄通弄懂为止。在这样的环境中,梁秀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她不仅认真学习各门功课,还先后参加了多个校内、校外的学习班,只要她自己有兴趣愿意上,和学校的课业不冲突,父母都支持她。当然,刚开始时,父母也有些担心,怕她的精力跟不上。实践证明,只要合理安排,课外兴趣和课堂学习是完全可以兼顾的。因为在学习上有许多地方是可以触类旁通的。这些兴趣班不但没有影响她正常的学习,反而促使她提高了学习效率。

她先后上过数学兴趣班、计算机编程班、书法班、英语班、化学班、物理班,从没有因为学习紧而耽误、停辍。她从小学开始学计算机,在北京市计算机编程比赛中获二等奖。初二时,还参加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和物理竞赛,分获一、二等奖。初三时,获北京市中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当有人问她为什么始终对学习充满兴趣时,她深情地说:“这与父母从小对我进行兴趣培养是分不开的。我生活在一个崇尚知识、奋发向上的家庭中,父母不断地读书学习,总是津津乐道地给我讲从学习中获取知识的乐趣,父母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使我对学习有了特殊的兴趣,特别是每次通过学习,弄懂了连父母都不懂的问题时,我会高兴好几天。因为没有比品尝成功的喜悦更幸福的了。正是通过这一次次小小的成功,激发起我更加努力学习知识的兴趣。”诚如一位家教成功的家长所言:“如果说学习像是过河,求知欲就是摆渡的船,兴趣则是划船的桨。家长的作用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船和桨。如果找到了,每个孩子都会感到学习是幸福的,也就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3.轻松自信度高中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使梁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考时,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京市重点中学——北京四中。对于许多人来说,进入四中,似乎已进了保险箱,只要一切正常,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四中的升学率确实一直高居各重点中学之首,这也是许多四中人为之骄傲而自豪的。据了解,进入四中竞争之激烈甚至远远超过了高考,能考上四中的都是各中学的尖子。尖子与尖子相会,谁是新的尖子,这其间激烈的竞争只有身临其境才会知晓。梁秀面对新的竞争,没有惊慌,她冷静地审视自身的优劣势,决定从自己最薄弱处入手,赶超最优秀的同学。比如英语,原来只满足于学好课本上的内容,忽视了课外知识的学习,这样,学到的东西毕竟很有限。当她看到不少同学竟然阅读简易的英文书刊时,震惊之余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幸而她的英语基础不错,赶起来并不太费力。她自己抓紧时间练听力,听英文歌曲,看英汉对照读物,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梁秀的英语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而对于自己一贯的长项数理化,则进一步提高巩固,向纵深发展。她常常自我加压,找来一些有深度的奥赛、选优赛试题,以测试自己的水平。有一次,梁秀遇到了一道难题,她用尽了各种方法也解不出来,只好去向老师请教。谁知,老师当时在教室里一边走一边看,用笔在梁秀的本上轻轻地点了一下,转身就走了。

梁秀回家讲起这件事时,有些烦躁,父母知道她学习遇到了困难,但没有立刻发表意见,只是静静地听着。因为他们知道有时孩子的倾诉,并不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只不过是想找个人说出来罢了,说完了,也就心平气和了。

等她心平气和了,父亲才冷静地分析道:

“四中的老师很有水平,积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他就知道你在这一点上弄不明白。这就叫点拨!让你从这点入手下点功夫,弄懂它。”

梁秀开始有些茫然,不解地望着父亲。不过很快她就明白了。

两天后,梁秀回家兴冲冲地告诉父亲,那道题解出来了!而且是“大开窍”,其他几道同种类型的题也都解出来了。

“我们老师怎么就这么棒,他怎么知道我绕在这了呢?”梁秀的不解里充满着崇拜。教子经验父亲告诉她,进入高中后,学习的方法和小学、初中时截然不同。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为了进入大学学习打基础的,不但在知识层面上开阔了,学习的内容更丰富了,学习的方法也要逐步向自学、独立研究方向发展了。你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不能指望环境能迁就你。其实,学生就是要对老师有一点点崇拜,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站在学生的前面领着他们前行,而是站在一旁给予指点,给予扶助,给予鼓励,使学生自己在知识的宝库里发掘,做学习的主人。这种较有特色的教学方式,更加激起了梁秀的学习兴趣。高二时,梁秀被选入国家奥林匹克数学训练班,并参加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集体一等奖,个人第六名。

梁秀进入四中后,做父母的不但没有给她“加压”,而且还适当“减压”,尽力给梁秀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

梁秀每周都回家一次。父母知道梁秀在学校辛苦了一周,在周末应该是让她放松的最佳时候。所以在周末父母很少和她谈论或者提及分数的问题。相反地父母会和她一起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在周六晚上一起看新闻,然后讨论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关心时事,不至于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同时也可以培养她分析事物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她的思维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到了周日的早上,父亲一般都会和梁秀一起去登山,通过爬山来驱逐一个星期来紧张的心情,尤其是到了山顶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更能使孩子从偶尔的得失中醒悟过来。同时也可以借此锻炼一下身体,真是一举两得。

高中生活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在这场比赛中,偶尔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但很多学生往往一两次考得不好,就开始全面否定自己,以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甚至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梁秀父母也注意到了孩子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他们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信心。经常对梁秀说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坚定的信心,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的生命之根,让她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对自己说:“我一定行,我是最棒的!”

时近高三,梁秀的学习更为紧张了,但她的成绩也更加稳定了,每次年级大考,她都能稳居年级第一。

高三下学期的一天,物理老师告诉她,清华大学物理系有两个保送生名额,以她的条件,是很有希望的,让她好好想一想。能进入清华深造,这是千千万万个学子所梦寐以求的。父母也有点动心,毕竟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得到的机会。但梁秀经过慎重考虑,最终还是放弃了。她相信凭自己的能力是能够考上清华的,而且她最钟情的是数学和计算机。梁秀自信地参加了高考,并很快收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录取通知。

4.光环中走出的清华才女

初入清华,当一些同学还沉浸在从高考中彻底解脱出来的喜悦之中时,梁秀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清华这个强手如林的地方,每个同学都是中学时代的顶尖人物,自己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老以为自己是老大。她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甩掉往日荣誉的光环,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

数学系一般被认为是女性的禁区。不少人说女性缺乏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不适合搞数学。甚至许多女性自己也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而提不起兴趣。梁秀却偏不信这个邪,她要在这个禁区里做出一番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先天的秉赋加上后天的培养,使梁秀拥有一副过人的逻辑素养。在数学王国里,梁秀如鱼得水。她是班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女生之一,但她的知识水平、实际能力却不逊于任何一个男生。

身处清华这样的知识前沿地带,梁秀深知,仅有某一方面的专长是不够的,远远适应不了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她利用大学的自由学习时间,广泛涉猎哲学、外国文学,还选修了逻辑和计算机、古代文学等,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文理兼修对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在大一考试结束的那一天,梁秀写下了《奋斗的大一》这篇文章,作为对自己的大一生活的总结。大一的生活无疑是“单调清苦”的。

它并非如高中所想的那般轻松。天天奔波在教室、自习室和宿舍之间。每天早上都在睡梦中被闹钟惊醒,然后匆匆忙忙地提着书包和饭盒去上课,就此踏上了不归路。中午吃了饭以后和几个同学就直奔自习室而去,虽然有时候看了一个中午的书发现什么都没记住,但是也得给自己打气,说我今天学得如何的多。晚饭以后,活动地点又是在自习室。而且,一学就是四五个小时。等到回宿舍楼时,发现大门已经关闭,只好冒着挨批的可能去求传达室看门的老伯伯开门。

大一的宿舍里没有电脑,更不用说上网聊天了。回到宿舍的时候才能彻底地放松,大家尽情地聊天,但毕竟太累了,聊着聊着就睡着了。在轻微的鼾声中,也许会说几句梦话,但是梦话的内容好像只有一个:“我今天还有什么习题没做吗?”

大一的周末晚上是大家最兴奋的时刻,因为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宿舍几个人才能全心投入地玩一次牌或者去看一次电影。

大一的生活又是幸福的,因为惟一的事情就是学习;不用为太多的事情而思考,不用为太多的人而烦恼;整天盘旋在脑中的问题就是寻找解题的方法。

应该感谢大一时的生活,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照顾自己,如何走自己的路,如何和别人一起走,如何走向成熟。

大一的生活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然后坚持走下去……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梁秀还有不少业余爱好,广泛的兴趣使她获益匪浅。

她喜欢去旁听别人的演讲,而每年一度的北大演讲赛更是少不了的。在一次演讲赛中,北大数学系一位同学的演讲辞《另一只眼睛》深深地打动了她。演讲辞其中有这样的内容:

文科生和理科生是北大的两只眼睛,角度不同,看到的却是同一个北大。就让我们用这另一只眼来看着北大吧。

学了地理学,我们知道,北大是一条河,前进时难免泥沙俱下,但进入社会的大海时,泥沙终将沉淀。但如果这条传统的河在某个重要地点淤塞了,就将腐败发臭,毒害而不是清洁靠近它的人。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更要发展传统,才能让北大之河奔腾不止。

学了生态学,我们知道,北大是片森林,只有保持多样性,才能永葆生机。所以我们要坚持兼容并包的传统,才能让北大之林永远茂盛。

学了化学,我们知道,北大就是一个化工厂,用知道的合成剂,把我们百炼成钢,而北大精神,就是一份催化剂。这份催化剂,就是北大作为全国最高学府的商业秘密。

学了物理学,我们知道,能量越低越稳定,结构越规则越稳定。所以北大的同学们,请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严谨吧。

学了相对论,我们知道,速度越快,时间越慢,珍惜时间的人,将得到更多的时间,也许这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北大人永葆青春的秘密所在吧。

学了统计学,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北大的一个样本,别人往往就通过我们来认识北大。

所以我们要时刻牢记:“我就代表北大!”

两只眼或许彼此看不到对方的存在,但必将比一只眼睛看得清楚。正是用这两只眼,我们首先看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首先看到了马克思主义,首先看到了人口问题,首先看到了股份制……

文理科不仅仅是北大的两只眼睛,还是北大的两只耳朵、两只手、两半大脑……而让这两只眼永远明亮、两只耳朵永远敏锐、两只手永远灵巧、两半大脑永远清醒的,是一颗永远跳动的共同的北大心。

是啊,文科和理科就像人的两只眼睛一样。而现在随着专业分工的越来越细,每个人的眼光也变得越来越窄,学理科的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专业,而学文科的也往往只注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来不或者很少用另一只眼睛去看一下专业之外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在理科和文科之间似乎有一条鸿沟,难以跨越。

其实历史上许多取得重大学术成果的人,大多数是用两只眼睛看世界的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杨振宁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除了精通自己的专业外,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都有着特殊的爱好,尤其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着很高的欣赏力,而且自己也喜欢写中文旧体诗词。他的诗词不但语言优美,还常常包含深刻的哲理。他对传记和考古也懂得很多,他还爱好音乐、美术和摄影,甚至对甲骨文的研究也有兴趣。所以他演讲的虽然是物理学专业的知识,但总是能旁征博引、包涵天地、博古通今,因此总是能把深奥的物理学知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现在高校的教育提倡交叉学科研究,培养综合性人才。尤其是数理研究专业更需要一些文科的知识,比如说要懂一些语言学、历史学方面的知识。虽然在小时候父母已经为她打下了一定的文学基础,但到了大学以后,已经显得不够用了。为了提高自己的文科修养,她就想到了去北大听课。

从清华到北大,骑车不到十分钟,非常的方便,因此,只要有空,梁秀便要到北大逛逛,去上一些自己喜欢听的课程。北大的文科无疑是全国最强的,尤其是一些名师的讲课,更是让她受益匪浅。

5.留学美国不是梦

身处清华这所全国最高学府,胸怀大志的梁秀自然要顺应开放的潮流。为获取最新的信息,掌握最领先的技术,梁秀也把目标定在了出国留学上。大二那年,她的英语已过了国家六级,大三一开始,她就着手准备出国留学事宜。她首先参加了金世纪英语培训学校专为准备出国留学人员举办的托福、GRE培训班,并取得了托福641分、GRE2420分的优异成绩。通过了考托、考G,梁秀开始上网查找资料,分门别类地了解一些国外大学的基本情况、专业设置和科研水平等,经过深入分析、筛选,最后选定了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因为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堪称世界一流,而数学和计算机也正是梁秀的特长,这样的选择真是恰如其分。这是她申请麻省理工学院最终成功的重要原因。

按照程序,梁秀的班主任和学校校长分别给麻省理工学院发出了推荐信,梁秀准备了一系列成绩单和各种证明材料、资金担保书等一并寄出去。鉴于梁秀卓越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麻省理工学院很顺利地接受了她的申请,录取她为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系研究生。

初到美国,一切都是陌生的。

陌生的街道,陌生的建筑,陌生的语言,身边匆匆走过的陌生的高鼻子、黄头发、蓝眼睛的异国人……

梁秀感到了满眼的新奇,但难题也很快接踵而至。

首先是语言关。虽然在国内,曾为听力、口语下过功夫,但那毕竟很有限。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听着各种不同的奇特的发音,梁秀有点懵了。为了尽快改变这个局面,梁秀想出了应对办法。她每天下了课,就打开电视机,听新闻、听天气预报,让自己仍生活在课堂的语言环境里。这样下来,慢慢地习惯了各地方言,把学习的拦路虎首先斩掉。

在和其他同学共同参加科研项目的第一天,她发现别人说的有许多是她不了解的专业术语,不甘示弱的她暗下决心,要及时补充各种亟需知识,迎头赶上去。她一头扎进了图书馆,每天五点多就起床,赶到学校泡图书馆和实验室,午饭为了省事,就凑合吃点面包和香肠。一直到晚上十二点左右才回宿舍。她这种看准目标就不动摇的性格,除了受父母影响外,还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因为她从小到大,都就读于充满努力学习、刻苦上进气氛的学校。这样的氛围,好像是无处不在的空气,让她时刻感受到的,都是乐于为学习吃苦敢于拼搏的氛围。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她怎么会被小小的挫折和困难所吓倒呢?经过努力拼搏,第一学年结束时,梁秀取得了全系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一消息被同宿舍的美国同学知道后,她们像发现了新大陆,满楼道地跑来跑去,大声喊叫着,声张着,甚至热心地张罗了一场PARTY,以示庆贺。梁秀感谢这些美国同学的热情,感谢她们关心自己,但同时又禁不住感慨万分,如果是一个美国同学取得了如此成绩,她们还会如此兴师动众吗?她们是为一个中国人取得如此成绩而感到惊奇呀!这件事让梁秀久久难忘,也深深地激励着她——一定要为中国人争口气,一定要让美国同学看看,中国人不但与他们一样优秀,甚至比他们还要出色。

梁秀以她的勤奋、热情、执着,赢得了同学的信任。

兴趣:孩子求知的第一动力

——对梁秀和其父母及老师的采访

对梁秀的采访时间:2001年1月20日

地点:北京梁秀家中

采访人:北京晨曦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纪东

梁秀:兴趣是推进我学习的根本动力

纪东:你认为自己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什么?梁秀:我的成功与父母和老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我的父母从小就很重视培养我对事物的兴趣,总是鼓励我提问题,启发我思考,他们从不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我身上,而是让我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我对事物的兴趣得到了广泛发展,学习自觉性显著增强。奶奶和爸爸、妈妈从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使我对数学的兴趣十分浓厚,数学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学习有时的确是一件很艰苦的事,而兴趣就是最根本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而勤奋和毅力,则是成功的坚实基础。

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只有培养好自己的兴趣,才算在获取成功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对梁秀父亲梁建的采访时间:2001年1月20日

地点:北京梁秀家中

采访人:纪东

梁建:学习应兴趣第一,勤奋第二

纪东:

请您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梁建:

我们必须承认一点,兴趣是读书的第一推动力。失去了对读书的兴趣,读书就会变成一项世界上最枯燥的劳动,你会觉得这是一种很大的负担。对于大人而言,有时候不得不去读书,即使没有兴趣,也会强迫自己读。但对于孩子而言,一旦他们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他们就会对读书有一种厌恶甚至痛恨的情绪,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而我认为,兴趣又包括了情趣和理趣。科学研究表明:那么对于孩子而言,他们读书的情趣源于哪里呢?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童话世界的绚丽充满了向往,所以他们喜欢童话;孩子喜欢幻想,他们留给了自己广泛想像的空间,所以他们喜欢神话传说;孩子对生活充满渴望,渴望早日步入他们完全陌生的现实世界,像一个大人一样,所以他们喜欢小说。对于孩子来说,有太多太多原因使他们应该有足够的兴趣去书中畅游,书会给他们答案,书会教给他们很多很多我们无暇去教给他们的东西。而理趣呢?如果说情趣是以情感人,获得感情上的共鸣,那么理趣就是以理服人了,悟得一种道理上的贯通,这同样也是一种极有趣味的事物。我们不难发现,读书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往往追求的是情趣。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最容易沟通交流的。而感受到理趣就比较困难一些了。因为这要经过大脑的思考,思考是一种很累的事情,人的惰性使我们不太愿意费力的思考。

但在道理上的贯通的乐趣,却是更大的乐趣,而且同时你还有可能得到情趣,那是你在读一些情理兼备的作品的时候,它不但可以在情感上打动你,引起你的共鸣,而且可以在道理上说服你,读这类作品,是双重的愉悦,得到双重的收获。比如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这些读书兴趣的介绍和培养,我们在引导梁秀接触书籍的时候就不知不觉的完成了。开始是情趣的培养,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所读的作品的变化和发展,使得理趣也就自然的对孩子读书入迷起了催化作用。纪东:您是如何指导梁秀正确处理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关系的?梁建:进入初中以后,孩子的学习任务一天天加重。对于很多孩子来讲,读书慢慢的成了一种负担。他们害怕读书,觉得读书很累,远远不如玩儿那么轻松,因为读书是要动脑子的。而这时候,梁秀读的书,也不仅仅是课外那些读物了,更主要的是与功课相关的书。

毕竟学习是最主要的任务,学生要以学习为本。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每个孩子也都希望自己得高分,受同学的爱戴,受老师的夸奖。

我们也希望梁秀可以在学校里取得好的成绩,因为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可以出人头地呢?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生活幸福呢?好好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在大多数家长眼里,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捷径。我们也不例外。希望梁秀在学校里出色。

尽管我希望梁秀可以在学校里取得好的成绩,但我不会像有些家长,采用逼迫式的学习方法。在开头我说的读书的兴趣,是读书的最大动力所在,也是意义所在。学习,不正是读书的一种或者延伸吗?

正是因为我认为在学校的“读书”,是广义上读书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还是坚持着要有兴趣,包括情趣和理趣。情趣主要集中在文科的一些课程上,比如语文,在课本里,有很多优美的文章。而理趣,则几乎覆盖了中学的所有课程。不论文科、理科。同样是语文,里面的一些议论文,像鲁迅的那些一针见血的刺向旧社会的如同匕首一样的文章,就充满了理趣,而数学呢,更是可以理解为和各种公式、数学、模型进行论辩和探讨。把所有这些都理解为一种乐趣,能够乐在其中,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件很辛苦、很劳累的事情了。纪东:梁秀是如何对待读书与考试的关系的,您又是如何指导她的呢?梁建:学校里的读书,就不像孩子平时读书那么单纯了,它与平时的读书行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会强制性的定期检验你读书的效果,并且会给大家作一个评比。这就是考试,是几乎所有孩子都害怕的。梁秀也不例外。孩子都害怕考试,因为考试会让一些人失望、沮丧。为了得到好的成绩,不管家长,还是孩子自己,都要勤奋的学习,希望可以用比别人多付出汗水和勤苦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回报。我绝不反对孩子勤奋学习,相反,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勤奋地学习。但是,我清楚的知道,勤奋,并不意味着成功。而有时候勤奋,会带来负面效果。

这时候,我告诉梁秀,对于读书,她必须首先想到的是,兴趣第一,勤奋第二。

首先,孩子是否对读书有兴趣呢?对于梁秀而言,答案是肯定的。这一点,我也是很清楚的知道的。于是我告诉她,虽然我们都希望她可以在学校里取得好的成绩,也希望她勤奋学习,但勤奋,在我看来,是应该排在第二位的;兴趣,则是始终要排在第一的。

要保持对读书的兴趣,不管是学习的读书,还是学习之外的阅读,都要时刻认识到自己对它的兴趣所在,认识到它能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所在。这可以激发读书的动力,是读好书的重要、必要的前提条件。然后,勤奋也是绝对不能忽略的。要想成功,勤奋是必要的条件。没有一分耕耘,没有一分汗水,哪里来一分收获呢?勤奋还要适度,适度的勤奋,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过于疲劳,会导致相反的效果。

“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这就是早期教育。”这是日本一位叫牧村久的教育学家说过的。现在回头看看我们对梁秀的态度,和这位教育家所说的是如此的相像。在最初我们就对孩子的兴趣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孩子能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已知的和未知的世界,并且始终能够保持对这个世界探索的热情。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到现在为止,我们都认为当初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纪东:你那么早地让孩子用功学习是否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呢?梁建:我认为有兴趣的主动学习是不会损伤孩子的身心健康的。

只要有兴趣、主动地学习,再用功也不会损害神经。只有没有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才会损害神经。

许多人在应当对孩子进行兴趣培养的时候错失了良机,而在孩子的探索兴趣白白枯死之后,才开始急急忙忙、乌七八糟地向他们乱灌一通。这就是所说的填鸭式、注入式教育。因此,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厌恶学习并不奇怪,这样的教育有害于幼儿神经也是很自然的。

我对梁秀从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她的学习兴趣,使她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有了幼年时期的良好基础,她在长大后才能够获得较好的学力。不仅学业进步,而且身体发育良好。这是我本人的经验之谈。纪东:一般来说,好奇心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会逐渐减弱,对学习的兴趣也是这样。您是如何让孩子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呢?梁建:梁秀的学习兴趣是从幼儿期开始培养的。孩子二三岁时看见什么都好奇,总想问个究竟。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是求知欲的表现,恰恰又是培养兴趣的摇篮。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强迫不得的,我们从不把大人的爱好和兴趣强加给孩子,而是在满足孩子好奇心的过程中,逐渐引发孩子的兴趣,在游乐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孩子上学后,我们曾想让孩子利用假期参加书法班、绘画班、电子琴班、英语班的学习。前前后后曾多次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她不想参加,只好作罢。我们知道,强制是很难培养出兴趣的,弄不好,反而适得其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严重时孩子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厌学情绪。所以,在兴趣培养上我们总是顺着孩子的兴趣走。梁秀上小学之前就已经培养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她的初中阶段,我们只需关注一下她在学习兴趣上的变化即可,无需再花功夫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过,我们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直都十分留意。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好奇心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尤其是上初中的孩子,课业负担明显增多,孩子的好奇心无形中就被繁重的课业负担淹没了。

这时,我考虑,是不是可以从培养孩子的成功感入手,来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我对梁秀的观察,她的学习兴趣之所以能够持久,能对从来未接触过的功课产生兴趣,多半也来自于这种成功的感觉。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可以先在最容易引发孩子成功感的某一门或某几门功课上试行。就我们的经验来看,可以先从孩子的弱项抓起。因为孩子的弱项肯定学习成绩不会高,甚至可能不及格。抓这门功课,一是提高成绩的余地大,二是成绩提高与否一目了然。不像有些强项,本来就已经达到了90分的水平,努力不小,提高却只有3~5分,看不出有多大的进步。对要抓的弱项,我们提出阶段性的要求,先争取及格,再争取70分以上,然后定在80分以上,要求一步一个台阶,步步登高。只要孩子达到了目标,就鼓励表扬。

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使孩子在奋发努力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成功的感觉,步步登高的感觉,那种如同打胜仗一样的喜悦感就会油然而生。战士打仗会打出瘾来,学生学习也会学出瘾来,其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在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出来。纪东:许多老师给学生的作业加码,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梁建:学习和探求科学知识,本来是件充满神秘、新奇、趣味盎然的事情。可是,现在对许多孩子却成了索然无味的负担。为了给孩子减轻一点作业负担,让孩子多休息一会儿,学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时我们不得不模仿着孩子的笔迹帮他做作业。遇到老师用写作业的方式处罚孩子时,我们也不得不帮着孩子想些糊弄老师的办法。

这是我们不情愿做的,可为了孩子的学习却又不能不做。只有当我们的教育活动,把学习知识由枯燥的负担变成孩子自觉的兴趣活动时,这种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你要是真爱孩子,那就一定不能做扼杀孩子学习兴趣的蠢事。一是不要因为做错题而惩罚孩子,二是不要布置额外的作业,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父母应该把家庭辅导的重点,放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上。我们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鼓励她喂养小动物、种花植树,引导孩子用科学的观点、手段和方法观察这些动物和植物,进而引导孩子看书学习。这既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又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这可比逼着孩子多做几道练习题要强得多。纪东:您认为孩子除了读书和学习好以外,还应当培养哪些素质呢?梁建: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再是培养兴趣,而是重在发展兴趣。发展兴趣的关键是在学习中发现美和欣赏美。

数学家认为,世界万物都隐藏着数学美。视觉上的黄金分割点是数学美,遗传基因的双螺旋结构是数学美,音乐旋律也暗藏着数学美。学一些这方面的科普知识,引导孩子在解题中,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这些美,有助于提高和发展孩子的数学兴趣。

许多孩子都喜欢看课外书,为什么爱看?因为书中有情节美、情感美、层次美、悬念美、语言美等引人入胜的东西。每本书、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旋律,即使语文课本也不例外,由于是范文,这些课文的旋律更具典型性。若能引导孩子读出课文的高潮低谷,读出事件线索、心理线索、情感线索的跌宕起伏,引导孩子发现这些美,感受这些美,学习这些美,也不失为引导孩子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引导孩子发展学习兴趣,主要是老师的责任。她们班老师每个学期都给学生规定一些必看的世界名著,列出书单,让学生借来阅读,并让学生写出读书笔记,老师结合原著讲评读书笔记,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读书兴趣。学校还专门开有音乐、美术课,讲授的内容就是世界名曲欣赏和世界名画欣赏。为了发展孩子的学习兴趣,开拓孩子的眼界,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家长对这一方法也不妨一试。

对梁秀母亲高玉珍的采访时间:2001年1月20日

地点:北京梁秀家中

采访人:纪东

高玉珍:对孩子感兴趣的问题不要嫌麻烦

纪东:作为母亲,请您谈谈您在培养孩子兴趣方面的体会好吗?高玉珍:作为母亲,我的一个体会是对孩子的问题不要嫌麻烦。这一点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要真正做到也不那么容易。

不少孩子在小学时是班上成绩很好的学生,上初中和高中后成绩下降,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我孩子班上的同学和我同事的儿女中,就有很多这种事例。反之,小学成绩不太好,进中学后成绩斐然的亦到处可见。

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孩子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不肯动脑筋,就会学不懂、学不精,更不要谈做作业了。反之,如果孩子对新鲜事物,新的学科能抱有强烈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会去自寻答案。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每一个人,每个儿童和孩子都天生具有的,只是程度强弱和大小有所差异罢了。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孩子在小时候都喜欢见了什么就问父母:“这是什么?”和“为什么?”

旺盛的求知欲是孩子聪明成才的先决条件。所以,父母应重视孩子的发问,并加以鼓励。

孩子的智力有限,理解力有限,当然对于孩子们的询问,不一定要解答得很详尽,但绝不可随便编个理由敷衍,更不可违背科学乱讲。有些问题一时实在无法回答,也应该耐心地讲清楚:“你好好用功读书,将来你自己就会了解的。”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的兴趣自然发展,这应该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一项首要任务。

有的问题,确实答不出来。这时也不妨坦白地向孩子承认:“妈不知道。”或“妈也不清楚,将来我问清楚了,再告诉你。”这样做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因为一个人本来就不可能什么都清楚;同时也不应忌讳向孩子说明父母读的书不多,某些方面的问题根本就不懂。更重要的,这样做可以从小教育孩子对科学和学习应该采取老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求实求是的精神。

对梁秀小学老师于京芒的采访时间:2001年1月27日

地点:北京于京芒老师寓所

采访人:纪东

李老师: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应讲究方法

纪东:作为梁秀的小学老师,您是如何看待对孩子兴趣的培养的?于老师:现在许多人一谈起孩子学习,特别是那些认为自己孩子学习很差的学生家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家孩子学起来头疼。”其实这并非真的头疼,而是他的学习兴趣没有调动起来。这个兴趣应该在幼儿的智力开发阶段形成。那么怎么才能促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形成呢?

第一,学习引导。目前的三口之家,过起日子是十分忙碌的,用来辅导孩子学习的时间不多,但只要去挤,时间总是有的,关键看我们怎么去安排。只要自己巧妙利用时间,见缝插针,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孩子学会说的第一句话恐怕就是爸爸、妈妈。那么我们就要教他写这几个字。写出来之后,对孩子进行表扬。继而再教他爷爷奶奶几个字怎样写。写出来之后,可以这样鼓励他们说,我们的孩子不但会写爸爸妈妈,而且还会写爷爷奶奶几个字。特别是有客人在的时候更应该如此。家长的鼓励、客人的赞扬,可以激起孩子的上进心和自豪感。继而去向新的目标前进,以求赢得更多的赞扬。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积极的学习兴趣。

第二,观察引导。在平常中发现问题,是刺激人们好奇心的一种极好的方法,对婴幼儿的学习兴趣而言也是如此。如在放洗澡水时,看着旋转的水流,告诉孩子,这是地球旋转和具有引力的结果。看着飞向蓝天的气球,可以告诉孩子这是空气的作用。使孩子们知道自己知道得太少太少了,不知道的太多太多了,刺激孩子去发奋学习更多的知识。

第三,思维引导。谈思维引导,似乎不太好理解,其实很简单。比如吃西瓜时,爸爸可以问孩子,“一个西瓜,咱俩人吃,每人吃多少?”孩子会不加思索地回答:“半个。”“如果咱们和爷爷奶奶四个人一起吃,每个人吃多少?”他肯定要说:“半个的半个。”这时你就可以告诉他,半个就是1/2个;半个的半个就是1/4个。这么简单就上了一堂分数课。而孩子可能由分吃西瓜去想到学数学并不困难,无意中勾起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第四,位次刺激。幼儿园或学前班常用小红花或小红旗的办法来表示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家长也要利用好这一有效形式。可采取提前预习等办法使孩子的名次排得靠前一些,这样就形成后边的孩子催着他学的局面。使他不敢放松和马虎,长久下去,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将产生好的学习成绩,有了好的学习成绩,其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兴趣教育专家谈1.兴趣教育是育才的“维生素”

所谓兴趣教育,就是利用孩子对事物产生的好奇心,细心地加以培养,以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的方法。

一般来说,兴趣是可以唤起的。当孩子能听懂大人讲话时,常常看到妈妈教一首儿歌或一首唐诗,孩子就奶声奶气地跟着念,还能背出来,有的甚至会配上动作表演。

钢琴、电子琴、手风琴都可以唤起儿童兴趣,不是要孩子很小就弹出什么水平,而是唤起他们对各种乐器的兴趣。画画、下棋更是如此,很小的孩子就喜欢跟大人当然更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下游戏棋。学围棋就是从下五子棋开始的。爸爸妈妈只要做有心人,为孩子们提供一些条件,准备一些简单的器具,多给孩子讲故事,讲自己的见闻,多与孩子一起玩,孩子多种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培养发展起来。兴趣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往往有了一种兴趣,还会逐步迁移到另一种爱好上去。孩子小时候光是喜欢听故事,总是不厌其烦地要求爸爸、妈妈讲故事,一个不够,再讲一个,慢慢地他们自己也学着讲故事,甚至还学着自己来编故事。

由听故事又会迁移到给故事配画,慢慢地对画画产生兴趣了。常常是爸爸喜欢动手装什么、修理什么,孩子也一起来学习装装拆拆……一种爱好会迁移发展为多种兴趣爱好。

被人誉为“生理学无冕之王”的巴甫洛夫在晚年总结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常常带着感激的心情回忆起他父母对他的培养与教育。他说:“我总是感激我的父亲与母亲,他们教会我过简单朴素的生活,使我有可能受到高等教育。”巴甫洛夫的成才,是从一个破书架起步的。

巴甫洛夫的父亲是一个穷教士,但他却喜欢非宗教神学内容的书刊,其中有各种自然科学的著作,也有民主主义者的革命刊物,为此巴甫洛夫的父亲被当地的教徒、教士们指责为“自由思想家”。

父亲的嗜好给孩子树立了榜样。父亲的书架成了巴甫洛夫接触社会与自然知识的起点。巴甫洛夫的父亲经常要求巴甫洛夫看书,并且要求每本书读两遍,读后要能够提出问题,思考答案。十三四岁时,巴甫洛夫在家中书架旁广泛阅读了俄国的许多进步书刊,使他的知识大增,眼界大开,思想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开始怀疑宗教神学而崇尚自然科学与民主气氛。后来,巴甫洛夫15岁时在书架上翻到了英国生理学家路易士的一本著作《日常生活的生理学》。这本通俗读物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少年巴甫洛夫,激起了他对生理学的极大兴趣。从此,巴甫洛夫便和生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将那本小册子谨慎珍存了一生。

由此看来,兴趣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一般说来,培养孩子的兴趣有四种方法:

(1)利用孩子的从众心理制造兴趣。孩子喜欢模仿,如果看到很多人都在干某一件事,就很容易产生兴趣,所以家长若想培养孩子对某方面的兴趣,不妨邀上亲友、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学,孩子的兴趣就会大为提高。

(2)大人的热力可以激发兴趣。对孩子从事的某件事,父母要保持高度的耐心和充足的信心,和孩子一起干,并且互相比赛,一家人兴致高昂,造成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较易引发孩子的兴趣。

(3)“成就感”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孩子做得越好越喜欢做,家长要维持其成就感,做得好时,多加称赞,即使做得不尽人意,但只要有进步,也应当加以肯定和赞扬,让孩子得到一种成就感,进而激起做得更好的兴趣。

(4)“变花样”使孩子兴趣常在。比如让孩子背诗,可以领读、齐诵、接龙、默读或当场试背、提问征答,多种方法灵活运用,就能使孩子兴趣无穷。

巴甫洛夫的成功,最重要的还是得益于父亲的开明态度。当巴甫洛夫打算放弃神学而学生理学时,父亲并没有因为儿子有违自己的初衷而斥责他。相反,父亲十分尊重他的兴趣与新的选择。

“你在教会学校毕了业再转学吧!”父亲建议说。

“我不能浪费时间了,爸爸,我有很多事情急需知道。”巴甫洛夫低声而肯定地回答。

“你急需知道些什么呢?”

“我特别想知道,人是怎么构造的。”

“你想当医生,是不是?”

“不是。”巴甫洛夫摇摇头。

“那你为什么要知道人体的构造呢?”

“为了帮助人,为了使人类变得更健康、聪明而又幸福。”巴甫洛夫热烈地回答。

“你很有胆量,你的想法更是勇敢。你能实现你的理想吗?”父亲关切地问。

“我已经下定决心了,爸爸,我会下苦功夫的。”

父亲明白儿子的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于是立即站起来,“好吧,我祝你成功。”

一个穷教士家庭竟培养出了科学巨人!除了重视文化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兴趣,因为“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2.兴趣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培养兴趣就是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天赋,要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就必须从培养兴趣入手。有一次,陶行知的一位朋友来找他,告诉他一件自以为很痛惜的事:他的孩子在玩耍中,调皮地把他的金表拆坏了。

“您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呢?”陶行知正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听说后扶了扶自己的眼镜,边问边站了起来。

朋友答道:“我把孩子痛打了一顿,他讨饶了!”说这话的时候,他有点得意。

陶行知听罢此言,不禁一拍桌子,大声说道:“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

朋友被陶行知的惊人之语吓呆了,直挺挺地站在那里,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过了一会儿,等朋友平静下来后,陶行知建议他说:“不过,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请你把孩子和金表一块送到钟表铺去,修表师傅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附带条件是让孩子在旁边看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孩子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满足了。你说呢?”

朋友这才明白过来,飞一般跑回自己家中找孩子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护孩子的创造性,让他们在好奇的驱使下学会创造。

父母要善于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

儿童的兴趣特点是广泛且多变的,缺乏中心性和稳定性。这无疑给家长出了道难题:到底培养孩子哪方面的兴趣好呢?也就是说怎样确定孩子的主攻方向呢?专家认为:我们应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一般来讲,孩子的兴趣往往表现在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心上。好奇心是儿童兴趣的先导,有了好奇心,就会萌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兴趣也就在这种欲望中悄然而起。许多儿童智慧的火花就蕴藏在这份好奇和兴趣之中。善不善于发现至关重要。

如“飞机祖师”莱特两兄弟孩提时代就对宇宙空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看到夜空中高悬的圆月就想用手去摸一摸。于是他们常爬到树枝上踮起脚尖儿去摸月亮,结果好几次都被重重地摔了下来。当他们的爸爸知道这件事后,非但没有斥责他们,相反却启发鼓励他们,希望他们将来做一只大鸟,骑上它到天上摘下月亮。父亲的话给了小兄弟俩莫大的鼓舞,他们对太空的探索欲和兴趣更浓了。从此后一种“腾空摘月”的理想便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他们渴望着早一天制造出这种凌云搏空的“神鸟”,骑着它去摘那又大又圆又亮的月亮。正是儿时萌生的天方夜谭般的神话奇想和浓厚的兴趣,引导着他们走上了一条航空科学的道路。1903年,在两兄弟的刻苦钻研下,闻名于世的首架飞机研制成功,他们真的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飞机翱翔于万里碧空。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兴趣是一种动力。它对一个人所从事的活动起着支持、推动和促进作用。如果儿童对某件事物有了兴趣,他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并持之以恒地去接触它、探求它。他不仅会热情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去,还会最大限度地发掘创造之潜能,出色地完成它。再之,兴趣作为一种动力还为未来活动做好了准备。比如儿童时期对绘画发生浓厚的兴趣,就很有可能是他后来成为画家的准备;儿童喜欢拆卸、装配玩具,这往往成为他未来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准备;上面提到的莱特兄弟那浓厚的对太空的痴迷,不正是他们后来成为“飞机祖师”的早期准备吗?因此,善于发现孩子独特的兴趣爱好,对于他们智慧的引导和开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是莱特兄弟的父母,我们会怎样对孩子说?可能我们会说:“真荒唐,月亮在空中,怎么可能摸得着!?”可能我们会说:“傻孩子,摔疼了吧,人在地球上怎么可能飞到月亮上去呢?”可能我们还会认为孩子太顽皮,无法无天,重重地一顿鞭笞,从此绝了孩子奇怪的念头。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岂不扼杀了伟大的天才?尽管我们是无意的。然而不得不承认,我们常常以太多的无意扼杀了孩子们太多的创造欲。因此,我们不得不叹服莱特父母之伟大,也不得不深刻反省自己:自己是伯乐吗?

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孩子学习

成绩的关键心理学家的科学研究也表明,兴趣比智力更重要。研究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分成智力组与兴趣组。智力组学生的平均智商为120,但对语文阅读与写作不感兴趣;兴趣组学生平均智商为107,但对阅读与写作有着强烈的兴趣。学期结束时,兴趣组的总成绩比智力组好得多。由此可见,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关键。著名的文学家歌德说:兴趣比智力更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一个人对某一专业或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才能迸发出耀眼的创造火花。

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人,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浓厚的兴趣。我国古代孔子有一句话一直流传至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会使一个人乐此不疲。

巴甫洛夫年过花甲时还要做狗的解剖实验,有一次一连做了8个小时。助手都累得中途晕倒了,而巴甫洛夫做完后依然兴致勃勃,毫无倦意,这不能不说是兴趣的作用。兴趣的作用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他对某一个电视节目感兴趣时,看到很晚,都不困倦,有时需要家长催促才能上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