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净怀着万般崇敬的心情,来到了朝思暮想的那烂陀寺,观瞻这座世界闻名的佛学中心。与大唐的寺院不同的是,那烂陀寺是一座独立的城堡。这座佛寺宏伟无比,造形奇特,寺周围是两丈高的围墙,只有一个大门。门内左面是一片佛塔,共有—百多座,大小不同,高低不等,而且用金银珠宝装饰,太阳一照,闪闪发光。右边是佛殿,尊像端庄。中间是八所大院。方形院门朝西,周围全是四丈高墙,上面是长檐。大院是由四座三层高的楼阁阖围而成,每座楼阁每层九间僧房,房门全朝院内。每个僧房只许安门,不许挂帘。房门外是长廊阁道,将四座楼阁连在一起。时辰—到,钟磬敲响,全部僧房的门打开。一个人站在院中间,四面一望,四座楼总共一百零八间僧房,每间房内看得明明白白。
义净与大乘灯在寺内观瞻,每遇尊像圣迹,必毕恭毕敬合十参拜。他们参拜时,巧遇奉大唐朝廷圣旨而来的玄照法师。他乡遇故人,义净与大乘灯欣喜万分。当时唐、蕃交好,文成公主到吐蕃不久。玄照蒙文成公主照顾,被送到印度。玄照巡礼圣迹,学习经论,达十年之久。
义净和大乘灯由玄照法师带着,观礼那烂陀寺后,就去观礼也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佛陀住世时,常居此山说法。三人拿着香烛,边走边说。大概一个时辰就到了灵鹫山。巍然屹立的灵鹫山苍翠葱茏,天空盘旋着几只巨鹫。三人议论着当年这里的盛况,感叹无缘亲聆圣教。
来到灵鹫山顶,地势稍平坦,东西较长,南北狭窄。在西头紧逼悬崖处,有一间砖室,向东开着门户,正中供奉着佛陀的尊像。这就是当年佛陀的说法处了。进了砖室,将蜡烛点上,又点燃香,三个人毕恭毕敬地礼拜了一番。然后一起念诵佛陀当年在这里宣讲的《首楞严经》。
《首楞严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
再经两天跋涉,三人来到了大觉寺拜谒。寺分六院,十分庄严。精舍高约十六七丈,用青砖石灰筑成。室内有多层壁龛,龛里供奉着圣像。义净将琵绢和袈裟取出,亲自为圣像披服,把鲜花供在像前,将油灯和旃檀香点燃。看着圣像,义净不由得对圣像五体投地,以表达无尽的虔诚。大觉寺据说是古时师子国国王施金修建。寺里有释迦佛祖的等身真容像,还有金刚座和菩提树。三人拜谒了金刚座和菩提树——佛祖成道的地方。
义净和大乘灯继续北上,观礼维摩方丈、“七百结集处”等圣迹。并在迦湿弥罗国的寺院中住了一宿。次日,他们又去睹货罗寺巡礼。睹货罗寺很大,佛塔、大殿、僧房,鳞次栉比。还有田地、寺庄、山林、果园,供施优裕。
义净正收拾行装准备再上路,大乘灯说道:“义净,这里是佛陀涅槃处。我已六十,想在大唐弘法,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我们就此分别,日后在天国相会吧。”义净拉住大乘灯双手:“大法师,你……”大乘灯心意已定,要将佛陀涅槃处寻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义净跪倒在地,向大乘灯依依叩别。大乘灯扶起义净,泪眼相对。义净满怀惆怅,背起板笈,踽踽而行。义净要尽早巡礼完圣迹,回到那烂陀寺,学取无上大法义净在那烂陀寺的学习生活简单而有序,先是学习中观、瑜伽学说,因明、俱舍等;主要的是戒律学,这是义净的专业,也是来印度求学的目的。义净认真地学,大量地抄写,要将所学传回东土。《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一百五十赞佛颂》等典籍,就是义净在那烂陀寺译成初稿的。
8、鹫岭寒风驰
不久,玄照法师溘然而逝;待义净最要好的大乘灯禅师,真的在佛陀涅槃处圆寂。临终时他托人捎话给义净,一定要将大法传回东土!两位挚友的寂灭,义净沧然涕下。义净再登上灵鹫山,站在山顶上,想起故友相继去世,遥望远方,故国渺然。加上思乡情切,他忍不住写了一首一三五七九言的宝塔诗《在西国怀王舍城》:
游,愁!
赤县远,丹思抽。
鹫岭寒风驰,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不觉颓年秋更秋。
已毕耆山本愿诚难遇,终望持经振锡往神州!
龙河就是佛陀成道处的尼连禅河。耆山,即灵鹫山。赤县、神州,指东土大唐。义净西游,尽遇不如意事,但将大法传回东土的心愿,却始终不曾动摇。
义净完成了学业,抄好了经律,在打算回国的时候,依旧没有忘记那些客死异乡的求法僧们。如大乘灯、玄照……还有不认识的,义净多方打听他们的籍贯和求法事迹。他们有的是死在赴印度的途中,有的死在印度,也有的死在回国的途中。
临回国前,义净又专门去了趟大觉寺,求了一尊真容圣像和三百粒舍利。从大唐带来的琵绢和袈裟就披奉在这样的圣像上,他要回去向故乡僧俗复命。义净又清理梵夹经典,他是律师,来印度就是求取律法。根据东土戒律研习情况,义净选取“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法。这部律法最全面,最多,但在东土却译传得较少,只有《十诵律》。这么多经典,要完好无缺地运回唐地,对出家人而言,路途遥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烂陀寺僧众协助义净将圣像、舍利、梵夹经律等都整理好,装入几个大木箱。耽摩立底寺院僧人帮义净寻找返唐的船舶。
僧人们依依不舍,相送义净,出了那烂陀寺大门外,很远很远了……义净含着眼泪与众人依依惜别。义净又是悲,又是喜,离故乡固然近了,但离那烂陀寺的师友就远了。望着满满一车装着梵经的木箱,心又宽了不少。
或许是因缘注定,在来时遇见强人之处又遇见了劫贼!所有食物、盘緾都被抢走。义净十分气愤,一看,庆幸经、像、舍利子还在,性命还在,比那次被抢后身无寸缕要好得多,因此,舒了一口气,马上向耽摩立底进发。
因有那烂陀寺的书信,耽摩立底寺院对义净非常热情,很快就找到了去室利佛逝的商船队,办妥了让义净搭舶东行。
佛祖保佑,义净历尽了劫难,在离开了室利佛逝国十五年后,又踏上了这片国土。此时已是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义净五十三岁。
弃舟登岸,四顾观看,这是十五年前的港湾。义净想起当年毅然孤帆远游的情景,不禁感慨万端。听说有大唐的高僧求法归来,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前来礼拜问候。众人包围着义净,进了事利佛逝国的王寺。
南海和印度一样,僧地位很高。不管帝王大臣、巨商大贾,见了僧人都必须礼拜致敬。在那烂陀寺十年熏陶,义净仪态雍容,戒范严整,神采奕奕,已是一派法门龙象气度。
国王礼拜后,踞坐—侧。义净向国王合十致谢,十五年前得国王资助,才得以乘船西达天竺,此番恩德,义净一直感铭在心。义净向国王叙述了自己在印度的经历,说:“此次赴印度,历尽千辛万苦,带回很多佛经,我要运回大唐传承使佛法。还请国王慷慨相助,代觅北行便船,以使义净早日返回大唐。”
国王说:“从这里到大唐极为方便,可是如今是初春,没有季风,须得等上三五个月之后,才能找到北行的船舶。大师不必着急,请在这里小住,由小王供养几月,然后再说。”
义净只得答应,国王高兴万分,立即在王寺辟了静室,并派了两位沙弥侍奉义净。义净每天除谈论佛学,便在静室整理翻译经本。
眼看南风已起,义净不禁着急起来。义净问起搭船返唐事。国王只得说:“佛经上说:‘履行仁慈之德,博爱平等为怀。’我室利佛逝虽然比不上大唐,可也是一个礼仪之帮。实不相瞒,小王想请大师常驻敝国。大师回大唐是弘传佛法,在这里也是弘传佛法。大师你意下如何?”
“这?……贫僧十五年前离开广州,已在佛像前表明心志:如果求得大法,誓回东土传扬,贫僧不敢于尊像前背弃信用。”
“噢!既然如此,小王也不再勉强大师在这里长住下去。可是,还望大师在这里再住些时日,安心译传,待小王准备好之后,再送大师回去不迟。”
可几天过去,还是没有消息。后听说大唐已发生变故,大唐武皇后将改朝换代,代李唐而自立的事。李唐子孙在全国各地调动大军,讨伐武后。义净听了,心想:这时回去,兵荒马乱,如何安静下来翻译经律?只得长叹,答应再在佛逝稍住,但反复申明,等形势安定后,就马上回去!
9、返回广州
半个月后,有广州商人的船路过佛逝,马上要返回广州。义净—听大喜,忙前往码头。广州商人对义净恭恭敬敬,他执意请义净上船叙话。等义净上了船,商人将他领进一座舱间,义净一看,原来竟是个小佛堂,供着释迦佛祖和文殊、观音两位菩萨!义净在小佛堂观瞻,夸奖不已。想不到,商人对着义净纳头便拜:“弟子烧了半辈子香,今天有幸拜见活菩萨!”义净忙请商人起身。商人怎么也不肯,非得三跪九叩才肯站起。随即向舱外吩咐,水手马上捧来素饭水果,一定要请义净用斋。义净无奈,再说他乡遇故知,只好一面用斋,一面说话。
这时,义净觉得船在动!忙走出舱外,抬眼一看,四周一片碧波,港湾已在几里之外!商人欣喜地说:“请大师恕弟子没有禀告之罪,弟子早就听说王寺留住活菩萨不放,我大唐活菩萨岂能久居异邦!我要接活菩萨回大唐供奉。”
义净真是哭笑不得:“还有经像、舍利子,都在王寺!”
“这?……活菩萨不用担心,下次船过来,弟子一定取回。”
半个月后,商船抵达广州。制旨寺僧众见到求法归来的义净欣喜万分,互相传递着这个喜讯。听义净说要请译经助手共赴佛逝,寺里推荐了附近峡山寺贞固律师,还有道宏和法朗。不几天,那位广州商人亲自驾车,送来一车纸和笔、墨、砚等,说要是义净要返回佛逝,仍然由他负责送去。
十月底,北风起,商船扬帆南行,义净又回到室利佛逝。在王寺安顿下来后,义净率贞固、道宏、法朗开始了工作。义净一面译传写作,一面也不忘故国情况,常常打探。第二年九月,武后改唐为周,自立为皇帝。一年后,大周朝廷派来使者,与室利佛逝申好。使团有一位大津法师,打算巡礼西方佛国。大津法师告诉义净,女皇重视佛法,尊敬僧人。义净一听,放心了许多。
武周长寿三年(694)四月,义净一行告别室利佛逝国王,辞别了王寺僧众,带着从印度取回的经、像、舍利,登上了回归故国的商船。一个月后,船抵广州,义净又一次住进了制旨寺。义净求法归来的消息在广州传开后,旧友新识,以及僧俗四众弟子,纷纷前来拜谒。真容圣像供奉在制旨寺大殿正中,香客云集,布施如山!
广州太守奏禀朝廷:又一位玄奘大师回到了国内。则天皇帝见了奏表,大喜,派使臣日夜兼程赶往广州,宣读诏书:速将义净大师护送至东都洛阳。
证圣元年(696年)五月,在朝廷使臣和广州太守的簇拥下,如众星捧月一般,年愈花甲的义净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东都。义净西行总共25年,游历30多国,带回梵本经论约有400部,舍利300颗,归抵洛阳时,武则天女皇亲自到上东门外迎接,敕住于佛授记寺。
高僧西行的动机不尽相同,多数为求取经典,也有礼拜圣迹的;义净是求得律藏。圣历二年到景云二年(699—711年)历时十二年,义净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合译《华严经》,后来又译出戒律、唯识、密教等典籍。共译出56部,总计230卷经典,包括《有部毘奈耶》等律部典籍多部。在佛教史上,义净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三人并称为四大译经家。他编有《梵语千字文》一书,是中国第一部的梵文字典。
四、荣睿与鉴真
唐天宝七年(748年)雷州海岸上,黑压压的站着一片人群,包括雷州的僧众。人们瞭望着茫茫的南海,终于望见在水天无际间,出现了桅杆尖,一张帆布影随着白云飘然而至。人们不禁欢呼:“来了!来了!鉴真大师来了呀!”雷州的海康郡别驾即命仪仗的乐工吹打起来,锁呐、铜鼓忽一阵齐奏响,与海上的风涛共鸣。船的轮廓渐渐的映在湛蓝的南海海面,连旌旗上的字也渐渐看清楚了。那是延德郡的官船,是延德郡别驾送唐朝高僧鉴真北归专用的。
当鉴真高僧走上岸,乐声大作,锣鼓喧天。雷州的僧众一起诵起经来,各种法器奏响,庄严肃穆。鉴真与大家合什施礼,高诵法号。大家知道高僧是路过此处,正要赶往扬州东渡日本。这是他第五次东渡的失败……
第一次东渡是在天宝元年(742年)隐于曹溪的慧能已经功德圆满地坐化了29年(713年)。高僧鉴真为了弘扬律宗,从扬州扬帆东渡,直指日本。可是补人诬经勾结海盗,船及粮食尽被官府搜去。折腾了四个月,才把问题搞清楚。而前来邀请鉴真赴日本的日僧荣睿得皇帝钦许入朝学问,如要回国,随时放行。
荣睿是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圣武天皇所派的遣唐使,赴长安、洛阳专攻律宗。研读了十年,知道扬州大明寺有位鉴真和尚对律宗研究甚深,于是慕名赴扬州拜见鉴真,并诚邀鉴真赴日本讲学、授戒。这使鉴真很受感动。他对日本佛教传布情况也有了解,决意东渡。经过一次失败,荣睿并未气馁,他避过扬州官府注意,再到大明寺邀请鉴真东渡。鉴真被荣睿的诚意和执着打动,表示还要东渡。他出钱向岭南道采访使刘臣邻买了一条船,于天定二年(743年)十二月从扬州启航。可船到江苏南通浪勾浦遭遇大风浪,船被打沉,行装尽被冲走。人尽被困小岛,得官府救起,安置在浙江宁波阿育王寺。鉴真被僧众留在寺内讲学。而荣睿则以诱拐大师去日本罪名被捕,披枷锁被押往京城。行至杭州,一病不起,假释治病,谎报病故才免于追究。
鉴真有感于荣睿的精神,更加坚定东渡决心。这次却被江东道官府所截,荣睿等被安置在福州同安,而鉴真被送回扬州。过了三年,天宝七年(748年)六月,六十六岁的鉴真与荣睿再一次在扬州着手造船购粮,筹划第五次东渡。这次同行的僧侣有祥彦、神仓、思托、光演、顿悟、道祖、如高、德清、日悟、荣睿、普照等,连同水手18人及其他随同人员共35人,于六月廿七日从扬州祟福寺启程,到东海时,遇到了东北风,风涛起落,又把他们吹向西南方向。在海上漂泊了半个月,耗费了不少积存物资。每日每人只能于中午时分发少许生米以充饥。舟中淡水又已用尽,半粒米都难以下咽。海水又无法饮用,碰到雨天,才有少许接济。如此艰苦漂行南海,据《唐大和尚东征记》载,鉴真和尚在宁远河口被汉商告知“此间人物吃人”,原来,南海岛上侾人,有吃人风俗。和尚遂急乘舟离去,一直漂流到海南岛的延德郡才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