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沙哈尔为了准备一项重要赛事,除了刻苦练习外,他还必须严格节制饮食,以控制体重。开赛前的一段时间,他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当时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有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个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
第二个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即“忙碌奔波型”。
第三个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即“虚无主义型”。
第四个汉堡,既好吃,又健康。这才是“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一个幸福的人一定会享受生活,也就是会为自己的健康着想,懂得享受的人,他们不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只工作不休息的工作狂,更不会让繁忙的工作损害到自己的健康。
西方有这样一句话:“明天可以吃果酱,昨天可以吃果酱,可是今天不准吃果酱。”这句话道出的其实是大多数人的一种心态:为明天的果酱或昨天的果酱发愁,却不愿意把今天的果酱厚厚地涂在现在正吃着的面包上。我们知道发愁也能愁出病来,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我们应该好好的享受今天的面包,感受实实在在的幸福,而不要一味的为昨天和明天的面包发愁。
有一个人,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挣得了万贯家财,成为一位百万富翁。但是,辛苦的工作也夺取了他的健康,在他还不到六十岁的时候,被医生告知患有心脏病,虽然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措施,但是危险依然存在。在他医生的嘱托下,他来到一个有海滩的地方疗养。
有一天,一个与富翁年龄相仿的渔夫躺在海滩上晒太阳,那个富翁看见了,便责备他说:“这么好的天气,你怎么不多打点鱼呢?”
渔夫反问到:“打那么多鱼干嘛?”
富翁说:“卖钱啊!”
渔夫再反问:“卖那么多钱干嘛?”
富翁说:“有了钱,就能像我这样,有自由,有快乐,悠闲地在这片美丽的海滩上散步。”
渔夫说:“我现在不正快快乐乐地躺在沙滩上吗?”
富翁一听,思索道:“他说的也对啊,我努力打拼了这么多年,不懂得享受生活,赔上了健康的身体,现在还是因病才享受到海滩上的阳光。而这个渔夫却一直都享受着这样的生活,并且他的身体看上去比我健康多了。”
很多人会误认为“享受生活”就是“生活享受”,事实并非如此,享受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高品质的追求,而生活享受只是单纯的物质享受,二者给人的心灵甚至健康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懂得享受生活的人,能够从一些小事中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种种美好之处,这也是“享受生活”与“生活享受”的区别。
宋祁是一位18岁的高中男生,他出生在一个经济条件非常优越的家庭。因为父亲是私企老板的缘故,他不仅从小就衣食无忧,在生活条件的各个方面都远远优于同龄人。然而,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宋祁,却总觉得自己并不快乐,不能很好的和老师同学相处,因此,他常常一个人郁郁寡欢。
妈妈得知他的情况后,就带着他到医院进行心理咨询。宋祁终于有了一个可以诉说的对象,于是将所有的苦恼都说了出来。原来,虽然他从小就要什么有什么:他有两辆让别人看了眼红的山地车,有自己单独宽敞的卧室,有丰富的藏书,家里的房子宽敞明亮,还有一个大院子和一座游泳池,家里的各种设备也一应俱全,还专门请了一个保姆照顾一家人的生活,所以18岁的宋祁连自己的衣服都没有洗过一次。而最让他的同学羡慕的,就是父母总是给他很多的零花钱,却从来不过问钱是怎么花掉的。但是,在别人看来似乎接近于完美的生活,却让宋祁感到深深的沮丧和痛苦,有时甚至被这种痛苦缠绕得无法入眠,所以白天上课也没有精神,他自己对这种现象都感到奇怪。
例子中的宋祁就是典型的“生活享受”,但是却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的人。他的父母提供给他一个物质条件丰富的生活环境,但他却不能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和享受这种生活,因为他既不能控制这种生活,又在这样的生活中丧失了独立性。尽管宋祁父母的本意是希望他生活得更好,但却制造了一个精神情感上的“残疾人”,让宋祁觉得自己活着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以享受的心态对待生活,品味生活,而不是简单的对物质生活的享受。
世界著名的诗人泰戈尔曾说:“人生如夏花之绚烂。”这正是对美好人生过程的最好比喻,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会适时的放慢自己的脚步,看看周围的景色,有这些景色也将他的人生装点得更加美好,这些美好会令他们身心愉悦,心胸开阔,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有节制地生活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日趋紧张,每个人的生活似乎都越来越不规律。不规律的生活使我们仿佛置身在另外一个环境——一次旅途中,忙忙碌碌,紧紧张张,无法放松和安宁,同时还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哈佛大学教授研究发现,那些情绪容易大起大落的人,比如躁郁病人,如果培养起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会大大促进情绪的改善,有助于康复。
哈佛大学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将175名严重躁郁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从研究开始就注意培养有规律的日常生活,到点必须起床或睡觉,过了点就没饭吃,他们管这种疗法叫做“社会节奏疗法”。第二组不做要求。结果发现,躁狂发作时,两个治疗组没有差别,但是接受社会节奏疗法的患者在发作时间间隔上更长,比后者延长了72%的时间。这说明,有规律的生活对病情的发作起到了抑制作用。
研究者认为,躁郁患者的人体时钟比普通人更加脆弱和敏感,不规则的睡眠与就餐习惯很容易扰乱其身体的“睡眠—觉醒”节律,导致躁狂发作。因此,他们需要比正常人更注意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这种“社会节奏疗法”和我国中医倡导的“顺天而行”、“天人合一”理念是一致的。中医认为,人得病的原因是身体的内在平衡被打破,而有节律的生活是维护身体内部平衡的重要方法。因此,生活规律,有病治病,没病防病,何乐而不为?
那么,什么是“生活有规律”?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10个方面:
(1)每天起床和入睡的时间应有规律,成人保证每天七至八小时的睡眠。
(2)工作、学习、劳动的时限应有规律。
(3)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不偏食、不多食、讲究饮食卫生,每天饮水一千五百至二千毫升左右,每顿饭的饭量应掌握在临近下顿饭时腹中略有饥饿感为宜。
(4)不强求午睡,但应平卧休息一会,长此坚持有利于减轻心脏负担。
(5)每天应尽量定时排便(老年人可隔日一次),以减轻残渣和毒性物质对肠道的不良刺激,保持腹中舒适。
(6)早晨或晚间应适度参加健身运动。
(7)每天有放松和娱乐的时间,消除疲劳,增进文化情趣。
(8)保持情绪相对稳定,少波动,不暴躁,不抑郁,乐观向上。
(9)安排好双休日的休闲时间,从事社交和健身活动。
(10)夫妻间的性生活,应根据不同情形选择彼此适应的方式和节律。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在这个世界上走过了八十多个年头。他一生致力于哲学问题的研究和思考,终生未娶,也绝少旅行,更没有所谓的社交,他的生活就像苦行僧一样。
他每天走出朴实无华的书房,徒步到大学,几十年如一日,生活规律毫不变化。
而他对时间的控制,分秒不差,人们甚至以他为定时器。
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条街道(后来被命名为“康德小道”)上散步,当地居民按照他出来的时间校正手表。他晚上大约10点睡觉。
这个严格的规律,他始终严守不渝,确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每天早晨,5时将到,他的仆人出现在床头,说:“先生,起床的时间到了。”
只要一听仆人这样叫他,即使他前一天晚上因急事睡得很晚,也总是一跃而起。有一次,康德对他的仆人说:“我最感自豪的是每天早晨起床时,从未让你叫过第二遍。”
可在他极其规律、似乎有些克板的生活表面下,他的内心却丰富多彩,充满了各种奇妙的思想和理论。
基佐曾经说:“不和太阳同起的人,不会得到当日的快乐。”
一个生活不规律的人,不是一个健康状况良好的人。
鲁迅先生的一生,对我们应该是很有启迪的。在他成为思想文化泰斗之后,整天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有向他求教的,有让他帮忙的,还有想来害他的。每天他几乎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和客人们谈话、抽烟。每每送走客人,已是夜深人静,可他这时却打开台灯,铺开纸张,要开始他一天的工作。每每许广平和孩子睡醒了好几次,他还在台灯下一边抽烟一边写作。
长期这种无规律的生活,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积劳成疾,终于一病不起。请来医生诊断,他的肺病已经十分严重。1936年10月19日,终因肺病,55岁便与世长辞。
假如鲁迅先生生活规律一些,谁能断定他会这么早离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