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
28401400000005

第5章 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上(3)

此外,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途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一般人信仰佛教,莫不希求长寿、发财、名誉、家庭美满、子孙满堂等等,如果舍弃了受持五戒而向诸佛菩萨祈求所愿,无因怎么会有果呢?因此受持五戒,从消极上看,好像是束缚;若从积极面来看,其实“持戒者,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实有无限的利益。

持戒的利益虽多,但是在现实生活里,有的人因为工作的关系,无法持守五戒,因而不敢学佛受戒。例如,开布店的人,经常遇到顾客上门买布,在看过布料后总会问道:“你卖的布会褪色吗?”这时候如果照实说会褪色,生意必然做不成.因此有时候只好打方便妄语。也有农夫说:我们种田栽水果,为了收成好,不得不喷洒农药,驱杀害虫,如此怎敢受戒呢?

其实,受戒并不是要求完全不犯戒,因为在人间生活,要想持戒圆满并不容易。例如,住在海边的渔民以捕鱼为生,像这种从事不正业、不正命的人,能否学佛受戒?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台湾的小琉球,在十几年前国际佛光会成立之初,岛上有个佛光分会。有一次我应邀前去跟他们座谈,会长提出一个问题,他说:“我们这个岛上的居民,大部分是以捕鱼为业,这与佛教的‘不杀生’是相抵触的,但是如果要大家不杀生,我们会连饭都没得吃,所以在这里要推动佛教很难。”

当时我回答他们说:“佛教虽然讲不杀生,但还是有轻重之分。尤其杀生有‘杀行’与‘杀心’的分别。你们捕鱼,是为了维持生活,并没有杀的意念,就如同人死后举行火葬;一把火,不但把尸体上的寄生虫都烧死了,甚至连木材里的寄生虫也无法幸免。但是我们没有杀的意思,也就是没有杀心,如此纵有罪过也会比较轻,而且只要诚心忏悔,还是可以得救。”

我的意思是,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虽然主张对任何微弱细小的生命都要尊重,但是如前所说,我们每天其实总在无意之问伤害很多生命而不自知,例如呼吸时空气里没有微生物的生命吗?茶食之间没有微小的生物吗?甚至打针吃药、开刀,火葬、土葬,难道没有伤害寄附吾人身上的生命吗?只是当下我们并没有“杀心”,因此吾人的修养,纵有杀生的行为,也不要有杀生的“心业”;纵有伤害物命的行为,更要对不慎杀害之生命生起惭愧之心,为之深深忏悔,这就是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

佛教主张持戒,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也就是尊重。不过一般说“受戒容易持戒难”,然而“难”并不代表“完全不能”,因为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大智度论》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都可以就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进受持,渐渐达到五戒圆满。也就是说,即使从事不正业的人,一旦发心学佛,还是可以就自己的方便,先从少分戒受起,然后慢慢待机转业,只要有心,世间的职业千百种,这行不做可以做那行,不一定要以杀生为业,也不一定以伤害人体的业务作为自己的职业,换个工作,还是可以生存。

甚至,工作除了提供生活所需之外,也是奉献、服务、广结善缘的最好修行,因此不但要从事正当的职业,而且应该具备正确的观念,亦即所谓的职业道德。例如:

(一)要有因果的观念:不藉公务之便而贪污诈欺、假公济私、收受贿赂、强取豪夺、威胁利诱等;凡有所得,悉数归公,一丝不苟。

(二)要有忍耐的力量:受责不抱怨,遇难不推诿,要任劳任怨,一切想当然尔。有了忍耐的力量,才能担当,才能负责。

(三)要有敬业的精神:在工作中,要认真负责,要乐在其中,遇事不推托,不以磨人为乐,要给人方便,给人服务,此即是敬业。

(四)要有感恩的美德:凡事感恩,感谢老板提供工作机会,感谢同事、部属协助我们工作等,有了感恩的心,不论多忙、多累,都会欢喜地去做。

因此,发心学佛以后,除了受持净戒外,更需进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广修善业,并以“八正道”为生活的准绳。所谓“八正道”,即正当的见解、正当的思惟、正当的语言、正当的职业、正当的生活、正当的禅定、正当的忆念、正当的努力。“八正道”是人间生活的依循,我曾据此为人间佛教写下“生活律仪百事”,今天藉此机缘,提供给各方参考:

【人间佛教现代律仪】

(一)僧信共遵(八类共八十条)

1.社会律仪十事(政治、军事、经济、职业、处世……)

(1)政治是一时的,信仰是永久的;信众可以参与宪法中的政治活动,僧众只可“问政”而“不干治”。

(2)从事政治者,不贪污舞弊,不假公济私,不藉势磨人,不欺压善良,不两面人格、两种手段、挑拨离间,否则非为真正信者。

(3)凡参政信者,要热心公益,造福人群,上台、下台皆应随顺因缘,不可贿赂官职,不可买票贿选,不可散发黑函,不可攻讦对手,不可用不正当的非法手段求取当选。

(4)任公职者,应以服务人民为目的,不可官僚、霸道,刁难民众;民意代表于国家厅堂问政,应以理相争,不可咆哮、打闹取宠。

(5)无论僧信,不背叛祖国、私通敌国、泄露国家机密、造谣生事,不陷国家于危机。

(6)经济生活要合于“正命”,不从事非法或杀生的职业,例如贩卖军火、毒品、人口、假药,或从事屠宰、私酿、淫业、无照行医、制造及贩卖黑心食品等。

(7)要遵守职业道德,依法行事,不伪造文书,不泄露、不盗取商业机密,不勾结黑金,不掏空资金,不恶性倒闭,不强占侵吞,不求一夕致富。

(8)经商营业,应该童叟无欺,将本求利,不囤积居奇,不垄断市场,不哄抬物价,不偷斤减两。

(9)远离勒索拐骗、仿冒盗版、伪造诈欺、色情泛滥、散播网络病毒、回收厨余再贩卖等种种不法之行为。

(10)处世要诚信,待人要和睦,不处心积虑算计别人,不因妒忌而容不下别人,进而奉行“三好”运动,人人“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带动社会善良风气。

2.居家律仪十事(衣食住行、伦理、亲子……)

(1)重视伦理,提倡孝道,居家和乐,上慈下孝,兄友弟恭,妯娌和睦,婆媳爱敬,即使至亲骨肉,也该相互尊重个人的生存权利。

(2)家中成员要主动从事家务,里外环境要打扫清洁,物品使用后随手归回原处,经常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窗明几净、整齐明亮。

(3)个人生活崇尚简朴,养成清贫思想,衣食住行等日常资用,但求朴素,不奢侈浪费,不追求时髦,不讲究或标榜名牌。

(4)尊重每一个家庭成员个体,尤其爱护老弱妇孺,避免家庭暴力或不伦诸事的发生。

(5)营造良好的居家品质,增加生活乐趣,提升精神层次。与社区、邻居要敦亲睦邻,守望相助;对独居长者要主动关怀、慰问。

(6)平时与家人谈话或观赏电视、影带,聆听音乐、手机等,应轻声细语,切勿妨碍邻居的安宁。

(7)休假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多陪伴家人共同参与有益身心的信仰活动,培养全家共同的休闲乐趣,如读书、下棋、运动。有事外出,要向家人说明去处及告知回家时间,以免家人挂心。

(8)客厅、厨房、浴厕等使用后,随手整理洁净,以方便他人使用。

(9)居家须注意火烛与门户安全,以免酿成意外灾害,自他受害。

(10)金钱的用度要有智慧,各种日常开支要有预算,如需借贷,应该酌量,即使好友,亦不宜共金钱往来,更不可经常在家呼朋作乐,以免干扰家人生活等。

3.人事律仪十事(主雇、合伙、同事、朋友、亲属、士农工商之往来……)

(1)树立个人正直、勤劳、诚信、敦厚、善良、合群等良好形象,令人信赖。

(2)尊重别人隐私,不可窥人私密,不可揭人之短,不可搬弄是非。

(3)不可虐待劳工,不可剥削劳力,应该给予劳力大众合理的待遇。

(4)工作上应尊重制度,勤奋向上,乐观进取,培养责任感、荣誉心,尽量与人为善,尤其不以情绪做事,不轻言说“不”,以免阻碍学习、结缘的机会。

(5)发挥职业道德,不浪费公家所有,要保守公务和商业机密,不与不相干之人闲谈公务之事,尤其不可怨天尤人,发泄不满情绪。

(6)平常办公桌应收拾整洁,物品不可杂乱堆置,尤其要爱护公物,如护已有。

(7)接听公事电话要轻声,不可干扰别人的安宁;谈话须简明扼要,以免占线太久,妨碍他人使用。除非不得已,否则不宜滥用公家电话,作为私人之便;使用电脑,亦当如此。

(8)工作时,受了委屈不要生气,应做之事不可拖延,上级指示不应违逆,主动报告不可隐匿,敬业乐群而不偷懒、不懈怠、不孤僻、不怪异、不享特权、不投机取巧,进而思想要不断革新,道德要不时升华。

(9)主管应该爱护部属,要能倾听属下的意见,尤其要健全自己。如:包容的心胸、承担的勇气、决断的智慧、主动的精神、不看轻后学、不专权执著、不疑心猜忌、不争功诿过,凡事与属下共荣共享。

(10)共事相处时,要相互尊重,分工合作,彼此谦恭礼让,不制造事端,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4.生活律仪十事(语言、行为、人际、旅行、会客……)

(1)养成读书习惯,建设书香人生。

(2)勇于戒除不当嗜好、不良习气。

(3)生活作息要正常,三餐起居要定时,不乱饮食,不乱看病。

(4)僧众晨间不得迟于六时起床,信众不得晚于七时起床。

(5)晚间十时以后,不打电话找人闲聊,也不宜洽谈公事。拨打越洋电话,应该注意时差。偶有特殊情况,自当例外。

(6)拜访友人要事先预约,并且准时到达,停留时间不宜太久。

(7)出众威仪要端庄,不要莲头垢面、衣冠不整,尤其不可奔跑跳跃、嬉笑喧哗、争先恐后、争抢坐处,乃至遥相呼笑、比手画脚、私下耳语,或在众中以方言对谈等。

(8)讲话要简明扼要,措辞要文雅有礼,不说绮语,不可两舌、恶口,尤其说话不可坏人信心,否则断人慧命,也是如同杀生。

(9)出门行车,要遵守驾驶礼仪,守法忍让,不可违反交通规则,不得乱鸣喇叭,不要制造噪音,不排放废气污染,不胡乱飙车。

(10)出国旅游,应该吸收当地文化所长,同时注意参访礼貌、重视公共道德,不可破坏个人和国家的形象。

5.自然律仪十事(环保、生态、宠物、放生……)

(1)不可滥垦滥伐、不得侵占国土、不要违章建筑。

(2)不可任意弃养宠物,不做不当的放生,应该积极护生,尤其给人因缘,放人生路,就是最好的护生。

(3)不虐待动物,不食保育动物,尤其不可活吃动物,例如活鱼数吃等,三餐尽量清淡,藉以长养慈悲之心。

(4)不可滥杀、滥捕动物,例如电鱼、毒鱼等不当的捕杀,不但破坏生态,污染水质,而且危害人体健康。

(5)不穿皮革,不以动物皮毛为饰物,例如貂皮、虎皮、鳄鱼皮、孔雀羽毛、象牙等。

(6)爱护花草树木,不可随意采摘,进而要热心参与植树造林等绿化工作。

(7)实施垃圾分类,不乱丢废弃物,不任意燃烧有毒废料,不污染空气、不弄脏水源、不糟蹋大地,为普世人类留下干净美好的地球。

(8)日常资用,如水、电、衣食等,要节约用度,应知“滴水如金”、“一纸需费多少竹木”,所以要珍惜能源,不可恣意浪费;对于公共设施,亦应珍惜,不可任意破坏。

(9)惜福即自我环保,如惜人、惜缘、惜命、惜情、惜财、惜时、惜物、惜能等,养成“惜福”的习惯,才是富有的人生。

(10)对于内心的尘垢,应该努力消除、转化;对于外在的污染,要唤起群体意识,共同爱护环境。身心净化,才是自我的成就。

6.国际律仪十事(种族、人权、生权、战争……)

(1)国家人民要和谐,不营私弄权,不党同伐异,不制造分裂内乱,不计较前仇旧恨。

(2)种族要平等,不可故意挑起族群对立,对少数民族要尊重,对弱势大众要爱护。

(3)人权应该受到尊重,举凡生存、参政、财产、自由、文化、智慧、信仰等,均应受到尊重与保障。

(4)大地众生皆有生存的权利,因为“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应享受同等的生存权,因此不但不可任意“杀生”,继而要“放生”、“护生”、“惜生”,以慈悲心怙护一切众生。

(5)战争是最不文明的行为,一场战争,多少妻离子散,多少生灵涂炭,多少财产损失,多少文化毁灭,所以凡人要养成和平的性格,国家和民族之问生命要同体共存。

(6)重视国际邦交友谊,促进国际经贸往来,举办国际会议交流,尊重国际种族通婚;“天涯若比邻”,这是现代人应有的胸怀。

(7)提倡国际之间语言要沟通、文化要交流、种族要平等、经济要互助、物质要互通。四海之内,如兄如弟,大家要做“地球人”。

(8)国与国之间要提供移民、开放观光,对于国际人士进出海关受检时,应该给予尊重;旅客也应配合、接受当地的出入境办法规范。

(9)国际间遇有重大灾难,应该本着人道精神,迅速提供救援,彼此相互帮助,要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之“共生共荣”的关怀。

(10)凡是正信宗教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包容,各自的教主不同,彼此要尊重,不可混淆;教义各有所宗,应该各自发挥,彼此“同中存异、异中求同”;教徒之间则可以彼此沟通往来,增进友谊。

7.教育律仪十事(学习、服务、技能进修、尊师重道……)

(1)家庭教育:父母对子女要照顾其生活,负起养育之责,同时应该给予善良的教育,包括语言、思想、行为、道德、人格等,都要有所规范,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生活作息规律、行为情绪正常、待人谦虚有礼、不看不正当的书刊、不沉迷网络、电视等,进而要经常进出图书馆,多看好书。

(2)学校教育:除了重视知识的传授,广学多闻;尤应重视人文思想的提升,道德人格的健全,以培养身心均衡发展的下一代。

(3)社会教育:人要学习各种谋生技能,一生至少要拥有三张执照,例如:檀讲师、教师、医生、护士、会计、驾驶、厨师、水电、缝纫、室内设计、农耕、园艺、书画、编辑等。

(4)终身教育:学习是一生的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要永续学习。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服务,学习奉献,学习利人,学习尊重异己,学习共生和谐。

(5)生活教育:生活要有规律,不得浪荡嫖赌,不得吸毒烟酒,要注重运动保健,要守时、守信、守道、守法。

(6)知识教育:普通常识,地理历史,都要涉猎,尤其有关人文知识等,要事事关心,处处用心,变化气质,开拓心胸,扩大视野。

(7)思想教育:思想要纯正,见解要正确,学习吃亏忍耐,经常忏悔改过,不断进步新生。

(8)人格教育:以慈悲人格为学习目标,以诸佛菩萨为效法榜样,以戒定慧为求道根本,以智仁勇为做人方针,心中要建立“圣贤偶像”的观念。

(9)道德教育:凡儒家的四维八德,道家的清静无为,佛教的五戒十善、四无量心、六波罗蜜等,都应该学习、实践。

(10)全人教育:要能自觉,要能明理,要有自动自发的自我学习精神,要自我突破,要能如禅师们不断“提起疑情”、“参究话头”,更要明白自己何去何从。

8.信仰律仪十事

(1)僧信之间不应金钱往来,不可互相借贷,以免纠葛不清,破坏道谊。

(2)信众与僧众往来,应建立正确知见,如:僧事僧决、不任意留宿溜单僧侣,以免破和合僧,违犯五逆之罪。如果护持违反清规、背叛师门之僧侣,亦视同犯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