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用于清热一般都是生用,只有在安胎时多炒用,如需清上焦则可用酒炒,如止血则可多炒炭用。此药在西医上讲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促进细胞免疫、抗过敏、降血脂、护肝、利胆、利尿、镇静、降血压、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抗氧化及抗肿瘤等作用。
2.黄连。此药药性大苦大寒,主要用于清泄燥湿、泻火解毒,而且药力非常强,中医讲此药主入心和胃经,还能够入肝与大肠。其作用偏于心脏及中焦,对于清心火和胃火作用比较好,同时,还能够除中焦湿热,为治湿热火郁的重要药材。
此药具体适用症状有:看起来湿热痞满呕吐,有腹泻和痢疾者,身体有黄疸的人可使用此药;如果身体热病伴随高热,看起来烦躁不安、神昏,内热旺盛心烦而不能睡觉,胃火牙痛、口舌生疮也可以用黄连祛火;黄连还对治疗因肝火旺盛导致呕吐吞酸的人有疗效;如果血热妄行吐衄,痈疽肿毒,目赤肿痛,耳道疖肿,身体有湿热和疮疹的人,黄连也是常用药之一。
使用黄连可配以其他药材同用。如果与木香同用,既能够清热燥湿解毒,又能够理气止痛。因为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木香辛苦性温,功能理肠胃气滞而止痛。所以两药相结合,就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良药。
如果黄连和吴茱萸搭配使用,则既能够清热泻火除燥湿,又能够疏肝和胃制酸,对治疗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的症状有不错的疗效。这是因为黄连性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而吴茱萸则辛苦而热,功能燥湿疏肝下气,两药相合,效果就更佳。
如果黄连、半夏和瓜蒌三药结合使用,则既能泻火化痰,又能够消散痞结,对治疗痰火互结之结胸的症状疗效非常好。这是因为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半夏则辛苦而温和,功能主治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瓜蒌性甘寒,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利气宽胸。
从西药学来讲,黄连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原虫、抗炎、抗过敏、促进免疫功能、抗肿瘤、正性肌力、负性心率、抗心率失常和心肌缺血、降血压、抑制胃肠平滑肌、抗溃疡、利胆、降血糖、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抑制中枢等作用。
3.黄柏。该药药性苦寒,主治清泄燥湿,中医学讲该药主入肾与膀胱,兼入大肠经,作用主要偏于下焦。此药善于清相火,退体内虚热,能够泻火解毒,除下焦所集湿热。药力较黄连弱,但其以退虚热为长。
中药学讲,此药功能主治湿热下注之带下、淋浊、脚气、足膝红肿;对湿热型黄疸,湿热弄泻痢,湿疹和湿疮都有不错的疗效;如果因热毒而生疮肿,因为上火而口舌生疮,因血热而出血,都可用此药;此药还主治阴虚盗汗遗精,骨蒸潮热等症。
该药可和苍术结合使用,既能够清热又燥湿,且因此药药性走下焦,主治湿热诸证,特别是对下焦湿热证有较好的效果。这是因为黄柏药性苦寒,功能主治清热燥湿,作用偏于人体下焦;而苍术药性辛苦性温,功能燥湿健脾,兼祛风湿病症。
黄柏在使用时,如果用以清热燥湿解毒,则宜生用,如用之清相火退虚热则宜盐水炒用,用以止血,则宜炒炭。
4.龙胆草。该中药药性大苦大寒,具有清泄燥湿的作用,且药力较强。该药药效主入肝胆经,又兼入膀胱经。既善于清下焦湿热,又善于泻肝胆实火,为治疗肝经湿、实火的重要药材。
中药学讲,该中药主治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带下、阴囊疹,湿热黄疸;对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耳聋胁痛等有疗效;对高热抽搐,小儿急惊和带状疱疹也有相当不错的治疗效果。
5.苦参。该药药性苦寒清燥,沉降下行。中医讲该药既善清热燥湿、祛风杀虫而止痒,又能利尿导湿热之邪从小便出,为治湿热之疮疹、带下、黄疸、泻痢、便血及淋痛等经常使用的药材。
具体治疗症状有三条。一是湿疮,湿疹,疥癣,麻风,阴痒,带下;二是湿热黄疸、泻痢、便血;三是湿热淋痛,小便不利。
总之,祛湿热的药有很多中,但综合起来讲,药性都不是很平和,不能久服。如茵陈、车前草、淡竹叶、滑石、溪黄草、鸡骨草、木棉花等药性都是寒凉的。我们在药店里所能买到的中成药中有甘露消毒丹、君泰口服液、清热祛湿冲剂、溪黄草冲剂等。这些中成药和四君子汤、陈夏六君丸、香砂养胃丸不一样,因为药性较强,都不能长期服用。
如果体内湿热已祛,舌苔颜色不发黄,小便也变清,大便能够通畅,在炎症消除以后,就必须马上停药。切忌,如果没内热的时候千万不要乱服泻火解毒药,更不能因为保持身材而去服这些药,因为是药三分毒,而且毒性还不小。更不能因为害怕有湿热体质,而预防性地喝些清热利湿的凉茶,这对身体并没有任何好处。
专家问答:
过火问:你好,本人肝火太旺,请问按摩哪个穴位比较好?穴位怎样的手力按压?每天都要按压多少次才能达到泻火的效果?
答:肝火旺,当然是按太冲穴了。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早晚按压各50次。
阴陵泉、水分穴、三阴交是排除湿热最好的“化妆品”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
阴陵泉穴可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配三阴交穴,有温中运脾的作用,主治腹寒。配水分穴,有利尿行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
女人对美丽的执著往往流于对容颜的过分关注,而忽视了身体内部的养护。但你要知道,美丽的容颜不仅仅需要化妆品的装点,更需要内部的滋养。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有漂亮温暖的容颜,湿热体质的你如何养护自己的身体呢,除了上面谈到的饮食之类的,还有什么其他的措施么?对,还有穴位按摩。现在学着按摩你的阴陵泉、水分穴和三阴交,这三个穴位是排除湿热的最好“化妆品”。
湿热体质的人经常由内形于外,脸上的痘痘,鼻子两侧通红,都是脾湿惹的祸,也就是说你的脾,有湿热,只指望外用化妆品抹来抹去是不行的。《黄帝内经》说道:“脾热病者,鼻先赤”,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从五行窍来讲,脾胃属于土,五方中与之相对的是中央,而鼻则处于面部的中央,所以鼻为脾胃之外候。脾土怕湿,湿热太盛时就会在鼻头上起反应。在季节上,与脾土相对的正是夏天,所以我们鼻子上的黑头在夏天会更严重些。
阴陵泉——除脾湿最好的穴位。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从我们的脚趾出发的脾经经气在这儿往里深入,可以起到健脾除湿的作用。在它在膝盖下方,沿着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坚持每天用手指按揉这儿个位置,时间不用固定,只要你一有空闲,就可以进行按摩,但要保证一天累计按揉10分钟以上的时间。如果在按摩当中,你体内的脾会有疼痛感,再坚持按揉下去,你会发现疼痛感会逐渐减轻,这说明你的脾湿在逐步好转。
如果要化脾湿,最好同时按摩足三里。其实较按摩更好的办法是艾灸,打个比方来说吧,我们的衣服湿了,如果用火烤干的会更快点,所以祛脾湿用点着的艾条灸效果来得会更快一点。如果坚持每天睡觉前用艾条灸足三里,可以协助阴陵泉除湿。
另外,坚持按摩阴陵泉,对去除眼部皱纹还有相当不错的效果。具体方法是一天保证用十分钟的时间按揉阴陵泉,在晚上睡觉前,用艾条灸两侧足三里3~5分钟,灸之前最好先按揉两侧阴陵泉1~2分钟。
三阴交——调理肝脾肾的不二选择。它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红楼梦》里贾宝玉说道,女子是水做的骨肉。这话一点儿不假,女子就要补“水”,也就是中医里的阴,补的水灵灵的才叫美女。所以中医又称三阴交为“女三里”。它位于内踝尖上寸,也就是从内脚踝最高的地方起,向上量四指,在小腿内侧骨后缘的凹陷处。这儿比其他地方更为敏感,按下去会有胀疼的感觉。
如果要调理肝脾肾,去湿热,则每天刺激两侧肝俞、膈俞各3~5分钟,先重点点揉膈俞,然后沿着膀胱经向下按,到肝俞处再重点进行点揉。穴位按揉时间的长短,要根据肾虚、肝虚的轻重来进行。睡前按两侧三阴交穴3分钟即可。如果以上操作都在睡觉前做,一气呵成,效果会更好。
如果你的嘴唇发干脱皮,甚至裂得出血,喉咙也经常“发火”,总是觉得口渴,水也没少喝,肚子都喝撑圆了,还是干的要命。在中医上讲这就是阴虚火量,阴不足以涵阳,阳就要四处放火。这就好比大自然的昼夜交替,如果没有黑夜了,太阳一天二十四小时挂在天上,地面就会热,先是发干,然后起皮,最后龟裂。嘴唇脱皮的道理和这个累似。这时光靠不停地补水是不行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要补阴。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按摩三阴交,用此穴补阴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水分穴——祛除水湿效果好。克水湿首先要健脾。健脾的穴位要先阴陵泉和足三里,还要配合治水要穴——水分。“水分”是任脉上的穴位,望文生义,就是可以调理水分的代谢。它位于胆脐上一横指,这儿最好用灸法。《铜人》介绍水分穴时提到,“若水病,灸之大良”。睡前用艾条灸或者隔姜灸。艾条灸,就是把艾条点燃,放在水分穴上方。隔姜灸则是切一片硬币大小的姜片,将艾条剪开弄散,放在生姜片上,再点燃。这样不仅吸取了艾灸的作用,还利用了生姜的药性,因为生姜皮本身可以利水,对治疗皮肤水肿有特别的疗效。
如果你平时经常熬夜,又爱喝水,导致皮肤松弛,“大拇指肚”一样的眼袋就毫不客气地挂在你的脸上,同时脸也会显得非常胖。这说明你的体内有水湿了,就是你身体的水代谢出了问题,水分不能完全被身体吸收利用,又不能够及时排出,最后聚成痰湿停留在体内。由于我们眼睑处皮肤很薄,再加上没有休息好,产生过度疲劳,水湿就会很容易在这儿驻扎。要想将水湿从眼部赶走,最好的办法是每天晚上睡觉前艾灸足三里和水分穴10分钟,再按揉阴陵泉3~5分钟,就会很快消除眼袋和浮肿,做足水灵靓丽女人。
除此之外,如果将一小杯茶在冰箱里冷冻15分钟后,用一小块化妆棉浸湿,敷在眼皮上,可以促使眼睛周围的血管收缩,达到减轻眼袋浮肿的目的。
专家问答:
愁眉苦脸问:你好,每年立秋过后,天气持续炎热的那段时间,我就感觉很烦躁,整个人都觉得枯萎了,大便干燥,没精打采,每天吃得最多的就是放在冰箱里的瓜果、冷饮,也没什么胃口。朋友建议我喝点蜂蜜,缓解秋燥,要不然会伤脾于湿,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复发种下病根。是这样的吗?我该怎么调理呢?
答:立秋后天气仍热,且雨水多。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有“湿气通于脾”之说。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或腹泻,加之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冷饮,更助湿邪,损伤脾阳。因此,立秋时节保养脾胃,多吃祛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蜂蜜是可以喝的,另外还有茯苓、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立秋之际属于四时中的长夏,应以淡补为主。选择一些清淡食物,适当多吃,远远胜过补药的作用。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中医养生还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除内湿,防外湿,按摩拔罐见奇效
《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柱,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通过拔罐的刺激,作用于穴位和经络,可起到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整肮脏、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作用。按摩也有同样功效。
湿热体质的人之所以感觉难受,是因为体内有多余的水分排不出去。要想祛湿,就要除热,湿和热经常是相伴而生,有些是因天热湿重,湿与热则容易一起侵入人体,有些则是因为休内的湿气存留时间过长化成热。对于湿热体质的人而言,湿热停留在身体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会出现相应的麻烦。
湿热如果停留在关节筋脉就会出现局部肿痛;停留在脾胃就会腹胀、恶心而没有胃口吃饭;在肝胆就会出现肝区胀痛或者是皮肤、眼睛发黄;在大肠就会出现腹痛腹泻。如果你本身是湿热体质,而又加上体型偏胖,那么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危险就会大大增加。
在中医上,有一种比较有效的而又适合湿热体质的养生方法,就是按摩合谷穴和太冲穴。这两穴如果能够同时用,采取按揉的手法,每天两次,每次按揉10分钟左右,既能够清大肠之热,又能够泻肝火,祛湿祛热的效果非常迅速,对女士美容养颜也很不错。中医上讲合谷穴的取穴方法是用一手拇指的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太冲穴的位置在脚拇趾与脚食趾间向后的位置,肝火旺者压上去会有酸胀疼痛的感觉。
如果觉得这个麻烦,还可以通过每天“捏积”排除湿热,捏积就是“捏脊”,其手法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简单来讲,就是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然后用力往上提,从尾椎一直捏到颈椎。如果遇到高血压患者,则要换一个方向,从上往下捏。脊背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位,具有湿热壅滞或寒湿壅滞的人,可以通过捏积,把这些瘀滞在体内的邪气捏散。脊背这个人体大枢纽一旦气血通畅,身体自然也就健康了。
拔罐则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进行治疗。
拔罐疗法采用的主要工具是罐,罐分很多种,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等,甚至我们在家中吃完的罐头瓶也可以用于拔罐。但在中医临床中用得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胶罐则在家庭中用的较多,主要是因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不管你是否懂医,都非常容易掌握,只要明白哪里痛就拔哪里就行了。但因为没有用火,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效果就会差一些,所以医院一般不用采用这种橡胶罐。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过玻璃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起泡及放血时的出血情况等,所以中医临床中用得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