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自幼喜爱文学,由于家境窘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1816年,他认识了李·亨特、雪莱等著名诗人,受到他们的影响。同年11月,他弃医从文,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
1817年,济慈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诗歌》,名篇《蝈蝈与蛐蛐》也收录其中,从此他在文学界崭露头角。济慈根据古希腊一个美丽神话写成的《安狄米恩》问世,全诗想象丰富,色彩绚丽,洋溢着对自由的渴望,表现了反古典主义的进步倾向。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海伯利安》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他的诗想象丰富,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济慈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但他遗留下来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苦难是最好的学校
伦敦北郊,年逾花甲的老马厩主詹宁斯看出,自己的女儿弗朗西丝·詹宁斯爱上了马厩的雇工领班托马斯·济慈。老詹宁斯回顾自己一生惨淡经营的马厩,盈利不多,只能勉强支撑着过日子;而自己唯一幸存的儿子,情愿去海军供职,也不想回来继承父亲的旧业。然而,自从托马斯来了以后,马厩的生意一下子好了起来,这个才20岁的小伙子,精明能干,性格和顺,在他的操持下,马厩呈现出蓬勃兴旺的苗头。
“不错,就让他来经营这个马厩吧。”老詹宁斯打定主意,欣然同意将自己19岁的女儿弗朗西丝嫁给托马斯,并把整个马厩当作嫁妆送给了女儿。托马斯和弗朗西丝婚后不久,老詹宁斯就离开了人世。
托马斯·济慈确实是位有心计、有抱负的青年。他精打细算,广开财路,还把新房安在马厩里,悉心经营活计。托马斯接手不久,马厩着实兴旺了起来。到他这儿来租马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外出也喜欢把自己的马匹放到他的马厩里寄养。
在情真意笃的新婚生活中,小夫妻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1795年10月31日,约翰·济慈降生到这个幸福和睦的家中。
小济慈个子不大,眉目清秀,长得很像他年轻漂亮的母亲。他天真活泼,表情丰富,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说话极有韵味,常常押着别人提问的最后一个韵节回答问题。大人们都挺喜欢他。
可他也有让大人们不可思议的时候。他5岁那年,母亲抱病卧床,医生嘱咐她要保持绝对安静,小济慈听了后,便手持一把破旧的玩具宝剑,守护在母亲的门前,不让任何人走进去,甚至也不让母亲走出房门一步。其神色之严厉,态度之强硬,连大人们见了都无不愕然。
济慈的父亲出身贫寒,只粗识几个字,根本不懂文学;而母亲又近似文盲。没有人从小向他灌输诗歌的韵律和音乐的节拍,但马厩附近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牧场。
童年时代的济慈,喜欢在牧场上流连玩耍,观看大自然用它那绚丽多彩的画笔给天地万物绘下的种种颜色,聆听百乌悠扬悦耳的啼鸣。
童年时代的济慈没有读过印刷的书,却饱览了大自然展现在他面前的画卷;没有听过在乐器上弹奏出来的乐曲,却饱闻了风儿在宇宙间叩起的种种音响。优美的自然环境陶冶了这位未来诗人的性情,丰富了他的想象,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美的印象,美的魅力和美的感召。
1804年4月5日,济慈的父亲在从学校探望孩子回家的途中坠马身亡。1810年,济慈的母亲又因肺痨去世。济慈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同时深深地感到了自己的责任,因为在这世上除年迈的外婆和年幼的弟弟妹妹以外,他再也没有别的亲人了。他是这个家庭中年纪最大的男人。一夜之间,他仿佛成了个大人。其实,他当时还不到15岁。
从此,往日喜欢在运动场上奔波的济慈,一下子成了书呆子,他整天埋在书堆里,甚至不走出教室一步。济慈最喜欢读诗,同时对音乐也有一种特殊的爱好。每当校长克拉克夜晚在楼上弹钢琴时,济慈就躺在床上,睁大眼睛,静静地听着。这时,谁要是打扰了他,他就会很生气。校长克拉克先生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他知道济慈新近丧母,但想不到这一沉重的打击竟使这个豪放不羁的顽童成了一个孜孜不倦的读书人。
济慈差不多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读书上,即使是吃饭,也要捧着一本书,边吃边读。
清晨,他早早地来到教室,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也独自躲在教室或寝室里埋头读书。不多久,他竟读完了学校图书馆里的全部藏书。
济慈所读之书,包罗万象,无所不涉。从历史、地理、哲学、社会学,到希腊罗马神话、荷马史诗、莎士比亚,他统统浏览了一遍。文学之窗向他洞开了。通过这个窗口,济慈看到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奇异世界。在他后来的作品中,济慈喜欢拿“洞开的窗口”作为比喻,说明人不应该禁锢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通过书本,扩大视野,寻找广袤的世界。
与此同时,济慈还刻苦攻读拉丁文和法文,并试着翻译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记》。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接触当时的进步作家李·亨特主办的《检察者》杂志,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
后来,因环境所迫,济慈开始学医。可是即使如此,他也丝毫没有放弃过读书的爱好。在他心里,文学始终是一块神圣的领地。中途,他一直尝试着写一些诗歌。直到他唯一的外婆去世,兄妹们也各自为生活奔波去了。寂寞的济慈才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就这样,他终于迈出了走向诗歌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苦难总是被世人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苦难却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它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增强他的毅力。穿越苦难,坚强的人们往往就是浴火重生,前途不可估量。如果你身在苦难中,却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或者逃避,那么很遗憾,你错过了最好的教育,你得到的将比苦难本身更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