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给世界一个微笑
28447200000006

第6章 给世界一个微笑(2)

再说个故事,我三小姨子的丈夫,也就是我的“连襟”,是荷兰人,曾经做外商银行驻北京的首席代表。有一天我开他玩笑,说:“你们荷兰可真小啊!跟中国的台湾岛差不多吧!还抢了不少海里的土地,幸亏有堤防,不然地球暖化,早淹掉一大半了。”你猜他怎么答?他一笑说:“荷兰一点也不小,大西洋是我们的前院,整个欧洲是我们的后院,我们多少年前就到过台湾,比你家早太多了。”后来我才了解,他们荷兰人从小就被教育,以世界为自己未来发展的地方。

美国人何尝不如此呢?我在《肯定自己》这本书里提过,我儿子小学时候,有一天回来愁眉苦脸,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学校考试平常他都会答,那天却不会。我拿过题目看,果然出得奇怪,譬如问:“如果非洲码头大罢工、加拿大森林失火,会对你们有什么影响?”我也不会答,只好去问学校老师。老师说那是纽约政府交下来的题目,很有弹性,譬如孩子可以答:“我们就会缺巧克力糖和包装纸的原料了。”我问老师何必考这些东西。老师说:“因为我们要从小教育孩子,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事情,都跟我们有关系,我们要孩子在未来做个‘世界人’。”

今天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愈来愈大,也受到世界很大的影响,我们能不做“世界人”吗?我们能不超越空间的藩篱吗?我们恋土恋旧是对的,但不能故步自封,而该航向海洋、穿过大漠、越过高山、飞向太空,以寰宇做我们的舞台啊!

超越空间的藩篱(二)

我们都是人,可能环境不一样,遭遇有差异,但是人权与尊严是平等的。

上一篇说到我们要超越空间的藩篱,那指的是有形的空间,这一篇则要谈谈怎么超越无形的空间。

二十多年前,发生了一个让我一生难忘的故事。有一天,我到一个所谓的高级白人小区找朋友,回程坐公共汽车,已经有不少人在等车,都是白人,只有我这一个黄种人和另外一对黑人母女。那黑妈妈很胖,穿着管家的蓝色条纹制服,小女孩只有三四岁,绑着两条小辫子,很可爱。车子来了,白人先上,接着小女孩因为不用买票,啪啪啪啪地跑上车,坐在第一排的空位等妈妈。我最后,那黑妈妈太胖,动作很慢,我只好跟在后面等。但是当那黑人妈妈扔下硬币,才往车里走,就被白人司机叫住了:“钱不够!回来!”黑妈妈怔了一下,转身,从投币机透明的小窗数里面的硬币。“没错啊!”她说。司机又看了看,手一挥:“好!你走吧!”黑妈妈转身走向小女孩。小女孩好高兴地往旁边移,笑嘻嘻地拍椅子,要妈妈坐她旁边。黑妈妈走过去了,但是没有坐,突然伸手,狠狠给女儿一记耳光,大吼:“谁让你坐在前面了?忘了你是黑人吗?滚!滚到后面去!”顿时,车上的空气凝固了,那一记耳光好像打在每个白人的脸上。

美国虽然是个号称民主人权的国家,但是在二三十年前,黑人还是很没地位的。刚才我提到的那位黑人为什么穿管家的制服?因为在高级白人小区,如果你用黑人管家,没规定他穿制服,白人邻居可能向你抗议,说会让人误以为小区里搬进了黑人,造成房价下跌。

这种族歧视,就是一道无形的藩篱、一堵看不见的高墙,它不在外面,而在人们的心里。记得我太太以前当美国大学入学部主任的时候,有一天回来说,她看见一个黑人孩子的申请书,很受震撼。那孩子说,他小时候不知道有黑白的差异,觉得自己的黑皮肤很漂亮,但是渐渐长大,进了小学,觉得连白人老师都有种族歧视,开始恨自己的肤色,回家在水龙头底下,用刷子不断刷自己的皮肤,刷到流血。

我也记得在电影《汤姆流浪记》里的一个画面。黑白两个孩子一起出去玩,黑人小孩受伤了,流出鲜血,白人小孩吓一跳,说:“你的血也是红的呀!”

你能怪白人小孩吗?我听一位美国小学老师说得好,当你发现白人孩子歧视有色人种的时候,要我们向孩子家长告状,坦白说是没用的,因为孩子天生不会歧视,而是受家庭的影响。可不是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人杀害了近六百万犹太人,德国人甚至研究出一套理论,以测量骨骼轮廓来辨别谁是优秀的雅利安人,谁又是劣等民族犹太人。那时候德国孩子欺侮犹太孩子,他们幼小的心灵觉得有错吗?他们的心里早有了一堵墙,是大人为他们建筑的。不但挡了墙外的人,也挡了墙里的他们自己。各位或许会说,这些都是外国的事,而且都成为历史了,问题是,我们心里的那堵墙真的消失了吗?记得我有位朋友,在台北近郊某高尔夫球场的旁边订了一栋房子,很得意地对我说那是他的梦中之屋。但是隔一年,我问他什么时候乔迁,他却叹口气说:“甭提了!我早把房子脱手了。你知道我有多倒霉吗?政府在我那大楼的旁边,征收了一块地,盖普通廉价住宅,一样高的楼,居然只有我那栋价钱的三分之一。真正的问题是,将来我的孩子跟那些普通廉价住宅没水平的孩子一起玩,被带坏了怎么办?”

我还记得有一回跟朋友去爬山,下了火车,找不到公交车,只好跟另外两个当地人共乘一辆面包车上去。那对夫妻是做鞋子的,我一路问了不少他们工作的情况。下车之后,我的朋友直怪我,为什么跟不上路的人聊天,不觉得有损自己的身份吗?我当时一惊,心想,他这么说,反而有损他的身份。连孔子都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连圣人都不耻下问,为什么在这二十一世纪,他还有那样狭隘的想法?

各位朋友,请不要觉得匪夷所思。请大家自己想想,你会不会仍然有门户之见,你看到穿着土的、谈吐俗的、财力差的、学历低的,会不会潜在地存有歧视心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人的出身、肤色,不是自己选择的,而且每个人都在生活,当你读书的时候,他并没闲着,他可能在工作,而且在工作中学到你不会的东西。古人早说了“行行出状元”“英雄不怕出身低”,那是什么意思?就是平等的观念啊!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可能有一道藩篱,不仅所谓上层社会的有,下层社会的也有。记得我二十年前刚到美国的时候,有一天独自去吃饭。走进餐厅,里面一片全是黑人。他们看见我,都笑了起来,好像认为我会被吓跑。我当时是有些惊讶,但是接着走到吧台边坐了下来,点了个汉堡包。才一下子,东西就送上来,还堆了小山一样高的薯条,我请他们拿掉一些薯条,因为吃不了。大家又笑了起来,有人喊:“不吃倒掉就好了!”我转头说:“哎,何必浪费呢!这世界上还有人挨饿。”接着就有人送上啤酒,请我喝,而且当我离开那家餐馆,一屋子黑人一齐大叫:“嗨,哥儿们!欢迎你再来。”由那些黑人的表现可以知道,他们起先也在心里有一道墙,把我挡在外面。自傲的人可能筑一道墙,自卑的人也可能筑一道墙。

我最欣赏东晋陶渊明叫家人善待仆人的一句话——“彼亦人子也!可善视之”。每当我们要歧视别人的孩子的时候,要想想那也是别人宝贝的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被人歧视,我会多伤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当我们看到自以为了不起的人,也应该想: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我们都是人,可能环境不一样,遭遇有差异,但是人权与尊严是平等的。

超越时间的藩篱(一)

用时间的第一原则,就是要有弹性,分清完整时间和破碎时间,嘈杂时间和安静时间。

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完全一样,但是会不会用,能造成很大的差异。

如果你看过我的处女作《萤窗小语》(这本书的前三集在大陆的书名是《心灵的四季》),大概会记得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四个三十不等于一百二》。那是一位企业界的大老板对我说的,他每天早上九点上班,才进办公室就一堆事,可能前脚才有主管报告,后脚又有工会人员抗议,接着客户造访,加上不断的会议和电话,难得有定下来的时间。但是有一天他刚从美国回来,有时差,早早就醒了,干脆去办公室上班,结果那天由七点到九点,他做的事比平常两小时多得多。所以他得出个结论,四个被打断的三十分钟,不等于连续的一百二十分钟。

据说美国微软的创办人比尔·盖茨早就如此,他每天上班,车子开到公司,不直接坐电梯上楼办公,而坐在停车场拨手机,把最重要的电话先打了。

大企业家要把握每一分钟,分出安静时间与喧哗时间,一般人也一样啊!譬如我以前有一阵子在上班的时候写稿子,下班的时候给读者回信。后来发现错了,因为上班常有干扰,那稿子断断续续,写得既慢又不好。倒是写信没这么讲究,所以改为上班写信,下班写稿子。表面看起来,我上班没做正事,做杂事,反而下班之后做正事。问题是,这样的效果好得多。

同样的,很多学生因为第二天要考试,把准备考试、背书当作最优先的工作。放学回家,才吃完晚饭就开始K 那几样,到了深夜才做一般功课。表面看来很对,但是如果家里吵,他又容易被干扰,恐怕反而不如先在比较嘈杂的时候做功课,等深夜安静了,再专心K 书。如果他的毅力够,甚至可以先睡个小觉,半夜起来念书。因为用时间的第一原则,就是要有弹性,分清完整时间和破碎时间,嘈杂时间和安静时间。

其次,用时间必须分清楚长时间和短时间。当我儿子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天回家,说接下来一整个礼拜放长假,放完再过两天要期中考试。我问他有什么计划,他说当然应该先准备考试的东西,因为要花很多时间背。我说,不错啊,未雨绸缪,早作打算。他又说要去图书馆找些文学名著来看,我说很好,“取法乎上,能得乎中”,看课外书很对。他又说要找朋友聊天,我说也不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交朋友是重要的。

一个礼拜很快过去了,到了上课前一天,我听见他要妈妈开车,送他去图书馆。我问他:“才借的书就要还了吗?”他说:“不是!是要找参考书,写参加西屋科学奖的报告。”接着去借了一堆,连着两天昏天黑地读书、写报告。礼拜一,总算把报告交了上去,放学进门,都累得不成样子了,我叫他吃完晚饭快点去休息,他却愁眉苦脸地说:“不行啊!明天要期中考试。”我说:“你不是放长假的前两天,就先念了吗?”他说:“可是隔太久,这两天又几乎没睡,把背好的东西忘光了。”

请问,他犯了什么错?他就是没有把大时间跟小时间分清楚。那个长假加上星期六、星期天,足足有九天,他为什么不一放假就去借参考书,用大时间写西屋科学奖报告,等有闲暇才看小说、找朋友聊天,再利用考试前两天背书?背的东西当然愈靠近,记忆愈清晰,他怎能在放假一开始就背呢?西屋科学奖的报告,又岂是一两天赶得好的?就算赶出来,又可能得奖吗?

会用时间的人,一定要有通盘的规划。记得英国的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记者问她如何日理万机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说,很简单,她只是把要做的每件事写在笔记本上,做一项就划掉一项。

乍听,这没什么稀奇,别说英国首相了,很多家庭主妇也如此。这样做好处很多,全看做的人有没有好好发挥其中的效果。你知道先把事情一条条列下来,做一项删一项有什么好处吗?第一,写下来,看得清楚,可以避免遗漏。第二,你可以依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和性质,决定做的顺序。第三,你可以把相关的事情放在一起做,节省时间,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考考各位读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