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虚荣,你的生活更美丽
要想在世上寻找一个毫无虚荣心的人,就跟寻找一个内心毫不隐藏低劣感情的人一样困难。其实,虚荣不过是人们想借它来遮掩他们的低劣心理罢了。
说起来,现实中你也许把非常多的时间用在了努力征得他人的同意上,或者说用在了担心他人不同意你做的那些事情上。如果他人的赞同或同意成了你生命中的“必需”,那么,你又多了一件要干的事。你可能开始时认为,我们都喜欢掌声、恭维和表扬。别人拍我们的马屁时,我们感觉都非常好。谁不愿意被人奉承、恭维呢?没有必要不允许人们这样做。他人的赞同本身并没有害处,事实上,献媚使人感到愉悦。寻求他人的赞许只有在它成了一种必需,而非一种渴望的时候才是一种误区,才成为一种爱慕虚荣的表现。
如果你渴望他人的赞许或同意,那么,一旦获得了他人的认可,你就会感到幸福、快乐。但是,如果你陷入这种无法摆脱的虚荣之中,那么,一旦没有得到它,你就会感到身价暴跌。这时候,自暴自弃的因素就会潜入进来。同样,一旦征求他人的同意成了你的一种“必需”,那么,你就把你自己的一大部分交给了“外人”。在爱慕虚荣心理的驱使下,为得到他人的认可,“外人”的任何主张你都必须听从,甚至在很小的事情上。如果“外人们”不同意你,你就不敢轻举妄动。在这种情况下,虚荣心使得你选择的是让他人去申诉你的尊严或留给你面子。只有当他们给予你表扬时,你才会感觉良好。
这种征得他人同意的虚荣心极其有害,但是,真正的麻烦随着事事必须请示他人而来。如果你果真有这样一种虚荣心,那么,你的人生就注定会有许多痛苦和挫折。而且,你会感到自己的形象是软弱无力的,是没有社会地位的。
如果你想获得个人的幸福,就必须将这种征得他人同意的虚荣心从你的生命中根除掉。这种虚荣心是心理上的死胡同,绝不可能使你从中得到任何好处。
虚荣的圈子是整个儿的,自古到今,人类的舞台都在上演着虚荣的故事。白种人自夸他比全世界有色人种都优胜;男人自夸他比一切女人都更有能力;美国人向德国人自夸;德国人向波兰人吹牛;波兰人向匈牙利人逞强;而匈牙利人以为他比蒙古人厉害。无怪敏感的诗人要说:“虚荣,虚荣,世界上一切都是虚荣!”
虚荣是一种特性,是取攻势不是取守势的,所以虚荣的人,不但会拿利刃刺进自己,而且还会把利刃掉转头去,去刺别的人。所以凡是虚荣的人,他们周围便都是他们的仇敌,因此他们享受不到生活上互助的快乐。
虚荣引发的惨烈竞争是最不幸、最恶劣的事。人们因虚荣的竞争而送掉性命的惨例是举不胜举的,而虚荣的人能够永远维持他的虚荣的例子却屈指可数!凡虚荣的人,他总有一天,会和他的邻人、同事、老婆、儿女,甚至不知虚荣为何事的自然界发生冲突,最后一败涂地。虚荣虽然可以自欺欺人,但它欺骗不了自然。虚荣是对自然的一种侮辱,但自然是不容任何侮辱的。
人类的虚荣之心,已经是根深蒂固、难以铲除了。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都曾提出警告,还加以道德的攻击,然而都无用,它不但不曾因此而稍减其威,而且越来越猖獗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虚荣问题,根本不在于如何破坏它,而是在于如何改善它,诱导它走向有用的方面去。倘有人因为有钱而虚荣,只要告诉他,把他的钱拿出来经营一种事业,使人类的生活多一种安全的保障,那么,便可以得到人们的原谅了。总而言之,虚荣只要用到对人类社会有利的路上去,它就不但无害,而且有益。
告诉自己“我能行”
有人说:自卑像一把潮湿的火柴,再也燃不起兴奋的火花。长期被自卑笼罩的人,不仅斗志易被腐蚀,心理失去平衡,而且生理也会出现失调和病变的现象。
自卑的人,总哀叹事事不如意,老拿自己的弱点比别人的强处,越比越气馁,甚至比到自己无立足之地。有的人在旁人面前就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有的人遇上重要的会面就口吃结巴;有的人认为大家都欺负自己因而厌恶他人。因此,若对自卑感处置不妥,无法解脱,将会使人消沉,甚至走上邪路,坠入黑暗的深渊,或走上自毁的道路。不良少年为了逃避自卑感会加入不良集团。
那么自卑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有关心理专家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因:
1.没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概念
学龄前儿童不知道什么叫自卑,因为他还未产生自我意识,还不知道评价“自我”。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形成,然而他还不能一下子成熟。不成熟的表现就是过高或过低地要求“自我”,过低要求自我的人,得过且过,也不知道自卑。问题出在过高要求自我的人的身上,他们要求自己必须十全十美,必须时时处处超过别人,可现实中的自我谁也达不到这个标准。所以,他就自卑起来。据研究,自卑的人的智力水平和身材水平大都是中等或中上。可见,自卑的人之所以瞧不起自己,是主观评价标准太高的缘故。
2.生活中的挫折
通常,自卑感强的人往往是有过某一特别严酷的经历,有过心理创伤。如有个学生,在整个小学期间的成绩都很差,但四年级前完全无忧无虑,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使他难以忘却。那天他与同学正兴致勃勃地踢足球,此时有位成绩优良的同班同学故意捣蛋,他对此提出抗议,并据理驳倒了对方。可对方竟大吵大骂起来。这时有位任课老师正经过此地,将他们劝解开了,但老师一味训他,反倒安慰那个同学,并冲着他说:“不好好读书,只知道玩!”过去,他不怎么介意学习不好的问题,这时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由此产生自卑感。但是,同样的心理创伤,并非所有的人都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心理创伤并不完全起因于外部的刺激,还有其主观原因——性格。自卑感较强的人一般具有以下几种性格特征:小心、内向、孤独和偏见、完美主义。更需指出的是,现代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出人头地”的风气越来越盛行,这也是造成某些人有自卑感的重要原因,自卑感往往就在类似入学考试、录用面试、体育比赛等比试优劣的场合产生。
有的人,原本豪情万丈,一旦遇到困难挫折,便一下子泄了气,觉得自己太无能,因此瞧不起自己。哲学家斯塞说:“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
3.身体上的缺陷
相貌、体型、体力、身体功能方面的缺陷,常常使一些人感到见不得人、低人一等,因而陷于自卑的泥潭中难以自拔,但是自卑的主要原因依然是心理原因。
有自卑心理的人,并不一定条件很差。有的是由于生理缺陷或职业原因或有过某些过失而产生的。自卑心理易使个人孤立、离群,不愿在公开场合露面,不愿与异性交往。遇到理想异性时因担心对方看不起自己,不敢大胆追求而失去时机。有这种心态的人要振作精神,树立自信、自强的心理。
无论自卑是怎样形成的,我们都要想办法克服,那么如何克服自卑呢?结合专家的建议我们总结了如下几点:
1.大哭一场
专家都说伤心一阵子很有作用。这并不可耻,流眼泪不仅是伤心的表现,而且是悲哀或感情的发泄。
即使悲痛在伤心事发生后一段时间才显露出来,也没有关系,只要终究能发泄就行。
2.参加辅导团体
一旦决定“要好好过日子”,就要找个倾诉对象,跟过来人谈谈也许最有帮助。
3.阅读
初期的震荡过后,应重新集中心神开始阅读。阅读书刊——尤其是教你自助自疗的书籍——能给你启发,使你放松。
4.写日记
许多人把遭逢不幸之后的平复过程逐一记载下来,从中获得抚慰。此法甚至可以产生自疗作用。
5.安排活动
要想到人生中还有你所期盼的事,这样想可以加强你勇往直前、再创造辉煌前途的态度。不妨现在就决定你拖延已久的旅行日期。
6.学习新技能
到社区学院去选一门新课,找个新嗜好,可以学打球。你可以有个异于往昔的人生,可以借新技能加以充实。
7.奖励自己
在极端痛苦的时刻,哪怕是最简单的日常事务——起床、洗澡、做点东西吃——似乎都很难。应把完成每一项工作(不论多么微不足道)都视为成就,奖励自己。
8.运动
体力活动的疗效特别显著。有个中年女性在21岁的儿子自杀后便心神紊乱,无心做事。她听朋友之劝,参加了爵士乐运动班。后来,她说:“只要跟着音乐伸展,身子就舒服些,心情也好多了。”
运动能使你抛开心事,抛开烦恼,让你脚踏实地地感受自己在做什么。
9.莫再沉溺
有许多人挨过了创痛期之后,最终会感到必须有所为,也许是创设有关组织或写书,也许是参与某种促请公众关注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帮助他人是很有效的自疗方法。
人人都想克服危机,都想获得一些最美好的事物。没有人会喜欢巴结别人,过平庸的生活;也没有人喜欢自己被迫进入某种情况。
不要总以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这样,自卑就逐步被克服了。
鼓起自信的风帆,划动奋斗的双桨,你一定会发现一个生气勃勃的你,一个潇洒自如的你,一个成功的你!
猜疑是破坏性极强的毒素
有这样一个寓言:
从前有一个人丢失了斧头,他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居的儿子莫属了。然而,不久后他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
丢斧子的人一开始就把自己引进了猜疑的死胡同。由此看来,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
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古人云:“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那些不自信的人总以为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甚至算计自己。这些莫须有的想法,让他们陷入猜疑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这种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的思想,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又何尝不是在作茧自缚呢?
“疑人偷斧”讽刺了那种疑心重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甚至毫无根据地猜疑他人的人。在猜疑心的作用下,被猜疑的人的一言一行往往都被罩上可疑的色彩,即所谓“疑心生暗鬼”。有些人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
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人际关系和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猜疑是建立在猜测基础之上的,这种猜测往往缺乏事实根据,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毫无逻辑性地去推测、怀疑别人的言行。
猜疑的人往往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欢分析深藏的动机和目的,如看到别的同学悄悄议论就疑心在说自己的坏话,见别人学习过于用功就疑心他有不良企图。
好猜疑的人最终会陷入作茧自缚、自寻烦恼的困境中,结果还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失去他人的信任,挫伤他人和自己的感情,这对心理健康是极大的危害。为此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猜疑之心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
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
《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到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这是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是害人害己的祸根。
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对他人对自己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
嫉妒使你自毁前程
嫉妒往往来源于和他人的比较中,一旦认为他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强,便会时刻想着如何打击、诋毁他人,这样的人不可能埋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关注他人的一举一动上,那个被他所嫉妒的对象就像一个长在他心头的刺,这个刺成了他生活的中心,他因此而意乱神迷,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
王松是某大学社会学专业大三的学生,他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这所名牌大学的。刚上大学时,他与班上同学的关系非常融洽,这当然与他热情大方、乐于助人的性格分不开的。同学们都喜欢朴素、热情的他。
可慢慢地,他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心理。只要别的同学哪方面比他强,他就眼红;只要老师在同学面前表扬别的同学,他心里就酸溜溜的;他看见别的同学家境很好,不用勤工俭学就能过上很宽裕的生活,他心里就特别不平衡,他时常怨恨自己没有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看见别的同学得了奖学金或被评为“三好学生”,他就嫉妒得夜里辗转反侧,暗暗埋怨上天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