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社交与处世读本
28457100000023

第23章 舍得智慧(4)

高大的骆驼趴在地上,蜷起腿来,尽力用它的膝盖支撑着身子,耐心地等待主人往它身上装货。主人在驮架上放上了一个货包,接着又放一个,不停地叠在骆驼的背上。

“他该住手了吧?”骆驼心里发起愁来了,但是它又不敢违背主人。

好不容易才等到主人把货叠完了,只见主人甩动长鞭,发出了开步走的命令。骆驼颤颤巍巍地站立起来。

“走吧!”主人拍了一下骆驼的笼头命令道,但骆驼却呆立不动。“你怎么老站着不动啊?快走!”主人厉声喝道,他使劲地又扯了一下笼头。

此时,骆驼的四条腿就好像是钉在地上,一动也不动。

“唉,你这固执的家伙!”主人叹了口气,他猜到了骆驼的心思,动手从它背上卸下两个货包。

“这样还差不多。”骆驼自言自语地嘟囔着,顺从地上路了。

他们在烈日下走了一整天。主人想在天黑前赶到前边的村庄投宿,骆驼仿佛猜到了主人的心思,它不再往前走动了。

“走啊,走啊!你这个偷懒的家伙。”主人拉起嗓门直嚷嚷,“再走一程我们就能住店啦!”

“你不要太过分了,我的主人!今天我累得够呛,四条腿又酸又疼。”骆驼暗自想着,它直挺挺地趴在沙地上,横竖不挪动了。

牵骆驼的人心里叫苦不迭,可又有什么办法呢?他只得卸下货物,沮丧地在沙漠里露宿了一夜。

我们总是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各种期望。合理的期望有利于我们的形成良好的人生规划,可现实的状况是,我们设立的期望值常常偏离合理的基线,要么过高,要么过低。故事里骆驼的主人就是为自己设立了一个过高的期望值。

在生活中,你所设置的期望越高,而又因能力有限或受客观因素影响无法实现时,所遭受的打击就越大,挫折感就越重。便由此产生心理失衡、失望、抑郁情绪,特别严重时还可能走向极端。只要我们平时留意,就可发现,在我们四周常可以见到一些因期望值过高而引发心理障碍的患者。

其实,假如原定的期望值达不到,是可以转化调整的。很多人受挫,多数是期望超过了自己的实际可能。因此,当有目标不切实际时,就干脆放弃;当有些目标过高,却是不能够放弃时,就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可以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然后通过实现小目标,最终达到大目标。

但我们也不应太过低估自己的能力,而将自己的期望值设立得太低。在一个低期望的心态下工作,学习尽管能够达到目标,却往往会失去创造更多价值的机会,失去进取的动力,更有甚者,会因过低的期望值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此时,我们就应该调整自己的期望,树立信心。

20世纪40年代,美国费城的一个深夜,有一家酒店突然起火。当时258名旅客多数正在酣睡,那些还没有睡的人们,看到旅馆所有的房间已被滚滚浓烟笼罩。他们拨打了火警电话,然后一边救火,一边等着火警救援。尽管消防队员赶来了,但求生的本能,还是使许多人开窗从高楼跳下,一个个躯体直挺挺地砸在人行道上,发出恐怖而沉闷的响声,然后归于寂静。这时,有一个姑娘站在七楼的一个窗口,看着背后的熊熊火光。只见她镇静地看了看窗下,大声高喊着:“我希望活着,我希望活着!”然后纵身跃下……奇迹发生了,她成了几百人中唯一一名幸存者。而且这个姑娘空中跃下的惊人一瞬被过路的大学者阿诺德抓拍了下来,定格在历史写真的胶片里,供更多活着的人们回味……

那个幸运的姑娘也许并不知道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但她在关键时刻用它救了自己的生命。

自我期待是一种无形但巨大的力量,它推动人们不断地塑造、完善自我。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你想成为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因此,随着环境与自身能力条件,及时调整自己的期待值,是成功的条件之一。

“半途而止”绝非“半途而废”

我们在遇到挫折或遭遇强敌时常常提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说法。

“走”的本义是“跑”,引申为“逃跑”。逃跑何以是上策呢。

原来,“走为上”在《三十六计·败战计》中,意指形势不利,要避免与敌人决战,面前只有三条路可走:竖起白旗,“我服了你”——投降;眼见再斗下去并没有任何好处,“打平手算了”——讲和;战不能胜,保存实力——逃跑。投降是百分之百失败,讲和算百分之五十失败,还不如逃跑——逃跑可以保存实力,有从退中求胜的希望。逃跑比起投降、讲和,堪称“上策”。尤其值得提醒的是:退却是指半途而止,并不是半途而废,它包含着积极的内涵,而不是消极地夹着尾巴逃跑。为了把握好这一点,让我们再重温一下浪里白条张顺“退中求胜”智胜黑旋风的故事。《水浒》第三十八回有“黑旋风斗浪里白条”的情节,十分精彩,描写李逵与戴宗、宋江三人在靠江琵琶亭酒馆饮酒,李逵到江边渔船抢鱼,趁着酒兴,闹将起来。书中写道:

正热闹里,只见一个人从小路里走出来。众人看见叫道:“主人来了,这黑大汉在此抢鱼,都赶散了渔船。”那人道:“什么黑大汉,敢如此无礼?”众人把手指道:“那厮兀自在岸边寻人厮打。”

那人抢将过去,喝道:“你这厮吃了豹子心、大虫胆,也敢来搅乱老爷的道路!”李逵看那人时,六尺五六身材,三十二三年纪,三柳掩口黑髯,头上裹顶青纱万字巾……手里提条行秤。那人正来卖鱼,见了李逵在那里横七竖八打人,便把秤递与行贩接了,赶上前来大喝道:“你这厮要打谁?”李逵也不回话,抡过竹篙,却望那人便打。

那人抢入去,早夺了竹篙。李逵便一把揪住那人头发,那人便奔他下三面,要跌李逵。怎敌得李逵水牛般气力,直推将开去,不能够拢身。那人便望肋下擢得几拳,李逵那里着在意里。那人又飞起脚来踢,被李逵直把头按将下去,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去那人脊梁上擂鼓也似打。那人怎生挣扎?李逵正打哩,一个人在背后劈腰抱住,一个人便来帮住手,喝道:“使不得,使不得!”李逵回头看时,却是宋江、戴宗。李逵便放了手,那人略得脱身,一道烟走了。

戴宗埋怨李逵道:“我教你休来讨鱼,又在这里和人厮打。倘或一拳打死了人,你不去偿命坐牢?”李逵应道:“你怕我连累你,我自打死了一个,我自去承当。”宋江便道:“兄弟休要论口,坏了义气。拿了布衫,且去吃酒。”李逵向那柳树根头,拾起布衫,搭在胳膊上,跟了宋江、戴宗便走。行不得数十步,只听得背后有人叫骂道:“黑杀才今番要和你见个输赢。”李逵回头看时,便是那人,脱得赤条条地,匾扎起一条水昆儿,露出一身雪练也似白肉……在江边独自一个把竹篙撑着一只渔船赶将来,口里大骂道:“千刀万剐的黑杀才,老爷怕你的,不算好汉!走的,不是好男子!”李逵听了大怒,吼了一声,撇了布衫,抢转身来,那人便把船略拢来,凑在岸边,一手把竹篙点定了船,口里大骂着。李逵也骂道:“好汉便上岸来。”那人把竹篙去李逵腿上便搠,撩拨得李逵火起,托地跳在船上。

说时迟,那时快,那人只要诱得李逵上船,便把竹篙往岸边一点,双脚一蹬……李逵当时慌了手脚。那个人也不叫骂,撇了竹篙,叫声:“你来,今番和你定要见个输赢。”便把李逵胳膊拿住,口里说道:“且不和你厮打,先教你吃些水。”两只脚把船只一晃,船底朝天,英雄落水,两个好汉扑通地都翻筋斗撞下江里去。宋江、戴宗急忙赶至岸边,那只船已翻在江里,两个只在岸上叫苦。江岸边早拥上三五百人,在柳荫底下看,都道:“这黑大汉今番却着道儿,便挣扎得性命,也吃了一肚皮水。”宋江、戴宗在岸边看时,只见江面开处,那人把李逵提将起来,又淹将下去,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作一团,绞作一块,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彩……当时宋江、戴宗看见李逵被那人在水里揪住,浸得眼白,又提起来,又纳下去……便叫戴宗央人去救。戴宗问众人道:“这白大汉是谁?”有认得的说道:“这个好汉,便是本处卖鱼主人,唤做张顺。”宋江听得,猛省道:“莫不是绰号浪里白条的张顺?”众人道:“正是,正是。”

浪里白条张顺,将“陆战”变成“水战”,在一退一进之间,创造战机,扬长避短,找到了战胜李逵的上策。号称铁牛的李逵毕竟不是水牛,灌饱江水,吃够了苦头。

此例无疑告诉我们,必须处理好退与进的关系:退,向对手让步,是避敌锋芒、摆脱劣势的手段,用退来赢得进的积极行动。可是一般人在谋划时喜进而厌退,认为退是怯弱的表现。殊不知退的软弱正可以用来麻痹对手,掩盖自己对进的准备和行动,其实在“软弱”中蕴藏着威力。古代哲学家老子提出“进道若退”,他力主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这又岂是只知猛冲猛打的人所能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