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人生与生命读本
28457800000003

第3章 扬起人生梦想与信念的风帆(2)

也许,从你身边经过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有悲有喜的故事。因为生命的本质如同一棵渐渐长大的小草,生存和长大是它的迫切需要,而要生存、要长大,就难免会遇到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人总是在不断得到的过程中,又不断地失去,这就是美丽而残酷的人生。每个人的一生都可能会有一两次、甚至更多次痛彻心扉的失去,但只要咬咬牙挺过去,前面又会是一方有希望的天……

听我说完这一番话,男孩久久不语。他双眼紧闭,但眼皮不停地跳动,显然,他的心也在怦怦跳动……

转眼之间到了新年,无数温馨的祝福令我感觉到拥有友谊的春天是多么美好。其中的一张贺卡是火红火红的颜色,打开来看,一行盲文映入眼帘。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盲文。在盲文下方,那个17岁的男孩,不,应该是18岁了,他用歪歪扭扭却坚定有力的笔迹写下了一句话,字迹重叠,几乎令人无法辨认,但我还是很快、很准确地将它认了出来——命运出错,我不能错。

压不垮的埃尔默

很多健康幸福的人,每天生活在“天随时随地都要塌下来”的忧患中不能自拔。那也是生活,但相比埃尔默而言,则显得愚蠢和虚妄。

埃尔默是和我们同住一小区的一位老年朋友,认识他是因为先生车子的一次“疑难杂症”。那时,先生有一辆柴油工具车三天两头闹罢工,而且屡修不好。我们的美国老爸莱瑞说:有困难找埃尔默呀。原来,小区里藏着一位能人叫埃尔默,他曾是一位飞机工程师,后来做了航空机械杂志的经理。实践与理论兼备的他,退休后的最大乐趣之一,是用修飞机的本事修汽车,四处为邻居们排忧解难。

一辆状似大坦克的米黄色别克车停在我家院前。埃尔默健步走下。我注意到车里还坐着一位着装鲜艳、卷发一丝不乱、戴着个时髦大墨镜的老太太,她就是埃尔默的夫人玛丽莲安。我请她屋里坐,玛丽莲安笑着摇摇头,举了举手中正织着的一件大披肩。后来,莱瑞告诉我:埃尔默出去帮人家修车时,玛丽莲安永远坐在车里,目光不离埃尔默,一边织着毛衣一边陪伴着他。

在加州灿烂的阳光下,埃尔默忙了一阵,把我们的车修好了。看着他们开着“大坦克”离开,那样子叫人想起一句中国话:秤不离砣,公不离婆。

某日,朋友告诉我:抽了一辈子烟的玛丽莲安在例行体检时,被诊断为肺癌晚期。没有任何征兆的她,被这一消息击蒙了。医生告诉她只有四个月的活头。我听后,揪心地难过。我不忍想象这一对日日相随的恩爱老夫妻的分离,我不忍想象埃尔默未来形单影只的样子。后来,我从莱瑞那儿听到了他们家其他的不幸:这对相依为命的老两口原有一儿一女,儿子前些年不幸车祸身亡,埃尔默又因病丧失了听力,现在只能借助于助听器才能勉强听到声音。

在一个黄昏,我和妹妹推开了埃尔默的家门。玛丽莲安躺在摇椅上,埃尔默与我们对坐。时间在静静地流淌,他们养的两条漂亮的长毛狗缓缓地在主人间穿行。面对一个被医学判了死刑的人,和一个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在分分秒秒地离去的埃尔默,我什么也说不出,那种感觉让我窒息。你看它,听力还不如我呢!埃尔默指着爱犬先打破了沉默。

“它太老了,几乎什么都听不见了,不用再接受我的训导了。”我看着这两位老人,他们脸上那种等待命运召唤的超脱与平静,让我感到有如进了教堂般的神圣。

四个月如期而至,玛丽莲安走了。我从国内回到美国,在熟悉的邻居中,我牵挂的人只有埃尔默。我无法想象他的孤独,甚至不敢单独与他相对,因为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安慰他。我和妹妹筹划了一个家庭晚会,请的多是小区里的老龄朋友,埃尔默是我们最想请的客人。

门铃响过,我们开门迎来的第一位客人就是埃尔默。妹妹激动地过去和他拥抱:“埃尔默,你太帅了!”只见眼前这位高高的绅士,上着一件深紫色的晚装衬衫,下配深蓝色长裤,灰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哪里像一位80多岁的老人!我们悬着的心顿时放下了一些。

埃尔默告诉我们,他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出门与人接触。他已下定决心,不让自己因为丧妻之痛而掉进抑郁症的深渊:“我每周都去老年中心活动,找人聊天,虽然我的耳疾迫使我需要努力才能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我现在还开始学习做饭,每个月请朋友来家里打一次桥牌,品尝我的速冻手艺。我还准备开着我的大房车和人结伴周游美国……”

埃尔默与来宾们融洽地交谈,他又恢复了幽默。我们深深地尊敬这个承受了生活重击的老人。晚会结束时,我和妹妹将埃尔默送到车边,并为他拉开车门。埃尔默握着我们的手,突然说了一句:“这是玛丽莲安去世后,第一次有人为我拉车门,这种感觉真好……”我们听后鼻子一酸。

没有任何苦难能够摧毁埃尔默的尊严和对生命的热爱。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依旧有求必应地四处为朋友们修车,衣着得体地来参加聚会。

你的老师是你自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立志要成为大作家的年轻人几经周折来到了美国纽约的《大家》杂志编辑部。编辑部的头儿是一位满头白发、打着蝴蝶领结的老者,他那认真看稿的姿态似乎让人感到他浑身上下洋溢着学者的睿智。年轻人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好老师,因为传记书里都说许多大作家成名之前,都曾得到一个或好几个名编辑的扶助。然而,在起初的几年里,年轻人领教到的是头儿的神秘莫测、似教非教,但却受益匪浅。

年轻人第一次交稿时,头儿很快地扫了一眼稿子后,一字一句地说道:

“小伙子,如果某些字的拼写方式没有把握,那就请查查词典去。”年轻人立刻感到头儿说的每个字都像利箭似的射中自己的自尊,这对一个以为只有无知的人才会去查词典的年轻人来说实在是难堪。然而,当他看到头儿的案桌上放着一本翻开的《韦氏大词典》和他身后书架上排列着的十几本“大词典”时,他似乎又明白了头儿的教诲。

以后交稿,头儿总会不紧不慢地说:“文章中即使只出现了一处名词与动词搭配不当的句子也是失败的,就如同演员还没有拉上裤子的拉链,就出现在舞台上一样滑稽丢人。”这没有涉及具体内容的严厉批评,常使年轻人感到无法接受。但年轻人事后认真回味,又感悟到头儿在告诉他写作是一门具有高度技巧的艺术,作者应该对自己在写些什么和如何才能写得更贴切些要了然于心。在头儿的影响督促下,年轻人没日没夜地在打字机上忙碌着,认真谨慎地创作,在写作中总想找到一个最贴切的词来表达某种情感或某种状态。

一段时间以后,年轻人在每次交稿时发现,头儿常常是埋头阅读比砖头还厚的古希腊史书,或是关于两栖作战法的军事理论书……过了一阵子,他才会抬起头仔细看交来的稿子,再发出几声沉重的叹息。然后,他会用他特有的方式告诉年轻人要学会如何提出富于挑战性的问题和了解事物内在秘密的方法,要具有刨根问底地去探求真理的工作作风。奇怪的是,年轻人从来没有对头儿本人是否具备这些素质表示过怀疑,而是以极认真的态度去思考下一篇更富有挑战性的选题。

年轻人饱尝挫折和失败滋味后,一方面是憎恨头儿,因为是他使年轻人不断地看到自身的弱点;另一方面,年轻人又不断地改进,总期待得到头儿的赞赏。虽然很难,但终于有一天,头儿用使全编辑部的人都能听到的声音说:

“嘿!小伙子,文章可读!”这是头儿对别人文章的最高赞语。为了这一个简短的评语,年轻人一直在不断地努力。

头儿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对年轻人的冷酷凝视,这种凝视常使年轻人感到自己就像一条待烹制的鱼,头儿总是用指责与诱导、批评与鼓励,精心地“烹制”着他。虽然有些难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人体悟到头儿的用心良苦。

在他眼里,头儿更像是一位交响乐团的指挥家,教会了他用精确的词汇表达清晰的思想,再配上节奏和主旋律,以此赢得读者的欢迎。创作者不仅给读者提供表面的信息,更应该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奏响精神交响乐,最终把读者带进一个赏心悦目、如痴如醉的境界。

数年后,年轻人成为了一个较知名的作家,头儿也已退休在家。可年轻人对头儿的依赖并未减少,每到周末仍要抽空到头儿家请教一些写作中的问题。年轻人提出的问题越来越深奥,但每一次总是年轻人一个人在缓缓地诉说,头儿只是静静地倾听,偶尔也点点头,然后,由年轻人自己在话题展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十多年后,这位年轻人终于成了美国著名的大作家,他就是琼·富兰克林。然而,当他再次探望头儿并与他谈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问题时,头儿凝视着富兰克林说道:“琼,我并不懂得你在说些什么,而且多年来我一直听不懂你跟我谈的问题。今天,我该向你透露谜底了。事实上,我并不是你印象中的那类谙熟文学的博学之士。我曾是一名到处打零工的人……每当政府机关录用工作人员时,我便积极去应征,没想到一家政府办的刊物雇用了我,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看中。”他平静地说道,“后来,我又出人意料地被任命为这家刊物的负责人。我手下的雇员几乎清一色的是些没有多少社会阅历的心地善良的青年,他们看不出我是个搞创作的门外汉。开头几天阅读来稿时,我几乎对每一个字都没有把握,只好去查词典。从那时起,我努力地读书,但许多内容我要反复读几十遍才能记住。总之,我充当了一个别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角色。”他笑了笑又说:

“再后来,你想让我教你创作的技巧,我想尽最大努力帮助你。然而,实际上我是让你自己成了自己的老师。”这简直让富兰克林无法相信。在头儿去世后,他在整理头儿的私人手稿时得到证实,头儿自己写的文章完全像一名初学者的手笔,甚至可以说他几乎不懂什么叫作文学创作。

那么,是谁培养富兰克林成才的呢?用头儿的话说,是他自己,富兰克林自己就是他自己的老师。而富兰克林则认为虽然头儿不具备文学创作知识,但他那独特的指导方式却让他真正明白了,文学语言是怎样一门精确优雅的语言,使他懂得了人要不断为自己树立更高的目标。

生命的清单

有个叫约翰·戈达德的美国人,他15岁的时候,就把自己一生要做的事情列了一份清单,称做“生命清单”。

在这份排列有序的清单中,他给自己明确了所要攻克的127个具体目标: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章;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当把梦想庄严地写在纸上之后,他开始循序渐进地行动起来。

16岁那年,他和父亲到佐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洛莱兹探险。他按计划逐个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49岁时完成了其中的106个目标,其中包括游览长城(第40号)、参观月球(第125号)等目标。他获得了一名探险家所能享有的所有荣誉。

戈达德让人感动之处,不仅仅是因为他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做了许多有益于人类的事情,更主要的是他那种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那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由“生命清单”而延伸出来的高质量的人生。

你如能像他那样,有一天,你也会发现自己也是人生路上那走得最远的人!

因此,要想做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没有人生目标,也就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没有行动计划,做事就会没有方向感,敷衍了事,临时凑合,也就没有责任感,更谈不上什么坚强毅力、昂扬斗志了。没有目标,什么才能和努力都是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