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和贝恩顾问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资产千万人民币以上的中国富人移民意愿强烈。报告受访者中近60%正考虑投资移民,而27%的亿万富翁已完成投资移民。去年《羊城晚报》一篇题为“拼爹拼妈不如拼出国”的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文中讲:在各种各样的移民理由中,子女教育已然成为八成“中产”家庭的首选。
美国教育到底有什么魅力“引无数爸妈竞折腰”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人是最重视子女教育的民族,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本书的主旨就在于通过通俗易懂的绘声绘色的故事展现一个真实的美国教育全景图,给中国的家长们打开了解美国教育的一扇窗,以飨读者。
开门见山,先看看美国各大学诺贝尔奖得主人数:哥伦比亚大学培育出了39位,哈佛大学培育48位,芝加哥大学30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5位,麻省理工学院28位,加州理工学院17位,耶鲁大学17位,普林斯顿大学14位,康乃尔大学15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5位,纽约市立大学12位,威斯康星大学11位,利诺大学香槟分校11位……太多了!而且有理由相信这些数字随着时间推移还会持续增加。美国高等教育的水准无需多言了,去美国读大学,是中国新一代莘莘学子极为难得、弥足珍贵的成才途径。
回过头来再看看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去过美国的朋友都会发现,公路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桔黄色的校车(school bus)。美国的“交通规则”赋予了这些校车至高无上的权利,当它在公路上停下来让学生上下车时,尾部会亮起“stop”红灯,不论是同向还是逆向,所有车辆必须同时停下。美国的中小学生备受呵护,学生上课迟到时间在30分钟内是不被追究的,而超过30分钟,就会被视为逃课。逃课三次以上,学区的学监跟家长谈话,若还不改正,就会由法庭出面罚款。美国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法》的落实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受到法律约束的当然还有学校。例如,美国的小班化是受法律保护的。加州的法律就明确规定,中小学一个班最多不得超过25人。超过时学校必须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人数超标的教室里增添人手,否则就是违法。
美国教育的民主化特点非常突出,在教育制度、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各方面体现得都很充分。美国的学制不仅以“单轨制”着称于世,而且以“多样化”闻名遐迩。例如,初中等教育合在一起共为12年,却同时存在六三三制、六六制、八四制、四四四制、五三四制,以适应不同地方儿童入学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等教育方面,美国不仅开创了像约翰霍普金斯这样以科研为主的研究型大学,而且开创了像威斯康星这样强调面向社会实践的服务型大学,以及遍及各州的像社区学院这样以教学为主的普及型大学,分别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
在教育投资与管理方面,公款兴学为主,多渠道投资以及地方自治为主,鼓励群众参与管理是美国教育民主化的又一特色。早在南北战争以后,公款所“兴”之学与地方所“治”之学已攘括整个现代教育领域,如公立小学、公立中学、州立大学、社区学院、中等职业教育、州立师范学院等等。在官方投资教育与管理教育的同时,美国也不排斥其他教育投资力量与管理热情。如卡内基、福特、洛克菲勒等,他们以雄厚的资金资助学校承担特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组织各种教育和教学实验与改革,筹建各种新的专业。同时,各种民间教育团体则凭借研究成果,传播先进教育经验,提出政策改进建议,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美国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也是多元化的,美国学校一方面被视为“民族大融炉”,另一方面又被视为保存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地方。学校从初三就开设一些选修课。而且“初中教学计划主要是诊断性的;这种计划给学生提供指导和机会,并通过测验来鉴定学生的才能。”高中则为具有不同才能的学生开设不同课程,有普通文化课程、学术性课程以及就业训练课程。每类课程都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分,选修课对所有的学生开放,而且范围非常广泛。选修课制度是美国中学区别于欧洲中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然,随着留学热潮汹涌澎湃,也出现了所谓“留学垃圾”,让很多家长对留学产生了疑虑和恐惧。究其原因,是很多小留学生家境优越,独立精神、自律能力都非常差,在国内有学校、老师和父母严格的管束,通常不会有太出格的行为。在国外无人管束,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和国内又不一样,是提倡自动自发地学习,结果很多学生就像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出国留学语言关还没过,结果到了美国课堂完全听不懂老师讲课,自然对上课失去了兴趣,逃课、蜗居、打游戏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干脆变成黑户。国内很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到了国外,在英语环境中就能自然适应无师自通,事实绝非如此。没有过硬的语言基础,还会导致交往能力的萎缩,让孩子躲在中国留学生的小圈子里,语言难有大的长进。这种情况一定要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最近,着名的新东方首席人生规划师、留学专家徐小平先生发表了一个题为“去美国上高中读本科将成留学最大浪潮”的演讲,很有启发性。他说:“宋氏三姊妹都是小留学生,鲁迅、郭沫若、邓小平也都是小留学生……尤其是最近两三年,Internet的出现让很多人跟父母的沟通,要比出国前多得多。出国前嫌烦,一说一不高兴,就把门关上了,但是现在我的无数的朋友,包括亲戚的孩子,就挂在网上,(和家人)能够永远的相互交流,亲情、价值观、家庭的纽带,(对)社会的了解,(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孩子“小”不是根本问题,关键是家长不能只为了攀比、面子,就盲目把孩子送出国,而一定要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要送去国家的国情,全程负责,悉心指导。千万别认为送孩子出国留学就一劳永逸,好像孩子就能阳光雨露自然茁壮成长,而要打有准备之仗,知己知彼,未雨绸缪,为孩子适应留学生活打下坚实的语言和品质基础,才能收获一个光明的人生未来。
最后还是引用徐小平先生的一句话:留学美国“……你还能和洋人竞争,还能和中英文都精通的人较量,这就是我们未来面临的生存状态,我们未来人才的挑战,在这个时候早早地规划,早早地策划好,然后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留学的方向和目标,可以说将决定五年、十年以后,你竞争取胜的状态,这是留学的意义。”
是为序。
路军
201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