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
28458600000022

第22章 大学缔造成功(4)

当然,作弊是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无法避免的事,美国学生也时而有之,一旦作弊被抓,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人的信用记录,而美国的贷款、求职等样样要求个人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学生若有作弊记录,以后会难以在社会立足。因此,相对而言,美国大学的作弊现象还是很少的,因为作弊的代价太大,影响一生。

选修“幸福课”

大学不仅注重学生的能力,还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俗话说出校门才能进入社会,但是大学也完全能够体现社会的风貌,学生的“幸福感”也能得到足够的关注。

在哈佛,“幸福课”是最热门的课之一,其真名叫做“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哈佛大学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甚至超过了哈佛的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这门课探讨的主题是“我们越来越富有,但为什么我们却不感到幸福”。据统计,在美国,患抑郁症的比率是20世纪60年代的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由20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而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都有此趋势。1957-2005年,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提高3倍,而幸福感却没有同步提升。2005年,英国人表示自己非常幸福的有36%,而1957年的统计结果是52%。

外界可能认为哈佛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得到命运眷顾的幸福的人,但是根据哈佛一项持续6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们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据调查,在过去的一年中,有80%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非常沮丧,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过于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学生称有过自杀的念头……“幸福课”讲的不是怎样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怎样才能活得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一位曾患严重焦虑症的哈佛毕业生说,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很积极的学生,也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着,即使他是你最要好的朋友,你也未必意识到他的心理问题。

教授“幸福课”的老师本·沙哈尔认为: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给他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并努力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享受有意义生活的点点滴滴。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在这门课上学会接受自己的独特性,摆脱“完美主义”,“学会失败”。

为了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要点,本·沙哈尔简化出了10条小贴士(转自【冰点】:哈佛的幸福课):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为了轻松拿学分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选别人认为你该上的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给你带来幸福。

3.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将其当成自然的事,允许自己偶尔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简化生活。更多并不一定代表更好。问问自己: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该求精而不求多。

6.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尽管“熬通宵”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会让你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8.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我们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勇敢。勇气并不是不畏惧,而是心怀畏惧,却依然向前。

10.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每天或每周一次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

“追求有意义而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光闪闪发光。”本·沙哈尔如是说。这样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人生旅途中活得明白、坚强和充实。这也是大学教育的任务之一。

会学也会玩,学习休闲两不误

美国学生推崇读书和玩乐并重。在校期间会认真读书,聚精会神做笔记、积极参加讨论。许多人周五没有课或只有半天课,周四就成了“小周末”,比较轻松,学生们就开始聚会玩乐。他们相信在尽心休闲的时候,所得到的体力和精力的恢复会为你下一阶段的奋斗增添无穷的动力。所以,在前进的路上,你不仅要勤奋努力,更要学会放松。大学主张珍惜时间,为实现梦想而打拼,但也不主张一味地拼命学习,他们意识到适度的课外活动,不但不会背离教育使命,反而还会支持教育使命。大学的教育理念是要求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能够像投入工作那样去玩耍、尽情放松,在大学宝贵的几年,增长见闻、开阔眼界、自我成长。借助各种各样的活动相互结识,建立起友谊,对学生的学习和以后踏入社会都大有裨益。

如果要给美国各个大学的“玩”下个定义,比起“娱乐”,更应该用“社交”这个词。中国大学生在玩的时候,普遍选择自己熟悉的地点或者熟识的人,在这种环境中放松。而美国的大学校园鼓励学生到公共地点去参加活动、接触陌生人,增长见闻。

大学校园和宿舍区内都备有专门的休闲室(lounge),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舒适的自习和休息场所。休闲室的摆设和布局有点像火车站或机场的贵宾休息室,摆放着小方桌或圆桌、一人或两人坐的舒适的沙发,座位旁有电源插座和上网的接口,墙上挂着装饰画。在休闲室里,你既可以勤奋地自习,也可以安静地休息。在休闲室里大家都很自觉地保持安静,走路说话很小心,开关门的声音也都很轻。公寓里的休闲室,既有台球室、游戏室等供学生休闲娱乐的设施,也可以无线上网。

学校组织多种多样的课余活动来活跃学生的业余生活,比如体育比赛、戏剧演出、音乐会、艺术展览等。每年的艺术节上,美国大学一般都会设专门的表演场地、画廊,展出专业艺术家、老师,以及学生的绘画、雕塑等作品。学生们还可以与老师共同出演戏剧、哑剧等,演员、服装设计师、道具师、灯光师等都可以由学生担任。交响乐团、合唱团也很活跃,大学往往成为了社会艺术音乐潮流和艺术家的发源地。这些充满浓厚艺术氛围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接受了艺术熏陶,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美国的学校有很多的俱乐部或者聚会,每个星期或者每月有好几次聚会,如鸡尾酒会、生日宴会、告别宴会、新年酒会、游园会、戏剧会等等,有的需要大家穿正式的服装,也有不是很正式的聚会,可以穿得很随意。有的学校还会定期举办cosplay。cosplay起源于美国,指的是真人利用服装、饰品、道具以及化妆,扮演电视剧、动漫作品、游戏中的角色。举办cosplay的时候,随处可见唱歌、跳舞的人群,有人把脸上画得花里胡哨;有人把牙齿弄“掉”了,头发染成灰色,做着怪模样;还会看见有人在模仿“反恐精英”里的角色,穿着警服,带着“枪”;也有人踩着高跷,头都快顶到天花板了,在大厅里走来走去;还有人扮演沃尔特·迪斯尼画笔下的米老鼠。

美国人对体育的狂热堪称世界之冠,尤其是篮球、美式足球和棒球,学校也注重对学生忍耐、坚持、挑战自我等体育精神的培养,看重个人和团体的荣誉。从事体育不只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且是培养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大学运动队的队长即使在华尔街找工作都有不可估量的优势,因为没有什么工作的压力比得上运动这种临场竞技比赛。校园体育在美国被全民关注,美国顶级的大学美式足球队联赛,风靡全国,一票难求。除了运动员之外,乐队、球队、啦啦队等的表演也非常专业、出色,看球赛和讨论球赛是美国学生非常重要的社交方式,也是他们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各种各样的宴会、舞会、聚餐会之外,美国大学里的社团也很活跃。前文讲过,校园内基本上有三种社团:学术型、社交型和特殊兴趣型。这些社团不仅是学生们平日发展兴趣、增进感情的组织,更是他们为以后的发展建立起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圈子的重要一环。参与社团是结识朋友、娱乐、增强自信、补充学业知识的最好途径。

社团组织被认为是社会的缩影,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个人的领导才能,也就是所谓的“领袖素质”,这在找工作时很有优势,很多社会潮流也是从校园社团开始的。美国最着名也最神秘的大学兄弟会组织是“骷髅会”(这个组织又被称为“死亡社”),它每年吸收15名次年就要毕业的高年级学生。“骷髅会”在美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有人认定“骷髅会”是操纵美国的幕后力量。在政界,曾经有三名“骷髅会”成员当上了美国总统:威廉·塔夫脱、老布什和小布什。“中央情报局”在成立之初,几乎是“骷髅会”成员的天下。在商界,摩根斯坦利的创办人是“骷髅会”成员,而创办了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政论杂志《时代》和《新闻周刊》的媒体巨头亨利·卢斯(Henry Luce)也是“骷髅会”成员。洛克菲勒家族的多名成员也都参加了“骷髅会”。在教育界,多位耶鲁大学校长是“骷髅会”成员,在1886-1985年中,居然有高达80%的耶鲁教授来自“骷髅会”。

大学校园还经常举办各种庆祝活动,比如音乐节、各国的文化节、校友返校活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隆重宣传庆祝,十分热闹。每年多次在学校举办职业展览会(Job Fair),组织许多公司在学校巡回演讲、招聘毕业生,让学生了解该公司概况,为学生求职和了解某一行业提供便利。

性别中立宿舍,男女混住

进入我国大学生的宿舍楼,“女生宿舍区,男生止步”或者“男生宿舍区,女生止步”的牌子随处可见,时时提醒你严守男女之大防。万一你要有事必须得进异性的宿舍,免不了要在楼下宿管阿姨处登记备案,还得要承受宿管阿姨狐疑严肃的询问。

这种硬性管制,其实充满了对学生的不信任,也不足以培养学生的自制和自我尊重。学校应该是一个小社会,这种非社会性的举动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有害无益。

这种情况在美国的大学几乎是不存在的。美国大学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提供男女混住的住宿楼,不过当时男女生分住不同的楼层或公寓两侧,后来出现了男女混用的过道和浴室。2006年,一些高校学生组织发起了一场“无性别运动”,他们认为学生中的同性恋、双性恋以及变性人等可能会觉得与异性住会更舒服,强制他们与同性合住是不合理的,因此希望高校能推广男女混住宿舍。对于一些校方来说,他们也理解和尊重这部分特殊群体的需求,希望通过宿舍管理政策的改革,来确保这一部分学生的权益,从此这种措施逐渐流行开来。据报道,目前90%的美国大学生宿舍楼已是男女混住,而且近五年来,男女混住更是从宿舍楼延伸到了套间甚至单间。

“性别中立宿舍”(Gender Neutral Housing),即男女生混合住宿,目前,美国约有50所大学推出“性别中立宿舍”,其中甚至包括常青藤联盟学校,即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这样的顶尖名校也包括其中,但多数学校只允许高年级学生这样做。乔治·华盛顿大学则让包括新生在内的所有住宿生,都可以自由选择与异性同学合住。

男女混住刚开始推出的时候,引起了校内外的广泛讨论和各种不同的支持或反对的意见,有人会提出疑问“男女混住会增加恋爱甚至性乱交几率吗?”但男女混住宿舍的推出,并不代表学校鼓励情侣同住。学生们也普遍认为,性格比性别更重要。很多选择混住的学生,更多为了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

瑞查德和米歇尔是同住一间寝室的男女同学,他们不是同性恋,也不是情侣,最初选择同住只是因为二人的专业一样,平时也相处得很好,觉得住在一起会相互促进学业的进步。住在一起之后,他们发现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麻烦,二人的作息时间也很一致,相处得更加愉快。他们只有一间卧室,两张床相隔不到一米,并排而放,当对方换衣服时,另一个人就把眼睛转到其他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不便了。”米歇尔说。混住不会增加恋爱的几率,恰恰相反,看到异性私底下许多邋遢的原形,可能只会滋生兄弟般的友情。

混住只是建立一种新的男女相处模式。而且很多大学生还是青涩的,男女混住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尊重对方,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与异性沟通。这种生活模式在效用上,甚至可能超过他们上课时学的沟通技巧课程,且记忆深刻,还可以应用于日后的工作中,广泛提高毕业生的职场生存能力。混住还可以让学生们养成爱干净、着装得体等好习惯。

让学生自由选择是否男女混住,表明学校承认了大学生作为成人独立思考和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能力。性别只是社会多元化的一个征兆。男女混住体现出的也是美国这种多元社会的一种宽容的自由精神,尊重年轻人自己选择生活的自由。

虽然对男女混住的争议一直存在,但事实上却没能阻止这种潮流向前发展。而且根据非正式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理解这种做法。学生管理部门说:“很多学生会来咨询,是否能和对自己学业最有帮助的人做室友。”虽然有的家长们对男女混住会有不同程度的疑虑,但大部分持默认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已经18岁了,而且又离家在外求学,我们本来也无法去管他们,他们总要学着来为自己做决定。”

恋爱潜规则:不要为我动心

看多了好莱坞描写美国青年生活的电影,也许以为美国大学里的爱情也像电视上所演的那样流行,但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在西方国家,孩子们从小学就开始恋爱,没有“早恋”的说法,家长并不反对,甚至持鼓励态度,因为家长们认为与异性的亲密交往,可能会让孩子们更容易地交流和表达。而且,他们认为恋爱是一个淘汰的过程,是为了发现彼此是不是适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