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美国的大学有专门的学习实践制度,学校把实习列入必修课,比如连续实习12个星期可以拿3-4个学分。美国大学生学习实践要通过The STTEP和service learning项目。The STTEP包括STT(Student Technology Training学生技术训练)和EP(Employment Program招聘程序)。
STT是学生科技培训计划的一部分,按学生的资讯科技协定签署形式,每个学期他们将被要求参加一些预置讲习班。这些学生可参加训练营所提供的程序,只要他们没有缺席,在训练中部门会支付学生工资。学生也不会被那些与自己专业无关的部门招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这种训练,以了解是否自己真的能胜任目前的专业。
EP部分计划的目的,是促进和招聘校园的IT岗位。这个项目是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的,让学生不仅能学到就业技巧,而且能给予学生在学校工作的机会。
还有一些美国大学实行“实习对调”制度,即半年在校学习、半年外出实习的教育方式。美国大学一般都有实习项目, 这些实习项目是双向的,大学给学生找实习机会,用人单位也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很多大学都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而有些名校,如哈佛,有庞大、紧密、高效的校友网络,学校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脉关系,安排假期见习和毕业就业,学生终身会享受到哈佛大学的就业帮助和指导。社会也大力支持大学生实习,尽管实习生难免会做一些买咖啡、送文件等跑腿打杂的活,但许多公司也同样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其他有意义的实习项目。
与我国大学生的眼高手低不同,很多美国大学生并不轻视一些工资低、工作累的实习机会,他们甚至会选择一些工资低,而且表面上看起来与自身的专业没有什么联系的实习单位。学生们更能适应变化和挑战,对别人的要求少,对自己的要求多,更懂得一切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至于在哪里起步都无所谓。比如,很多大学生会申请到农场当实习生,农民们也很欢迎这些廉价但充满激情的劳动力。很多农场每年都会收到几十份、上百份的实习申请,连纽约州的一个小农场也曾收到20多份申请。
去农场实习的学生并不是农学专业的,而是什么专业都有。他们有的人认为通过农业实践,可以增加对有机食物、食品安全等问题的了解,对他们日后进商学院、法学院或政府部门大有帮助。还有人觉得农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喘息机会,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想一想下一步怎么发展。也有的学生本身就喜欢农村的生活,喜欢享受清新的空气和富含植物、动物的田园生活。
以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
一般说来,美国大学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社区大学等几类,除社区大学外,其他类型的大学都可以招收研究生,许多大学还设有专门的研究生院。美国的研究生教育非常发达,素以水平高、要求严、竞争激烈而闻名于世。许多人都认为要进入美国的研究生院一定很难。其实,美国的研究生教育非常普及,已不再是传统的精英教育,门槛也并不高。在美国许多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已达1:1,一些名校的研究生数量甚至比本科生还要多。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特别强调职业性,重在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硕士教育被分为“职业性教育”(Professional Programs)和“学术性教育”(Academic Programs)。学术性硕士学位,大多集中于传统的艺术、科学和人文科目。职业性教育硕士学位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引向一个具体职业,有很多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与企业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常常让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被知名企业“预定”走了。
许多国家在招收研究生时,都要专门考查考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美国采取通用考试的方式招收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培养潜力。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数学能力和逻辑能力,即使是商学院要求的“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GMAT)考试和法学院要求的“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考试,也都不涉及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查,申请人的本科专业可以是管理、金融、历史、文学、计算机、大众传媒,甚至生物、农业等等。因为管理涉及到各行业,某一本科的教育背景反而会形成某一领域专长的优势。因此,入学之后许多研究生课程都是零起点,教材也大都浅显易懂,不会使人望而生畏,但往往教学进度很快,一周的教学内容相当于本科阶段同样课程两个月的教学量。对于某些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不能松懈,研究生院会安排学生选修一些补修课程。而且,老师除了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任务之外,还有高频率的考试和课程论文要求。如此繁重的课业负担,常常使学生不敢掉以轻心。
与本科教育和博士教育相比,热门专业硕士教育的个人投资最大,回报率也最高。以2007-2008学年的美国最着名大学的商学院为例,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每学年的学费都在四万多美元以上。但教育投资被认为是最有回报价值的投资。因为如果一个人只是高中毕业,他的年收入为3.5万美元,按工作40年计算,一生可挣140万美元;但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年收入是6万美元,一生可挣240万美元;如果投资10万美元从名牌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年薪为12万美元,那一生的收入则为480万美元。
美国研究生教育也是学分制的,将选课、实习、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折合成相应学分加以量化,学生只要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只有那些对学术特别喜欢,立志将来攻读博士的学生才会选择做高水平的毕业论文。更多的人偏重于职业能力的训练,力争将来成为工程师、医生、律师、管理人员等高级专业人才。他们并不是像国内一样以毕业论文通过而毕业,而往往选择通过选课或实习的方式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博士学位——最难获得的学位
博士学位是一所大学可以授予的最高学位,代表了其最高学术水平。美国的博士学位一直保持很高的含金量,在国际上也获得了极高的尊重。美国是培养博士人才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博士成为高等教育、尖端研究、高新科技发展重要的骨干力量。很多人误以为“博士后”是更高的学位,但其实博士后只是为刚毕业还未工作的博士或交换学者而设,并不是一个比博士更高的学位。美国有权授予国家承认的博士学位(Ph.D.)的高校有“宽进严出”的原则,设下种种关卡,包括学分要求、资格考试、开题报告、前期答辩等一系列考核制度。
在美国,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博士研究生则侧重于培养少而精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一般美国硕士生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让本科毕业生进一步学习和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侧重研究能力,但对有志于做研究工作的学生,学校会鼓励学生继续攻读博士。
美国的博士学位有60多种,三大类:研究型博士、专业型博士、跨学科博士。研究型博士侧重于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是一种学术性的学位;专业型博士侧重于应用,比如工程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心理学博士、医学博士等;跨学科博士即交叉学科博士,大多由科技前沿领域研究的学者获得,比如生物工程博士、天体物理学博士等。
美国的博士教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学习与日后研究方向有关的课程,而后进行资格考试,未能通过的学生就会被淘汰。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做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确立课题和特定领域进行尖端的研究,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各种学术会议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进行博士毕业论文答辩,不能通过者会遭淘汰。
美国的博士学位是世界上最难获得的学位之一,无论是在名校,还是一般的学校,尤其是理工类,学生都要跨越重重障碍、经历种种艰难险阻,才有可能最终拿到博士学位。在美国,导师在录取学生时有很强的自主性,对学子要求也甚严。博士生不仅要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而且必须要有令人信服的、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无论是在名校或是一般大学,理工类的博士要取得学位通常需要4-6年,人文类的博士学位更久,通常需要8-9年。在国外,如果能在五六年之内读下一个Ph.D.,基本都是很厉害的人。统计数据显示,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着名大学,博士的平均毕业年限长达6-10年,淘汰率在20%-30%之间,有的高达40%。有不少学生实在适应不了名校近乎苛刻的学习要求,中途转校。这也彰显了导师们的铁面无私,同时确保了教育质量。
有记者曾经采访过马萨诸塞大学的严文蕃教授。严教授说美国博士教育最看重的是结构性,强调博士的研究性,博士论文最重要的是要有原创性。博士在做论文之前,要有2-3个资格考试,包括候选资格考试(candidacy exam)、综合考试(comprehensive exam)。要通过这些考试,证明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技能,然后才能开始做论文。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导师并不是只有一个,而是一个导师团。但在做论文的时候,学生需要选择一名指导教师,学生和导师是双方选择的关系,学生可以选指导导师,导师也可以选择他想指导的学生。美国还有各种中间组织来监控博士生的课程质量,比如美国大学联合会(AAUP),一般的大学也都有研究生院来监督博士教育的质量。之所以如此严格,是因为博士教育的质量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端科研力量。
博士作业量大,也是美国博士教育的一个显着特点。作业经过教授精心设计,通过大量的基础能力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催生变化,让学生通过作业全面理解上课内容。作业量之大,是国内的博士研究生所不能想象的。即使把星期六、星期日都计算在内,要按时完成作业都有难度。每个教授都会布置大量有一定深度的作业,如果不认真研究课本,即使是看答案,也不能完全理解。有的作业的实用性很强,会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运用于实际。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理工类教育很注重互联网的使用,目的是让学生使用一切能利用的现代工具解决复杂问题,而非单纯地重复推导工作。读博士的每个人有自己专注的事,每天学习12小时是生活的常态,每天不足8小时的学习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博士生课堂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充斥着讨论。教授会抓紧上课时间阐述他的学术立场和观点,由于课程难度较大,学生要在课堂上即时理解并不容易,这种情况下很难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没有机会与老师交流,老师会在课外设置时间答疑。导师无论多忙,除了编制课业计划、专业设计,每个月(甚至是每周)都安排专门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每次交谈时间少则1小时,多则几小时。师生会就某个专业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不管问题多么“幼稚可笑”,导师都会不厌其烦地予以详细解答。学生通常会有效利用这段时间与教授展开学术讨论,在钻研学术的道路上走得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