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2845900000019

第19章 知行合一:心智成熟的咒语(3)

正当二人成为惊弓之鸟时,王阳明派来了一位使者,要跟二人聊聊。

使者按王阳明的嘱咐,根本不谈两人造反的事,而是谈地方官如何盘剥少数民族兄弟,如何压榨少数民族亲兄弟。卢苏最后憋不住了,一拳砸在桌子上,问使者:“你快说,你来到底做甚!”使者不紧不慢,颇有心学弟子的风度一笑:“王大人知道你们的难处,造反这种事,如果不是被逼得无路可走,谁会做。这可是把脑袋挂在裤腰上的事情啊。哪里有人会把脑袋挂在裤腰上的啊。”

卢苏向使者投以感激的目光,说的心都碎了,这正是说中了他们的心事:“我们当然不想造反,是那群狗官官员逼得我们无没有路可以走了,所以才走上这条路的。我们又不想提前走黄泉路。”

使者最后才把来意说了说:“王大人想招抚你们,二位的意思呢你们意下如何?”

王受看了一眼卢苏,卢苏还在情绪当中,王受很冷静的回答,说:“我们考虑一下。”

使者回报王阳明,说了二人的反应,王阳明立即遣散官军,又再派人去找二人。两人一听说王阳明把官军遣散了,就放下了心中的石头心里的石头放了一半,但还是应该有所防范,官员靠得住,母猪都上树。二人说,投降可以,但有两个条件,说,王大人可是诡计多端的人,万一骗我们怎么办。使者说,那你说怎么办。二人说,两个条件。一,我们要带一万精兵前去投降;二,你们的哨兵都要换成我们田州的人。

王阳明说,这是你们的权力。不过,有个国法的问题。没有问题,但是,你们说造反就造反,说投降就投降,如果不给你们点惩罚你们一下,国法尊严何在显不出朝廷的威严,所以,你们可以穿着盔甲,让我揍你们一百军棍。

二人想了一下,就同意了。一听,好,只要不欺骗我俩和手下这些兄弟,别说是一百,二百都可以。

在一个万里无云晴朗的日子,二人领着一万精兵来到南宁城,二人独自到军帐中见王阳明,王阳明亲切的接见二位,然后南宁很少有这样的天气。二人的心情很好。所以,在南宁城外,他们让士兵歇息,二人独自来见王阳明。

王阳明一见二人,立即很严肃地数落他们冒犯朝廷后,象征性给了,两人然后就是一百军棍子,当然,这一百棍子本来力道就不足,再加上二人身着盔甲,几乎没有一点伤痕。

惩罚结束后,演戏完毕,王阳明说,大家既然是自己人了,那我有件事需要你二位帮助。两位。

二人问何事。

需要帮我忙。卢苏和王受急忙请示,王阳明说,你二人要帮我稳定广西。

两人说,这简单。我二人手下一万小弟,愿意为王大人您肝脑涂地。

我手下一万多号人,都愿意为王大人效命。王阳明说,不对这就错了,我之所以招抚你们,就是为了让你们手下那些人活下去,怎么忍心再把他们驱投入到战场上去呢?他们离家多年,你们二位还是让他们解散回家吧。还是赶紧让他们回家去吧。

二人说,这个可以办到。那我们如何帮您稳定广西?

两人还等着王阳明告诉他们如何稳定广西,王阳明说,你们已经在口头上帮我了,那就是解散他们。

我已经说完了,这就是稳定广西最好的方法。

这场让中央政府疲惫不堪的折腾了两年的民族纠纷,就这样被王阳明不动声色地加以解决解决了。未动一兵,未发一箭,使数万人活命活了下来。王阳明的弟子后来吹嘘老师的这一善行说,想当年大禹治水存活了很多人的生命,王老师这一招和大禹不相上下啊有一比啊。

其实,王阳明的功绩不是在战时,而是在战后。王阳明一直强调的只有两个字:秩序。所以没有时间听这些奉承话,他已经开始善后工作。他向朝廷建议:把田州划开,别立一州;以那位被毒死的岑猛次子岑邦相为吏目,等有功后再提为知州。同时另外,在旧田州置十九巡检司,让卢苏、王受分别负责,全都归流官知府管辖。他还在思州和田州兴办学校,在他看来,让顽民成为顺民,最好的方法就是学校。但这最好的方法却很难实现,因为刚刚停息战火,满目疮痍,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吃饱饭,没有人会饿着肚子去听课。谁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聆听教化?王阳明有自己的办法自然也有方法:让命令当地教育部门的长官发布政令提学府道,但有生员,不管他是识字还是不识字,都欢迎他入学。最后一条就是他的故技重施:另外一条,施行他施行在江西尝试成功的十家牌法,让百姓一方面互相监督,一方面联防强盗,一村有事,邻村救援。培养他们自治的能力,效果显着。

心学学者往往关心自己的心灵和别人的心灵,但对肉体却经常忽视。王阳明在广西时,旧病愈重,的病也越来越显着了,开始时是呼吸困难,后来是广西闷热的的气候使他毛孔无法排汗,在大部分很长一段时间里内,他不能独自一个人走路,因为他的学生人们很担心,老师他会突然摔倒在地。

这是王阳明的不幸,也是广西的不幸,王阳明因病在离开广西后,广西在一群看上去很自作聪明的地方官有为而治,的广西少数民族辛苦工作下,再度被这些官员逼反,随着王阳明的离开,广西的和谐社会也一去不复返。陷入混乱状态。把王阳明在广西做的一切努力全都活埋了。

很多事都证明,王阳明如果王阳明在广西多呆待上几年,广西将和江西一样都成为王阳明一生无懈可击的的功德牌。看他在广西的所为,就知道他是真心为百姓做事,再拔高一点说,是为了中国央政府好。实际上,历代统治者,无论是最高领袖还是地方父母官,只要他不是丧失理智,脑子不进水,他都希望江山好,百姓好。一个浅显的道理:只有民安才算国定,只有民富才算国强。国富国强了,统治阶层才能吃香喝辣,才能有实力大现淫威。不过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远不是这么回事时,却屡屡出问题。比如那个姚镆,他的本意是想使国家太平,可是他总喜欢硬来,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结果显而易见,两败俱伤。王阳明后来曾对他的弟子就说,少数民族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你应该尊重别人的个性,将心比心,不能用汉人的法律来让他们完全遵守。少数民族开化的时间很短,还处在传说阶段,所以应该使用迷信风俗统治他们,强调教化的力量。国家图的是什么,无非是安定。只要安定,一国两制也没有什么不好不可以。

这就是王阳明运用“知行合一”的最佳范例,它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人生修行只在事上练,除了这一方式,没有任何方式可以使你内心强大。

(第三节):无知也是一种心灵修行

【东家老翁畏虎患,虎夜入室衔其首,西家儿童不畏虎,执芊驱虎如驱牛。——王阳明】

王阳明对古典的热爱和很多儒生一样近乎痴狂,不过他对古典的解释却异于其他儒生。众所周知,中国儒家学派极端崇古,认为古代的全是好的,现在的全是不好的,未来更是糟糕。最好的办法就是效仿古代,才能天下太平。尧舜时代和夏、商、西周三代是儒家津津乐道的两个大时代。王阳明的弟子问王老师,从盘古开天地到尧舜时代,有很多事啊,为什么历史不记载呢?王阳明说,哎呀,怎么记载啊,那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今天已经不能效仿,记载他只能让人徒生伤悲,倒不如无知的好。弟子又问,那为什么夏、商、西周之后的春秋战国时代记载也很少呢,王阳明说,哎哟,那是什么破烂时代啊,千万不能效仿,所以也不必记载,无知多好。只有夏商西周时代可以被效仿,所以我们今天一直以它们为目标。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可不是书上记载的是假的,而是因为有些事该看,有些事不能看,保持“无知”才能到达良知。比如孔子编辑的《春秋》,只是告诉你弑君杀弟这个案子,却不告诉你事情的具体细节,这是圣人的苦心,很怕有些人对事情的具体细节了解得太清楚,引起他们的猎奇心理,去干坏事。

什么是无知,该知道的知道,不该知道的就不要知道,如果修行到一定境界,人与天地万物化为一体,那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天知道什么?地知道什么?但他们是天地。盘古未开天地时独自在一个大鸡蛋壳里,盘古知道什么?什么都不知道,但人家是盘古。

用王阳明的理论,无知不是不知,而不是不想知,也就是不想行,不知和不行其实也是知行合一。

有弟子问王阳明,老师您讲的话有时候让我想起了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个俗语,试想,我眼睛能看,鼻子能闻,手能动,口水能流。外面的花花世界五彩缤纷,要我如何不看,不闻,不流口水,不去拈花惹草呢?

王阳明回答,你这还是没有修行到位,你想,你想看,想听,想流口水,想要这个要那个,是什么支配的你?难不成是你眼睛不受你的控制去看些不该看的东西?你的手不受你的控制去拿不应该拿的东西?控制你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如果“不知”,你就没有“行”,如果你的心躁动着跳跃着澎湃着,世间万事万物,那你的五官哪里够用,难不成要长出三头六臂来吗?

弟子问,如何才能让心无知?

王阳明回答,无知不是不知,而是不想知。你的意念一发,良知就会马上断定是对还是错,它给出你答案后,你要服从良知的判断,对的就去知去行,错的,就不知不行。平时静坐,把心中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干净,把有知变成无知,这就是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

一位弟子问,把好名、好色、好货全都刨除,这不是剜肉补疮吗?

王阳明正色道,这是我医人的妙方,你如果不用,就闭嘴,别坏了我的方子。

王阳明为什么如此重视“无知”,是因为“无知”不仅是人生修行的境界,还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如果一个人真能不动心,只怀抱纯洁的心态,那他将是不可战胜的。在打油诗《啾啾鸣》中,王阳明说,有个老头很怕老虎,所以总是提防,结果被老虎啃了脑袋。而有个小孩不知老虎是什么东西,却赶着老虎像赶头牛一样。这就是俗语所谓的“无知者无畏”。1796年某日,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十九岁的很有数学天赋的青年正在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和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十七边形。青年才做了一会儿,就感觉到很吃力,但他没有放弃,斗志却被激发。他拿着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终于,夜晚来临,他把那道题给攻克了。

作业交给他的导师后,导师大吃一惊:“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解决它。”

这个故事可能最能说明无知者无畏这一真理。

你害怕某种事物,是因为你了解这种事物,你担心某种事物,是因为你的心已被他牵引,确切地说,我们对未知的事物很难做到害怕。前面提到过恐惧鬼,其实在许多人的心中,正如王阳明所说,你就是有鬼。围绕地球的小行星有数万颗,它们都有可能因为万有引力的作用而撞击地球产生灾难,但没有人害怕,这是因为你对它不了解。世界各地每天都在发生地震,而且有很多大地震引起我们的注意,可很少有人为那些在地震中死去的人伤心流泪,这是因为我们对那些死去的人不了解,我们不知道他们,正如他们不知道我们一样。

你拼命地追逐名利,是因为你知道名利对一个人是如何的重要,你总是为浪费时间而懊悔,是因为人类一厢情愿地制造了“时间”这个概念。低级动物们从来不会为时间的流逝而烦恼,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就没有时间这一概念。你总是受到七情六欲的折磨,是因为有人告诉你,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动物。

如何做到无知,王阳明说,控制你那颗一心向往良知的心,告诉他,一切事情都按照良知去做,就能得到快乐,就能得到无所畏惧的力量!

(第四节):凭天理做事就是知行合一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王阳明】

王阳明的一位弟子在锄花间草时,问王阳明:“天地间为什么善难培养,恶难以去除?”

王阳明回答:“只是未培未除。”稍后又说,“你这种想法不是真的知行合一。”

弟子很迷惑。

王阳明给他分析,天地生意,花草都是一样的,怎么会有善恶之分?你要赏花,就会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可如果你想要草坪的时候,那花就是恶的,草就成善的了。这种善恶是由你的私心而起,所以是错的。

弟子质疑道:“您的意思是,天下万事万物都应该是无善无恶的了?”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天理或者是道理的静态,而有善有恶则是天理的动态,不动,就是无善无恶。

弟子又质疑,您这说法跟和尚的无善无恶可没有什么区别啊。

王阳明说,怎么能没有区别,和尚讲无善无恶,讲完了就不管,只停留在无善无恶上。而我的心学讲无善无恶是,不以私心的去为善去作恶,也就是保持常态,不要动态。

弟子看上去有点明白了:“那草不是恶的,不应该除去。”

王阳明说:“你这不就是和尚的意思了吗,和尚说无善无恶后才不管的。草如果有妨碍,你为什么不干掉它?”

弟子啊呀一声,好像找到了王阳明的破绽:“那您这不是以私心刻意为善作恶吗?”

王阳明对这个榆木脑袋深感痛心,说:“不为善作恶,不是不辨善恶,这样的人跟死人有什么区别?所谓不以私心为善恶,是喜欢和厌恶某种事遵循着天理,我说过,没有被遮蔽的心就是理,也就是按良知的判断,来为善去恶。你如果不按良知的意思来办,那就是动气了,那就是私心,那就不是为善去恶了。”

弟子这下有点真明白了:“也就是说,善恶不在物,只在自己那颗没有被遮蔽的心。”

王阳明说:“太对了,为善去恶就要发自本心,像喜欢美色那样去喜欢,像讨厌臭狗屎一样去讨厌。这是人之本能,不是刻意为之的。”

弟子最后问,那我是把草干掉呢还是留着它?

王阳明说,问你的心,你除草的目的是什么。

《聊斋志异》上有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正可以给王阳明的这段话加个评注。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很少有人会发自真心的去为善去恶,这正是我们烦恼的源泉。我们做的很多事是从私欲出发去刻意为之的。用王阳明的话说,原本是应该保持天理静态的却非要让它变成动态,我们的心怦怦直动,思虑丛生,烦恼自然而来。

凭天理做事,就是遵循天理,遵循有良知的心的命令,去做良知认为是善的事,去干掉良知认为是恶的事。

王阳明剿灭广西大藤峡的土匪就是这一理论最鲜明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