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活化石。当我如愿以偿地参观闽西永定客家土楼时,由衷地生发这样的感叹。
位于永定县湖坑乡洪坑村的振成楼,是福建土楼的代表,被誉为“土楼王子”。它始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分内外两圈。外圈4层,每层48间,按八卦图形设计,每卦6间,一个楼梯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筑有防火墙,以拱门相通。祖堂为一舞台,台前立有4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间圈成内圈,二层廊道边全用精制的铁铸栏杆。1986年4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上,振成楼与雍和宫、长城被列为中国三大代表性建筑参加展出,从此闻名天下。
其实,振成楼只是福建土楼的一张名片。从地域看,福建土楼分布在永定、南靖、华安等地。从形状看,有圆形、方形、弧形和椭圆形。从数量看,有著名圆形土楼360座、其他形状土楼八千余座。从建筑时间看,位于湖雷镇下寨村的馥馨楼,建于769年,至今已一千两百多年,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座。从占地面积看,最大的土楼占地面积达一万一千多平方米。从建有间数看,最多的一座有八百多个房间。从建筑高度看,位于高陂镇上洋村的遗经楼,主楼5层,高达17米。
但仅振成楼,就已经给我太多的问号。客家人是何时何故迁徙至此?为何建起如此庞大且如迷宫般的居所?每座土楼到底深含着怎样的文化底蕴?参观完土楼后,我心中的一个个问号变成了一串串惊叹号。
福建是我国古越族文化的发祥地,许多资料已作了佐证。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地处中原核心区域的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为了躲避战乱和饥荒而举家南迁,世代相继,历经千载,辗转万里,渐渐地抵达了相对荒凉且安定的被史料称为“南蛮”之地的长江以南地区,到宋代时其势最盛。迁徙队伍有的到了江西,有的到了福建,有的到了广东北部。其中不少是达官显贵、富商巨贾。他们逃到了被崇山峻岭紧紧包裹的山沟僻壤后,开始了安营扎寨,繁衍生息。由于祖上饱受战乱,惊魂未定,初来乍到又担心豺狼虎豹、劫匪盗贼、当地强人的袭扰,他们需要本家本姓人聚居在一起,形成一股较强的力量,以防遭受不测。这样,有钱人家便开始兴建“抵御性”很强的城堡式住宅,于是土楼便应运而生。土楼内既可囤积粮食,又可饲养牲畜,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后来无论是背井离乡还是流离失所的到达者,皆纷纷效仿,倾全家族人之力,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建造规模、形状不一的土楼。这样,别具特色的土楼群便逐年扩大。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到明末、清代及民国时已逐渐成熟,延续至今蔚为大观。为了有别于当地居民,凡从外地迁入者都被统称为“客家人”。
土楼的建筑十分的讲究。从外部环境看:选址注重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座向大多坐北朝南,冬暖夏凉。一般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若后山较高,则选择离山远些,或削坡加固;若门前较窄,后山较缓,则利用斜坡台地为楼址,确保门前地阔天宽。从内部结构看:圆形土楼都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层层向外展开。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家人。振成楼内部分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而入。下堂为出入口,紧靠大门;中堂为休闲处,供休憩之用;上堂居于中心,供家庭聚会、迎宾待客、供奉祖先的地方。高低有别,错落有致。整体结构体现出中轴线鲜明,厅堂核心突出,全楼廊道贯通。而其他形状的楼房也都有一个相对的中心点,然后进行架构的安排布局。楼内大都凿有深井,建有暗沟排水。从建筑材料看:采用当地的黏沙土、石条或石块、杉木或杂木,就地取材,十分方便。从建筑技巧看:筑墙时每隔10厘米便在墙内布满竹条做墙盘,使墙体相互产生拉力,成为一个整体。墙体厚度都在1~2米,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为了保证墙体不受雨水冲刷,屋檐都超出墙体2米左右,起到很好的挡雨作用。墙体一、二层不开窗,三、四层开窗,但都极其狭小,易守不易攻。大门皆用十几厘米厚的杂木枋制成,外面还包裹铁板。为防止火攻,有的还在门楣上装水槽,随时可放水灭火,其牢靠可谓固若金汤。
徜徉在土楼里,浓郁的文化氛围如春风袭来。振成楼的中厅里,有黎元洪大总统的题词挂于堂屏上。两边还有藏字楹联、家训名联多幅,无论词意还是书法,皆为上乘。大门两侧石碑上刻着:“振纲立纪,成德达材。”可谓教育子孙的箴言。
紧邻振成楼左下方有一座略小的方形土楼,楼内正在举行一场客家山歌演唱会。游客落座后,年过八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天生老人身着红装,精神矍铄地走到天井旁,弯躬作揖,在唢呐的伴奏下放声歌唱:“阿哥出门往南洋,漂洋过海出外乡;祝哥身体爱保重,保重身体得安康;人争口气佛争香。阿哥出门往南洋,二人情分爱长久;堂上父母我孝顺,家中内外妹担当;亲哥在外莫思量。阿哥出门往南洋,妹有言语嘱亲郎;亲哥赚钱爱寄转,家中还有老爷娘;离乡背井望春光。”唱得声高亢,气不短,字清晰,调婉转。虽是客家语,但从他演唱的表情和抑扬的声调中仍能让游客隐隐感受到那风情女子坚贞不渝之情和盼郎早归喜结连理的心愿。这首歌选自《土楼回响》插曲,据说曾在北京、日本、美国以及欧洲国家演唱过。为了雷鸣般的掌声,老人又唱了两首,以表谢意。接着,伴奏的中年男子拿出了他的绝活:只见他脚弹自制古琴,嘴上吹着唢呐,背上扣着自创的鼓、锣、磬连成一体的乐器木架,双臂随着摁放唢呐音键的十指不断地晃动,就在这曲张展拢间拉动了系在臂上的绳索,绳索又拉动了击打的器具,这样各种乐器声响便被敲出了不同的音韵,一时间千声迸发,鸾凤和鸣,仿佛是一支庞大的交响乐队正在进行默契的合奏。他激情洋溢地演奏了《走进新时代》《十五的月亮》等几首现代歌曲,那韵律妙不可言,令人叹服,引发阵阵掌声和啧啧赞叹。据节目主持人介绍,这种独台演奏,不仅上过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栏目,还常常被东南亚一带国家聘去演出,大受欢迎。这就难怪我们离开后,一路上大家还沉浸在那种美妙的旋律中。
据说揭开土楼神秘面纱的是美国人。20世纪80年代,美国卫星拍摄到中国福建东南方向的土楼群,误以为是核反应堆,吓得将图片急递到里根总统的案头。于是美国人通过不同的渠道不断地到中国来探秘。就这么一探,把土楼牵到了世人的面前。不管说法是否属实,土楼已从“小家碧玉”出落成“大家闺秀”,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我想,不论你是哪个行业的专家还是哪个领域的学者,来到土楼,都能从各自的角度挖掘出这个集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等为一身的建筑奇葩上的喜悦、赞叹、精深、博大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