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丽的家园
28459100000064

第64章 上海世博会

上海黄浦江宽阔的水面上轮船、汽艇来回穿梭,沿江的地上、地下(地铁、海底隧道)和空中(高架桥)各种大小车辆川流不息,一个最具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以其横空出世的完美构造展示在世人面前,不仅为世博提供最便捷的交通服务,也标志着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对城市发展的高度和速度的强烈追求,这是我踏上海世博园时的第一感觉。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隆重举办。按照国际展览局最新规定,世界博览会按性质、规模、展期分为两种:一种是注册类(以前称综合性)世博会,展期通常为6个月,每5年举办一次;另一类是认可类(以前称专业性)世博会,展期通常为3个月,在两届注册类世博会之间举办一次。这届上海博览会不仅是注册类世界博览会(全球最高级别的博览会),而且还是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申博时就提出:“中国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我就是带着这样一份幸运、抱着看到世界一片异彩的兴奋于9月中旬游览了上海世博会。

世博园位于上海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占地5.2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部分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1.35平方公里),共有24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集中展示了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承载着人们对全球未来合作与人类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在两天的时间里,我有选择地参观了19个馆,略获心得一二。

这是人类的一次大回眸

不管哪个展馆,都通过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或简短的影片对本国的历史进行全方位的介绍。而所有的历史和国情的展示都围绕着人类发展的一个共同主题:和谐。

这“和谐”的理念不仅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诸如《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情境。同时,西方的先贤也提出了许多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指出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几千年来,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探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在中国国家馆内,这种和谐的元素尤为突显。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被放大动态化起来:汴京郊野的春光、繁忙的汴河码头、热闹的市区街道,完美地散点透视在一幅硕大的画壁长卷中;山川河流、原野城郭、舟楫帆影、牛马骡驴、商贾士绅、官吏劳工……车水马龙,熙来攘往,都被和谐地组织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上,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共同心态,一种对安宁、自由、幸福而和谐生活的深情向往。虽然这只是一幅都市风俗画卷,描绘的也只是当时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场景,所绘出的五百多位人物、五十多只牲畜、二十多辆艘的各种车船甚至还充满着人与自然之间由来已久的戏剧性冲突情节,但所渗透出的和睦相处的理想和憧憬却跃然纸上,让人向往无限,回眸了人类思想与意识中对“和谐”的同样感受与同样渴望。

这是创新的一次大展示

外观上,世博园无处不溢满科技创新的印记。园区内所有的交通工具不仅采用低噪音、零排放的纯电动、超级电容、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展现“绿色、环保、清洁”的世博精神,保证人与交通工具之间的“零接触”;连外饰造型也体现强烈的流线感与时尚感,将流线型的顶棚与前脸造型连成一体,使整体的轮廓显得刚柔相济、错落有致;同时又以海蓝色为外观主色调,配以优美、柔和的线条装扮,使车辆在大道行驶时仿佛是大海上自由飘逸的灵巧游鱼。

各展馆的外形同样都以其独特的科技与创新的元素吸引着游人的目光,启迪着人们的思绪。瑞士馆由底层展厅营造的都市空间和馆顶的自然空间组成,整个建筑体现了城市和乡村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关系,强调人类、自然与科技的完美平衡。法国馆用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制成的线网将外部“包裹”,使整个外形仿佛“漂浮”于地面上的“白色宫殿”,尽显未来色彩和水韵之美。英国馆的设计是一个没有屋顶的开放式公园,展区核心的“种子圣殿”外部生长有6万余根向各个方向伸展的触须。白天,触须会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来提供内部照明,营造出现代感与震撼力兼具的空间;夜间,触须内置的光源可照亮整个建筑,使之光彩夺目……

世博园和展馆的每一种设计都充满着深刻的寓意。世博园里的交通车辆,从形状到颜色都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赋予了整车蓄势待发的气势,与传统文化遥相呼应,既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崇尚和谐的理念又反映了上海港口城市海纳百川的胸襟及敢于创新的意识;中国展馆外观酷似古代官帽又像巨形漏斗,寓意“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愿景,而外漆的大红色素,又寄寓百姓生活必将越来越红火;西班牙展馆外墙由藤条装饰,以钢结构框架支撑,阳光可透过藤条缝隙,洒落到展馆内,寓示展馆内的“起源、城市、孩子”三大空间永远充满阳光;日本的“紫蚕岛”展馆,馆外采用特殊环保技术,覆盖超轻的发电膜,象征建筑“像生命体那样会呼吸、对环境友好的理念”,展现2020年的未来城市生活的模式,警示人类为更好地解决水资源和地球环境问题必须不断地开发利用先进技术;沙特馆形似一艘高悬于空中的“月亮船”,在地面和屋顶栽种枣椰树,形成一个树影婆娑、沙漠风情浓郁的空中花园,揭示水、石油和知识是沙特阿拉伯城市的安身立命之本……总之,不同展馆的造型,既展示了每个国家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又突显了不同民族对自己国家的发展所表达出的一种强烈的追求理念。

这是未来的一次大展望

建立“和谐城市”,是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精髓,也是全世界新千年的发展目标。一个成熟的城市,应该体现的是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在我走进的展馆里,无处不能感受到这些元素的强烈脉动。

首先是文化。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必然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中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只有多元文化的融合才能形成城市的独特气质,集合城市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备发挥文化传统、优质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吸引一流人才的能力,才能创造城市生生不息的活力。正因如此,每个展馆都极力展示对多元文化容纳的胸襟与从容。

其次是经济。城市经济的繁荣需要各种创新要素会聚交融,才能使创新思想产生频繁沟通和互动而得以飞跃,进而变成造福人类的产品和服务。在各展馆中,无论是产品的展示、文字的倾诉、影像的幻想无处不表达出对经济繁荣的强烈倾向与孜孜追求。

再次是社区。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衡量每座城市“体温”的温度计。联合国人居组织在其《千年宣言》中提出了建设“无贫民窟城市”的目标,这就意味着必须创造“均衡社区”,即合理的居民构成、合理的房屋所有权结构、完善的基础设施、宜人的居所环境、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以及深厚的社会凝聚力。因此,各展馆从外形设计到内部布局,无不把社区这一城市的“基石”摆上重要位置,体现城市大厦对社区的依靠与仰仗的理念。

第四是乡村。城市的繁荣必须依靠农村腹地的资源和需求,才能有效减轻城市所承受的人口和就业压力,这就需要城市与乡村的有效互动,实现城乡的和谐发展。对此,各展馆都用了较大的篇幅展现乡村的风光与图景,表达出对乡村强烈的青睐与依仗之情,把城市的繁华与乡村的宁静嫁接得天衣无缝。

总之,“和谐生活”与“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了整个上海世博会,彰显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以及人们为明天城市所描绘的宏伟蓝图。“鲜花簇拥约定地方/熟悉没见过的脸庞/呼唤听见心灵激荡/邀世界分享/千山万水憧憬向往/彼此遥远却在身旁/拥抱感动星星闪亮/欢乐天空情谊飞扬/渴望的目光穿越海洋/所有的祈愿幸福流淌/欢聚因为梦想/爱和谐绽放/东方满眼香/欢聚因为梦想/爱和谐绽放/圣洁的土壤滋养力量/相约世界/沐浴芬芳/美丽耀东方/也照亮人类梦想。”宋祖英的一首《和谐欢歌》就是对和谐世界的最深情呼唤。

世博有时尽,未来无绝期。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今天对昨天的展示,更是今天对明天的展望:“你曾是阳光下打开的窗,看尽了千万里风光/你曾把文明的光带到远方,穿过了山脉海洋/世界在你手中转动,播下友谊的火种/博大的心胸不停跳动,让人类血脉相融/这一刻我们又相逢,我知道你会懂/虽然我们的面容并不相同,笑容却相通/Expo你的名字曾在风雨中/每一次呼吸我会铭记/Expo当你的笑化成了彩虹,爱已越过青山万里/这一刻你把世界交到我手中,这一刻分享城市晚风/这一刻我们聆听心灵的沟通,这一刻生命和谐永恒……”上海世博会,为了人类蔚蓝色的地球家园的和谐,使不同肤色的朋友再次握手,使相同心愿的人类永远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