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伦理与道德读本
28459400000017

第17章 容人之过,释人之嫌(3)

宰相肚里能撑船

蒋琬,三国时期零陵湘乡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大司马、安阳亭侯。初随刘备入蜀,诸葛亮卒后封大将军,辅佐刘禅,主持朝政,统兵御魏。

采取闭关息民政策,国力大增。死后葬于涪城西山,陵墓为著名的三国遗迹。

蒋琬做大司马时,他与杨戏谈论,杨戏有时不应答。有人就对蒋琬说:

“您与杨戏说话而他不应答,他太傲慢了!”蒋琬说:“人的内心不同,各自像人的面孔一样。当面顺从,背后说相反的话,这是古人的告诫。杨戏想要赞许我对呢,那么不是他的本心;想要反对我的话,那么宣扬了我的错误。所以他沉默不语,这是杨戏为人直爽呀。”

杨敏曾经说蒋琬办事糊涂,不如前人。有人把这话告诉了蒋琬,蒋琬说:

“我实在不如前人,没有什么可追究的。”后来杨敏因事犯罪拘囚狱中,大家还担心他一定会死,而蒋琬内心没有厚薄,杨敏得以免掉了重罪。

蒋琬既往不咎、不责人过的做法,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也为他接过诸葛亮的交接棒管理蜀汉积累了人脉。在很多人只服诸葛亮的时期,这本身就达到了化敌为友的目的。

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为人处世,首先要有豁达大度的胸怀。豁达,即性格开朗;大度,即气量宏大。合起来就是说,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气量宽宏,能够容人。气量和容人,犹如器之容水,器量大则容水多,器量小则容水少,器漏则上注而下逝,无器者则有水而不容。

平心静气,照样精彩

唐中期边境时有外族的侵扰,内地有藩镇割据,农民流离失所,而朝廷里宦官当权,官场上也是党争不断。唐宪宗时李吉甫两度为相,曾定计平息藩镇叛乱,算得上是一位能干的重臣。可是李吉甫与另一位宰相李绛关系不好,经常发生争论。有一年举贤良方正制科考试,新科进士李宗闵、牛僧孺在对策中激烈抨击李吉甫的施政方针,与李吉甫关系不好的朝臣们乘机把他们两人的对策文大肆宣传,甚至作为范例向落第举子们解说。李吉甫委屈万分,向唐宪宗哭诉。李宗闵、牛僧孺由此被长期放逐,不得任官,表彰他们的朝官也大多被贬被逐。六年后李吉甫死、李绛病休,李宗闵、牛僧孺才逐步得以升迁。但这件事成为后来牛李党争的伏笔。

唐宪宗死后,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为翰林学士,对唐穆宗有很大影响。为了报当初李宗闵抨击他父亲的一箭之仇,李德裕借着科举考试中的“请托”之嫌,把任中书舍人的李宗闵贬为剑州刺史。从此双方各立朋党,互相攻击,党争正式拉开序幕。李德裕、李宗闵、牛僧孺都具有政治才能,在官场上又都具有一定号召力,使得这次党争双方裂痕更深,范围更广。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李宗闵结交宦官,得任宰相,而李德裕由浙西节度使任满回朝,也被荐为宰相。李宗闵指使同党恶意排挤,李德裕只得出京任义成节度使。李宗闵引牛僧孺同为宰相,两人共掌相权,大力排挤李德裕的门生故友。两派激烈争斗,凡对方所言一概痛加恶语。当时李德裕转为西川节度使。

西川维州(今四川理县)为蜀西门户,扼邛崃山口,一直是吐蕃与唐朝争夺的战略要地。吐蕃嫁女给维州城一个守门的做妻子,养了两个儿子。20年后,这两人继父亲守门之职,听从母亲教诲,夜开城门,吐蕃得以占领维州,改名“无忧城”。李德裕到任不久,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请求归降唐朝,李德裕予以接纳,并上奏朝廷,请求乘机进攻吐蕃。唐文宗很是动心,朝臣大多也都同意,可是牛僧孺抱定“凡是政敌拥护的就反对”的宗旨,坚决反对,说吐蕃幅员辽阔,失一维州无足轻重,而唐朝已与吐蕃议和,应该信守和约,避免激怒吐蕃,再开战端,并吓唬唐文宗,说是吐蕃若大举出兵,只要三天就可抵达咸阳桥。唐文宗回心转意,下诏命令李德裕向吐蕃归还维州城,并将悉怛谋以下的全部吐蕃降将降卒遣送吐蕃,结果导致悉怛谋等人全被惨杀。第二年唐文宗后悔,把牛僧孺、李宗闵都派到地方上当节度使,召李德裕回朝为宰相。对于两党之争,文宗深感烦恼,曾说:“去河北贼(指割据的藩镇)不难,去此朋党实难。”不久又赶走李德裕,另外任用李训、郑注图谋消灭宦官。可在835年的“甘露之变”中,宦官发动政变,捕杀朝臣,软禁唐文宗。从此宦官独霸政权。

840年,唐文宗死。李德裕由淮南节度使回朝任宰相,辅佐唐武宗,与宦官集团和平共处,极力打击牛僧孺、李宗闵,两人一贬一流,党徒也大多被排挤出朝。李德裕大权在握,李党势力大增。可过了六年,唐武宗死,唐懿宗被宦官拥立,李德裕罢相。牛僧孺、李宗闵又被召回任相,虽然两人先后病死,但牛党掌权,李德裕一贬再贬,被贬至崖州(今海南)为司户,死在海南。这几位才能颇高、气量狭小的政治首领死后,党争才渐渐平息。

由此可见,冤冤相报何时了,不如平心静气地抛却了那些尔虞我诈,忍一下,让一步,弯下腰,人生照样精彩。

成功因施与而恒久

宋真宗时,一次皇宫发生火灾,宰相王旦马上向宋真宗请罪说:“臣身居宰相之职未能尽责,应该被罢免。”宋真宗并未责罚他,反而为此下了罪己诏书。

后来,经查证这次火灾是荣王的宫中失火蔓延所致,并不是天灾,为此还抓捕了100多人,准备处以死刑。王旦独自请求宋真宗说:“火灾发生后,陛下已下了罪己诏公布天下,臣等也都上书请求问罪受罚,倘若归罪给别人,就显不出朝廷的信义了。虽然火灾已有了线索,难道就知道那不是天降的灾祸吗?”

宋真宗十分生气,说道:“这场大火损失甚巨,两朝积下的财物差不多烧光了,那些人一定要处死。”

“陛下拥有天下这样的财富,财货布帛不必忧虑,所忧虑的应该是政令上赏罚不当,陛下没有仁恕之心。如果陛下宽大为怀,世人一定会感念陛下大恩。”

王旦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终于让宋真宗改变了主意,使那些本当论罪处死的人都被赦免了。当时,寇准为王旦下属官吏,他却常常指责王旦,言行十分不敬。

王旦深爱其才,并不记恨。王旦的好友劝他找个办法好好地惩罚一下他。王旦笑着说道:“寇准若不是大才之人,自不敢无礼犯上。他的缺点虽多,却也只是针对我个人的一些小事,我为国家选人用人,岂能因私怨而无端降罪于他呢?”

宋真宗一次对王旦说:“你常常称赞寇准的优点,而他却总是说你的坏话,你真的不生气吗?”

王旦诚恳答道:“臣身居宰相之位时间很长了,在处理政事上难免有疏忽和错误的地方。寇准才高眼锐,对陛下没什么隐瞒,足见他忠直的品格。何况为官者若无宽恕之心,必陷入钩心斗角之中,永无宁日,这便与国不利了,臣不想这样。”

寇准知道此事后,十分羞愧,他向王旦谢罪,王旦却不接受,只劝他为国尽力,切不要以此为意。

后来,寇准被罢免枢密使,他派人私下到王旦那里谋求使相的职位,不料王旦却一口回绝说:“国家官职,岂可私授予人?我深爱寇准其才,却也不能做这种有违国法的事。”

寇准心中不满,对手下人说:“王旦假仁假义,我险些让他骗了。”

时间不长,便有诏命任用寇准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喜不自禁,拜见宋真宗时连道:“若不是陛下施恩垂怜,臣哪里会有今日之荣呢?还是陛下了解臣啊!”

宋真宗摇头说:“非朕施恩于你,乃是王旦极力推荐,他力言你才堪大用,这或许是你万想不到的吧?”

寇准为此悔恨难当,从此自认不如王旦,对他十分恭敬听命了。王旦也因做事处处从大局出发,为他人着想,而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信服。

有一句名言叫做“凡真心帮助别人的,没有不帮助到自己的”。自己成功了,且处处帮人一把,这样因为不断地施与,所以也能不断地获得,成功因此而恒久。

小不忍则乱大谋

北宋时期的孙伯纯,名孙冕,曾以史官的身份出任海州知州。海州是个靠海很近的地区,当时,发运使准备在海州地区设置3个盐场。孙伯纯自上任以来,关心百姓疾苦,为政清廉,善于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很得民心。

对在海州设置盐场一事,他考虑再三,认为此事不妥,便上书朝廷,反对在海州设盐场。发运使派人亲自到海州来,坚持要在海州设立盐场。孙伯纯则当面据理力争,力陈利弊,不肯妥协。而当地的百姓大多不同意孙伯纯的看法,都认为一旦盐场设立,人们可以获利、就业,多得收入,劝他放弃自己的意见。

孙伯纯则从长远大局考虑,坚持己见,对乡亲说:“设盐场是能在短期内获利,大家也许暂时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但是当前盐太多,运不出去也卖不出去的时候,大患也就要来临了。那时的损失会更大,不仅乡人受损,国家也会受损失,我们不能不考虑啊!”由于他的极力反对,在海州设盐场的事也只好被搁置下来。

后来孙伯纯被免职,朝廷还是在海州设置了3个盐场。盐场设置以后,当地百姓不仅没有获利,被派的公差和徭役比过去繁杂得多,社会秩序也每况愈下。

几年以后,3个盐场的盐堆积如山,卖也卖不掉,运又运不走,导致朝廷本想获利现在却大亏其本。当地富家破产,盐民失业,社会也越来越不稳定,人们才怀念起孙伯纯来,但为时已晚。

孙伯纯作为一地的行政长官,在具体分析了全国食盐产供销的状况以后,认识到不能再盲目地增加投入,扩大生产,以获眼前小利。而他的后任,不能忍一时的名利,只着眼于自己任上和海州地区眼前的局部利益,终于贻害百姓,使国家也遭受到不少的损失。不能正确处理得与失的关系,必然会贻害无穷。

“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是由于小地方搞坏的。另一个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千万不要为了眼前的小利而丧失了原则。

面对纷扰,一笑置之

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男儿立世,哪里有一帆风顺的,做得不好,被人笑笑也无妨。简单的一句话,表明了胡雪岩是个非常能忍让的人。

胡雪岩出生的时候,父亲是个小官吏,可是后来因公殉职了。从此他家的生活水平就只能在温饱线上徘徊。

在胡雪岩的家乡,胡氏是一个大家族,以前有过做大官的人,可是到了胡雪岩父亲这一辈时,开始没落了。族长曾经把希望寄托在胡雪岩的父亲身上,可是还没有升职,人却殉职了,这让族人的希望落空了。于是,他们将所有的怒火一并发泄在胡雪岩母子身上,所以胡雪岩几乎是在族人的冷嘲热讽和白眼之下长大的。

后来,尽管胡雪岩跟随张老板离开了家乡,但是族人依然看笑话似的,不指望胡雪岩能够有什么大出息。在他们的眼里,胡雪岩的父亲读了那么多年的书,都没能做成大官,胡雪岩是一天书都没有好好读的人,怎么可能干成大事?

再者,人们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觉得胡雪岩的母亲克死了丈夫,必然是没有福的人。在这样一个没福之人的身边长大,胡雪岩自然也不会大富大贵。

也许是从小就经受了过多的打击,冷嘲热讽对于胡雪岩而言,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所以族人尽管说他们的,胡雪岩该怎么做事还怎么做事,丝毫不受影响。其实很多时候是这样的,你越在意别人的话,别人就说得越快乐。如果干脆不理,他们自然就没兴致了。

几经辗转,胡雪岩来到了阜康钱庄,在这里做个跑街的。此时的胡雪岩,心里变得越来越“不安分”了。他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所以每天都在学算盘,为以后做积累。见他没事就摆弄算盘,钱庄的“大伙”张胖子看不下去了,说:

“一个臭跑街的,还以为自己是掌柜的呢!你学那个有什么用?只怕是到了棺材里,那个算盘也派不上用场。”怕胡雪岩心里不好受,师兄们偷偷过来安慰他,可是他说:“男儿立世,哪里有一帆风顺的,做得不好,被人笑笑也无妨。”

几年以后,胡雪岩接手阜康钱庄,当年的“大伙”张胖子,早已转到信和钱庄去做事了。师兄们很想让胡雪岩去信和钱庄找张胖子理论,让他看看当年的算盘派没派上用场,可是胡雪岩一笑置之,不想跟张胖子计较。

胡雪岩心想,每天都要发生那么多的事情,如果每件事情都要计较,那么可能就没有时间去经营自己的事业了。而且,嘴巴长在别人的脸上,别人说什么,自己管不着,可是只要自己不以为意,别人爱怎么说那是他的自由。

没错,我们管不了别人说什么,但是只要我们不在意,那么说与不说,对我们而言也没有多大差别。可是,如果我们因为听到了一点别人的议论就心怀怨恨,那么很可能为了报复别人而浪费了自己许多宝贵的时间,也错过了很多做大事的机会。

从容面对纷扰

古代有个老翁,开了个典当铺。有一年年底,他忽然听到门外一片喧闹声,出门一看,原来门外有位穷邻居正在吵嚷。柜台的伙计对老翁说:“他将衣服押了钱,空手来取,不给他,他就破口大骂。有这样不讲理的人吗?”门外那个穷邻居仍然是气势汹汹,不仅不肯离开,反而坐在当铺门口。

老翁见此情景,从容地对那个穷邻居说:“我明白你的意图,不过是为了过年关。这种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他命店员找出穷邻居的典当之物,共有衣服蚊帐四五件。

老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着外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的东西不急用,那就留在这里吧。”

那位穷邻居拿到两件衣服,不好意思再闹下去,于是立刻离开了。当天夜里,这个穷邻居竟然死在别人的家里。

原来,穷邻居同人家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因为负债过多,不想活了,于是就先服了毒药。他知道老翁家富有,想敲诈一笔,结果老翁没上他的当,于是他就转移到了另外一家。

事后有人问老翁,为什么能够事先知情而容忍他。老翁回答说:“凡无理挑衅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就可能有灾祸到来。”

生活在世间,每个人的身旁难免会萦绕着各种纷扰,对它们保持沉默要比寻根究底明智得多。我们应当保持一种温和平静的心态,从容面对那些纷扰。

林则徐有一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人相处,有一分退让,就受一分益;吃一分亏,就积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骄,就多一分挫折;占一分便宜,就招一次灾祸。

天玄子说:“利人就是利己,亏人就是亏己,让人就是让己,害人就是害己。

所以说:君子以让人为上策。”吕子也曾经说:“退己而让人,约束自己而丰厚他人,所以群众乐于被用,而所得是平时的几倍……谦逊辞让,作为德的首位。”

我们知道,一辈子不吃亏的人是没有的,那么吃一吃亏,多一些敬让之礼,也不会在吃了亏时太耿耿于怀,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认识“吃亏”的哲学。

吃亏是福

村子里有九条蛇。有一天,它们聚在一起夸耀着自己的优点。

青蛇说:“我最年轻,充满活力。”

白蛇说:“我最强壮,天下无敌。”

花蛇说:“我最美貌,引人注意。”

黑蛇说:“我最灵活,行动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