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吞食”的星系
宇宙浩瀚,蕴藏着不知多少物质。这些物质的质量只能以天文数字来表示。
即使这些物质都集中在星系中,宇宙中星系的密度也是非常低的,平均来说,星系与星系间的距离远达百万光年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星系相互碰撞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更不要说星系之间的互相吞食了。
但是现有的星系形成理论中就有一种理论认为,椭圆星系是由两个旋涡扁平星系互相碰撞、混合、吞食而成的。天文观测告诉我们,旋涡扁平星系盘内的恒星都比较年轻,而椭圆星系内的恒星年龄都比较老。对这一观测事实有人从气体转化成恒星过程中气体团收缩的时间先后来解释。这种解释有着一定的道理,但也有漏洞。而另一种就是星系吞食理论,即先形成旋涡扁平星系,所以这些星系中的恒星比较年轻。两个扁平星系相遇、混合后再形成椭圆星系,那当然在椭圆星系内恒星的年龄要比扁平星系中的老些。还有人用计算机模拟方法来验证。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扁平星系经过混合的确能发展成一个椭圆星系。
观测上,有些现象用两个星系的碰撞来解释比较合理。
例如,有一类称为环状星系的恒星系统。这类星系从外形来看,恒星分布在一个环状圈内,有时环的中心没有任何天体,有时环的中心有天体,有时,环上还有结点。这种环状星系的形成机制只能借助于两个星系的碰撞来解释。这种碰撞有时就会发生吞噬现象以致出现环中心物或结点。美国著名天文学家阿勒·图姆勒最早用计算机来模拟这种星系的形成。
最近,加拿大天文学家考门迪观测发现,某些比一般椭圆星系质量要大得多的巨椭圆星系的中心部分,其亮度分布异常,仿佛在中心部分另有一小核。他的解释就是由于一个质量特别小的椭圆星系被巨椭圆星系吞噬的结果。
总之,虽然星系之间的相互碰撞、混合或吞食理论能解释一些观测事实,但星系在宇宙中分布的密度毕竟是非常低的,它们相互碰撞的机会是非常小的,要从观测上发现两个星系恰好处在碰撞与吞噬阶段是很困难的。所以星系相互吞噬是否一定会发生还是一个谜,值得人们去深入探索。
恒星离地球有多远
仅仅知道恒星在天体上的位置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知道它真正的距离。
测量恒星距离的方法,基本上就是我们在地球上测量距离时用的三角测量法。测量一个不能直接到达的目标的距离时,先选择两个“点”A、B,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可以测得很准的,随后从A、B两点分别观测目标物,根据在A、B两点测得的角度和A、B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算出目标物的距离。
测量恒星距离时,恒星就是目标物,那两个点可以选择一个在地球中心,另一个在太阳中心。19世纪30年代末,一些国家的天文学家就是用这种方法,第一次测得了一批恒星的距离,像织女星、天鹅星座61号星、南门二星(半人马星座的最亮星)等。
现在,天文学家掌握着许多种测量恒星和其他遥远天体的巧妙方法。如造父变星法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恒星距离太远,用千米作单位太不方便了,用天文单位为单位来表示,稍微好一点,还是不太方便。请看:
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是半人马星座中的比邻星,距离约是:
40000000000000千米≈266667个天文单位≈4.23光年这还是最近的呢!
遥远的天体一般都用光年来表示。要注意的是,光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距离单位。光在“滴答”一秒钟里,可以走30万千米,相当于绕我们地球赤道7圈半。它一年中走过的距离大体上是9460500000000千米,叫做1光年。1光年=63070个天文单位。
天文学家手中还有一把更大的“尺子”,叫做“秒差距”,1秒差距=3.26光年。在讨论星系等的距离时,秒差距还嫌太小,就用百万秒差距,1百万秒差距=326万光年。
你曾用三棱镜“玩”过太阳光没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发生折射,显示出一条美丽的彩带,这就是“光谱”。恒星也都有各自的光谱,只是比起太阳来,要暗得多,很不容易看清它的细节,研究起来有很大的困难。
对恒星光谱进行分析在天体物理学的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对恒星等遥远的天体来说,我们是只能“看”,不能“摸”,更不要说“拿”到实验室里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观测和试验了。光谱就成为了解它们真相的唯一的无声语言。
1859年,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和化学家本生,揭开了光谱中一些线条的秘密后,天体光谱学发展很快。1300年来,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等,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认真读这部“无字天书”,发现它几乎包罗了恒星和遥远天体的所有知识。
今天,光谱分析已经为我们阐明了无数遥远天体的许多特征和性质,譬如:
距离、直径、质量、密度、温度、压力、化学成分和各元素的比例、磁场、自转速度,以及它们是在冲着我们而来还是背着我们而去的运动,等等。我们不能保证,天体光谱的秘密已经全部揭开,它完全有可能在今后为我们提供现在还不知道的新的信息。
不同的恒星具有不同的光谱,不过,恒星光谱的类型也不是无限多的,有一种分类法把它们归为七种类型,即:
O型:蓝星,表面温度约25000—40000℃
B型:蓝白星,表面温度约12000—25000℃
A型:白星,表面温度约7700—11500℃
F型:黄白星,表面温度约6100—7600℃
C型:黄星,表面温度约5000—6000℃(太阳的光谱属这一类型)
K型:橙星,表面温度约3700—4900℃
M型:红星,表面温度约2600—3600℃
上面所说的都是大致情况,表面温度标的都是平均值,对个别恒星来说,可能会有较大的出入。
多姿多彩的星云
有各种各样的天体,如: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团、星云、星系等等,如果想从中选出最美丽最漂亮的,那么,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星云一定得票最多,名列榜首。这些形状既不规则又无明确边界的弥散状星云,它们的丰富多彩的“身影”,连最有才华的艺术家也难以捉摸和想象。请看看下面这些参照其形态而命名的星云的名字吧:玫瑰星云、网状星云、马头星云、三裂星云、彗状星云、北美洲星云,等等。它们像一朵朵鲜艳的艺术之花盛开在茫茫的宇宙之间。
20世纪20年代以前,凡是看起来形态模糊、外观像云那样的天体,一律都称为“星云”。1924年,关于宇宙岛问题的争论解决了,人们才明白,以前所说的那些星云中,有一部分确确实实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它们分布在银河系内各处,它们是名符其实的星云。
另一部分一直叫它们星云的,从1924年以后,就改称星系了。因为它们实质上是由像太阳那样的恒星为主组成的,是与我们银河系同级别的恒星集团,看起来有点模糊,分不清楚,那是因为它们太遥远了。
这么区分之后,真正的星云就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多了。以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所编的《梅西耶星表》作为例子,它所发表的103个星团和星云中,笼统地被称为星云的共49个。现在知道,其中真正的星云只有11个,另外的38个都是星系。
总的说来,银河系中的星云都是由气体和尘埃状的微粒组成的,不同的星云所含的物质不尽相同,气体和尘埃微粒的比例也不完全相同。星云的主要成分是氢,其次是氮,以及镁、钾、钠、铁等金属元素和碳、氧等非金属元素。
星云中的物质处于稀薄得离奇的状态,密度小到每立方厘米只含有几十到几千个原子,做个比较来说,一枚针的针尖上所含的铁原子数就达100亿亿个。星云的体积十分庞大,虽然密度小,总的质量却是很大的。
就星云的形态来说,可分为弥漫星云、行星状星云和超新星星云三类。
从星云发光的性质来分,可以分为发射星云、反射星云、暗星云三类。
星座从哪里来
星座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自己的星座区分和传说。
现在国际通用的88个星座,起源于古代的巴比伦和希腊。
大约在3000多年前,巴比伦人在观察行星的移动时,最先注意的是黄道(太阳在恒星间视运动的轨迹)附近的一些星的形状,并根据它们的形状起名,如狮子、天蝎、金牛等星座。这就是最早的星座了。又经长期观测,逐渐确立了黄道十二星座。这些星座的命名大多取自大自然中的动物或人物的活动,如白羊、金牛、双马、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双鱼。为此,有人称黄道十二星座是“动物圈”、“兽带”。
后来,巴比伦人的星座划分传入了希腊。希腊著名的盲歌手荷马的史诗中就提到过许多星座的名称。大约在公元前500—前600年,希腊的文学历史著作中又出现一些新的星座名称:猎户、小羊、七姐妹星团、天琴、天鹅、北冕、飞马、大犬、天鹰等。公元前270年,希腊诗人阿拉托斯的诗篇中出现的星座名称已达44个:
北天19个星座,即小熊、大熊、牧夫、天龙、仙王、仙后、仙女、英仙、三角、飞马、海豚、御夫、武仙、天琴、天鹅、天鹰、北冕、蛇夫、天箭。黄道带13个星座,比巴比伦人的星座划分多1个。
南天12个星座,即猎户、(大)犬、(天)兔、渡江、鲸鱼、南船、南鱼、天坛、半人马、长蛇、巨爵、乌鸦。
传至托勒玫的《天文集》中,共有18个星座。这时是公元2世纪。希腊的星座与优美的希腊神话编织在一起,使星座成为久传不朽的宇宙艺术。这48个星座一直流传了1400多年之久,直到公元17世纪,星座才又有了新发展。航海事业使人们得以观测南天星座。
在原有的48个星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7个星座。其中德国人巴耶尔发现的星座12个(1603年):蜜蜂(即苍蝇座)、天鸟(即天燕座)、堰蜒、剑鱼、天鹅、水蛇、印第安、孔雀、凤凰、飞鱼、杜鹃、南三角。第谷星座1个(1610年)。巴尔秋斯星座4个(1690年)。赫维留斯星座8个(1610年)。巴尔秋斯星座4个(1690年)。赫维留斯星座8个(1690年)。拉卡耶星座13个(1752年):
玉夫、天炉、时钟、雕贝、绘架、唧筒、南极、圆规、矩尺、望远镜、显微镜、山案、罗盘。他把一些近代的科学仪器引入星座,打破了过去神话传说式的星座划分。
用希腊字母命名恒星是巴耶尔的创造,用阿拉伯数字给恒星命名则是弗兰姆·斯蒂创始。
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公布通用的星座为88个,北天28座、黄道12座、南天48座。
群星汇聚
仙王座——王族星座的首领
暗淡的秋季星空比起热闹的夏季星空来,显得格外寂静。统治这片宁静天空的是一个王族星座,这个王族星座有6个星座:仙王、仙后、仙女、英仙、飞马和鲸鱼。仙王座是王族星座之首,全年都能看到,秋季最为耀眼。传说,仙王座是希腊神中埃塞俄比亚王刻甫斯的化身。
仙王座的位置在银河北侧。仙王座内几颗主要亮星组成一个“五边形”图案,半浸在银河中。除了北极星自身所在的小熊座外,仙王座是离北极星最近的星座。
在仙王的鼻尖上有一颗最亮时呈白色、最暗时呈黄色的著名变星,叫造父一。它是一颗典型的高光度的“脉动变星”,以5.37日的周期在收缩和膨胀着,亮度也随之发生变化。造父一的直径比太阳大30倍,密度只是太阳的6/10000。
它在收缩和膨胀时,直径相差500万公里。
仙后座——忏悔之星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爱慕虚荣的女人,因狂妄夸口,险些断送了自己女儿的性命。她,就是埃塞俄比亚国王刻甫斯的王后卡西俄珀亚。卡西俄珀亚时常夸耀自己的女儿安德洛墨达的美貌胜过海里最美的仙女。王后的傲慢激怒了海神波赛东。
海神派海怪在埃塞俄比亚的海岸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国王刻甫斯无奈,只好将心爱的公主献给海怪,后被英雄珀耳修斯所救。王后卡西俄珀亚对自己的过错懊悔至极。所以,当她升天为仙后座后仍双手高举,弯腰弓背,深表悔过之意。
将北斗七星的“天极”和北极星的连线向南延伸约相等的长度,便可看到一个由3颗二等星和2颗三等星组成的、开口朝向北极星的“W”形状,这里就是仙后座。它是一个可与北斗星媲美的星座,其中可以用肉眼看清的星星至少有100多颗。
公元1572年,曾有一次超新星爆发,这颗明亮的新星白天都可看见,有时甚至比金星还亮。3周后亮度急速减弱,两年后,肉眼已看不见它的踪影。这颗神秘的新星就发生在仙后座。20世纪50年代,天文学家在这颗消失的星星位置上,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强大的射电源,它正是这颗销声匿迹达280年之久的超新星的残余。
死里逃生的公主——仙女座
秋夜高空中,常常悬挂着一个显眼的大方框,它是由仙女座的α星和飞马座中的三颗亮星构成,叫“飞马—仙女大方框”。仙女座就在这个位置。仙女座α星是颗二等星,它与东北方向的一颗三等星和两颗二等星排成一列,构成仙女座的主干。其中的γ星是一颗美丽的三合星:主星为橙黄色,两颗伴星,一是青绿色,一是橙色。著名的一年一次的(11月20日前后)仙女座流星雨,便以这颗γ星为辐射点。
仙女座有不少星云、星团。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哈勃证实,最著名的仙女座大星云31是一个庞大的河外星系,距离我们约200万光年,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河外星系之一。
仙女座的得名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美丽公主安德洛墨达。她是埃塞俄比亚国王刻甫斯的女儿。她的母后因炫耀她的美貌而得罪了海神,埃塞俄比亚百姓因此蒙受苦难,备受海怪危害。国王刻甫斯受神的启示,忍痛将心爱的公主安德洛墨达用锁链锁在岩石上,供海怪享用。正当海怪袭击公主时,英雄珀耳修斯恰巧骑飞马路过,救下了公主,并与公主结为夫妻。他们相亲相爱,形影不离。后来公主升天成为仙女座,珀耳修斯紧跟其后,成为英仙座。
手提魔头的英仙座
珀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英雄,他是天神宙斯的儿子。他答应了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要求,决定取来怪物墨杜萨的头,为民除害。墨杜萨的每根头发都是毒蛇,最可怕的是她的那双眼,看一眼谁,谁就会变成石头。珀耳修斯用智慧女神借给他的闪亮盾牌,机智地战胜了墨杜萨,取下了她的头。在返回的路上,恰遇海怪要加害公主安德洛墨达,便用墨杜萨的头将海怪变成了石头,救了公主,并与公主结了婚。珀耳修斯把墨杜萨的头献给了雅典娜,女神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将珀耳修斯升到天上,成为王族星座的成员之一:英仙座。
天上的狮子精——狮子座
以牧夫座最亮星大角和室女座最亮星角宿一为顶点,向西作一个等边三角形,在另一顶点,我们会看到一颗二等亮星,它就是狮子座的β星(又叫五帝座一),构成了狮子的尾巴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