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常识一本通
28464100000034

第34章 民间传统休闲娱乐活动(1)

动物游戏

斗午

据北宋李昉《太平广记·成都记》记载,蜀太守李冰要杀恶龙,为民除害,便变成了一头牛与恶龙搏斗。斗牛便由此发展而来。到汉代的时候,人们便头戴牛角互相抵触,做角抵戏,来纪念李冰勇斗恶龙。

斗牛日期多在农历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四月初四、五月初五等日。

为使斗牛强健,各村寨集资购买,并精心喂养。斗牛之前,双方派代表检查牛身是不是藏有利器,然后燃放鞭炮,牵牛绕场一周,尔后以甜酒喂牛,用树叶遮住牛眼,牵牛到场中央,使两头牛角相接,快速取开树叶,使两牛互相接触,交角搏斗,周围观众呐喊助威。斗胜之牛给予挂红。有时,为不让牛受重伤,裁判员一声笛鸣,双方便各走出数十名青年,以绳套住本方牛的左后腿,奋力后牵,此时,牛与牛斗已变为人牛过招,先拉开者,表示体力强壮,获得胜利。

斗鸡

斗鸡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游戏。斗鸡是把两只性情凶猛的公鸡放在一起,引诱它们互相啄咬争斗,以此来寻求快乐的一种游戏活动。此种游戏在先秦时期的王侯贵族府邸中经常可以看到。贵族们为了让自己的鸡能够斗赢对方,还各自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方法,有的在自己的鸡身上披上一件特制的铠甲,有的在自己的鸡爪子上套上金属制成的套子。这样两鸡争斗起来便更加凶猛。如果两鸡相斗了很久,都有疲惫之态,还要用水将它们喷醒,使之振奋,重新投入战斗,直到有一只公鸡败下阵来。斗鸡的场面是非常热烈的,两只鸡斗得难分难解,不相上下,斗完后鸡冠流血,啼叫无力。

斗蟋蟀

斗蟋蟀源自唐代,盛行于宋朝。当时这种游戏主要流行在京师的宫廷、贵戚和豪富之家,但到了南宋时,斗蟋蟀已风行朝野,市井平民乃至僧道尼姑都好此戏,而且还出现了专营蟋蟀的专业户。清朝时,活动越发讲究:首先,蟋蟀要求无仰头、卷须、练牙、踢腿等毛病;外观颜色还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体形雄而矫健。过去城镇、集市,都有斗蟋蟀的赌场,今已被废止,但民间仍保留此项娱乐活动。

斗鸟

斗鸟,就是以鸟相斗为戏,是汉族民间游戏,盛行于江南地区。八哥、画眉等都是善斗的鸟。斗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隔笼相斗,就是将两只鸟放入一只大鸟笼里,中间是隔开的,几个回台下来,胜者高声鸣叫,败者不声不响。另一种为滚笼相斗,就是将两只鸟放入一只中间不隔开的大鸟笼里,任其搏斗,最后一般斗得羽毛脱落,头破血流,有的当场死去。仍活着或后死去的鸟为胜利者。

斗鹌鹑

斗鹌鹑相传始于唐代。唐玄宗时,西凉人供献的鹌鹑能够随着鼓点的节奏互相搏斗。于是,宫中开始饲养,供观赏娱乐。膏粱子弟也用此戏来赌博,赌金常重达千金。

斗鹌鹑多在每年的秋末冬初进行,因此亦作“冬兴”。斗鹌鹑时,要把双方的鹌鹑放在木圈内,贴标头,分筹码,每斗一次叫做一圈,所以斗鹌鹑又称“鹌鹑圈”,数圈后决出胜负。

放鸽会

放鸽会是汉族民间赛鸽集会,盛行于广东各地。每年五六月份起放鸽,主持者将鸽子作好标记,编号、列册,并付一定的款额,作为对优胜者的奖励。然后由鸽主带往指定地方放还。主持者在佛山市内,初赛场为清远东林寺,二场为飞来寺,三场为英德横石驿。三场皆中并最先归者,“以花红缠系鸽颈,而觞鸽人以大白。演伎乐相庆。越数日。分所贮金。”此俗等同于今日之信鸽比赛。

棋牌类游戏下五道

下五道是“下五道棋”的简称,流传于华北北部和东北大部地区。它的基本玩法是:在地面或纸上画出横、竖(连同边框在内)各五条直线的正方形格图,然后随便取两种能区别出的石子、小柴棍等小物件各五颗,作为游戏双方的棋子。先把棋子摆在五条边线上,一次走一步,横、竖、直走均可,但不能越子走。当一方的两子走在一直线上,而对方有一子在同一直线上时便被吃掉。但这条线上无论哪方若有四子以上时,便不能吃子。最后以剩子多者为胜。这种游戏没有场地限制,随处可下,多见于田间地头,里巷庭院,老少都可参与。

鹿棋

鹿棋是蒙古族的棋类游戏,产生于7~8世纪以前。鹿棋的棋盘呈正方形,由横竖各五条线和六条斜线组成25个交叉点。另外,在中间竖线的两端各有一座“山”(蒙古语叫“乌拉”),一个呈尖顶形(有四个点);一个呈平顶形(有六个点)。棋子共26枚,除两枚鹿外,其他为狗。

鹿棋由二人对弈。一方执二子,这二子叫“鹿”。另一方执二十四子,这二十四子叫做“狗”。对弈之前,先把鹿放在中心竖线的两旁,同时把八只狗放在内层呈方形放好。对弈时,执鹿子的一方先走,跳过一只狗,就算将这狗跳杀了。但遇到有两只狗横在面前,鹿就不能跳杀,只好向空点移动。执狗子的一方每次可在棋盘中添入一子。想办法造成两狗相连的局势,阻止鹿跳杀,并限制鹿的移动。直到手中的16个子用完后,才可移动棋盘上的子。鹿尽可能跳杀狗。狗尽可能围死鹿。最后如果鹿被围死,则执狗的一方获胜,反之,执鹿的一方获胜。

弹棋

关于弹棋的由来说法很多。有说是汉武帝侍臣东方朔所制,有说是汉武帝时刘向仿蹴鞠而制,也有说是由魏文帝时的宫妆奁演变而成。弹棋是西汉末年开始盛行的一种古代棋戏,最初主要在宫廷和士大夫中间流行。

到了汉献帝时代,由于曹操加强政治管理和严格执行军事纪律,因此弹棋等游戏活动受到了禁止。但是到了魏文帝时,这种游戏又开始在皇宫中盛行起来。魏文帝曹丕便是个弹棋迷,而且精通此道。

起初弹棋用12枚棋,双方各6枚。两人对局时依次以石箭弹对方棋子,以弹中对方棋子者为胜。如果双方互相弹中,中者多的为胜。魏时改用16枚棋,唐代又增加至24枚棋。宋代以后因象棋流行而渐趋衰落。

六博

六博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相传是夏桀时的大臣乌曹发明的。

六博的行棋方式主要包括大博和小博两种。大博是西汉及其以前的博法。玩时,两人在各自棋盘的曲道上排列好6枚棋子,其中1枚为大子,叫“枭”,其余5枚为小子,叫“散”;骰子有6枚,分正反面,行棋时,把6枚骰子一起扔下去,叫做博采,然后根据掷得的“筹”的数量决定行棋方式。数越大,走的棋步越多。“枭”一得便可吃掉对方的“散”,同时,“枭”在己方“散”的配合下,调兵遣将,争取时机杀掉对方的“枭”。

对博的胜负以杀“枭”来决定。

东汉时,出现了小博。棋局为长方形,窄面画6格,宽面画12格,正中间一格叫做“水”,水中放几枚“鱼”。玩时,两人对局,一方拿6枚白棋,另一方拿6枚黑棋,掷骰行棋。棋子走到水边就竖立起来,称作“骁棋”,可以入水吃鱼,又叫“牵鱼”,每吃一鱼得两筹,以多者为胜。

双陆

双陆,又叫握槊、长行,相传是由天竺(今印度)传人中国的;一说认为是三国魏时曹操所制。在三国魏晋时期,双陆已开始在社会上盛行。

双陆的棋盘呈长方形,共有左右2门、24路;有30枚马子,分黑白二色,两人对局,每人有棋子15枚,棋子呈塔状;有骰子2枚。因为双陆的棋盘共有24路,每边12路,12路又分为左右6路,故称为双陆,即两个6之意。

玩时,先将马子按一定格式摆在盘上,然后依次掷骰子,根据骰子掷出的点数行棋。白马从右向左行走,黑马从左向右行走,同一方的两枚马子或三枚马子连在一起,叫做“一梁”,对方不能动,如果落单,同对方相遇时就会被打下。以先出尽马子的一方为胜。

象棋

象棋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游戏,源自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创制了象戏,但是象戏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六博之类的游戏,与中国象棋的形制相差甚远。真正称得上中国象棋之祖的还是唐代的“宝应象棋”。一些古人还认定宝应象棋就是唐代的牛僧儒发明的,如《续藏经》云:

“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儒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棋矣。”这种说法现在已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到了宋代,象棋的形式已经与现在完全一致了。李清照《打马图经》中所载的象棋盘,与今相比已无二致。

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对局时,由执红棋的一方先走,双方轮流各走一步,直到分出胜、负、和,对局结束。轮到走棋的一方,将某个棋子从一个交叉点走到另一个交叉点,或者吃掉对方的棋子并占领交叉点,都算走一步。双方都走一步,叫做一个回合。

围棋

我国最早关于围棋起源的传说是“尧舜以棋教子”的故事。西晋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提到,舜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明,也曾制作围棋教子。当然这些都只是传说,说明围棋的起源十分久远。围棋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特别流行。

下围棋是非常不风雅的活动。它不需要特定的场地,只需要一个棋盘和黑白棋子。棋子有黑白各一盒,每盒有一百八十个子。对局时,执黑一方先行,棋子要放在交叉点上。放下以后是不能移动的。接下来,该白棋下一个子,以后双方轮流下子,直到结束(切记,棋子不能放在方格内,只有放在纵横的交叉点上才能代表棋子所在的位置,棋子下定后,不得移动,轮流下子是双方的权利,但允许任何一方放弃下子权)。

计算胜负使用数子法。先将双方死子全部清理出去,然后对一方的活棋(包括活棋围住的点)以子为单位进行计算。双方活棋之间的空点各占一半,一个点即为一子。胜负的标准以棋局总点数的一半180.5点为归本数。凡一方活棋与所属空点的总和大于此数者为胜,小于此数者为负,等于此数者为和。采用贴子方式的棋局,胜负标准另有规定。

格五

格五是在六博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先秦时期的六博行棋时要用骰子掷彩,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不用骰子的棋戏,称为“塞”。

“塞”就是格五的雏形。由于格五已经取消了用骰子掷彩的形式,主要是靠行棋的技巧来战胜对手,这就摆脱了侥幸取胜的可能,因此已同六博这种带有一定赌博性的游戏分开,成为汉代贵族和士大夫中流行的一种雅戏。如西汉时的吾丘寿王、东汉时的梁冀等都是格五的高手。吾丘寿王还由于擅长格五而被任命为专职陪皇帝下棋的“棋待诏”。

樗蒲

樗蒲是在六博游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类似后来的掷骰子(色子),随机性强,主要靠运气,但樗蒲的游戏规则比掷骰子要复杂很多。

樗蒲大约是在西汉时期从西域流传到中原地区的。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在上层统治集团中流行起来,成为当时的皇帝和达官贵人们非常喜爱的游戏活动,如晋武帝司马炎、宋武帝刘裕、周文帝宇文泰以及桓温、桓玄、袁耽、温峤、颜师伯、韦官、王献之等人都长于樗蒲。

握槊

“槊”指棋子或者棋盘,是南北朝时期的棋戏活动,盛行于北朝。它原是一种西北少数民族中流行的游戏,后来流传到汉族的贵族之中。传说它是由胡王的弟弟发明的。此人犯了罪要被斩首,临刑前关押在监狱中。

他在狱中研制了握槊这种游戏,并把它献给胡王。按这种棋的规定,一梁中单立一马,则别的马可杀死此马,此意是告诉胡王如果杀了兄弟,那么自己也将招来杀身之祸。于是胡王就把他释放出来。此后握槊这种游戏便开始广泛流传起来了。

与六博、双陆、长行可能有相似之处,也掷骰子行棋以赌输赢。

由于其比较高雅,又具有一定赌博性,所以深受挥金如土的贵族们喜爱。

五子棋

五子棋相传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尧帝时期,比围棋的历史还要久远,可能早在“尧造围棋”之前民间就已有五子棋游戏。棋子分黑、白两色,形状为扁圆形,有一面凸起或两面凸起等形状。一副棋子总数为225枚,其中黑子113枚,白子112枚。在古代,五子棋棋具与围棋棋具通用,但规则不同。对弈时,二人各执五子布于底线,每人每次走子一步,当本方的两个子走在同一线上,咬住对方一子时,即可吃掉对方一子。一子锲人对方二子间称“挑担”,吃掉对方二子。直到一方少于两子时为负。现在广泛流传于城乡。

骰子戏

骰子戏是从双陆中分裂出来的一种游戏活动,始于唐宋年间。在唐代称为“投琼”或“彩战”。这种游戏不像双陆那样需要复杂的行棋程序,只要根据骰子戏的“彩”来决定胜负。由于其玩法简便,又可用于赌博,所以很快就在唐代上层社会中流行开来。

后来唐代的骰子游戏又发明出一种新的玩法,叫做“彩选”,也即是后来的“升官图”。这种游戏据说是唐代贺州刺史李邰发明的,主要是为了抨击官场和朝政。彩选的具体玩法是很有趣的。在一个棋盘上绘有由贱至贵的六十八个官职,最低为县尉,最高至宰相。玩时用六枚骰子掷彩,根据不同的彩与不同的官职相对应。其规则与现在流行的“飞行棋”有些相似。

这种游戏传到了宋朝以后,又发展出各种“升官图”、“选仙图”、“览胜图”、“消夜图”等,它们都是根据唐代的骰子戏演变而来的。

升大官

升大官是一种棋类游戏,由三人对弈。三方各执一子布于自己一方的起点上,一方为“二、五、八”,一方为“三、六、九’’,一方为“一、四、七”;每人另备三子,以备出握竞猜。借助出握竞猜,每胜一次向前走一步,按规定的线路直至中心点位置,先到者称为升了“大官”,是为胜。出握竞猜的方法是:每方所备三子,每次可出一子或二子或三子,也可空出。三方出子之和若是“一”或“四”或“七”时,则由“一、四、七”者向前走一步。“二、五、八”、“三、六、九”也依此类推。行进中,如后面的一子赶上前一子,处在同一位置时,要压放在前一子位置上面,此时下面的子,即使竞猜猜中也不得前进,必须等上面的子走了以后,才能接着前进。三子重合也依此类推。

华容道

华容道游戏源自着名的三国故事,曹操在赤壁大战中被刘备和孙权的“苦肉计”、“火烧连营”打败,被迫退逃到华容道,又遇上诸葛亮的伏兵。关羽为报答曹操对他的恩情,明逼实让,终于帮助曹操逃过华容道。

游戏就是依照“曹操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这一故事情节设计的。

“华容道”有一个带二十个小方格的棋盘,代表华容道。棋盘下方有一个两方格边长的出口,是让曹操逃走的。棋盘上共摆有十个大小不同的棋子,它们分别代表曹操、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和关羽,还有四个卒。“华容道”有几十种布阵方式,如“横刀立马”、“近在咫尺”、“过五关”、“水泄不通”、‘小燕出巢”等玩法。棋盘上仅有两个小方格空着。玩法就是使用这两个空格移动棋子,用最少的步数帮曹操逃出华容道。这种玩具引发了许多人的兴趣,大家都力图把移动的步数减到最少。

叶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