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地理万千
28490400000049

第49章 日趋严重的自然灾害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中,自然灾害这种异常现象,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在自然灾害当中,既有像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的突发性灾害,也有如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比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此外还有一些如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自然灾害的特点危害面广、破坏性大,既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又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那么,有哪些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呢?

地震

我们可以把地球分为三层,其中中心层是地核,中间层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通常发生在地壳之中。我们知道,由于地壳的内部的不停变化而产生的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可以使地壳岩层出现变形、断裂、错动,因此就会发生地震。

震源指的是地震波发源之处。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距离震源最近的一点,叫做震中,这个部位接受振动最早。震源深度指震中到震源的深度。一般来说,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深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因为震源深度不同,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同。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是如此。

地震会造成如山体滑坡、雪崩等一系列破坏活动;而发生在海底的强地震,还可能引起海啸。而且余震还会加重这种破坏。

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灾、水灾和毒气泄漏等是地震引发的主要的次生灾害。此外,当未能及时清理伤亡人员尸体,或者饮用水被污秽物污染时,还可能引起传染病的爆发。这些次生灾害在有些地震中,就给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带来的损害而言,较地震直接带来的破坏可能更大。

洪水

洪水指的是河、湖、海、江所含的水位上涨,超过常规水位的水流现象。可以说,自然界的头号杀手以及地球最可怕的力量就是洪水。

洪水经常会对沿河、滨湖、近海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甚至造成淹没灾害。从古至今,洪水带给人类很多灾难,如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和恒河下游。但是,有的河流洪水也带给人类一些利益,如定期泛滥的尼罗河洪水,反而给下游三角洲平原农田淤积了肥沃的泥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便利。

海啸

海啸指的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破坏性的大浪。破坏性的地震海啸仅在垂直断层出现,发生在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较弱的海啸由海底没有变形的地震冲击或海底的弹性震动引起。

地震活动、海下的山崩及宇宙的影响是海啸的三个主要成因。海啸最主要的成因是地震活动。在海洋中或海洋附近,地震的形成或减弱时均会有海啸发生。在地震发生时,底板的变形会导致海水移位。在地震减弱时,地壳板块之间互相滑动,使大量的旋流产生,从而造成大量海水的置换和转移。海啸也可由海底山崩导致,经常于地震期间或在海底火山爆发时发生。在海洋中,最不经常引起海啸的因素是宇宙的影响。这就好比向池塘里扔石头,一般不会引发海啸,除非有大量的石头扔进。当石块冲击水时,会有阵阵微波从落水点处向外扩散。这些微波在宇宙的影响下也会使大规模海啸发生,当海水接近岸边时海啸会增强。

海啸时,可掀起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的狂涛骇浪,形成“水墙”。海啸有很大的波长,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仅损失很小的能量。地震时,海底地壳急剧升降并引发海啸后,波浪会随之涌进浅水海域,浪头骤然升高,如同一堵高墙耸立于海中。若是海啸到达岸边,高高的“水墙”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腾而至,吞没沿途所有房屋、树木、人畜、财产,然后海啸波又卷土重来。这样一进一退,无坚不摧地多次急剧往返,使波及地遭到无可挽回的洗劫。因此,也有人称之为杀人浪。

旱灾

旱灾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非洲撒哈拉沙漠周围—些国家的大旱是其中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为严重的—次旱灾。有34个国家都遭受了严重灾情,面临饥饿威胁的人口有近一亿人。

旱灾的形成主要受气候的影响。一般而言,干旱地区指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半干旱地区为年降水量为250~500毫米的地区。在全球陆地总面积中,干旱地区约占25%,大都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以及中国的西北部。这些地区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水分蒸发量大,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来自上游地区的水发展农业。若融雪量或来水量减少,就会造成干旱。

雪崩

在积雪的山坡上,当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无法抗拒它所受到的重力牵引之时,就会向下滑动,造成大量雪体崩塌。人们把这种自然现象称为雪崩,也有的地方称其为“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

雪崩常常始于宁静的、白雪覆盖的山坡,勉强能够听到的突然间的咋嚓一声,告诉人们这里的雪层断裂了。先是有一条裂缝出现,随后巨大的雪体开始滑动。雪体在下滑过程中,速度可以迅速获得,瞬间雪崩体就会犹如一条白色雪龙,几乎直泻而下,腾云驾雾,呼啸着声势凌厉地冲下山去。

实际上,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从山体高处不停地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速度可以达20~30米/秒。速度随着雪体的不断下降会突飞猛涨,一般12级的风速度为20米/秒,而雪崩的速度可达到97米/秒。

雪崩的特点是具有突然性、运动速度快、破坏力大,可以将附近的大片森林予以摧毁,将房舍、交通线路、通讯设施和车辆掩埋,甚至能将河流堵截,发生临时性的涨水。同时,它还能造成山体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灾害。因此,人们将雪崩列为积雪山区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

泥石流

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叫做泥石流。

泥石流的暴发往往很突然,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涌,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仿佛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大量的泥砂、石块就可被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堆积漫流,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重大危害。

2006年2月17日上午9时,由于暴雨成灾,菲律宾东部莱特岛南部山区发生了特大泥石流,瞬间吞没了500余间房屋和一所正在上课的小学。据统计,在这次灾难中丧生的有200多人,失踪的1500人。此次菲律宾遭遇的灭顶之灾,足以让我们在承受灾难的同时,进一步关注、了解、预防泥石流。

除了上述自然灾害外,还有许多其他自然灾害比如冻害、风暴、龙卷风、酸雨等也正时刻对人类构成威胁。这些自然灾害仿佛给了我们一个警示:保护环境,预防灾害,已经成一项重要工作容不得半点忽视。

相关链接——飓风是怎样形成的

台风和飓风均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只不过因其在不同的海域产生,故不同国家的人对其采用了不同的称谓而已。在北半球,生成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到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海洋洋面上的气旋被叫做飓风;而生成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洋上的热带气旋,就被称为台风。一般而言,生成于大西洋上的热带气旋都被称作飓风,而生成于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被称作台风。

飓风形成通常来说需要3个条件,即温暖的水域、潮湿的大气和海洋洋面上可将空气变成向内旋转流动的风。在多数风暴结构中,空气会愈发变暖且越升越高,最后流向外界大气。若是在这些较高层次中的风较轻的话,那么这种风暴结构就会得以维持且发展。相对来说,在飓风眼(即飓风中心)中,天空较为平静。在靠近飓风眼的周围大气中,我们称之为(飓风)眼墙,容易出现最猛烈的天气现象。大多数空气在眼墙的高层流向外面,从而使大气的上升运动加剧。

飓风是一股风暴,巨大而强劲,旋转的风速每小时可达120千米,气象学家常称之为热带风暴的飓风一般可达每小时20千米的风速,并沿着通常的风向掠过海面,带来滂沱大雨或狂风巨浪。当飓风在陆地登临时,会造成很大破坏,导致陆地建筑毁坏或给当地造成大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