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以退为进的战略。在历史上以退为进,最终取胜的例子很多,有时为了达到以退为进的目的,还要耐心等待付出一定的代价,请看郑文公“舍女胜胡”和留顿“弃妻求国”的故事。
郑武公是一个足智多谋、穷兵黩武的诸侯,他要扩张地盘,便打邻邦胡国立即后之匈奴的主意。但当时胡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国王又勇猛善战,经常骚扰边疆。用武力固然不容易,想政治渗透根本也不可能,因为当时胡国的内情实在是一无所知。在这样文武无所施其技韵时候,惟有采取逐步渗透的战略,不能不忍耐一下,派遣一个亲信到胡国去,打人其最高组织。
郑武公派了一个使者到胡国去,说要攀个亲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国王。国王听说自然万分高兴。这样,郑武公就做了胡国国王的岳父。
这位新夫人是负有使命的。她到了胡国,下足媚劲,把国王迷惑得昏头昏脑,日日夜夜,花天酒地,连朝也懒得上了,对国家大事简直置之不理。
郑武公知道了,心里暗自高兴。过了相当时期,他忽然召开了一个公开的秘密会议,出席的全是文武高级官员,商议着要怎样开拓疆土,向哪一方面进攻。
大夫关其思说:“从目前形势肴,要扩张势力,相当困难,各诸侯国都是守望相助的。有攻守同盟的,一旦有事,必会增强他们的团结,一致与本国为敌。惟有一条路比较容易发展,那就是向胡国进攻,既可以得实秘,名义上又可替朝廷征讨外族,巩固周邦。”
郑武公一听,把脸一沉反问他:“你难道不知道胡国国王是我的女婿吗?”
关其思还继续大发议论,口沫横飞地说出一大套非进攻胡国不可的理由,特别强调国家大事,不可牵涉儿女私情的话。
“放狗屁!”郑武公火了,厉声斥责他:“这话亏你说得出口!你要叫我不仁不义吗?你想要我女儿守寡吗?好吧,你既然有兴趣叫人家做寡妇,就让你老婆先尝尝这滋味吧!左右!绑了这家伙去,斩了!”
关其思被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胡国,国王更加感激这位岳父大人。他认为郑国再也不会找本国闹事,便放心了,更加纵情于声色之乐,渐渐地连边关都松弛下来,而且郑国的情报人员也可以自由出入。
郑武公已掌握了胡国军政内情,认为时机成熟了突然下令,挥军进攻胡国。
各大臣都莫名其妙,连忙问:“大王关大夫过去是因为建议进兵胡国而被斩首的,为什么隔不多久,又要伐胡呢?岂不是出尔反尔?”
“哈哈,哈哈……”郑武公大笑一阵后,摸摸胡子,向群臣解释:“你们根本不知兵不厌诈的妙用。这是我的‘欲取反与’的计谋呀!我对胡国早就打定了主意,肯牺牲女儿嫁给他,是为了刺探其国防秘密,斩关其思也不外想坚定他的无外忧之虑的信心,使其放松防备,一到时机成熟,就出其不意,一下子就可以把胡国拿到手。”
“可是,大王!”其中一人说,“这样您的女儿不是要守寡吗!”
“还是关大夫说得对,国家大事,怎可以牵涉儿女之情呢?”
果然,郑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仅几个回合,整个胡国已人了郑国版图,那位快婿只空留一个脑袋去朝见岳父大人了。
行使此计谋,既要有一定的远见、智慧,也要有过人的耐心。
相传,汉初北方有一个东胡国,向邻国寻衅,派一位使臣到邻国晋见国王,要国王送东胡一匹千里马。邻国国王冒顿觉得自己的实力还不够强大,不足以与东胡抗衡。便采用欲取反与的策略,答应将本国最好的一匹宝马送给东胡。冒顿的大臣们认为,我国的这匹千里马是先王遗留下来的,不可轻易送人。冒顿却微笑着说:“我与东胡为邻,不能为了一匹马失了和气。”随即叫使者把马牵了回去。过了一段时间,东胡使者又带来国书,说东胡国王看上冒顿王妻子的美貌,要冒顿王把夫人送给东胡国王。冒顿的大臣们听后气愤万分,纷纷请求冒顿斩掉来使,发兵进讨东胡。冒顿又摇摇头说:“他既然喜欢我的夫人;给他便是了,岂可为了一个女人,失去一个邻国?”东胡国王得了冒顿的良马、美人,日夜荒淫,并认为冒顿真的惧怕自己。于是,得意忘形,过了一段时间,他又遭使者向冒顿索要两国交界的宝地。冒顿群臣得信后,对如何应付意见不一,有的主张给予,有的则强烈反对。冒顿此时却勃然大怒,说:“土地乃国家之根本,怎能给人!”接着喝令左右将东胡来使斩首,迅即向东胡出兵,东胡军队猝不及防,连战皆败,顷刻全军覆灭。冒顿直冲宫中,杀了东胡国王,尽灭其国。
□躲风避雨识时而退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意思是说一个人才华出众,技艺超群,必然被别人嫉妒一个人功绩太大,威信过高必然会招来祸害,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懂得应变之度能认清时务,能进能退,保全自己的名声和利益。
谈到识时务,大家很容易会想到范蠡,它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识时务的英雄俊杰。
公元前5世纪,在今天的苏杭一带,有吴越两国。两国虽是近邻,但为了争夺霸业,互不相让,你争我夺,战争连绵不断,后来,越王勾践败于吴王之手,不得不逃之会稽山,忍辱负重与吴国谈和,对方约定,越国对吴国称臣,勾践在吴国服苦役5年。后来勾践回到越国,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立誓要报仇雪恨。二十年后,终于灭亡吴国,报了“尝便”之耻。
吴越争霸中,为越国的复兴,范蠡和文仲这两个老臣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俗话说:“功高震主”范蠡根据己对勾践多年的观察了解,深知此人是个“只能同苦,不能共甘”的人,难以长久共事,他也明白,长期在得意之至的勾践手下从事是非常危险的。于是他向赵王勾践辞官,但勾践并不知道范蠡的真实意图,拼命挽留,誓死不放。范蠡便借机潜逃移居齐国。
范蠡和文仲都是越国的重臣。功绩不差上下,两人又十分要好,所以他派人给文仲送来一封信。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这个人脖子细长,嘴像鸟嘴,这种人只可与之共患难,不可与之共享乐。”建议文仲尽快离他而去。
文仲看信后觉得有道理,但文仲还是不相信越王会对自己下毒手。不管怎么说,自己对越国的强大立下了大功,而且对越王又是忠心耿耿。文仲左思右想,还是舍不得在越国的荣华富贵,但又不好继续呆在越王身边,便决定向越王称病,在家休养,以为这样就相安无事。
越王勾践对文仲的才能是深深了解的,也知道在自己称霸之后,文仲的才能很难再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在越国击败吴国的过程中,文仲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封给他再大的官职,再多的财物都不能算过分。也正因为如此,越王勾践才对文仲的存在表示担忧。万一他真的作起乱来,自己控制不了局势,那就晚了。
于是,他借探病为名,来见文仲,问他道:“先生曾以来吴的七种手段指教过我,我只采用了其中的三种,便将吴国灭了,还剩下四种,你打算再怎么去使用呀?”
文仲说:“我看不出它们还有什么用处。”
勾践说:“请先生带了这四种手段,到九泉之下去辅佐我的先人吧!”
说罢起身登车而去,留下了一把名为“属镂”的利剑。文仲顿时明白了,当年吴王夫差就是用这把剑让一代忠臣伍子胥命归黄泉的,万没想到自己也会落得伍子胥那样的悲惨下场。事已至此,文仲也只好拔剑自杀了。
范蠡移居齐国后,不再过问政事,而是与儿子共同经商。由于经商有方,很快就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齐王也看中他的能力,想任命他为宰相,但他婉言谢绝。他深知:“在野而拥有百万巨富,在朝则权倾全臣的宰相,这都是一种莫大的人生满足。”可是他也知道“树大招风的道理”,于是他把财产分给穷人,又悄悄地离开了齐国,到了陶地。由于才智过人,很快又成为陶地的一大富翁。
历史上也有很多类似的血案,如汉高祖刘帮为巩固刘氏政权铲除开国功臣,宋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明朝朱元璋的“火烧庆功楼”,千古罪人袁世凯的罪恶行径。
兔死狗烹的道理谁都明白,树大招风的道理谁也明白。可为什么历史悲剧会无数次地重复呢?根源就在于当权者的自私残暴,也在于人们贪婪富贵、痴心名利的执著之心。关键在于那些良将重臣不能准确认识时务,不善运用进退之度来保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深诸躲风避雨,识时而退的用变之度,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处境,理智地分析判断,能进则进,该退则退,不可贪图物质享受,不宜留恋权位,把功名利禄看淡一些,把事业成就看重一些,谨慎从事小心处世。
20.谨慎处理变化意外
□防止意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