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
环境刺激是丰富多彩的,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具体地呈现在孩子的面前时,要让他们亲自去看看、听听、闻闻、尝尝,以至摸、掰、拆等摆弄一番,这实际上就是让孩子主动去探索生活中的奥秘。日常生活中,可以让他们多玩一些色彩鲜艳的或者能活动、能发声的玩具,如各种娃娃、带动力的小汽车、飞机及小铃铛、玩具乐器等等,从一开始认识世界就丰富他们的眼界。在节假日还可以带他们出去郊游,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青山绿水都充满了知识的奥秘,对孩子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2.为孩子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
根据孩子模仿性强、爱动的特点,父母可以让他们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比如,让孩子自己制作简单的玩具,自己设计一种游戏等。他们对于自己动脑筋想出来、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因此,类似的活动有利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会与孩子平等相处
孩子们一般都尊敬长辈,敬畏老师。当然,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不应该只有尊敬,还要有和谐的关系。作为父母,应当学会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与孩子建立起朋友关系。不管和孩子讨论什么问题,都不要过早过快地下断言,以免挫伤孩子的好奇心。
4.不要挫伤孩子好问的积极性
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比如,他们常会提问“鸟儿为什么会飞?”“鱼儿怎么呆在水里?”之类的问题,而且喜欢究根问底。然而,有的父母在面对孩子这样的问题时却往往以“没时间和你说这些”“以后你就会明白了”等敷衍的话回应孩子,这样一来就扼制了孩子的好奇心。父母应当认识到,好奇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起点,如果不予以支持和鼓励,将会挫伤其积极性。因此,为了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和正确引导,父母应当正视和重视孩子的好奇心。
正确应对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父母箴言
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新奇的事物,他们对世界从一无所知到逐步认识,好奇和求知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的突破口。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到及时地、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
“人为什么要吃饭呢?”“飞机为什么会飞?”“月亮为什么会跟着我走?”孩子总是会不停地问问题,这些无休止的问题常常会给父母一个措手不及,还会问一些离奇的问题,把父母弄得瞠目结舌。
有些问题在父母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但对于孩子来讲却是神秘好奇的。正是这种好奇心使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正是这种好奇心使瓦特从水蒸气推动壶盖的现象中发明了蒸汽机;正是这种好奇心使伽利略对教室里吊灯的均匀摆动产生兴趣,导致他发现了等时性……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少年儿童的好奇心与人的创造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做父母的为了孩子的成长应尽一切努力来帮助孩子,比如帮助解答孩子的问题,孩子还没有查书寻找答案的能力,父母就应自己查书寻找答案。如果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不知该如何回答时千万不要敷衍了事,或横加指责,那样会把孩子求知的欲望扼杀掉的。
父母对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十分珍惜。儿童的心理发育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学龄前期像一座桥梁横跨在幼儿期和小学期之间,这个时期孩子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各种心理倾向的空白点也正在陆陆续续地填补,渐渐对各类事物产生个人兴趣,而且好奇心特别强,总爱问这问那,有时还会做出一些“破坏性行”,如拆坏钟表、电动玩具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一位因好奇心而拆坏了金表的孩子的母亲这样说“小孩子拆金表是出于他对表为什么不停地走的好奇,这种探求知识的好奇心是十分可贵的。”他建议这位母亲带孩子到钟表店去看师傅修表,把钟表店当课堂,让修表师傅当老师,将修理费当学费,这样就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使之更加聪明。陶行知先生的处理方式不愧是我们做父母的正确对待孩子好奇心的典范。好奇心满足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一步,好奇心不断得到满足,智力也就不断有所提高。所以,父母要充分珍惜学龄前儿童求知心理的最佳时期,及时地、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
父母要做到及时地、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以下这些议可供参考。
1.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
要使孩子懂,首先自己懂。知识是无穷的,希望孩子成长,父母就要博览群书,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果有些问题一时难以解答,可以带孩子一起查找书籍,直到弄懂为止。如果父母一问三不知,这又怎样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呢?
2.讲究科学性
教给孩子的知识必须真实,符合客观实际,切忌把模棱两可、违背科学的东西告诉孩子。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比较复杂,比如“人是怎样跑到电视机里去的?”、“月亮为什么有时大有时小?”父母必须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孩子,切忌胡编乱造,使孩子接受错误的知识。如果父母也不懂,可以找书,也可请教别人。父母的这种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也会感染孩子。
3.注意正确“导航”
孩子好奇心是诸多方面的,他们提出的不一定都是知识性或有积极意义的,有些还是不切实际的。有时他们跃跃欲试,要去看、听、闻、尝、摸、捏、掂,有的还会做出些“惊人之举”,如用嘴尝任何东西、到池塘边玩水、摸电器插头、开关等,有时还会捅出“漏子”,给大人添麻烦。此时,父母要积极引导,讲清道理。孩子的心灵发育一辈子只有一次,每一阶段的发育都是无法重复的,好奇心的发育同样如此。父母应珍惜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断提高孩子好奇心的水平,充分利用孩子求知的最佳时期,讲究科学的育儿方法,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
4.幽默感
对孩子不要摆出像法官般一脸的道貌岸然,也毋须扮演命令、威胁、说教或斥责的角色,因为这些角色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而畏缩。所以,父母要给孩子温暖和安全感,然后发现问题并协助他解决问题。
5.利用故事增强孩子的好奇心
故事是用口语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的,它有内容,有情节,形象生动,孩子一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不但能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展孩子的视野,使他们从中懂得人生的哲理和人生价值,而且还能起到增强好奇心、丰富想象力,从而激发求知欲望的作用。有位儿童教育专家建议:当孩子刚满6个月,可以坐在大人膝盖上的时候,就应当给他们读小人书或根据书、画讲故事给他们听,这种抚爱和温馨的气氛能培养他们对书籍的感情。
6.鼓励孩子积极探索
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应加以爱护,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大胆地去想象。即使产生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不能盲目否定,而应采取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解答,共同讨论,或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继续思索。同时,要关心他们那些在大人看来是“错误”的行为,要善于发现他们“错误”中的创造成分,帮助他们选用适宜的方法,继续展示出来,及时肯定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推动宝宝好奇心的发展。
7.不要挫伤孩子好问的积极性
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他们常会问父母,自己是怎么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作为父母,我们应好好地回答他们的问题,而不要随随便便地搪塞一些答案,例如“路上捡到的”、“从石缝中跳出来的”等等。这样不但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感到害怕,也很可能会使他失去再提问题的兴趣。相反,如果我们的回答既生动又活泼,例如直接回答孩子“是从妈妈肚子里生下来的”,孩子也许会有一连串的联想,例如“为什么妈妈的肚子里面会有我?”“妈妈又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呢?”无形之中就能帮助孩子建立对生命、未来的好奇。
告诉孩子:“好好玩儿吧!”
父母箴言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要让孩子产生“学习就像是在玩耍”这种念头之后再开始学习,在孩子想学到更多的东西时再开始学习。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保持学习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绝大多数父母一向认为,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孩子是不会喜欢的。只有在他们的监督之下孩子才会用功,所以,家长们都有一句习惯用语,那就是“赶紧用功学习!”其实这句话最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也是他们最不愿意听到的,甚至这句话会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已经很用功了,那么说这句话无疑是多此一举;但是,如果孩子本来就不用功,这句话就只能让他们觉得更不愉快。而且,即使是用功的孩子在父母反复唠叨下也会觉得厌烦,说不定会产生逆反心理。
从下面的例子就能看出大人的训斥对孩子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杰克和邻居汤姆都是标准的垒球迷,他们俩经常约在一起看球赛。
有一次,杰克约汤姆到他家一起观看联赛开赛后的第一场球。汤姆到他家时正好看见他往桌子上摆酒菜,他的儿子在一边垂涎欲滴,但是杰克说:“别在这捣蛋,赶紧回去做作业。”他儿子在一边磨磨蹭蹭地不想走。于是杰克提高了声音:“你没听见我的话吗?”孩子无可奈何地走回房间。
赛事的确很吸引人,儿子不时地从房间内探头探脑地往外看。于是,杰克总是不时地大声呵斥在房间内探头探脑的儿子:
“赶紧回去用功!”
“老实点,小心我揍你!”
“不准跑出来,等球赛一结束,我马上要检查你的作业。”
“你小心点,看一会儿我怎么跟你算账!”
当看到精彩的镜头时,杰克和汤姆都不禁屏住了呼吸。突然,发出一声巨响“哐啷”,把他们吓了一跳,回头才发现,原来孩子在门口张望时不小心碰倒了花瓶。
杰克顿时暴跳如雷,开始责骂孩子:“你这个不省心的家伙,叫你用功学习偏不听!作业做完了吗?”
“做、做完了……没、没有,还有一点。”孩子吓得说话都不利索了。
杰克一把将他拎起来扔到书桌前:“赶紧把你的作业做完,整天就知道玩儿,再这样小心我收拾你!”
孩子低垂着头嘟嘟囔囔地低声说:“就你能玩儿,我怎么就不能玩儿?”
这句话引起了杰克的思考,他感觉孩子的话并非没有道理。
有些父母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整天串门、聊天、看电视,只知道玩乐,却不停地要求孩子用功。要知道,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
虽然,孩子有时慑于父母的权威,会规规矩矩地坐在桌子前,其实他们多半只是装装样子罢了,心思早已跑到了九霄云外,绝不可能真正地学习。这种表面上看来很成功的做法,起到的只是完全相反的效果。
也许家长们最初只是想用“赶紧用功学习!”这句话稍微提醒一下孩子而已。但是,反复的唠叨只会让孩子产生无形的压力和反抗心理。最后的结果是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提醒注意的话语变成了命令,接着变成严厉的训斥,以至于越来越严厉。于是,“赶紧用功学习”这句话最终造就的是不用功的孩子。
有位老师在某个学校,发现了一个极其出色的孩子,虽然他只有6岁左右,但演奏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时,音色优美、雄浑有力,看得出来,这个孩子必定练习了很久。
老师问孩子的母亲:“这孩子练了多长时间呢?”
“有两年半了。”母亲回答说。
“演奏得真不错,每天练习多长时间呢?”
“4个小时吧。”
“这么长的练习时间,孩子能够长期坚持吗?”
“没问题,他喜欢得很呢。我平时也喜欢拉小提琴,每天练琴前就叫上儿子‘快来和妈妈一块玩儿’,不管他拉多久我都会陪着,所以他从不觉得有半点勉强。现在都变成他叫我同他一起玩了。”母亲高兴地说。
老师觉得这个办法真不错,后来他在教学中也运用了这种方法。如果音乐教室的孩子对小提琴产生了想玩玩的兴趣,那么他就会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授课。
首先,老师会发问:“你是不是想拉小提琴了?”
“是啊!”
“那么,你可以做到认真练习吗?”
“当然能,现在就请老师开始教我吧!”
当孩子学会一点演奏以后,老师就安排高年级的孩子和他一起演奏,这样可以激发低年级的孩子要求更多的进步。
孩子们在开始合奏练习时总会兴奋不已。老师会说:“来吧,和大家好好地一起玩儿。”
这句话会让孩子把所有的心思投入到练习中。
所以,家长们不妨试一下,将“赶紧用功学习!”替换成“好好玩儿吧!”让孩子在玩耍中产生学习的兴趣,一定能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让孩子在玩耍中长见识
父母箴言
父母要认识清楚玩和学习是什么关系,是不是要学习好就不能玩儿,是不是玩儿了就学不好。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让孩子只学不玩,反而不容易学好;科学地安排学与玩,让孩子在玩耍中学到东西,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许多父母把孩子玩儿看成是一种“错误”,他们最爱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你就知道玩,还不快学习去!”如果孩子说“功课做完了”或者“今天没留作业”,父母马上又会说:“你不会好好看看书啊!”或者“你不会复习复习啊!”
总之,这些父母是把孩子玩儿当成“大敌”去对待的。于是,孩子下午、晚上的时间全部被“占领”了,星期六、星期日的时间也全部被“剥夺”了。见孩子有一点空闲,父母还要见缝插针,把孩子“捆”到书上。可怜的孩子,已经成了机器人了。
父母们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社会压力太大。现在许多地方招聘人员,第一标准就是文凭,没文凭难上难;许多单位,博士一个工资级别,硕士一个工资级别,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依次降下去。父母们认准了一条:不拿文凭,绝不罢休!拿文凭就得好好念书,就得拼时间拼精力。玩儿自然是拿文凭的大敌了。
殊不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玩儿就像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玩耍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玩儿时都很投入,很快乐。虽然是在玩儿,却像认真的做事。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并非是成人眼里的随意玩耍,而是一种“严肃的工作”。
千万别小看了孩子的玩耍,它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重要的意义。在生理上,它可以促进孩子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情感上,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自尊心;在社交中,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
也就是说,玩儿是适合孩子身心健全发展的活动。要知道小家伙们都是在快乐的玩耍中开始学习的——倘若他们不能在玩儿中有所收获,那就说明他们还没有为正式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父母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孩子,让他们在玩耍中即享受到快乐,又能够学到东西。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让孩子做游戏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