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慷慨悲壮,气势雄伟,既是战斗的誓言,又是进军的号角。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①--辛弃疾
读前须知
作者闲居带湖时曾到博山,这首词是作者闲住带湖时作的。辛弃疾通过追忆少年的时光,感叹沧桑多变的经历,赋诗写愁,含蓄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及前途的担忧。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②。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③。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①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三十里处,南临溪流,远望如庐山之香炉峰。作者闲居信州时,常往来于此。②层楼:高楼。③强说愁:勉强说愁,即无病呻吟之意。
赏读
词的上片写少年时代天真乐观,不知道什么是愁。但却喜观登高望远,为了增添词的意境"强说愁"。作者写出了自己少年时代的幼稚和单纯,下片词人写自己归宋三十年来,一直受投降派的排挤,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只能过着闲居生活,虚度年华。"而今识尽愁滋味",一个"尽"字,概括了作者三十年来内心复杂的感受,但是,这郁结于心的愁苦,又向谁诉说呢?"欲说还休",表现了作者痛苦矛盾的心情。"天凉好个秋",景语作结,形似轻脱,实则涤沉含蓄,景中寄情,令人欲哭无泪。
这首词构思巧妙,运用对比,以"愁"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词的篇幅虽短,却概括作者大半生的经历感受。词句的重复运用,把少年的单纯和"而今"时的复杂感受表达得生动可感。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读前须知
这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亮的词,1188年辛弃疾与久别的陈亮在江西鹅湖相会,纵谈天下事,别后十余天,辛弃疾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辛弃疾作此词时应为五十岁左右,此间,辛弃疾已闲居二十年了,自归宋以来,一生主张抗战,收复失地,而朝廷却一味屈辱求和,自己的理想与报复难已施展,心中非常愁闷,把这种既矛盾又复杂的心情全部表现在这首词中。
原文
与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①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②。八百里分麾下炙③,五十弦翻塞外声④,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⑤,弓如霹雳弦惊⑥。了却君王天下事⑦,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
①陈同甫:陈亮,字同甫。为作者的挚友。②吹角连营:相边的军营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③八百里句:八百里范围内的部队都分到了熟牛肉吃。指作者当年所参加的耿京义军的军容。麾下:部下。炙:烤熟的肉。④五十弦句: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的边塞乐曲。古瑟有五十弦。《汉书·郊祀志》:"春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翻:演奏。⑤的卢:一种烈性快马。《相马经》谓:马白额入口至齿者名的。《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语》载,轩在荆州遇危难,所骑的"一跃三丈",过檀溪而脱险。⑥霹雳:雷声。北状弓弦声。《北史·长孙晟传》:"突阙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⑦天下事:指军国大事。此指抗金光复之大业。赏读
这首词题为"壮词"可谓名副其实,因为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将士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
上片首句"醉里挑灯看剑",词人通过对自己酒醉时,挑高灯火,端详宝剑情形的描绘,形象地表现出自己抗战杀敌的迫切愿望。"梦回吹角连营",紧承首句,词人写自己梦中又回到当年的抗金战场上。接下来两句,极力渲染了军中的战斗气氛,表现了将士昂扬的斗志。"沙场秋点兵"承前二句扑面而来,把抗金部队雄壮威武的阵容,写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下片首二句直承上片末句,写抗金英雄飞驰战场,英勇杀敌。三四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英雄实现了自己杀敌报国的理想。这里的英雄实际上是词人的化身。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突转,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比,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这首词写得豪迈高昂,气势磅礴,上片与下片内容一气贯通,结构独特,富有创造性。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读前须知
这首词的小序交待了写这首词的缘由。淳熙丙申(1176)的冬至日,作者经过淮左名都扬州,看到四处萧条的景象,感慨今昔,故作此词,表达了作者对金兵暴行的愤慨之情。
原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①。夜雪初霁,荠麦弥望②。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③,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④。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⑥。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⑦。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⑧。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⑨。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⑩。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维扬:即扬州。②霁:雪后初晴。荠:荠菜,一二年生草本,嫩叶可食。这里代指各种野生植物。弥望:满眼,全句意为一眼望去到处都是野草和麦苗丛生。③寒水自碧:冰冷的河水映着荠麦仍然碧绿。言下之意为除此之外其他都已不是过去的繁华景象了。④千岩老人:即萧德藻,词人妻子之叔,致仕后居吴兴卞山,卞山多岩洞,而自号千岩老人。⑤淮左:宋朝在淮扬一带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名都:扬州当时为淮南治所,汉时曾为江都国郡国所在地,南朝宋又为竟陵王刘诞国都。竹西:竹西路,在扬州禅智寺侧,是环境清幽之所。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有"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初程:词人初次到此。⑥春风十里:表扬州昔日的繁华。出杜牧《赠别二首之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古代常以妓院之多、妓女之美作为城市繁华的特色。尽荠麦句:意为昔日繁华的扬州,今天全是一片野草和麦苗丛生的荒凉破败景象。⑦胡马窥江: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初犯扬州;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亮进驻扬州;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人再次南侵,扬州均遭到惨重的破坏。江:长江。废池、乔木:意为如今只剩下废池和一些大树。厌:百姓厌恶、憎恨。兵:兵事,指金入侵略。⑧空城:今日扬州。⑨杜郎:杜牧。俊赏:精于鉴赏。惊:惊愕,惊骇。⑩纵豆蔻三句:纵然杜牧有写"豆蔻"诗和"青楼梦"诗的才华,也难以表达面对扬州如此惨烈景象的悲怆之情。豆蔻,指杜牧(赠别十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青楼梦:出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盛产红芍药花。一说桥的旧址在扬州城西门外,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位美人在桥上吹箫而得名。一说扬州确有二十四座桥,清梁章钜《浪迹丛谈·二十四桥》中还列出了其中二十一座桥的名字。
赏读
这首词的上片作者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描绘出了扬州萧条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金兵暴行的极大愤恨之情。开头三句指出扬州曾是繁华胜地,且竹西亭又是景色宜人的去处,作者抱着很大希望来观赏古城。接下来作者写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已是野草与麦苗丛生的破败景象。写出了金人的入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上片尾三句,作者把黄昏、清角吹寒、空城等景象结合在一起,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令人感到悲凉凄惨。
词的下片从评论杜牧入手。姜夔认为杜牧具有极高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想当年杜牧写诗盛赞过扬州。如果今天再来,肯定会大吃一惊。杜牧再有才华,也难以把这时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二十四桥依然存在,水中微波轻轻荡漾,但冰冷的月亮却默默无声。还有谁来欣赏月光?结拍两句写桥边的芍药花仍然年年开放,可又有谁来观赏?悲痛的心情令人难堪。
这首词语意含蓄深婉,言尽而意无穷。感情真挚强烈,严厉控斥了金兵发动的战争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疏影·苔枝缀玉--姜夔
读前须知
题为《暗香》和《疏影》的两首咏梅花的词,是姜夔作与范成大共赏的,深得好评。《疏影》这首词通过赞赏梅花的幽静、孤独、美丽来描绘自己的情人,表达出作者对情人的深深思恋之情。
原文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①。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②。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③。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④。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⑤。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⑥。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⑦。
注释
①苔枝:苔梅老枝。苔梅,枝干长有苔藓的梅树。玉:喻洁白的梅花。有翠禽二句:化用《龙城录》赵师雄故事。②无言句:化用杜甫《佳人》诗中的佳人用以喻梅花:"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③昭君以下四句: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词人把"一去紫台"句化作"但暗忆江南江北",用思归怀乡而使昭君的怨恨具体形象化了;"环佩空归"句把昭君月夜归魂化作了幽独的梅花,更令人产生了怜爱之情。④犹记三句:化用寿阳妆典故。蛾绿:女子蛾眉。指寿阳公主的两眉中间。⑤金屋:用金屋藏娇典。这里意指应用金屋把梅花加以护持,莫使她受到伤害。盈盈:指美好仪态的梅花。⑥还教句:意为梅花一片片凋落随波而去。玉龙:笛。哀曲:指笛曲《梅花落》,汉黄吹曲名。⑦恁时:那时。幽香:梅花。横幅:画幅。
赏读
这首词开头三句描绘出一幅非常美丽的梅花图。苔枝是指绿苔裹着的梅枝,苔梅是梅花中较名贵的品种,朵朵梅花都象用美玉雕刻出来,系在苔枝上一样。在苔枝上有一对小翠鸟互相依偎着。这里翠羽鸟暗指传说中的梅花神,用梅花神来描绘梅花,为梅花在秀气之外增添了一种神秘的韵味。"客里相逢"三句取意杜甫的《佳人》诗,把"佳人"改为梅花,写出了梅花的寂寞。梅花长在篱笆角落里默默开放,背靠着高高的翠竹,是那样孤独寂寞。"昭君不惯胡沙远"以下几句写宫女王昭君奉命嫁给匈奴单于,作者认为她不习惯远居沙漠,总是暗暗想起大江南北的故土。猜想她一定是趁月夜悄悄归来,化为梅花挂在树梢。这几句既是写梅花的幽静孤独,也是在写远方的情人和梅花一样,幽静孤寂地生活着。
下片首三句引用寿阳公主梅花妆的典故,揭示出梅花就是美的象征。接下来作者埋怨春风吹落梅花,应早些时候为梅花安排金屋。可梅花是不可能永远开放,最后总要随波逐流。"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玉龙哀曲"是指由笛子演奏的《梅花》,听了这只曲子使人感到悲伤。作者爱惜梅花,希望为梅花早些时候准备金屋,等到花落了,再去寻觅梅花的幽香已经晚了。作者借对花的惋惜来表达自己与情人离别后难再会的遗憾。
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
读前须知
这首词写于1219年左右(宋宁宗嘉定十二年),作者这时正在鄂州、黄州一带漫游,黄城州外有赤壁矶,又名赤鼻矶,传说是三国战场,词人过此,也难免不发思古之念,故写了这篇赤壁怀古。在此前,苏轼曾写过一首赤壁怀古词,下面以二者相比较谈一谈各自的特点。
原文
赤壁矶头①,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②。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③。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④。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⑤,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⑥。
注释
①赤壁:山名,在今湖北黄州市,古属黄州府,屹立长江滨,土石皆带赤色,下有赤壁矶。亦名赤鼻山。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②周郎:即周瑜(175-210),三国庐江舒人,字公瑾,任吴中郎将,吴人呼为周郎。建安十三年,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曹操兵于赤壁。区宇:寰宇。区,指疆域。宇,指上下四方。③万骑:借指孙刘联军。貔(pí皮)虎:貔与虎皆猛兽名,喻勇士。列炬:猛烈的火炬。列:同烈,火势猛。鱼龙怒:潜蛰在深水中的鱼龙类水族因受到战火威胁而怒。这是侧面写战争场面的惊心动魄。④曹瞒:即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今如许:如今又怎样呢?⑤形胜地:风景优美、地理形势优越的地方。⑥傍:同旁。春:春色,此用如动词。金缕:指嫩黄色的柳条。化用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赏读
上片开头写再见赤壁矶,自然引入对三国战场的回忆,虽不如苏轼《赤壁怀古》词开头有气势,但也写出了青年将领周郎的英雄气概,接着作者重笔浓墨着力渲染三国古战场,艺术地再现了孙刘联军与曹操这一惊心动魄的大战。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到炬鱼龙怒",战争场面表现的宏伟壮观,真实地描绘出孙刘联军的勇猛士气,也写出火攻曹军的翻江倒海之势,江中鱼龙动怒的描写,把战场渲染的极有气势。"卷层波"二句,曹军在孙刘联军的猛烈打击之下,很快的溃败,在作者的想象中,三国战场是那样的激烈,孙刘联军的勇猛把不可一势的曹军一举击败,是多么的痛快,可是笔峰一折"今如许"现在又怎么样,宋朝日趋渐衰,金兵不断南侵,大宋怎么就不是出现这样激烈的场面,就没有周郎那样的人才,一个设问感慨万分,意味深厚。
下片继续抒发感慨,追怀赤壁之战,再看这些战场遗迹,感受颇深,如同历史再走一遍:真胜过读史书数卷。
"几度春风吹等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物转星移,赤壁之战已过多年,改朝换代也已多次。历史随潮逝去,英雄人物也随江水东流,谁来恢复我大宋河山呢?问杨柳,你为谁展示春色又为谁摇曳嫩枝,尾句表现出一种深深的伤感。
清人纪昀评道:"豪情壮采,实不减于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