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快乐禅
28561000000020

第20章 静中悟禅(1)

82.菩提树下的觉悟

在公元前五六五年,距今约有二千五百年,世界出了两位伟大的先哲,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尼波罗南境一个小城主净饭王的王子,他天性好思考,自幼在婆罗门学者那里学习文学、哲学、数学等,学识渊博,还兼习武艺,是骑射和击剑的高手。

有一天,他随父王郊游,看到田里的农夫冒着烈日、赤身露体地鞭打一头气喘汗流拉着犁头耕地的老牛,田里被犁翻出的小虫及蚯蚓又被鸟竞相啄食……这是一幅活生生的生存斗争图像,使他的内心涌起无限的悲伤。于是他苦苦地思索,万物和人类如何解脱世间的痛苦。他明白凭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继承的王位,还远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于是产生了一个出家修行,以普渡众生的念头。

终于在夜闲人静,他偷偷出了王城,在森林中脱掉王子的服装,换上布衣,成为一个古瑜珈修行者,那年他才十九岁。他去意坚决,父王尽力劝喻无效,只好派五人随他同行。他们渡过了恒河,寻访隐居林泉的瑜珈高人,实行严酷的苦行,结果收效甚微。他悟到要真正修道,还在于自己的精进。于是就到尼连禅河西岸,练“辟谷”功,每天只喝豆子的汁液,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坚持了六年,弄得形销骨立,如同枯槁,仍一无所得。

由于生活的艰苦,随从们已经纷纷离去。他后来接受了一个林中牧女供给的牛奶,恢复了元气,仍坚持修定。在谒摩谒提国的菩提树下的一块大石上铺上吉祥草,向着东方结跏趺坐,练习瑜珈、六妙法门、深入四禅八定、练高级气功“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及金刚喻定。经过四十八天苦练,终于开悟,意识到人生的痛苦来源于认识的“无明”和思想的“烦恼”。认识到世界万物是变化的,人生却是无常的。

释氏为了探索思维的真谛,几经曲折,矢志不渝,终于获得了在人体高功能状态下的大智大慧。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证得了“正觉”(大智慧),成为万世崇拜的“佛陀”(大彻大悟的觉者),简称为“佛”。

清晨,四周寂静无人,一个人独自静坐一小时,大有“独坐大雄峰”之旨趣。默默地感受着“大我”的静谧、美好、真实,人也就有了极大的智慧。透过这种静坐功夫,较容易达到禅的效果。静坐可以使人的心安定下来,也就是“定”。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常常人定而不自知。比如说,我们在想心事,想到人神,对于别人的呼唤,充耳不闻,这也是人定的一种。只是这种“定”使人有点失魂落魄,感到尴尬,闹一脸的羞红,这是心的邪安住。孔子说过:“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只要是心与境合一而不移时,那就是入定。重要的是“境”有千差万别,有的境使人狂,有的境使人静。赌博的人赌红了眼,连他祖宗姓什么也忘了,更毋言妻儿的叮咛、父母的嘱咐,尽置于脑后。入了这种邪定,就会给人带来无尽的后患。如果将心置于一个境界,心境合一,引导自己进入一种祥和、安宁、

无欲无贪的心境,使身心得到真正的安宁,那才是心入了正定。

合掌而坐,挺直脊背,静静地以腹呼吸,这是最好的静坐方法。二千五百年前释迦佛祖正是用此方法静坐而修成正觉的。他的冥想,实际就是“禅”;而心灵安定的状况,就是“惮定”。

偈曰:物欲横流,赌赢赌输,静坐入定,心正安住。

83.智慧即禅

有一家国营厂因为经营不善,连年亏损。上级晏先生找靳厂长,问道:“如果你看到车间里有一个工人,连续三天上班迟到,这当然是一种失职行为,那么你会怎样处理?”

靳厂长笑道:“不到第三天,我就要把他除名了。”

晏先生说:“那么,现在你自己的失职行为也很多,生产搞不上去,亏损降不下来,工人连工资也发不出……”

靳厂长连忙申辩:“这不能怪我呀!现在国营企业的亏损不是我们这个厂,这是个普遍的问题呀!实在不是我力所能及的呀!”

晏先生给他打了一个比方,说:“如果你向我承包几头牛羊放牧,那你就一定要设法去找到草料,喂饱这些牛羊。如果你连草料也没有着落,你一定会把这些牛羊退还给我的。你准不会眼看着这些牛羊一只只的饿死吧!”

靳厂长一想,便明白了,于是很乐意地辞去了这厂长的职务。这就是晏先生的智慧,他能对靳厂长作超然事外,公平的评论,另拓思路,据理晓喻。

达摩十年面壁参禅时,有一位叫神光的出家人,仰慕达摩的嘉行,冒着大雪去参拜请教。但达摩面壁不理睬他,他还是在大雪飘飘的寒夜站到天亮,雪已埋过了他的膝盖。达摩问他:“你一直站雪里等我,到底为什么?”神光流着泪答道:“我只求能够开悟,请你指教我!”

说罢,他一刀把自己的左臂断了,献给达摩。于是,达摩收了他为徒,取法号慧可,亦即二祖。慧可又对达摩说:“师父能否替我安心,现在我的心很乱。”达摩说:“那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沉思良久,说:“师父,我怎么找不着我的心了?”达摩说:“我已经替你安好了。”

慧可继承了达摩的衣钵,有一位居士问他:“弟子身患顽疾,求大师能为我忏悔。”慧可便说:“那你把罪过拿来,我替你忏悔。”居士说:“我没法找着罪过呀!”慧可道:“我已经替你忏悔了,你还是快点皈依佛法僧三宝吧!”居士说:“看到你才知何为僧,但还不知佛和法。”慧可道:“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居士道:“我知了,罪不在内,也不在外,好比心就是佛,心就是法,物性原来并无区别。”慧可知他悟性高可为法器,便为他剃度,改法号为僧璨。

僧璨成了禅宗三祖,寺中有一小沙弥,名道信,前来礼拜。他问禅师:“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他:“那你是什么心?”小沙弥答:“我无心。”禅师道:“既然你无心,就要佛有心吗?”沙弥又问:“怎样可以解脱?”禅师便问:“是谁束缚了你?”沙弥说:“无人束缚我。”禅师道:“既无人束缚你,就是解脱。”道信立即大悟,以后成了四祖。

道信禅师在路上遇一小孩,年仅七岁,语出惊人。禅师有心试他,问道:“你姓什么?”孩子答:“我姓非一般姓。”禅师问:“那是何姓?”孩子道:“是佛性。”禅师惊讶地问:“那是姓么?”孩子答:“是的,自性空寂。”禅师对身旁的人说:“这孩子非同凡人,二十年后会是他弘扬佛法了。”他就是五祖弘忍,开创东山法门。禅宗自他传法六祖慧能和大师神秀,便盛行于世了。

慧能初去求教弘忍,弘忍问:“你是何方人氏?来此所求何事?”慧有答:“我本岭南人,远道前来求作佛。”弘忍斥之:“南蛮人岂有佛性,怎能成佛!”慧能道:“人有南北,佛无南北,人皆有佛性。”弘忍便打发他去舂米,后来他作了一道名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84.豆腐佬的“开悟”

有个卖豆腐的人,时常送豆腐到寺庙里去。他看到和尚们闭着双目,静静地坐在那里,不知道他们于什么。

一天,他问师父:“师父,你们每天这样打坐,到底有些什么好处?”师父告诉他:“这样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净化,增强思考的能力。”卖豆腐的又问:“那末我能不能打坐?”师父又答:“只要有兴趣,人人都可以。”

于是卖豆腐的就学和尚们的样子,盘起腿来静坐。只一会,他忽然大叫起来:“师父,我开悟了。”师父问他:“那你悟到了什么?”豆腐佬说:“我悟到廿年前,隔壁王老五还欠我的豆腐钱没还!”

师父让豆腐佬往井里看,问他:“你可看到自己?”豆腐佬不假思索地答:“看得清清楚楚。”师父向井里投了一颗石子,井里的水泛起了一圈圈的波纹。师父又问:“你可看清了自己?”豆腐佬说:“师父,井水摇晃得厉害,把我的样子搅乱了,看不清了。”

师父便说:“这下你可明白了吗!”

豆腐佬恍然大悟,惊喜地叫:“师父,这下我可真的开悟了!”

水静止时,波平如镜,可以清晰地照出我们本来的面目。摇晃的水只能照到一副晃动着的被扭曲了变形的脸,那肯定不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同样,静坐时才可能看到人生的静态的真实面目。

某一座名刹,一天,来了个十分漂亮的女士。她向住持要求出家,住持断然拒绝了她的要求,对她说:“像你这样美貌的女人要修行实在太难了。过去不少女人要求出家,但都没有修成正果,反而惹了不少闲话,玷污了佛门的清誉。”

这女士回去后,使用火烧伤了面容,表示出家的决心。住持看她真的诚心,便为她剃度。她平时就为往来的行人端茶送水,人人都夸她为人平和、亲切。

有一天,她突然搬来许多柴禾,堆在四周,还烧了一把火,自己坐在火圈里,打坐人定。住持闻讯赶来,气喘咻咻地劝她出来:“哎呀,坐在火里打坐,不觉得很热吗?”这女尼端坐不动,平静地答道:“冷热不知。”

这只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处于烦乱的事务中如火燎,在这纷乱中能够保持冷静态度,本性不乱,那就必须平时修养,锻炼清晰敏捷的头脑。静坐的功能可以使人静下心来。

如果从脑电波来看,一般人呈现V字型;著经过静坐训练,则可成一条直线,强而有力。在美国的密宗道场曾对打坐的人做脑电图测试,发现当人的思绪紊乱时,脑电波呈不规则,起伏较大;稍人定的人,则起伏明显缩小。

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的巨石上,在印度炎热的气候看来,那是最适合不过的静坐之地,既充满凉意,又饱蕴大自然的清灵之气。故修行的僧人被称作云水,而坐禅的堂室被称为云水堂;也称修禅的道场为丛林。倘在家中坐禅,推开窗户能见林木,自然最佳。近来有人称在椅上静坐为“宁静的运动”,在车上、办公室内皆可静坐片刻,这样一来,禅坐也就不是深不可测的了。中国气功界把“禅定”称为佛家气功,不是没有道理的。在现实中,尤其生活于都市中的人,不是谁都能有一处如意的幽静场所,有一间陋室已经不错了。四周有很多的嘈杂声,车声,人声,都很无奈。那就更须千百倍地忍耐,以内静克外动。只要双膝盘起时,不致凌乱就行了,坐禅讲究的是身正心净而坐。

偈曰:身正心静,冥想幽思;心水如镜,整冠振衣。

85.捆绑的修行

贝老先生是个园艺家,擅长盆栽艺术。尤其是老树桩,经他的剪接整形,一盆盆都那么的苍劲郁葱、偃蹇挺秀。本来挖来的树桩头,树形并不好看,枝干也直。贝老先生先是剪了“有碍观瞻”的树干,把较直较粗的枝干,硬是盘屈起来,用铁线扎紧,定形。等长成后定了树形,才松开铁线。

这时的老树桩,呈现的是“老树开花”的情形,像是一株千年的古树,被浓缩成不足一尺,栽进盆里。

在旧广州城的西关,贝老先生的盆栽作品是远近驰名的。有评论家认为贝老先生的盆栽代表了岭南盆景的艺术风格。贝老先生自退休后更是着迷地在自家小阳台上,摆弄他的老树桩。

不过,近来老先生似乎学了一种修身术,他想坐如钟、立如松。他看到别人静坐,盘屈双腿,意守丹田,能得到一种身心轻松愉快的感受。只是年纪老了,看到别人打坐,盘腿自如,自己老皮老骨,有点僵硬,双腿难屈,盘不起来。所以在禅堂看人家打坐,心里总是欣羡不已。

有一个晚上,他打坐时,盘不拢腿。于是他想起自己的盆栽,用铁线扎老树桩定形。心想,我何不让自己也定形一下。

于是,贝老先生,便要求和他一道修练的同伴们帮把劲,替他把腿盘起来。“来,拜托了,帮我把双腿盘拢吧。”

“贝老,你老骨头硬了,不一定就要盘屈起来吧!听说还可以有站功,甚至躺功。”同伴们说。

“可是我们修的却是坐功。树头直的也可以活,但是弯了才好看呀。来吧,拜托啦!”贝老先生坚定地说。

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地把老先生的脚盘屈起来。尽管老先生觉得难受极了,但他还是咬着挺住了。为了防止难堪其苦半途而废,见老先生竟要求同伴们用绳子把他按打坐的姿势,捆绑紧了。

“这……”同伴们都有点为难了。“来吧,帮帮忙,拜托啦!”贝老先生态度很是恳切,“大家帮我绑好了,没大家的事,约好明天一早来替我松绑。”

可第二天一早,大家发现老先生因痫麻过度而晕倒在地上。不过从此以后,贝老先生修行者的双腿,不需请人来扳,也能盘屈自如了。

现在,贝老先生总是在洁静的小斋里打坐,后面放的是一盆老干蟠屈、长在太湖石上的老树。

修行静坐,也须要坚强的毅力和意志。在调身过程中,最难的是盘腿,所以也不一定非要盘腿不可。诸如站、坐、卧、走均可修行人定,当然最好能盘腿而坐。姿势端正时,上下气息相通,腿也就不会痛麻了,所谓“久坐必有禅”就是这个道理。以前人修行杜门谢事,励志专修,谓之“闭关”。还有“打七”,佛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须知七之数,义蕴深奥。

禅僧们生活很是简朴,一肩行脚,背上一个蒲团,芒鞋斗笠,走遍天下名山大川。大家景仰他们的苦行,始有在青山绿水间建筑起掸寺,以供养僧众有个立身安命、修持坐禅的处所,这就是禅门丛林。历代禅宗的祖师和禅师,无不不是从精勤禅定、专志用功中修得正果的。到了两宋以后,许多大儒都响往禅堂规模的教育方法,抽粱换柱,形成儒家理学的静坐、讲学、笃行、实践等风气了。禅堂门口帘幕深垂,一阵阵飘出袅袅的炉香,僧众们坐禅时,门口挂上一面止静的牌子。外面经过的人,都要放轻脚步,不得高声,有扰僧众清修。现代人修行其实不必理会佛法是什么,只管打坐便是了。因为佛法很是深奥,深广如海,人一辈子也无法深究其秘。然而只有打坐最能迅速地引导人由迷到悟,由悟而达到解脱。

偈曰:只管打坐,不须抬眸,闭关打七,透得便休。

86.酒坛子中的鹅

老太太虔斋信佛,天天进庙上香。她烧了香,跪在滞团上默祝,她求佛说:“菩萨”呀,我在世间也没有什么愿望,只要你愿意带我去极乐世界,我随时都愿意跟你走。”每次她都是这么说。

说得多了,让一个小孩听到了。有一次,这个小孩就躲在菩萨后面听到她又这么说,觉得捉弄一下老太太会很好玩。

于是这孩子便捏着鼻子,扮作菩萨的声音,说:“那好吧,我今天晚上就来接你上西天吧。”

这一下,老太太吓得魂飞魄敞,竟当即气绝身亡了。

原来老太太从来没有相信过佛,更无从得知人生的真理。

有一个杨先生的故事,他是个高级干部,暇时也喜欢写写字,吟吟诗。几次动员他退休,他都不肯。

某天,上名山去游览。山峰上有一株老松,松顶密如蒲团,上面端坐着一位老和尚,阖着双眼入定。

杨先生看了,直感到毛骨悚然,生怕老和尚会掉下万丈深渊。便叫道:“老师父可要小心了,这里危险。”

老和尚并不理会他,仍继续打坐。

杨先生更是不放心,守候在树下,怕老和尚万一有个闪失。好一会,老和尚才揉揉双眼,收了静功。杨先生又叫:“老师父,树上危险呀!”

老和尚笑笑:“啊,施主你危险呀!”

杨先生愕然,不解地问:“师父,我有什么危险的?”

老和尚说:“你不也是身居高位吗?”

杨先生恍然大悟,回来后,即去办理了离退手续。

后来,他写了一副对子:

“乘风何处,高处不如低处暖:

拨雾有山,上山容易下山难。”

还有个泉老板,在酒坛子中养了只雏鹅。这只鹅长成一只大鹅,出不了酒坛。

于是他便去问一位很有学问的居士:“怎么能使鹅出来?做到既不会摔坏酒坛子,又不会损伤鹅。”

居士叫了一声:“泉老板!”

泉老板应答了一声:“嗳!”

居士说:“这不是出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