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先生真是火冒三丈,商店怎幺搞的,尽卖些伪劣产品,不能旋的螺丝也卖出来,不是坑人吗!白跑一趟还是小事,弄得浑身汗流浃背,腰酸骨痫的,白白地折腾,这明摆着不是愚弄消费肯吗!
幺先生可不是好惹的,他马上拿着这颗螺丝去找商店算账。
不过,售货员的解释,使得幺先生哑口无言了。因为,幺先生的洗衣机使用的是英制螺丝,而他买的却是公制螺丝。
公制的螺牙又如何和英制的螺纹相配合呀!
幺太太养了一只狗和一只猫,都是极可爱的小动物,幺太太平日极是宠爱这两只小家伙。
不过,风常常把门吹关了,猫和狗也常常被关在门外。为了让这些小动物能召之即来,幺太太对幺先生说:“亲爱的,在门上开两个洞吧!”
“开两个洞?开两个什么洞?”幺先生不知道太太有什么打算。
“一个大一点的,一个小一点的。”
幺先生感到诧异,问道:“好好的门,开这么两个洞?”
“一点也不错,小一点的,让猫咪钻;大一点的让小狗钻。”幺太太很耐心地向幺先生解释着这两个洞的用途。
“即使开,也开一个够了,不必开两个。”幺先生试图说服太太。
“真笨!你想想,猫咪钻的洞,小狗能钻得进吗?”幺太太老是觉得丈夫的智慧不及她,所以经常要提醒他一下。
幺氏夫妇也真够恩爱的,现在是双休日。两夫妇就决定出去旅游,开开心心地来到一座大山,面对着飞流千尺的大瀑布,两个人不禁伸开双臂,投人大自然的怀抱。
循着一道山路,两人登上这座大山,真是一览众山小呀。大瀑布上有一道大桥,横亘着这道气势如虹的大瀑布。
两个人x好像回复到初恋的时光,欢快雀跃,走上了这道非同一般的大桥。幺太太限尖,一看就看到大桥上的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禁止在桥上钓鱼!”
幺太太说:“我才不干这种没有公德心的事。”
幺先生说:“这有可能吗,瀑布里会有鱼?这块牌简直是大煞风景,真是多此一举。”
安乐平和的社会,生活的程序都应该有个合理的统一标准,以保证我们生活的正常秩序。我们要的是法治的社会,而所有的法度,就是人的社会智慧,人们能籍此去判断生活是否合情合理。
偈曰:度量衡一,毋庸争执,以法为上,静心观察。
165.下乡记
省里民间艺术研究所的奠先生下乡去采风,他说是要向人民群众学习朴实的艺术。不过,他穿着笔挺的西装,系着鲜艳的领带,脚蹬锃亮的皮鞋。
一到县里,人家客客气气地招待他一番。又到了乡里,也客客气气地招待他一番。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始终没有一个民间艺术家到招待所找他,给他讲这地方的民间艺术到底有些什么特色。
这一天,他实在憋不住了,他找乡里文化站的谷站长:“哎呀,谷站长呀,你能不能帮帮忙,我可是到这里来采风的呀!”
“哟,莫先生呀,你可是我们乡下的大贵客呀,我们请还请不到呢。怎么能劳你大驾,到那么落后的地方去哇!”
莫先生这才猛然省悟到这可不是在城里,穿着得这么考究,只能让人家敬而远之。
第二天,他把这身光鲜的行头全都撤了,穿上了土布衣,一脚大头解放鞋。
他又到乡文化站找着了谷站长,说:“嗨,现在你可以带我下去了吗?”
谷站长把他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笑若说:“哟,奠先生可成了我们乡里人了。这样,我们不敢把你当外人看了。好,我们这就到老乡家去。”
一到了老乡家,老乡们一听老莫是专门研究他们的艺术的,都亲热地围上来,“老莫头”,“老莫头”地叫,并且还把他们的绝活亮出来,唱山歌的唱山歌,吹唢呐的吹唢呐。老娘们更把当闺女时铰的枕头花、鞋花、窗花……的花样从箱子底翻出来,让莫先生看……
汉宫上苑,春光正好。
汉武帝是个文韬武略、功绩彪炳的皇帝。不过他也极尽风流,三宫六院,万千宠幸。这天他要乘坐龙辇遂御花园,在这么多的妃嫔中,班婕好才貌双全,可以说是万千宠爱在一身。武帝正想要与班婕好同车,一同游上苑之春。
但班婕妤再三辞谢,说:“看古人的图画所记载的,贤明的君王都是由良臣陪伴左右。只有末世的君主,才有宠幸的妃子在两侧。如果陛下要我在君侧,岂不是与他们相似了吗?”
太后一听,满心的喜欢,说道:“好个贤惠的妃子,真是古有慧樊姬,今有班婕好呀!”武帝尽管不高兴,但也觉得班婕妤深明大义,是个难得的奇女子。
后来,赵飞燕嫉妒她,便向武帝进谗,说她诅咒后宫,甚至连皇上也咒骂。武帝听了,很是生气,即传班婕妤,进行盘问。
班婕妤也不为自己辩解,她对武帝说:“臣妾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自己的修行和德性,都是上天所赐予的。如果向天进谄,它有知的话,一定不会轻信这种邪恶的谄言;如果上天没有知觉的话,对它进谄言,那又有什么作用呢!所以,我才不会去做这种事。”
武帝觉得班婕好说得有道理,不但赦她无罪,还赏赐黄金百两。赵飞燕进谗不成,心里更是又嫉妒,又忿限。班婕妤并不想与她争宠,只是恐怕迟早会遭她暗算,于是向武帝请求去长信宫陪伴太后了。
大凡一种祸害,往往会在上盛之时,埋下祸根;而某种机遇又往往会在困境中种下善果。班婕妤平时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伴君如伴虎,她知道防忠于未然,早早去长信宫陪伴太后,这不失为上策。
观世音普门上品说:“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只要有地方需要,菩萨就会现示各种相应的男相或女相,去度化这地方的众生。
偈曰:君子之道,言谨行慎,度化众生,随缘现身。
166.西瓜不用手拿
黎先生是个远近都闻名的大好人,为人很善良,尤其爱护一些弱小动物。但最近有对黎先生心怀不满的人,乘机攻讦,“哎呀呀,那个姓黎的,是什么好人,连一些弱小的动物他也欺负……”并声称看见黎先生把一只野兔抓进笼里去,而不是放归大自然。
当然,这要真是事实,肯定给黎先生善良的声誉蒙上阴影。且这是经不少人证实了的事,他们的确看到了黎先生伸出手,抓住了野兔的长耳朵,把它从地上提了起来,关进了笼子。完了,还不放心,亲自用拳头捶了一下笼子,看看结实不结实。于是,大家都哗然。
其中有一个人,为了维护黎先生的清誉,便去找黎先生,问他是否真的抓了一只野兔子关进笼子里。
黎先生毫不犹豫地点点头:“是呀!真有这么回事。”
那人脸色沉了,问道:“你不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吗?怎么这样欺负没有自卫能力的小动物!”
黎先生微笑了一下,答道:“小野兔逃了出来,满街的跑,难免会被一些贪心的人提回家去宰了吃掉,所以我想还是把它捉回笼里安全些。”
“不过,关进了笼子,这野兔子也难免一死的呀。”那人又严厉地说。
“可不是?正是这样,我才把它抓回笼子里,再和它的主人商量,是否可以卖给我,把它养起来,有机会就放归大自然。”黎先生充满着慈爱答道。
“噢!原来是这样。”那人很羞惭地说。于是,他又到街上向大家解释着黎先生的良苦用心。
黎先生有数十多年的修养,长期弃官独自精修,学问甚深。当时,还是国民党时代,特派员曾想请他复出为官,他甚至混迹在乞丐群中,不为人所知。怎么把他找出来呢?有人献计说:“黎先生最馋吃西瓜,包可以把他引出来。”
于是特派员带着几个民团的兵,捧着西瓜来到乞丐麇集的地方。但是乞丐们一看有兵丁们在,都抱畏怯之心,远远地观望。
特派员吩咐兵丁们大喊:“谁能不用脚走,来到老爷前面吃大红西瓜?”
这使得乞丐们惊愕不已,到底谁能够不用脚走能到老爷面前去吃西瓜呢?
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高声叫道:“我知道怎么办,老爷,你能不用手拿起西瓜吗?”
这语出惊人的乞丐正是黎先生。特派员总算把他找到了,只是黎先生宁肯做乞丐也不愿意做官。
人的心猿意马是最难调伏的,古语云:“猛兽易伏,人心难降;谷壑易填,人心难满。”但一提到人心难制,多数人就只想到他人,殊不知最难制服的正是自己的心,能自制者则能自胜。现在很多人在练气功,所谓气聚丹田,道家的气写作“炁”,无字下面加四点,即是火,解作无火即是气。当然,这个气不是呼吸的空气,是人与生俱来的元气。后来才写作“氣”,气里加米字,指人吃了米谷才会有气力。而我们所说的气,扩充成为元气和意识。有人面临被麻烦事所纷扰得心烦意乱,就会说,让我冷静一下,所谓冷静一下,就是摒弃杂念,集中精神。据经载:释迦牟尼有一次在路上走,有人放出一只醉酒的大象,企图伤害于他。释迦牟尼即进入慈心三昧,狂奔的大象即时安静下来,乖乖地跪伏在佛陀的脚下。这样的勇才谓之大勇。散乱的心是人生最大的毛病,常常影响生命的品质。要想让我们的身心统一协调,可用数息的方法把心系在呼吸上。要真正做到“忙处不乱性,死时不动心”则是人生一大难事,不是人做不到,而是做到的人实在太少了。
偈曰:仙亦人为,养气不迷;气回丹结,动静自知。
167.磨砖作镜
南岳怀让禅师去访马祖道一禅师,正好道一在山中习定。于是怀让问他:“你这么专心致志地坐禅,图作什么?”道一答:“想早日成正果,图作佛。”
怀让就去拿来一块砖头,就在他的座前的石上磨。道一问怀让:“你磨砖头作什么?”怀让答:“想把砖头磨作镜。”
道一说:“砖头怎么可能磨成镜呀?”怀让说:“既然砖头不能磨成镜,坐禅又怎么能成得佛呀?”
道一又问:“这不见得吧?”怀让说:“好比驾牛车,车要是不行,打车就是了,那为什么要打牛?”道一无话可说了。
所以不要以为静坐是和尚修行的事,要成佛岂是坐坐那么简单,而静坐也不是为了成佛,静坐不过是自我身心的修养。
隋朝有位大将军,他身长七尺六寸,熊腰虎背,有万夫不当之勇,身经百战,屡立战功。隋朝亡,唐朝立,他便出家为僧,取法号智岩。
智岩曾在山谷打坐人定,纹丝不动。此时,山洪暴发,汹涌狂泻,他竟能处之泰然,置身度外,坐在那里岿然不动。一个猎人目睹了这一惊心动魄的情景,很是佩服,于是也洗心革面,不再以杀生为业,跟着智岩出家了。
以前和智岩一同从军的两个同僚,听说智岩出家,便上山来探望他。见了面,感到很不可思议,便对智岩说:“将军你疯了吗,怎么住在这深山里?”
可智岩对他俩说:“我以前是疯了,可现在醒了,而你们还正疯着不醒呢!沉湎声色,贪受荣宠,陷于生死轮回之中,怎么不自拔呢?”那俩人有所感悟,叹息着下山了。
对于智岩来说,他的定力已经是相当的高了。他止观冥想,将心直接地稳住在情境里,置山洪暴发于不顾,岿然不动地人定。他确定了他的“众人皆疯,唯我独醒”的思想,其“情景”已达很高思想境界,很富于智慧性。这种修养又好比是登山,登山须日日行,静坐须夜夜坐,最后苦尽甘来,莫畏登山苦,登顶我为峰。
《庄子》中有一个故事:光亮问虚无:“虚无先生,你到底是存在呢?还是不存在呢?”
虚无一声不吭,光亮得不到回答,就仔细观察虚无的形状和面容。可是它观察了半天,也没有看出个头绪来,虚无是那么的深远,捕风捉影也休想了解到它的存在,既看不见也听不到。
光亮只得佩服地说:“这真是最高的境界呀,只有它才能达到如此商的境界。我所能做到的也只是虚,却达不到无。等做到无,却变作有了,怎么能达到这个境界呀!”
这就是夜深人静观心而真心流露的意境,静坐冥想能将思想化为性格,一般人进行修定,无法将思想与定力融合,只是单纯地练习静坐增长定力。而冥想就是使人超越这种困境,巧妙地融合思想。
修行要有正确的动机,好的动机正如香花,美化环境也芬芳了人生。静坐必须持之以恒,好比钻木取火,必须不停地钻,才能生出火来。又好比煮开水,要不停地添薪,水才会开。
正如《菜根谭》云“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末机。”有关这种故事很多,例如春秋时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更是代代相传。一个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修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偈曰:勤习心定,如登山顶,我之为峰,止观而静。
168.邻居
邬先生年轻时就修佛性,曾上山参禅。他向寺中禅师礼拜求法,纳头便叩。禅师高叫:“慢!慢!”
邬先生以为出了什么差错,忙问道:“师父,莫非我这就错了?”
禅师叹道:“唉,真可惜呀,你莫把地板叩破了。”
邬先生是个聪明人,悟性很高,马上悟了此中之道。
禅师的意思是:佛性就在你的身上,你就是叩破了地板也是枉然的。正如台湾星云大师所言“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所以,邬先生的修养极高,和和气气的,从不与邻里争执。他住的单位宿舍,本是两家人合住一个单元的。后来那家人移居国外了,就成了他一家独住了。
不过,很快又搬进了一家新住户。这家人较多,一搬来,就看邬先生一家极不顺限。
于是,这家新住户对邬先生很不客气,比如常常大声吵闹,把电视开得山响,又把垃圾往这边扫,水往这边泼,总之弄得邬先生一家不得安宁。只要邬先生感到讨厌了,他们也就达到目的了。
这天,那家人的孩子冲着邬先生家又是扮鬼脸,又发出怪叫,要不就砰砰地拍打邬先生家的木板门。
接着隔壁人家就借骂孩子,恶狠狠地指桑骂槐起来:“真烦人呀,就不怕人家把你轰走呀!”
邬太太不知道这家人为什么会这么怪诞,他们到底还会干出些什么来?
邬先生笑笑,并不说话。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隔壁人家渐渐不吵了,宿舍也就显得安静多了。
这时,邬先生才对太太说:“隔壁那家人,整日弄得不得安宁,无非想把我们轰走罢了,既然吵也没用,再吵也疲沓了,也就不吵了。只要我们不去理他,他的伎俩终有穷尽。之日,而我的不动声色,以静待动,却无尽时。”
相信自己,以自己的信心和修养,以己静之无穷,对彼动之有限。
禅就在我们的眼前,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心里。但真要把禅参透,却非易事。把心坚定,迎风而立,逆流而上。达摩祖师九年面壁,用实际行动以示后人:参禅必须参到心如坚壁,静观内心,则可安心。但是,仅凭不畏艰辛的精神还是不够的,最重要必须具备磊落光明的胸怀。佛法讲究禅定,禅定的最终目的就是开发我们最高的智慧,当触动了这一“芝麻开门”的“咒语”,也是探到了智慧的宝藏。我们的生命就会有无尽的宝光,我们的人生就更加丰富,更加灿烂。
偈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处处安心。
169.绝技
列先生是个杂技演员,他常常别出心裁地创些惊险动作。这天他在十层楼顶上叠起椅子,两只椅脚触若楼顶,另两只椅脚凌空,离地二十多米高。他只单倚支撑倒立椅背,身子悬在半空,随时都有摔下去粉身碎骨的危险。
寇先生看了,不以为然,对列先生说:“你这不过是有心练法,还不是无心练法,你敢和我比试吗?”列先生是个好胜的人,即表示愿意奉陪。
于是俩人来到高山上,只见寇先生脚踏危石,身临深渊,然后再背转身,慢慢的往悬崖退步叠上一把椅子,直到只有半只椅脚撑着崖,全身悬空着倒立,下面是风起云涌的深壑,寇先生不为所动,潇洒地完成了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