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履霜而知坚冰至。
(2)霜非冰,但霜后可能有冰。
【易理应用】
(1)如何看出会变天?
只有每天都看天的人才知道其实每天都在变天。
一片树叶从枝头飘落,表面上是某棵树的个别现象,但究其本质乃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使然。
大地一夜铺满白白的霜花,表面上是天气骤变,实际上只是天气骤变的开始环节或中间环节。从节气上看,霜降后不久就是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讲的是“坚冰”,而非“薄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霜降后必然到来的不仅是“冰”,而且可能是厚厚的“坚冰”。“坚冰”虽冷,踏上去却给人一种踏实之感,远比“如履薄冰”好。所以有时要冷就冷到底,等结成了厚厚的坚冰反而好行事。
诸葛亮每天看天,所以知道霜降后将有坚冰。
正是基于这一点,诸葛亮对霜降后的事心里是踏实的。他想:汉必亡,天下必三分,我必辅佐其中一方。刘皇叔仁义之名传遍天下,当是明主,我当与此人共踏坚冰斗寒霜。
(2)如何见霜知冰?
霜与冰都属于冷天才有的自然现象,从性质与发生期来看属于同一范畴。它们具有天然的共通性。但霜并不等于冰。霜是霜,冰是冰,霜后可能有冰,但不等于肯定有。
这就是一般人与非常人的区别:一般人能看到“可能”,非常人能看到“肯定”。
这就是非常人的慧眼所在了。其实非常人在这其中只是很好地运用了排除法:
A.有的“可能”不一定会实现。
B.有的“可能”肯定会实现。
要看出霜后有冰,首先就要大胆排除另一个答案,或者A,或者B,只能二选一。也就是说:
A.履霜坚冰不至。
B.履霜坚冰至。
这两种情况只有一种会发生。具体而言,诸葛亮做的排除法有两次。第一次是:
A.汉王朝不会完蛋。
B.汉王朝会完蛋。
诸葛亮推算汉朝气数,观察时事,排除了A。第二次是:
A.汉王朝完蛋后不会马上出现另一个王朝,而是会出现三个以上的王国瓜分天下。B.汉王朝完蛋后马上出现另一个王朝。
诸葛亮总结历史,考察当时英雄,排除了B。可见诸葛亮见霜知冰,凭的不是直觉,而是理性判断。
《易经》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又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洞察力与顺应天时的应变能力,这是我们行动与成功的基础。
履霜,坚冰至。
——《易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俗谚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唯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苏洵《辨奸论》
7 霸者挑起战争,智者赢得战争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卦二·坤)
“野”指蛮荒、野外;“玄黄”指黑色与黄色,传说龙有五种颜色,其中黑龙血黑,黄龙血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指二龙在野地里相斗,其血为黑色、黄色。
【案例】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被曹操打败后,曹操乘胜追击,想一举歼灭刘备残军,更想顺势吞并江东孙权。这样一来,孙、刘为了自保,不得不结为联盟。可以这么说,孙刘联盟是曹操逼出来的。换句话说,是曹操把敌人逼强大了。
这无疑是愚蠢的,历来使敌弱者胜,使敌强者败。更愚蠢的是,曹操放弃了曹军擅长的北方式马步战,与孙、刘打起了水战。结果赤壁之战曹操兵败如山倒,险些丧命。
【易理】
(1)硬碰硬就硬碰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弱者与强者,有时硬碰的结果是“弱者”胜“强者”。
(2)当敌我双方都是龙时,要靠智慧解决问题。
【易理应用】
(1)怎样与强者“硬碰硬”?
第一点,把自己也变成强者。
刘备虽败,犹有精兵数万与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谋臣良将,更有在南方作战的丰富经验和长期积累的仁厚名声,不算是弱者。
实际上刘备也是把自己当成一支强军的。强军有强军的做法,如果把自己当成弱军,就会一败就慌,不敢再战;而对于一支强军来说,就会屡败屡战,决不言输。
第二点,迅速寻找盟友。
盟友是可贵的,结盟后力量就会成倍增长。结盟的直接好处是兵力、财力增加,信息、情报更多更有效;间接好处则在于增强气势,扭转战局,人为地制造出天时、地利、人和,成功的希望骤然变大。
刘备未与孙权结盟前,一直四面树敌,自从结盟后,敌人变少了,朋友变多了,还可以借助江东地形,有效地遏制曹操的进攻,从而作起战来得心应手,结束了以往的不利状况。
(2)怎样实现“智龙”吃“暴龙”?
一方是智慧的龙,一方是狂暴的龙,大家都是龙,都很厉害,这时要取胜单凭武力是不够的,还要拼智力。
从智谋上看,曹操一方应用了哪些计谋呢?
第一计:驱使荆州水军为前锋。
第二计:诱降孙权。
第三计:伏兵于孙权内部。
第四计:分化孙、刘。
第五计:派蒋干游说周瑜。
第六计:大小通吃,整体进攻。
以上六计本来都不错,但可惜无一实现,无一奏效。
曹操其实什么也没准备好就想吞天灭地,最后兵败赤壁。
而孙、刘一方的计谋是:
第一计:首先结成铁血联盟,共担危亡。
第二计:水、陆兼顾。
第三计:苦肉计。
第四计:诈降。
第五计:连环计。
第六计:借东风、火攻。
第七计:陆战重重埋伏。
孙、刘从一个细节(黄盖诈降)展开整体攻势,连环进发,每个环节都落到了实处,结果威力无穷。
当暴龙张牙舞爪从天而降时,智龙会从它的腹部捅上致命的一刀。因为暴龙只顾张牙舞爪时,忘了这样会暴露出自己光光的腹部。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易经》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
8 不结交小人
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卦七·师)
“大君”指做大事的人;“命”指“天命”;“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指继承天命的真龙天子如果要打下江山,就不能用小人。
【案例】
据《三国志》记载,自赤壁之战后,刘备羽翼渐丰,据荆州,取益州,收西南,从地盘上讲已足以为一方霸主,从兵力、财力上讲也很丰富,于是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于成都。后因与孙权的联盟破裂,孙权攻取荆州,关羽被杀,荆州归孙权。刘备攻孙权,战败身死,临终前于白帝城托孤。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轻信小人,终致亡国。司马昭把他俘到魏国,他还“乐不思蜀”,这样的人注定是败家子。
【易理】
(1)用小人者必败。
(2)长期与小人打交道的人自己也会变成小人。
【易理应用】
(1)用人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是与有德者、有智者、有能者打交道,而千万不可与小人打交道。
刘备能开国称帝,是因为他会用人。刘备本身武功并不高强,但他能驾驭五虎上将;刘备本身智谋并不突出,但是他能请动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
这就是刘备能开国称帝的原因。
从这点讲,刘备要高于五虎上将与诸葛亮。这正像《水浒传》中宋江能为群雄之首,《西游记》中唐僧能当孙、猪、沙的师父一样。
人类最大的才能是管理才能。我可以不是天才,但我可以驾驭天才;我可以不是英雄,但我可以驾驭英雄;我可以不是智者,但我可以让智者为我服务。
这样就能让一切资源(智源)为我所用,结果必胜。
反之,用小人者一定会被小人所用,一旦成为傀儡,结果必败无疑。
(2)怎样避免与小人打交道?
交人交心,不交心就不会有实质性的交往。
与有德者、有智者、有能者打交道,应该交心,这样大家才会走到一起;与小人打交道,不应该交心,这样才不会被他同化。
在现实生活中,在各样事情、各种场合中,碰见小人、甚至与小人一起共事都是难免的,但只要与小人保持距离,便无大害。我不找他,我无事;他来找我,我不答应,我不合作,也无事。
所以,避免与小人打交道的方法只有一个:完全不与小人交往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做到不与他交心,坚持不答应、不合作的原则。
(3)怎样避免自己也成为小人?
有的人不与小人打交道,自己也会成为小人,因为他本来就没有长远的志向。
有的人本来是有德者、有智者、有能者,某一天经历了某件事,从此就走了下坡路,最终成为小人,这是可悲的,因为他定力不坚,不能拒绝各种俗名俗利的引诱。
有的人长期生活在小人圈中,耳濡目染,近墨者黑,也就变成了小人。
人变成小人不外乎以上三种情况。怎样变成小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一旦成为小人就干不成大事,而且还会坏大事。
针对以上三种情况,我们避免成为小人的方法也有三种:
一是立志不做小人。
一定要做有本事的人,做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大人物,一定要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这种志向要具体落到实处,比如要当大文豪、大富豪、大科学家等等,一旦确立志向,就终生为之奋斗,绝不改弦易辙。
二是防止自己滑坡。
万一不慎滑坡,也要重新爬起来,正如前面说到“亢龙,有悔”时讲的那样:以行动配合悔意,东山再起。
三是不与小人打交道,万一要打交道也不交心。
不与小人合作,不答应小人要求的任何事情。重要的是千万不与小人做朋友。
怎样看出他是不是小人?主要是看他有没有志向,做事爽不爽。
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易经》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
9 做事有始有终的人才有成就
君子有终(卦十五·谦)
“君子”指有修养、有作为的人;“君子有终”指人必须有所坚持。历来成大事者都是有始有终的。
【案例】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后,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刘氏集团的主心骨。
“联吴抗曹”这一总的战略便是诸葛亮制定的。有了这一战略,才有了刘备的蜀汉江山。刘备后来背叛了这一伟大战略,便兵败身死。
刘备死后,诸葛亮根据情况变化,改“联吴抗曹”为“直接伐魏”,给魏国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可惜刘禅无用,不能完全信任诸葛亮,老是后院起火,致使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刘备、刘禅父子的魄力、眼光与实际能力都逊于诸葛亮,刘备毁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刘禅则使诸葛亮“直接伐魏”的军事行动屡次中断,功亏一篑。
虽然刘备父子不能让诸葛亮完全发挥自己的雄才大略,但诸葛亮依然忠心耿耿,这并非愚忠,而是感激刘备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有为君子,有始有终!
【易理】
(1)历来只有有始有终的人才能成大事。
(2)越坚持到最后,所成就的事越大。
【易理应用】
(1)怎样才能有始有终?
首先,在定志向、选目标时就必须看准。一旦发觉错了,要及时改正,重立大志;一旦定了,就不改变。
诸葛亮的眼光很准,从刘表、曹操、孙权、刘备四人中独选刘备,除了他知道刘备有仁义之心外,还在于他作了以下分析:
刘表:虽暂时有荆州之地,但孱弱无能,不能成大事。
曹操:虽能成大事,但杀人如麻,乃暴君也。
孙权:虽有江东之地,但无雄才大略,仰仗父兄之能,守门之犬耳。
刘备:虽暂时失利,但有大志,又能礼贤下士,且手下有大将雄兵,一旦壮大,即可称王称霸。
诸葛亮选定了刘备便不动摇。他忠于刘备就是忠于自己的理想,就是相信自己的眼光与能力。有了这一点“不动摇”,诸葛亮与刘备才能一起开创事业。
其次,人是否能有始有终,还取决于他的实际能力。
有的人想有始有终,但中间忽被某件事阻断、打击,便不能应付,最终半途而废。诸葛亮之所以不会半途而废,就在于他有能力应对一切。
刘备是条龙,“真龙”;诸葛亮更是条龙,“卧龙”。当真龙遇见卧龙,便飞龙在天,乾坤为小。
所以,如要确保有始有终,唯一的办法,便是积极培养自己终生为一件事奋斗的各项专业能力。
(2)怎样才能坚持到最后?
唯一的办法就是相信自己有自始至终完成某一件事的决心与能力,稍一动摇都不行。
诸葛亮追随刘备后遇到两次重大考验,他都坚持下来了,不愧是有始有终的真君子、大丈夫。
第一次考验:初败于曹操,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人很容易选择两条路:
一是投降曹操(实际上刘备就干过);
二是从此小打小闹,明哲保身。
但诸葛亮两条路都不走,他越败越勇,偏要与曹操较劲。于是有了接下来的联吴抗曹和赤壁之战。
第二次考验:刘备兵败身死,何去何从?
换作别人,或者自己单干,或者从此退出政治舞台隐居,但诸葛亮毅然决定留下来,把刘禅当刘备来辅佐。
谁都知道,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但扶不起诸葛亮也要扶。正如孔子所言:“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何等的气魄与胸怀!
诸葛亮就是这样坚持到最后的,靠的是自己的决心与能力,靠的是一种“我自为我事,虽败犹荣”的气度。人一旦有了这种气度,便不会真正失败。诸葛亮的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不愧是个有始有终的君子。
君子有终。
——《易经》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10 我自行我道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卦十八·蛊)
“王侯”指有极大权势者。“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指不向权势低头,我自行我道,如此终能成大事。
【案例】
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后,卧薪尝胆,在范蠡、文种等贤臣的辅佐之下,终于将夫差打败。但勾践在取得胜利后未能再往前走一步,范蠡知道勾践的抱负已到此为止,再下去也不会有新的发展,并且还有再次翻船的危险,于是他毅然决定辞去高官,做了一名商人。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后人尊称为“陶朱公”。
【易理】
(1)很多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遇到这种人我们可以与他共事,事成之后应果断分开。
(2)我自行我道,自求多福。
【易理应用】
(1)如何见好就收?
见到“好处”不能收手是危险的,因为好处可能会变成坏处,把人拖到死亡的境地。正如《红楼梦》上讲的:“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范蠡跟随勾践打江山是下了决心的,所以君臣同心能把江山打下来。但到坐江山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当然勾践还没到翻脸不认人的时候,但为什么要等这样的时刻到来才想起离开,就像韩信直到刘邦杀他的那天才后悔呢?
范蠡果断地离开了,就像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果断地留下来一样。二人同为明智之举。
并非范蠡不能有始有终,而是勾践非刘备所能比。刘备能与诸葛亮一起坐江山,但勾践不能。范蠡考察勾践的前后种种:一开始骄傲自大,遭受打击后亢龙有悔、卧薪尝胆,之后打下了江山,但又旧病复发,依然骄傲自大。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样的人并非明主。
勾践“卧薪尝胆”是想打江山,但在打下江山后并没有继续励精图治,而是忙着享乐去了。范蠡知道勾践不能长久,便断然离去,见好就收,凭的是一双火眼金睛,看出了勾践的斤两。
(2)如何自求多福?
做自己喜欢做的。
范蠡智商绝高,跟随勾践时既是首席军师,又是相国,后来不再参与国政,而是去经商,又有一番新境界。范蠡把他的智慧用在赚钱上,取得了比带兵打仗更大的成功。
而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聪明,但却没有成功呢?原因就在于他浪费了自己的高智商。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易经》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11 实力再大也不乱进攻
无妄往(卦二十五·无妄)
“无妄往”就是不乱行动。
【案例】
当代传媒大王默多克年轻时继承父亲的一家小报社后,逐步创立了自己的新闻集团。从20世纪50年代始,他不断进行兼并、收购,他的生活似乎是一系列征战,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每次胜利或平局总能为他赢得更大空间,每次失败则使他为下次进攻积累更多的经验。他说:“我的过去是由一系列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战争构成。”
【易理】